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1)第1页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1)第2页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1)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  宝
    ①老孙有一儿一女。这一年,两个孩子都成家了。儿子娶来了儿媳妇,女儿嫁到了女婿家。
    ②结婚后就要生孩子。老孙叫过女儿说:“我们年纪都大了,没办法一块儿看俩。你哥的甭说了,我们肯定得看着。你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吧。”女儿点点头,没说啥。
    ③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没差一个月,都是男孩儿。老孙乐得脸上开了花。他给孙子起名叫大宝。想让外孙叫二宝。女儿淡淡地说:“我家孩子不是宝,我们也不叫宝。”果真没叫宝,叫晓晓。
    ④女儿把婆婆接来,照看孩子。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了,婆婆着急忙慌地回乡下,跟公公团聚去了。女儿和女婿只好自己带着孩子。
    ⑤有一天,老孙带大宝到小区的中心广场上去玩,见几个孩子正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什么。大宝也要去看。老孙拉住他:“蚂蚁打架,有啥好看?”听到他们说话,晓晓抬起头看到他们,叫了一声“姥爷”,接着看地上。老孙说:“晓晓,姥爷带你去中心广场玩吧。”晓晓说:“我们看蚂蚁搬虫子呢!”老孙嘟哝了一句:“闲的!”
    ⑥大宝小声问他:“爷爷,蚂蚁怎么把那么大的虫子搬进小窝里呀?”老孙说:“搬不进去。就是搬到窝门口,蚂蚁们都出来吃,把虫子吃完就得啦。”(        )
    ⑦上了学,大宝跟晓晓分在一个班。
    ⑧快到暑假的时候,大宝回来说,学校组织游学呢,有愿意去的报名。老孙问他:“上哪儿啊?”大宝说:“景德镇。”老孙从鼻孔里冷哼了一声:“一个做瓷器的地方,有啥好游好学的?”他指着碗柜里的碗,还有茶几上的茶杯,说道:“就这些东西,左看右看能看出花儿来?”(        )
    ⑨转天碰到女儿,老孙说:“我看晓晓也挺听话的,不成暑假就放我们那儿吧。”女儿说:“我们都给他安排好了,一个游学,一个夏令营。”老孙没再说啥。
    ⑩有一天,老孙吃完晚饭出去遛弯儿,看到一辆消防车呼啸着往小区里开去,他赶着去看热闹。到了地方,却发现是女儿家那个门洞,心就一下子揪起来。却见两个消防员从楼里出来,后面跟着晓晓。消防员教育他:“以后要注意安全啊。”晓晓说:“我记住了。”
    ⑪老孙忙着问:“晓晓,怎么回事啊?”晓晓说:“我做油焖大虾,火开得太旺了,油也太热了,往里一倒虾,油扑出来了,着了。”老孙急了:“怎么着了!”晓晓说:“我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了。是邻居阿姨报的警。”老孙训斥他:“你说你,这么小的孩子,做什么油焖大虾呀!嘴巴就那么馋吗?”晓晓说:“下回我关小点儿火,让油温低点儿就没事了。”
    ⑫初二那年寒假,晓晓要到外地去看他爷爷奶奶。大宝听说了,就回来对老孙说:“我也想跟他一块儿去。”老孙一撇嘴说:“那穷山沟有啥可去的?那边还没暖气,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一出了太阳,好多人都跑出来晒太阳呢。”(        )
    ⑬老孙找到女儿:“你们真让他一个人回老家?”女儿说:“我们又没假,只能让他一个人回去。”老孙说:“我们给你看着他吧。”晓晓倒笑了:“姥爷,你可真逗。我都多大了,还用你们看着?我爷爷奶奶想我了,我得去看看他们。都说江南风景好,我也得去欣赏欣赏啊。”
    ⑭转过年来就是中考,晓晓考上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后来老孙才听说,晓晓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作文,还有一篇获得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二等奖,题目是啥《山里的年》,这都是能加分的。大宝连高中的分数线都没够上。他爸妈气得要死,可他还抱着手机玩呢。
    ⑮老孙也是恨铁不成钢,叫过大宝来:“晓晓参加作文比赛获了奖,能给他加分啊,你怎么就不参加呢?参加了,兴许还能获个奖呢。”大宝百无聊赖地说:“那么点破事儿写来写去,多没意思啊!”
    ⑯老孙被噎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哦。”
    ②大宝没说啥。
    ③大宝吓得一哆嗦,似乎真被冻到了。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2)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晓晓观看蚂蚁搬虫子,老孙引开大宝→_______________→晓晓做油焖大虾着火,老孙训斥晓晓→_______________→晓晓考上重点中学,老孙埋怨落榜的大宝。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话的含意。
    ①老孙从鼻孔里冷哼了一声:“一个做瓷器的地方,有啥好游好学的?”
    ②大宝百无聊赖地说:“那么点破事儿写来写去,多没意思啊!”


