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上海市各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实验题

    2022年上海市各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实验题第1页
    2022年上海市各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实验题第2页
    2022年上海市各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实验题第3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上海市各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实验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各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实验题,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表二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 上海市二模物理试卷
    实验题

    黄浦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电学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1)状态;使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应使电流从电流表的(2)按线柱流入。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应使杠杆在(3)位置保持平衡,以便直接从杠杆上读出(4)的数值。
    24.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用(5)作为平面镜进行实验,可便于确定(6)的位置。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地分别位于图 12 所示的 A、B、C、D 位置时,恰能通过凸透镜得到一次缩小的像、一次等大的像和两次放大的像,则蜡烛在 D 位置时成的是(7)(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该凸透镜焦距为(8)厘米。

    25. 小华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现有电源(电压有 2、4 和 6 伏三档)、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一个,滑动变阻器(分别标有“20 欧 2 安”、“100 欧 1 安”字样)、待测小灯泡(标有“2.2 伏”字样),以及导线若干。小华选择其中一个滑动变阻器,正确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滑动变阻器滑片 P 在中点附近某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 13(a)、(b)所示;然后他仅移动变阻器滑片 P,发现小灯正常发光时电流表指针自图 13(b)位置转过三小格;接着继续操作完成实验。
    ①实验中电压表所选的量程为(9)伏。

    ②判断图 11(b)中电流表的示数及选用的滑动变阻器。(10)(需写出计算过程)
    ③该小灯额定功率为(11)瓦。










    26. 小红做“小球放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 水及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Δp 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她选取了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若干小球放入水中(水深大于小球直径,且水不溢出),如图 14 所示,测出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 水及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Δp 容,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ρ水=1×103 千克/米 3

    实验序号
    1
    2
    3
    4
    5
    ρ球(×103 千克/米 3)
    0.2
    0.6
    0.8
    1.0
    1.2
    Δp 水(帕)
    98
    294
    392
    490
    490
    Δp 容(帕)
    98
    294
    392
    490
    588
    ①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2)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小球,当ρ球与ρ水的大小满足(13)关系时,Δp 水与ρ球无关。
    ②分析比较表中Δp 容与ρ球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的小球,(14)。

    ③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 1-4 中Δp 水与Δp 容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小球,(15)。
    ④小明仅改变液体种类,利用上述实验器材重复了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二所示,根据上述实验规律,分析可得小明所用液体的密度值应为(16)千克/米 3。
    表二:ρ液=(16)千克/米 3

    实验序号
    1
    2
    3
    4
    5
    ρ球(×103 千克/米 3)
    0.2
    0.6
    0.8
    1.0
    1.2
    Δp 水(帕)
    98
    294
    392
    490
    539
    Δp 容(帕)
    98
    294
    392
    490
    588


    【答题参考】
    23、断开;正;水平;力臂。
    24、玻璃板;像;放大;17.5。
    25、①0~3。
    ②若 I=0.24 安,选用“20 欧 2 安”的滑动变阻器,则 U 变=IR 变中=0.24 安×10 欧=2.4 伏,选用“100 欧 1 安”的滑动变阻器,则 U 变=IR 变中=0.24 安×50 欧=12 伏>6 伏(排除);若 I=1.2 安,选用“20 欧 2 安”的滑动变阻器,则 U 变=IR 变中=1.2 安×10 欧=12 伏>6 伏(排除),综上电流表的示数为 0.24 安,选用“20 欧 2 安”的滑动变阻器。
    ③0.66。
    26、①4 和 5;ρ球≥ρ水。②Δp 容与ρ球成正比。③当ρ球≤ρ水时,Δp 水等于Δp 容。④1.1×103。




    徐汇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23.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采用 (1) 作为平面镜;“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用量筒测量物体的 (2) ,用 (3) 测量物体的质量;如图 12 所示,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测力计应 (4) (选填“水平放置”或“竖直悬挂”)进行调零。


    图 12 图 13

    24. 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需要验证 (5) (选填“浸在”或“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 (6) 相等;如图 13 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位于光具座上 A 点处,则 (7) 应位于凸透镜的右侧,此时若得到放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8) 15 厘米(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5. 某小组同学试图探究物体与接触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f 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猜想 f 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F

