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展开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备知识 | 知识体系 | 学科素养 |
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 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4.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
一、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
①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②
③分布规律
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②地质年代表(距今时间/百万年)
冥古宙 | 太古宙 | 元古宙 | 显生宙 | |||||||||||
前寒武纪 | 古生代 | 中生代 | 新生代 | |||||||||||
寒武纪 | 奥陶纪 | 志留纪 | 泥盆纪 | 石炭纪 | 二叠纪 | 三叠纪 | 侏罗纪 | 白垩纪 | 古近纪 | 新近纪 | 第四纪 | |||
4 600 541 252 66 2.6
2.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①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②演变历程
a.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b.生物演化
c.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
①地质年代
②演变历程
a.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b.生物演化
c.地质矿产: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③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3)中生代
①地质年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②演变历程
a.海陆格局:板块运动剧烈,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b.生物演化
c.地质矿产: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
①地质年代: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②演变历程
a.海陆格局: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b.生物演化
c.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①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②特性
分类 | 特点 | ||
传播介质 | 传播速度 | ||
P表示纵波 | 固体、液体、气体 | 较快 |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
S表示横波 | 固体 | 较慢 |
③波速变化
不连续面 | 地下深度 | 波速变化 |
莫霍界面 | 平均33 km(大陆平均) | 该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界面 | 约 2_900 km |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
(2)圈层划分
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②界面:上图中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
③圈层:由内向外C+D为地核,E为地幔,F为地壳。
④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①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②意义: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2)水圈
①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②意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圈
①概念: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②范围: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
③意义: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点拨 古老的地层不一定会在新地层的下方
地层从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开始,层层叠叠到达地表,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越靠近上部地层形成的年代越近,越往下越远。但是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新老地层位置发生互换,古老的地层有可能会在新地层的上方。
提醒 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辨析 陆地岩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吗?
陆地岩层可能会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中也可能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因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以变成陆地。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而在台湾海峡地层中发现了森林植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提醒 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地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如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反映了静水环境,玄武岩反映了火山活动等。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层年代和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如三叶虫只存在于古生代,且生长于海洋里,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形成时是海洋环境。
技法 动植物的演化顺序
(1)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2)海生藻类→陆生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技法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的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洋藻类时代→陆地低等植物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技法 图示法理解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拓展 纵波与横波的运动
纵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提醒 莫霍界面的位置
莫霍界面位于地面下平均33 km处,这是陆地上的一般状况,不同位置莫霍界面的地下深度不同。全球平均约17 km,大陆部分平均39~41 km,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可达70 km,海洋部分平均5~10 km。
技法 地壳厚薄口诀
海陆差异:大陆厚,海洋薄。
地貌差异:山地厚,平原薄。
海底差异:海岭厚,海沟薄。
海拔差异:高处厚,低处薄。
辨析 图解地壳与岩石圈
点拨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通过水的固、液、气三态的变化,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连续的圈层。
(2)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水是液体,没有规则的形态,因而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
拓展 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影响
(1)影响大气圈:绿色植物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调节气温。
(2)影响水圈: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被排出实现水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
(3)影响岩石圈:生物成矿作用。
点拨 生物圈作为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殊性
生物圈的特殊性是与其他外部圈层相比较而言的,主要表现为生物圈有生命存在,其他的圈层是无机环境;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明确的界线;生物圈不仅包括全部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点拨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的,而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地球的演化历程
【命题情景】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生物诞生于遥远的古代,诞生过程复杂,需要多种组合条件:首先要有丰富的多种有机物;要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分;要有生物生存必需的矿物质;要有维持生命呼吸的氧气;还要有适宜生物生活的温度。生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形成的、多种有机物有序组合反应的结果。
【问题探究】
探究1 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说明理由。[综合思维]
探究2 据图总结动、植物界生物演化的顺序,反映了什么规律?[综合思维]
[提示] 1.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2.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约占地球历史的90%。包括三个阶段:
阶段 | 特征 | 地球演化 |
冥古宙 | 只有一些有机质,无生命迹象 | ①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②地球从毫无生机的星球变为多种原始生物的家园;③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如铁、金、镍、铬等 |
太古宙 | 原核生物出现,如蓝细菌 | |
元古宙 | 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
(2)显生宙: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生物,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①地貌的演化
②生物演化
阶段 | 特征 |
古生代 | 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柱动物空前繁盛,出现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陆地低等植物出现。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两栖动物,晚期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
中生代 | 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出现了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中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灭绝,如恐龙 |
新生代 |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
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从古至今依次是前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个地质年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宙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2.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A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⑤所代表的地质年代依次是( )
A.古生代、元古宙、中生代、太古宙、新生代
B.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宙、太古宙
D.中生代、新生代、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
2.图中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3.下列生物能在③时期出现的有( )
①三叶虫 ②蕨类植物
③恐龙 ④鱼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①~⑤所代表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第2题,②为元古宙,距今25亿年~5.4亿年,在距今约16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③为古生代,恐龙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④为中生代,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是在古生代;⑤为新生代,晚古生代早期出现了鱼类,两栖类动物出现于晚古生代中期。故选A。第3题,③时期是古生代。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三叶虫等多种动物出现,①正确。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④正确。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②正确。恐龙等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③错误。故选A。
答案:1.B 2.A 3.A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命题情景】
苏联人的“地球望远镜计划”
苏联人的“地球望远镜计划”的实施地点,选在了北西伯利亚的科拉半岛,他们准备在这里挖出一个深井,以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掌握地底蕴藏的丰富资源。因此,这口井就被命名为“科拉超深钻孔”。钻探工作正式开始于1970年5月24日,到1983年,在苏联的举国努力下,“科拉超深钻孔”已经深入地下12 000米,最后的262米却耗费了整整10年的时间,直到1994年才最终停止了钻探。
【问题探究】
探究1 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什么手段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理实践力]
探究2 地球内部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区域认知]
探究3 “科拉超深钻孔”位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区域认知]
[提示]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
2.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3.地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圈层名称 | 特征 | |
地壳 | ①固体外壳;②各圈层中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 |
地幔 | 上地幔 |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
下地幔 | ||
地核 | 外核 | 呈熔融状态 |
内核 |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 |
(高考江苏卷改编)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A.a、b B.a、c
C.c、d D.a、d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B
(2021·济宁质检)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 ℃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
2.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解析:第1题,岩石圈全球厚度不均,包含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则干热岩应位于地壳中,故选A。
答案:1.D 2.A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讲 宇宙中的地球(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讲 宇宙中的地球(含解析),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章第4节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章第4节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学案: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行星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