    (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老孙一撇嘴说:“那穷山沟有啥可去的?那边还没暖气,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他爸妈气得要死,可他还抱着手机玩呢。(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5)请结合全文,说说大宝成长的变化过程及给我们的启示。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叶圣陶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对于月亮的圆缺隐现是不甚关心的。
    所谓“天井”,不到一丈见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编者注:16瓦)的电灯每间里总得挂一盏。环境限定,不容你有关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还没“断黑”,已经一连串地亮了街灯。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盏灯。没有月亮吧,犹如一盏街灯损坏了,没有亮起来。谁留意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经说过不大听到蝉声,现在说起月亮,我又觉得许久未看见月亮了。只记得某夜夜半醒来,对窗的收音机已经沉寂,隔壁的“麻将”也歇了手,各家的电灯都已熄灭,一道象牙色的光从南窗透进来,把窗棂印在我的被袱上。我略微感到惊异,随即想到原来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会儿月亮就被云遮没了。
    从北平来的人往往说在上海这地方怎么待得住。一切都这样紧张,走出去很难得看见树木,诸如此类,他们可以举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这一点,也该列入他们在上海待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只能由对月而养成。把仰望的双眼移到地面,同样可以收到修养上的效益,而且更见切实。可是我并非反对看月亮,只是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罢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那时在福州的乡下,地处闽江一折的那个角上。某夜,靠着楼栏直望。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看见蛎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虽然前面我说过“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 
    (有删改)
    (1)校刊《萌芽》推出了“美文赏读”栏目,本期赏读的是散文《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作者认为福州乡下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同时又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不少于50字)

    (2)作者笔下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美文赏读”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围绕这篇散文的景物描写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中,你读懂了什么?