    压、相对接触面运动的速度 v、接触面积的大小 S 四个因素有关,于是选用:一长方体木块、配重砝码(2 个)、粗糙程度较小的长木板A 和粗糙程度较大的长木板B 进行实验。按图14 所示,将木块平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当力传感器拉动木块
    木块



    图 14
    力传感器

    匀速向右运动时,传感器测得的拉力大小等于物块与长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 f 大小。改变相关条件,多次进行实验,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分析比较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滑动摩擦力 f 的大小与 (9) 因素无关。
    分析比较表二中的实验序号 9、10 与 11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木 块 在 粗 糙 程 度 相 同 的 水 平 长 木 板 上 运 动 , 受 到 的 滑 动 摩 擦 力 f 的 大 小
    (10) 。
    分析比较表二中的实验序号 (11)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木块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长木板上运动,当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 F 压相同时,长木板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f 越大。
    在表二的实验序号 13 中:滑动摩擦力 f13 大小为 (12) 牛。

    表一
    实验序号
    F 压

    (牛)
    木板
    v

    (米/秒
    S

    ) 平方厘米)
    f

    (牛)

    1

    2

    A

    0.10

    25
    0.4
    2
    2
    A
    0.15
    25
    0.4
    3
    2
    A
    0.10
    15
    0.4
    4
    2
    A
    0.15
    15
    0.4
    5
    2
    B
    0.10
    25
    0.6
    6
    2
    B
    0.15
    25
    0.6
    7
    2
    B
    0.10
    15
    0.6
    8
    2
    B
    0.15
    15
    0.6

    表二
    实验

    序号
    F 压

    (牛)



    v

    (米/秒)
    S

    (平方厘米)
    f

    (牛)
    9
    2
    A
    0.10
    25
    0.4
    10
    3
    A
    0.15
    15
    0.6
    11
    5
    A
    0.10
    25
    1.0
    12
    2
    B
    0.10
    15
    0.6
    13
    3
    B
    0. 15
    25
    f13
    14
    5
    B
    0.15
    25
    1.5



    26. 甲同学要测定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乙同学要测定标有“0.3A”字样小灯 L 的额定功率。他们分别选取了电源电压、滑动变阻器等规
    物理量
    序号
    电压
    (伏)
    电流
    (安)
    电阻
    (欧)
    1
    3. 2
    0.28
    11.4
    2
    4.2
    0.36
    11.7
    3

    0.54


    格完全相同的两套实验器材。 表一
    甲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并规范地进行实验。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在表一序号 1 中。接着,移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在读取
    序号 2 的数据时,滑片恰好在变阻器的中点处(连
    入电路的阻值为最大值的一半);读取序号 3 的数据时,滑片处在变阻器的另一端。
    乙同学将小灯 L 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中后,将电压表并联在某个元件的两端,并规范地进行实验。闭合开关 S,移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小灯泡正常发光。电压表的示数在1.5~2.6 伏间变化,电流表的示数在 0.26~0.30 安间变化。
    ① 根据甲同学实验的相关信息:
    (a) 表一中进行 3 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 (13)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 或“减小误差”)。
    (b) 表一中的序号 3 所缺的数据是 (14) 、 (15) 。
    ② 根据乙同学实验的相关信息:
    (a) 判定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理由是 (16) ;
    (b) 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P 额 (17) 。


    【答题参考】

    23.(1)玻璃板;
    (2)体积;
    (3)电子天平; (4)水平放置。
    24.(5)浸在;
    (6)重力;
    (7)光屏; (8)大于。

    25.(9)S 、 v ; (10)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F 压的大小成正比。

    (11)9 与 12 或 11 与 14 (12)0.9 26.(13)减小误差 (14)6.0 (15)11.1
    (16)当电流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流 0.3 安时,小灯泡正常发光
    (17)U 滑=0.26 安×10 欧=2.6 伏。所以电压表并联接在变阻器两端当 U 滑=1.5 伏 电流为 0.3 安
    U 额=U-U 滑=6 伏-1.5 伏=4.5 伏
    P 额=U 额 I 额=4.5 伏×0.3 安=1.35 瓦







