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学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学案设计,共11页。
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老子》四章
生平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一书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应当早于《论语》或大致与之同时,也有人认为它甚至迟于《庄子》。据我们看来,老子很可能是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贤哲,并一直有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和言论流传,这些言论,可能就是《老子》一书的雏形,其年代大约与儒家经典《论语》相近。也许是在战国中期,又有人对这部书加以增补,形成了今传《老子》的面貌,故其中包含有反映战国时代社会特征的内容。这部书是用韵文写的,用韵规则与楚辞相近,故它的作者应当是楚人。 |
作品 | 《老子》又称《德道经》(据出土文物记载),《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共5000余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本《道德经》共81章。 |
评价 |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世很多学说从不同角度借鉴了他的思想。 |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取代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认为争强好胜是达不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态度。
1.《老子》
《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它的语言无所修饰,但所包含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三十六章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扩张发展以至变得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哲学性很强的看法。
2.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第十一章)[共:共同占有。毂ɡǔ:车轮的中心部分,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有,只有。其:代车毂。无:指车毂的中空处。有:助词,放于名词前,无实义。用:功用。埏shān:揉和。埴zhí:黏土。以为:以,来;为,制作。其:代陶器。户牖yǒu:门窗。以为:以,来;为,建造。其:代房屋。之:最后两个,代车子、器皿和房屋。以为:即“以之为”,省略句。以,把;为,作为。]
段解:本章总结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无”是相生的,又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是“无”成就了事物的“有”。
自我夸耀。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为得到敬重。道:指道家。赘:肉瘤。行:同“形”。物:此处可译为“众人”“人们”。或:有的。恶(wù):厌恶。之:代“自见”
段解:本章中老子阐述了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对立项如何辩证把握和持守。
(第三十三章)
尽力、竭力。自胜:宾语前置,战胜自己。强行:古今异义,这里的意思是强劲奋进。所:名词,地方、位置。寿:名
段解:本章中老子论述了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两个问题,他主张人们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
层解:事物在安稳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征兆的时候,容易控制。
(第六十四章)事、做事。于:在。几jī成:接近成功。而:表修饰的连词。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代事情。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欲不欲:以不欲为欲。学不学:以不学
层解: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并且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段解:本章中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认为凡事重在观察发现,重在积累,重在善始善终。
1.通假字
(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
(2)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3)自见者不明(“见”同“现”,表现)
(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行”同“形”)
2.古今异义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古义:踮起脚跟,脚尖着地。
今义:企图。
(2)民之从事
古义:行事、做事。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3)跨者不行
古义: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
(4)强行者有志
古义:强劲奋进。
今义:强制进行。
(5)自矜者不长
古义:长久,一说读(zhǎnɡ),得到尊重。
今义:描述长度,与“短”相对,长官,领导。
3.一词多义
(1)是
(2)以为
(3)当
4.词类活用
(1)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用法,使……失败)
(2)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1.分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几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我的答案:
答案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开始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结合选文分析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的这一经典名言。
我的答案:
答案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他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这一论断,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老子》的行文有哪些特点?
我的答案:
答案 (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
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赅又充满哲理,是格言。
(2)善于用逆向思维观察社会和人生。
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比如,世人看重的是“有”,关注的是“难”,瞩目的是“大事”;老子则说,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也成就了“大事”。
(3)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
课文多处运用比喻说理,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
4.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的答案:
答案 (1)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2)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3)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4)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5)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6)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基础检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辐,共一毂 共:总共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慎终如始 慎:慎重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答案 D
解析 A.“共”应为“共同占有”的意思。B.“伐”应为“夸耀”的意思。C.“慎”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慎重对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均为“……的人”。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在”/介词,“从”。D.转折连词/修饰连词。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民之从事
C.强行者有志 D.复众人之所过
答案 D
解析 A.“不行”在句中指“走不远”。B.“从事”在句中指“行事”。C.“强行”在句中指“强劲奋进”。
4.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 B.起于累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曰余食赘行
答案 C
解析 A.“见”同“现”。B.“累”同“蔂”。D.“行”同“形”。
5.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之于未有
A.自矜者不长
B.图难于其易
C.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D.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答案 B
解析 例句和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于未有为之”“于其易图难”。A.宾语前置句,“自矜”应为“矜自”。C.宾语前置句,“自胜”应为“胜自”。D.被动句,“灭”,被毁灭;“折”,被折断。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四章)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B.不失其所者久 所:地方、位置
C.死而不亡者寿 寿:长寿
D.则无败事 败:失败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D.“败”,名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失败”。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安易持
A.其庶几乎 B.其孰能讥之乎
C.穷则独善其身 D.吾其还也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其”是表测度、不肯定语气的副词。B.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C.代词,他。D.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
8.下列关于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有人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了。
B.老子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矜”,就会达到目的,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C.老子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知人”和“自知”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他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的。
答案 B
解析 选项说法正好相反,应改为“老子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
答案 (1)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2)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学案,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练,课外拓展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组内合作,课堂展示,归纳总结,反馈达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导学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