    (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往日好时光
    池莉
    ①今天在业主群里刷屏的,是一只小猫咪。小猫咪毛色搭配相当时尚:一身雪白,从眼眶开始往上,覆盖整个头顶的,是黢黑的黑色。乍一看,小猫咪俨然戴着一只棒球帽。我一见钟情,好生欢喜,立刻就叫它“棒球帽”了。棒球帽蹲坐在服务台上,双腿笔直且紧紧并拢,这是一只天生好素养的小猫咪。物业女生微信:“三天了,这只小猫咪都在我们物业大厅流浪,超漂亮,哪位业主想要,可以收养哈。”我这颗心啦,居然不由自主怦怦直跳,第一时间就想下楼去抱它回家。
    ②第二时间来了,现在的我,还能够收养猫吗?猫仔一旦到家,我现在的简单生活马上就会变复杂很多:猫食、猫砂、猫窝、猫玩具;猫叫、猫闹、猫洗澡、猫还要打防疫针等等。即便只是小猫咪,它的日常需求,也是不胜琐细的。我做不到了:我得上班,我得出差,我得出国;我平时的写作和阅读,得特别安静的家居环境。
    ③第三时间到来,理性占了上风,理性很快消灭了感性。为了避免眼馋和心酸,我果断删掉群里的微信,删掉了可爱的棒球帽。一个名字,诞生了三分钟,就归于寂灭。
    ④我曾收养过流浪猫。十三年前,那时候我住独栋,屋大。尽管房子又土气又简陋,但有前庭后院,大门口还有宽宽的廊檐。有一天回家,被一只小猫咪跟踪了,从小区大门口一直跟到我家。我进院子门,它也跟进。我打开家门,它竟然懂事地止步于大门口,只是朝家里张望了一下,然后安分守己地蹲在门外。它怎么就知道我并不想让流浪猫进屋呢?小家伙太聪明了!这是一只丑猫咪,黑白杂色,瘦骨伶仃,患有严重眼疾。我立刻给它清洗眼屎,上红霉素眼膏。它对我完全信赖,_______________,因此也就顺利地把我变成了它的家庭医生。它眼睛弄好了,吃饱喝足了,绕着我裤管亲昵撒娇,再一个趴,就趴在我脚边了。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姿势:它全身完全放松、呈扁平状,酷似一只丢在地上的布口袋。我惊奇地问它:喂喂,你怎么会像一只布袋呢?你简直太好玩了!它的嘴角两边往上翘翘,似乎在笑。我提起它的颈脖,它索性就装成一只布袋,没骨头没肉,只有一张皮的那个样子,我提它在手,还可以任意摆动。我们全家乐得哈哈大笑。没有办法了,这就是缘分了。我给它取名“布袋”,它也欣然接受。每每只轻唤一声布袋,它便应声而来。从此,布袋结束了流浪猫的生活,正式住进我家廊檐并在我家养得膘肥体壮。来年早春二月,布袋生了五只小猫咪,一色都是虎皮斑纹,个个都是虎头虎脑,双双都是明亮大眼睛。那一年恰好是虎年,我家草地上五虎闹春,蜜蜂在花间嗡嗡采蜜,廊檐下,舒适的高背藤椅,暖阳高照,布袋趴在人身边,人和猫都会懒懒打个盹,那是怎样的好时光啊!
    ⑤时光一刻不肯停留,一晃就是现在了。现在我更多地蜗居在小工作室,习惯了生活的简单方便。居住于这种密集高楼的盒子间里,就再也没有了那份收养动物的条件和心思。只是像今天,偶有激情袭来,过后不免更加惆怅。便去阳台上,凭栏远眺,怀念往日的好时光。是不是可以这么想想:既然今天有往日的好时光给你怀念,那么,说不定,今天也会是明天的好时光呢?很奢侈的想法。很贫瘠的现实。

    (1)请依据提示,完成下表。


    昵称
    外貌
    “我”的选择
    选择的原因
    业主群里那只猫
    棒球帽
    一身雪白,从眼眶开始往上,覆盖整个头顶的,是黢黑的黑色

    现在的“我”住在城里的高楼里;上班、出差、出国,会使它无人照顾;“我”写作时需要特别安静的家居环境,无法满足它的琐细需求。
    十三年前那只猫
    布袋

    被“我”收养


    (2)结合上下文,填在第④段横线上最合适的词语应该是(        )
    A.颔首低眉 B.唯唯诺诺 C.低眉顺眼 D.百依百顺
    (3)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打开家门,它竟然懂事地止步于大门口,只是朝家里张望了一下,然后安分守己地蹲在门外。(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我提起它的颈脖,它索性就装成一只布袋,没骨头没肉,只有一张皮的那个样子,我提它在手,还可以任意摆动。(从修辞的角度)


    (4)“那一年恰好是虎年,我家草地上五虎闹春,蜜蜂在花间嗡嗡采蜜,廊檐下,舒适的高背藤椅,暖阳高照,布袋趴在人身边,人和猫都会懒懒打个盹,那是怎样的好时光啊!”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时光才算是好时光呢?