    杨浦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0. 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需要验证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1)大小是否相等;“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原理是(2),实验时,用电子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3)测物体的体积。
    24. 在图 15 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若蜡烛位于光具座的A 点处,则应在(4)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光屏上的像一定是(5)的(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若蜡烛位于光具座的 B 点处,则应将光屏置于(6)厘米刻度处,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25. 小杨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电源电压为4.5伏且不变,待测小灯两个(分别标有“2.5V”和“3.5V”字样),滑动变阻器(A:“5Ω 2A”和B: “10Ω 1A”)两种规格。他正确连接电路,将滑片移到某位置,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灯发光较刺眼,观察到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6(a)(b)所示。小杨断开开关,在不改变实验器材的前提下规范操作,直至小灯正常发光,发现电流表指针在如图16(b)所示的基础上偏转了2小格。



    (a)
    图 16
    (b)


    根据小杨实验的相关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实验中电压表所选的量程为(7),理由是(8)。
    ② 判断实验中选用的滑动变阻器规格。(9)(需写出计算过程)
    ③ 根据小杨实验的相关信息,求出小灯额定功率。(10)(需写出计算过程)

    26. 某小组同学研究“并联电路电流特点”。他们选用电阻 R1 为 30 欧、R2 为 10 欧并按图 17 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他们用 25 欧、50 欧电阻先后替换 R2 继续实验,实验数据也记录在表一中。接着他们换用 R1 为 60 欧电阻从复上述实验过程, 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实验过程中电源电压不变。
    表一
    实验
    序号
    R1(欧)
    R(2 欧)
    I(1 安)
    I2(安)
    干路
    I(安)
    1
    30
    10
    0.20
    0.60
    0.80
    2
    30
    25
    0.20
    0.24
    0.44
    3
    30
    50
    0.20
    0.12
    0.32


    表二
    实验
    序号
    R1(欧)
    R(2 欧)
    I(1 安)
    I2(安)
    干路
    I(安)
    4
    60
    10
    0.10
    0.60
    0.70
    5
    60
    25
    0.10
    0.24
    0.34
    6
    60
    50
    0.10
    0.12
    0.22

    ①根据表一或表二中的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数据,分析比较 I 与I1、I2 之间关系,可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 (11) 。
    ②根据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三列、第五列数据,分析比较电流I2 随电阻 R2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 (12) 。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中I变化量与I2 变化量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 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电源电压一定时, (13) 。
    ④进一步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发现在并联电路中,当 R1 不变时,I2 与 I 的比值随着 R2
    阻值的变大而变小,请你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推出I2 与 I 的比值变小的原因 (14) 。
    ⑤进一步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还发现I2 与 I 的比值与 R1、R2 阻值之间满足定量关系,请你推导出关系式。 (15) 。


    【答题参考】
    V
    23.(1)重力;(2)ρ = m
    
    ;(3)量筒


    24.(4)大于 70;(5)放大;(6)70。
    25.(7)(0~3)伏; (8)电压表示数应小于电源电压。
    (9) R = U = 4.5伏- 3伏 » 5.35欧> 5欧
    I 0.28安
    所以选用的滑动变阻器规格为 B“10Ω 1A”。
    (10)因为刚闭合开关时,小灯发光较刺眼,所以电压表示数大于小灯额定电压,所以 U

    额=2.5 伏。又因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小于刚闭合时的电流,所以 I 额=0.24 安。
    P额 = U额I额 = 2.5伏´ 0.24安= 0.6瓦

    26.(11)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12) I2 与 R2 成反比。(I2 与 R2 乘积相同。)
    (13) 一条支路电阻不变时,I 变化量等于 I2 变化量。
    (14) I2 = I - I1 = 1- I1
    I I I
    电源电压不变,R2 变大时,I 变小且 I1 不变,所以比值变小

    (15)
    I2 =
    I
    U R2
    U + U
    = R1 。
    R1 + R2

    R1 R2










    长宁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如图 12 所示的测量工具是 (1) ,图中显示的示数为 (2) 牛。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3) 。

    图 12 图 13

    24. 如图 13 所示,平行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线,恰能在光具座右侧光屏上形成一个亮点,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4) 厘米。将光源取下换成一根电子蜡烛,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成清晰的烛焰像,应将光屏向 (5) 移动,相对物的大小,像是(6) 的 。

