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编创与活动 了解合头换尾的创作方法 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7.4编创与活动 了解合头换尾的创作方法 教案,共4页。
《愉快地创造》了解合头换尾的创作方法
教学目标:
一、通过了解合头换尾的创作方法,从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法感兴趣。
二、能够在乐曲中辨别出合头换尾的创作手法。
三、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总结出合头换尾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合头换尾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组学习卡片、四块展板、三张大乐谱、白板笔、钢琴、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5’
1. 师生问好导入新课
2. 视唱练习,演唱《玛丽有只小羊羔》、《粉刷匠》和《雪绒花》三首乐曲。
二、小组学习12’
1. 找出三首乐曲旋律创作的共同特点,来揭秘的学习主题。
2. 观看学习指南
学习任务:小组通过讨论找出三首乐曲旋律创作的共同特点。
学习要求:
(1)唱一唱、找一找、圈一圈 ,找出乐曲旋律创作的共
同之处。
(2)讨论出乐曲旋律创作共同之处的特点,写在卡片的
总结区。
(3)确定一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4)讨论时间5分钟
3. 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将学生找到的相同处写在黑板上。
三、新课讲解8’
1. 老师用四句话来总结合头换尾的特点。
(1)头相同来尾不同
(2)二、二结构最规整
(3)一、三结构也不错
(4)结尾通常是长音
2. 为这种创作方起名字?
3. 揭示主题“合头换尾”。
4. 教师讲解“合头换尾”。“合头换尾”就是旋律重复时前面相同,后面稍作变化。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创作方法。
四、 拓展15’
1. 教师分别出示青春舞曲、仲夏夜、爱我中华三首曲子,让学生来辨别是不是用“合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的?
2. 教师出示第一首曲子《青春舞曲》问,是不是用“合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的?
3. 这首乐曲在旋律创作上有什么特点?(鱼咬尾)
4. 教师简单介绍“鱼咬尾”。(每小节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一小节第一个音相同)
5. 教师出示第二首曲子《仲夏夜》问,是不是用“合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的?
6. 这首乐曲在旋律创作上有什么特点?(合尾换头)
7. 教师简单介绍“合头换尾”,它是头不同来尾相同,谁知道这种创作方法叫什么名字?
8. 教师出示第三首曲子《爱我中华》问,是不是用“合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的?
9. 教师提问,乐曲合头换尾的处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重复、力量、强调
10.无论是合头换尾还是合尾换头都是强调有一部分旋律在乐曲中多次重复,谁
知道作曲家为什么用重复的方法来作曲?
11.教师总结“合头换尾”的作用。(在音乐中重复就是力量,音乐中的重复不仅仅是再来一遍,而是一种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转瞬即逝。所以要让人们的耳朵留住他就必须重复。但人们的耳朵都有喜新厌旧的特点,所以重复必须有变化,因此就有了这种创作手法的出现“合头换尾”,让人们感到既熟悉又新鲜。)
五、结束
1. 提问,你们想不想试试,用合头换尾的方法创作乐曲?
2. 引出下节课的内容,用合头换尾的方式来创作乐曲。提示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也能带上这种内心的感受,把创作变成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