    (5)题目“往日好时光”有什么妙处?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食物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

    (2)第④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语言特点。

    (4)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6. 阅读《桃之夭夭》,回答下列小题。
    桃之夭夭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的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了,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看见桃树还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说说你对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3)请对文章第⑧段中的加点词语“饲养”进行赏析。

    (4)揣摩文章第⑬段中的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出来。

    (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晓晓参加游学,老孙告诉大宝游学没意思,晓晓看望外地的爷爷奶奶,老孙吓退大宝
    (3)①老孙对去景德镇游学的鄙夷与不屑。
    ②大宝受老孙影响,对生活缺乏上进心。
    (4)①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老孙对去外地的否定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老孙的目光短浅。
    ②“抱”形象地写出了大宝在老孙的教育影响之下变得缺乏生活理想,沉溺安逸。
    (5)大宝成长的变化过程:起初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渴望探究;后来受老孙影响逐渐失去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最后蜕变为缺乏上进心、沉溺安逸的落榜生。
    给我们的启示:①教育不能短视,溺爱成就不了孩子;②要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不要因为怕麻烦而阻止;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
    【解答】
    (1)第一空,结合前文语境“孩子三岁,上幼儿园了”可知,大宝三岁时听爷爷讲关于蚂蚁搬虫子的话语,自然是“似懂非懂”,故第一空选填①句,据此排除A、C、D三项。
    第二空,上学后,大宝想去景德镇游学,但爷爷认为没必要,于是大宝放弃了游学,故第二空选填②句。
    第三空,结合前文语境“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分析可知,这与③句中“似乎真被冻到了”相呼应,故第三空填③句。
    故选B。
    (2)结合题干中已经给出的三个故事情节来看,解答本题,要概括出在晓晓身上发生的事情以及老孙的反应。答题时,可以按照“谁+干什么”的模式进行作答。结合“大宝回来说,学校组织游学呢,有愿意去的报名”“就这些东西,左看右看能看出花儿来”“女儿说:‘我们都给他安排好了,一个游学,一个夏令营。’”可知,晓晓参加游学,老孙告诉大宝游学没意思。结合“初二那年寒假,晓晓要到外地去看他爷爷奶奶”“老孙一撇嘴说:‘那穷山沟有啥可去的?那边还没暖气,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一出了太阳,好多人都跑出来晒太阳呢。’大宝吓得一哆嗦,似乎真被冻到了”可知,晓晓看望外地的爷爷奶奶,老孙吓退大宝。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①从“鼻孔里冷哼了一声”可见老孙内心的不屑与鄙夷,从“一个做瓷器的地方,有啥好游好学的”可知,老孙不屑与鄙夷的正是去景德镇游学之事,由此可知,这句话的含意为老孙对去景德镇游学的鄙夷与不屑。
    ②当老孙教育大宝“晓晓参加作文比赛获了奖,能给他加分啊,你怎么就不参加呢?参加了,兴许还能获个奖呢”,大宝“百无聊赖”,认为这是“破事儿”“没意思”,由此可见,曾经也想看蚂蚁搬虫,想要去景德镇游学,想去晓晓爷爷奶奶家的大宝,在老孙的消极影响下,对生活缺乏了上进心。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①“撇嘴”是神态描写,老孙说的话是语言描写。从内容上来看,老孙认为晓晓爷爷奶奶的老家是“穷山沟”,那里“没暖气”“跟冰窖似的”,老孙以此为由断了大宝去外地的想法,表现了老孙对大宝去外地的否定态度,结合文章“晓晓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作文,还有一篇获得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二等奖,题目是啥《山里的年》”可知,晓晓因去老家写出了获奖作品《山里的年》,由此可见,这有力地表现了老孙目光短浅。
    ②句子中“可……”引起的表转折的内容是句子重点,当父母着急的时候,大宝“还抱着手机玩”,其中的动词“抱”向我们塑造了一个对生活毫无上进心,只知道玩手机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大宝是在老孙的消极影响下变成了这样,由此可知,“抱”形象地写出了大宝在老孙的教育影响之下变得缺乏生活理想,沉溺安逸。
    (5)回答本题,首先筛选出与大宝成长相关的事件进行概括,再谈启示。从“大宝也要去看”“大宝小声问他:‘爷爷,蚂蚁怎么把那么大的虫子搬进小窝里呀?’”可知,大宝最初对周围的东西充满了好奇,渴望探究事情的真相;从“大宝没说啥”“大宝吓得一哆嗦,似乎真被冻到了”可知,在老孙的影响下,大宝逐渐失去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从“他爸妈气得要死,可他还抱着手机玩呢”“大宝百无聊赖地说:‘那么点破事儿写来写去,多没意思啊!’”可知,大宝对生活失去了上进心与进取心,沉溺玩乐,变成缺乏上进心、沉溺安逸的落榜生。
    结合全文来看,大宝之所以变为这样是因为他受到了老孙的消极影响,老孙认为看蚂蚁是“闲的”,去景德镇游学“能看出花儿来?”,他还阻止大宝去晓晓爷爷奶奶家,这些行为剥夺了大宝的成长机会,大宝在爷爷的溺爱中平安长大,却并没有什么能力;没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庇护的晓晓会做菜,会独自一人回老家,最后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了能干的人。将大宝与晓晓进行对比可知,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育结果,教育不能短视,溺爱成就不了孩子,家长要敢于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不要因为麻烦而阻止。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