    25. 甲、乙两组同学合作探究“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与两个力的大小关系”。他们将一根 粗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两个细绳套[如图 14(a)]。接着用两把测力计钩住绳套,


    (a)

    (b)
    (c)

    (d)
    表一 甲组 表二 乙组



    F1
    (牛)
    F2
    (牛)
    F
    (牛)
    1
    1.5
    0.5
    2.0
    2
    2.0
    1.0
    3.0
    3
    2.5
    1.5
    4.0



    F1
    (牛)
    F2
    (牛)
    F
    (牛)
    4
    5.0
    3.0
    2.0
    5
    7.0
    4.0
    3.0
    6
    9.0
    5.0
    4.0



    O F


    O
    F2
    F

    F2
    O





    1




    1



    F



    图 14
    甲组同学沿同方向、乙组同学沿反方向拉橡皮条至 O 点[如图 14(b)、(c)],记录 F1、F2 的大小。然后用一把测力计拉橡皮条也至 O 点[如图 14(d)],记录 F 的大小。他们改变 O 点的位置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①分析比较表一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
    (7) 。
    ②分析比较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8) 。
    ③两组同学交流了表中数据后发现:
    甲: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于其中较大的力。 乙: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小于其中较小的力。
    (a) 就上述数据而言,以上发现 (9) 正确(选填“只有甲”、“只有乙”、“都”或“都 不”)。
    (b) 基于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推理,其中一个发现不具普适性。请拟定一组 F1、F2 的值,以支持该推理:F1= (10) 牛,F2= (11) 牛。



    26. 小明要测定某导体的电阻,小华要测定标有“3.5V”字样小灯的额定电功率,他们分别 选择了电流表、电压表、开关、“20Ω 2A”的滑动变阻器及若干导线。选择电源时,发现总共只有 5 节新干电池,他们在争抢时不慎把一个变阻器摔坏。老师对他们教育后提出:合理分配现有器材,若依然能各自独立完成实验,可原谅其过失。两位同学讨论后对电池节数和一个变阻器的分配达成了一致,并最终都出色完成了老师的要求。
    ①如何最合理地分配电池节数并说明理由。
    (12)
    ②画出小明实验的电路图。
    (13)






    ③两位同学都正确连接电路并规范操作。闭合开关,他们分别填写了表三、表四中序号1 的部分数据;他们继续实验又填写了序号 2 的部分数据。请根据信息,将表中空项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答题参考】
    V
    23 (1) 弹簧测力计 (2) 2.6 (3))ρ = m

    24 (4) 20 (5) 右 (6) 等大
    25 (7) 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之和
    (8) 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之差
    (9) 都
    (10) 、(11) 略(只需满足一个力大于等于另一个力的 2 倍)
    26 (12) 小明分配 2 节干电池,小华分配 3 节干电池。
    小灯的额定电压为 3.5 伏,所以小华至少需要 3 节。同时,小明要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改
    变电压,也需要多节,但小华取了 3 节,小明只能分配 2 节。
    (13) 图略(无滑动变阻器)(2 分)

    (14) 电阻平均值(欧)
    (15) 11.1
    (16) 1.7
    (17) 0.238
    (18) 3.5
    (19) 0.91







    静安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如图 10 所示为用弹簧测力计测铜块的重力的实验情景,铜块的重力为 (_1_) 牛,在测量前应按 (_2_) 方向进行调零。测力计是常用实验器材,请写出一个需用测力计进行实验的实验名称。 (_3_)
    2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调节透镜中心和光源、
    









    图 10

    光屏的中心在 (_4_) 。图 11 所示为实验情景,图中实验器材 A 是 (_5_) (填写器材名称),若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则蜡烛到凸透镜
    的距离 (_6_) 2 倍焦距(选填“大于”或“小于”)。
    25. 在学习压强概念后,小明和小红知道了固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对支撑面产生压强,由此提出问题:液体也受重力的作用,它所产生压强的特点与固体相同吗?
    ① 他们分别将质量相等的水和冰块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中,观察到图 12(a)所示的现象。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液体具有 (_7_) 。





