(8)生物与环境——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生物高二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展开(8)生物与环境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模型中K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B.“J”型增长的K值大于“S”型增长的K值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K值会增大
D.地面进行硬化后,家鼠的K值会增大
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B.湖泊中央与湖岸生物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修整过的草坪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
3.一块弃耕的农田中生活着某种老鼠等动物,并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这块农田中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马尾松林。这片马尾松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占据该区域,成为个非常稳定的群落。下列有关该马尾松林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该马尾松林群落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当该种老鼠的种群数量正好为K值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当该马尾松林群落中草本植物和灌木数量减少时,其丰富度降低
4.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植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亚洲鲤鱼的丰富度
C.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可调查避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C.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D.细菌营腐生生活,都属于分解者
6.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
C.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筹
D.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CO2释放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
A.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8.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值为能量,单位是J/(m2·a)。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乙种鱼与甲种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该食物网中乙种鱼d位于第三、四营养级
C.流入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920J/(m2·a)
D.由于某种原因,甲种鱼c大量减少,那么一定时间内乙种鱼d的数量会增加
9.人们将某小型天然湖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C.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动物因缺氧而大批死亡
D.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10.稻田生态系统是某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1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斯坦利提出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D.模拟鸟类外形的原理研制出的飞机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特殊的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昆虫→蛙→蛇这样的食物链
B.树下草菇等真菌的存在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草菇利用残枝枯叶合成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
D.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已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而更加适应环境的结果
C.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遵循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数量更多
14.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江豚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过度捕捞、水上航运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使之成为濒危物种。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1)长江江豚数量的减少与水体污染有关。下图是长江某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_____,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稳定性。
(2)能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_____。环境DNA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结合PCR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从而确定其分布状况等。研究者用环境DNA技术检测水域中长江江豚相对生物量可进一步根据营养级之间的_____估算出鱼类等生物量,进而评价该流域的生态环境。
(3)为保护鱼类资源,国家规定渔民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国家规定对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4)水上航运对长江江豚的影响主要是大型船舶的噪音对江豚的声学定位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其探测环境等活动,这体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江豚共有三个物种:印度洋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不同的三个江豚物种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
15.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类型 | 总个体数量(只) | 优势类群(科) | 常见类群数量(科) | 总类群数量(科) |
农田 | 45 |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 6 | 10 |
柠条林地 | 38 | 蚁科 | 9 | 10 |
杨树林地 | 51 | 蚁科 | 6 | 7 |
自然恢复草地 | 47 |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 11 | 15 |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_____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_____(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K值不是最大值,而是能够维持稳定的值,一个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K值小于最大值,A错误;“J”型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理论上没有K值,B错误;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的繁殖,K值会增大,C正确;地面硬化后,家鼠失去藏身之所,K值会减小,D错误。
2.答案:B
解析:稻田中的水稻属于一个物种,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湖泊中央与湖岸生物分布不同,属于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由于喜鹊是同一种生物,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修整过的草坪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故也具有垂直结构,D错误。
3.答案:B
解析: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季节的变化会影响某些种群的数量,所以该马尾松林群落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B正确;当该种老鼠的种群数量正好为K值时,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马尾松林群落中草本植物和灌木数量减少时,并不能说明物种数目减少,D错误。
4.答案:A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选择单生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故一般植物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B错误;黑光灯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可以吸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因此可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某些生物随着季节变换可能会发生凋落、迁徙等现象,从而导致种群密度发生改变,即生物的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错误。
5.答案:B
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如绿色植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动物不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错误;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D错误。
6.答案:B
解析:A、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各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而发生变化,A正确;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种间竞争不一定会加剧,只有资源短缺时才会竞争加剧,B错误;C、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包括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C正确;D、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B。
7.答案:B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b曲线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c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C错误;由a、b、c三种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
8.答案:C
解析:乙种鱼以甲种鱼为食,而且二者有共同的食物浮游动物a,故二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该食物网中乙种鱼d处于三条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a或b)→乙种鱼d→丙种鱼f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a→甲种鱼c→乙种鱼d→丙种鱼f,因此乙种鱼位于第三、四营养级,B正确;流入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920J/(m2·a)和人为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C不正确;甲种鱼c大量减少,则食物链缩短,能量消耗减少,乙种鱼获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时间内乙种鱼d的数量会增加,D正确。
9.答案:A
解析:人工鱼塘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还有投放饲料里所含的化学能,A错误。
10.答案:A
解析:防治稻田害虫,减少了稻田能量向害虫的流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调节了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在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两个群落的演替中,人类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通过改变卷叶螟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卷叶螟种群数量下降,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增多,可导致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
11.答案:C
解析: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A错误;斯坦利提出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C正确;模拟鸟类外形的原理研制出的飞机,对人类有实用意义,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2.答案:B
解析:食物链需从生产者开始,昆虫不是生产者,A错误;作为分解者,草菇在生态系统中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草菇利用残枝败叶合成自身有机物时,属于分解者对残枝败叶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不是食物链中的环节,故不能说该过程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错误;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但是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错误。
13.答案:C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湿地的旅游观赏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A错误;变异发生在环境改变之前,环境只能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选择净化污染物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考虑各物种所占生态位等,遵循了生态学的自生原理,C正确;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D错误。
14.答案:(1)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其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溶解氧;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恢复力
(2)否;能量传递效率
(3)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物种多样性;就地保护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图1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流入,有机物含量增加,AB段由于需氧型细菌的繁殖,溶解氧被细菌大量消耗而下降;BC段由于有机物的分解,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繁殖,所以藻类数量增加。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
(2)江豚是国家一级濒危物种,国家保护动物,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所含能量不同,可以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推算鱼类等生物量,进而评价生态环境。
(3)捕鱼时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鱼种群数量会减少,故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4)江豚受噪音干扰不能正常探测环境,体现信息传递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不同种江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最有效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15.答案:(1)自然恢复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水、无机盐(矿质营养)
(3)好
(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
解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
(2)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因此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
(3)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别为10和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
(4)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
(10)实验与探究——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生物高二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10)实验与探究——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生物高二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mg/m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9)生物技术与工程——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生物高二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9)生物技术与工程——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生物高二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共9页。
(7)生命活动的调节——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生物高二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7)生命活动的调节——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生物高二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