    【答案】
    (1)示例:不矛盾。文中“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从北平来的对上海有诸多抱怨的人说的,他们一味埋怨生活条件的艰苦,而作者认为“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只能由对月而养成”。与此同时,如果有机会看到福州乡下那样美丽的月色,就要好好珍惜,尽情欣赏。两种说法针对的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因此不矛盾。
    (2)“闽江正在上潮,受着月亮,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好像不是平日看惯的那几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
    这段文字描写了“我”在闽江岸畔看过的“最好的月色”。“成为水银的洪流”“江岸诸山略微笼罩着雾气”“月亮高高停在天空”“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等内容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的描写,“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是从嗅觉的角度进行的描写,两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表现出了月色的迷人,以及作者在月色中陶醉,达到忘我境界的感受。
    【解答】
    (1)作者在文中说“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是针对那些从北平来的对上海有诸多抱怨的人说的。当时有许多人从北平来到上海工作,他们对在上海生活条件的艰苦有所抱怨,作者这句话就是针对他们所说。但是作者认为“在生活的诸般条件里列入必须看月亮一项,那是没有理由的。清旷的襟怀和高远的想象力未必只能由对月而养成”。由此作者联想到自己曾在福州乡下看到的美丽的月色,认为那样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几回,自然是愉悦的事,抒发了作者积极向上,不向暂时的困难低头的决心。据此可知,作者的两种说法针对的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因此并不矛盾。
    (2)赏析时注意角度明确,能够联系文章内容,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
    【答案】
    (1)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父亲,清除与父亲的隔阂过程。
    (2)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赶”“跑”“追”“喘”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未找到女儿时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3)①“如释重负”的意思是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这里用来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时的紧张心情,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能接到女儿的愧疚和自责的心理。
    ②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和爱护父母。
    (4)内容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情感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结构上:起到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点明中心;照应题目;寓意含蓄深刻、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答】
    (1)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阅读文章可知,本文第①段叙述了“我”中考前因为端面条的事情和父亲赌气;第②—④段叙述了放学后父亲接“我”,“我”故意躲着父亲;第⑤段叙述了“我”和父亲对于选专业的不同意见;第⑥—⑦段叙述了毕业后,因专业遇冷,父亲为“我”找好了工作,而“我”认为父亲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第⑧—⑩段叙述了直到父亲患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终于理解父亲,消除了与父亲的隔膜。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阅读画线句,从“赶”“跑”“追”“喘”等动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找不到女儿时的着急心情;从“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故意躲避非常愤怒,真挚的父爱跃然纸上。
    (3)①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如释重负”本意指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在这里形容父亲因接不到女儿心情紧张,当知道女儿回到家后心情突然得到轻松,生动地表现出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与自责的心理。
    ②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从全文内容来看,句子里的两个“没有”,表现了“我”与父亲之间是没有感情隔膜的;“一缕风”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关爱。整个句子意思是说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学会主动去关爱父母。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末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结构上看,“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中“第三棵树”贯串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同时,“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照应了文章标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另外,以此结尾寓意含蓄深刻,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
    【答案】
    (1)①被“我”放弃收养,②黑白杂色,瘦骨伶仃,患有严重眼疾,③那时候“我”住独栋,屋大,有前庭后院,大门口还有宽宽的廊檐。它跟踪“我”,显示出聪明、可怜又安分守己的样子,让“我”心疼。“我”还不是很忙,一家人住在一起,可以共同照顾。
    (2)D
    (3)①“止步”“张望”“蹲”这三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十三年前那只流浪猫十分渴望找到容身之所却又聪明懂事、安分守己的样子,惹人怜爱,让人心疼,为下文“我”收养并善待它作铺垫。
    ②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十三年前那只流浪猫比作一只布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对“我”完全信赖、百依百顺的样子,表达了“我”对它的怜爱之情。
    (4)自己不用奔波忙碌,能和家人聚在一起;人与人之间和睦,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与世界的相处方式让人感到舒适、惬意和温馨。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现实的无奈,对过往美好、惬意、时光的怀念和眷念。
    【解答】
    (1)阅读文本,由第③段“为了避免眼馋和心酸,我果断删掉群里的微信,删掉了可爱的棒球帽。一个名字,诞生了三分钟,就归于寂灭”可以看出,虽然“我”十分喜欢棒球帽,但因为各种现实原因,最终选择了放弃收养它。由第④段“这是一只丑猫咪,黑白杂色,瘦骨伶仃,患有严重眼疾”可以得知“我”十三年前收养的那只猫的外貌。由第④段“那时候我住独栋,屋大。尽管房子又土气又简陋,但有前庭后院,大门口还有宽宽的廊檐。有一天回家,被一只小猫咪跟踪了,从小区大门口一直跟到我家。我进院子门,它也跟进。我打开家门,它竟然懂事地止步于大门口,只是朝家里张望了一下,然后安分守己地蹲在门外”“我们全家乐得哈哈大笑”可以概括出“我”收养它的原因。
    (2)A项,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B项,唯唯诺诺: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
    C项,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D项,百依百顺:形容在一切事情上都很顺从。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那只流浪猫跟随“我”回家后,任由“我”帮它清洗眼屎,上红霉素眼膏,“对我完全信赖”,故此处应用“百依百顺”。
    故选D。
    (3)①句,“竟然懂事地止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十三年前那只流浪猫十分渴望找到容身之所却又聪明懂事、安分守己的样子,“张望”“蹲”两个动词则写出了小猫惹人怜爱,让人心疼的情态,为下文“我”收养并善待它作了铺垫。
    ②句,将十三年前的那只流浪猫比作一只布袋,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提它在手,还可以任意摆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对“我”完全信赖、百依百顺的样子,表达了“我”对它的怜爱之情。
    (4)“我家草地上五虎闹春,蜜蜂在花间嗡嗡采蜜,廊檐下,舒适的高背藤椅,暖阳高照,布袋趴在人身边,人和猫都会懒懒打个盹”展现了一幅人和猫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动物、自然之间和谐;再结合文中语句“现在我更多地蜗居在小工作室,习惯了生活的简单方便”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己不用奔波忙碌,能和家人聚在一起,过着简单方便的生活,感到舒适、惬意和温馨,这就是一种美好的时光。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等。通读全文可知,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十三年前收养了一只流浪猫以及那段美好的时光,由此可知,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自己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眷念之情;为什么好时光是往日的,题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
    【答案】
    (1)①吃炒米的风俗;②炒米的做法;③装炒米的用具;④炒米的吃法;⑤炒米的用途。
    (2)①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②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④真实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3)①多用短句,简单、平易,如话家常。
    ②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
    ③平淡、质朴、自然。
    (4)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
    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是说“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
    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历史,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解答】
    (1)阅读文本可知,本文以“炒米”为话题展开叙述,第①段介绍了家乡炒米的风俗,第②段介绍了炒米的做法,第③段介绍了装炒米的用具,第⑤段介绍了炒米的吃法;第⑥段则写“我们”一家在动乱时期冲炒米应急,写了炒米的用途。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阅读文本可知,文中第④段写了父亲的朋友张仲陶为人算卦的一件轶事,被怀疑偷窃的女佣人来求张仲陶为其算卦,张仲陶说那戒指就在家里的炒米坛盖子上。由此可以看出,炒米坛子家家都有,体现出了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另外,在文中加入这样一件轶事,更加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阅读文章第⑤段可以看出,文章中短句较多,如“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泡一碗,可代早晚茶”等,语言十分简单,有如家常话语;另由“蛋瘪子”“惯宝宝”等词可以看出,文中多用鲜活的民间的口语,而没有繁复的修辞堆叠,使得文章读来更加平易质朴,有亲近感。
    (4)阅读文本,根据前文“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可知,“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表现了“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另外,那时正是战争时期,“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作者用轻松从容的心态表现了岁月的动荡与艰难,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被他称为“浪漫主义”,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达观与超脱,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爱与热情,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
    6.
    【答案】
    (1)勤劳:冬天把整个桃树埋进土里,春天再挖出来,不辞辛苦。有耐心:精心侍弄娇贵的桃树。充满生活智慧:让桃树钻进土里冬眠。关爱孩子、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奇迹般的温暖。
    (2)表层“我”比其他的孩子在童年生活方面多了冰上的游戏,春暖花开,桃子甘甜。深层:“我”比别的孩子多了父爱的滋味,表现了父亲爱护孩子,具有生活智慧,勤劳耐心,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父亲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饲养”指对动物进行培育与照料,这里把桃树比作动物。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精心呵护。表现了父亲的耐心与智慧,表达了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4)小桃树,你冷不冷,你明年还能开花吗?爸爸去了天国,再也不会陪伴我们了,没有了爸爸,我们都成了孤儿,不是吗?
    (5)运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第二年春天李子树、樱桃树、海棠树开花,但桃树一朵花也不再开,突出表现了桃树因父亲过世、无人照顾而死去,侧面体现了父亲的精心呵护、耐心智慧、关爱孩子;表达了作者对桃树死去的伤心与怀念、对父亲的赞美、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与怀念、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怀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答】
    (1)分析人物形象需结合文中与该人物相关的描写,结合其言行进行概括。阅读文本可知,“我”生在寒冷的东北,父亲虽不愿将孩子生在如此寒冷的地方,却“没有迁徙的能力”,故为孩子创造了“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让一棵适合生活在温暖地区的桃树“迁徙”到这个寒冷的地方,并以非凡的生活智慧,将桃树埋在土里,并在春天再挖出来,以此让“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多年如一日,精心侍弄这棵娇贵的桃树。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具有勤劳、有耐心以及富有生活智慧且关爱孩子的特点。
    (2)理解句子含意,可从其表层含意及深层含意两个方面分析。从其表层含意看,文中父亲为“我”迁徙了一棵桃树到家中的院子,因这棵桃树的“迷惑”,所以“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从其深层含意看,父亲不辞辛苦,多年如一日地侍弄这棵娇贵的桃树,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同时也体现了“我”对父亲满怀爱意为自己所营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语境进行分析。“饲养”本义指喂养,对象本为动物,此处将桃树比作了动物,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桃树的细心照料,也体现了父亲侍弄桃树的智慧与耐心,从而表现出父亲对桃树的喜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4)表达出对桃树是否能够安全过冬的担心、对父亲去世的伤心难过、对父亲的怀念、对“我”和桃树都失去父亲呵护的伤感等都可。
    (5)阅读文本可知,文章最后一段写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春天,李子树、樱桃树、海棠树仍在开花,与文章开头相照应,而那棵桃树却因“没能忍住悲伤”,不再开花,桃树与其他树木形成对比,表明了桃树因父亲去世、无人照料而死去,侧面表现了父亲在世时对桃树的精心看护,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之情;另外,“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虽是写桃树的伤心,其实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离世的悲伤以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体现了作者对有桃树相伴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升华了文章主旨,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 记叙文阅读(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 记叙文阅读(教师版),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1):

    这是一份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题—记叙文阅读(含答案) (1),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用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13《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13《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