    (a) (b)
    图 12
    ② 他们根据图 12(a)现象以及生活经验,提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向各个方向的,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假设,于是利用 U 形管压强计进行研究,实验过程及记录如图 12(b)所示。
    根据图 12(b)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8_) 。
    ③ 他们通过实验,在初步认识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后,继续用


    水、一端扎有橡皮薄膜的玻璃筒等器材进行定量研究,他们在玻璃筒中加入适量的 水,使浸入水中的橡皮薄膜保持平整,如图 13 所示,然后利用压强定义公式对橡皮膜受到玻璃筒内水的压强进行分析推导,从而获得了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 p = ρgh。
    
    d
    图 13

    (a) “橡皮薄膜保持平整”,是为了使玻璃筒内水对橡皮膜的压强 (_9_) 玻璃筒外水对橡皮膜的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b) 请你写出得到“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 h 有关”的分析推导过程。 (1_0)



    26. 小华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电源的电压有 2、4、6、8、10 和 12 伏六挡,滑动变阻器有 A、B 两种规格(A 标有“10 欧 2 安”的字样、B 标有“20 欧 2 安”的字样),待测小灯标有“2.5 伏”的字样。
    ① 小华选择某挡电源电压和某规格的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他正确连接电路且规范操

    作,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较亮,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 14(a)、(b)所示。



    (a)
    图 14
    (b)


    (a) 根据实验相关信息,此时小灯泡电功率 (11_) 额定功率(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b) 根据实验相关信息,通过计算说明此时所选用的电源电压和滑动变阻器的规格

    (1_2) 。
    ② 小华为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经过思考后,对相关实验器材进行了调整,并根据调整重新实验,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步骤正确。小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观 察到电流表的示数为 0.3 安,并发现此时滑片恰好在变阻器的中间区域内。
    (a) 根据实相关信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1_3) 瓦;
    (b) 根据实相关信息,通过计算说明小华对相关实验器材所进行的可能的调整 (_1_4_) 。


    【答题参考】

    23.(1)3.2;
    (2)竖直;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4.(4)同一高度;
    25.(7)流动性
    (5)光具座;
    (6)大于。
    (8) 水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9) 等于

    (10)p
     F
    橡皮膜 =
    S
    = G 水S
    = m 水 g S
    = ρ水 V 水 g S
    
    = ρ水 gh

    26.(11)高于
    (12)图 14 时,电源的电压 U = UL + U 变=2.8 伏+ 0.32 安×10 欧=6 伏即所用电源的电压为 6 伏,变阻器标有“10 欧 2 安”字样。
    (13)0.75

    (14)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R 变约为 5 欧或 10 欧。电源电压 U = UL 额 + U 变′ =2.5 伏+ 0.3 安×R 变
    若 R 变约为 5 欧,则电源电压 U=4 伏, 小华仅调整电源的电压为 4 伏

    若 R 变约为 10 欧,则电源电压 U 约为 5.5 伏,
    小华仅调整滑动变阻器,选用标有“20 欧 2 安”字样的变阻器







    普陀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图 12(a)所示的弹簧测力计是测量 (1_) 的大小的仪器,此时它的示数是
    (2_) 牛。图 12(b)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_) ℃。
    (a) 图 12 (b)


    24. 如图 13(a)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用玻璃板是为了替代 (4_) 。如图 13(b)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 (5_) 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 (6_) 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a) 图 13 (b)

    实验
    序号
    液体密度ρ
    (×103kg/m3)
    橡皮膜中心
    深度 h(cm)
    U 形管左右液面
    高度差Δh(cm)
    1
    1
    4
    3.5
    2
    1
    6
    5.4
    3
    1
    8
    7.3
    4
    2
    2
    3.5
    5
    2
    3
    5.4
    6
    2
    4
    7.3

    25. 如图 14 所示,小文同学使用U 形管压强计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小文将 U 形管压强计带有橡皮膜的探头浸入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中的不同深度,把对应的U 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Δh(cm)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图 14



    U 形管压强计使用过程中,橡皮膜中心所受压强越大,U 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越
    (_7_) (选填“大”或“小”)。
    ② 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中 h 和Δh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同种液体内部, (_8_) 。
    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9_) 中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液体内部某一深度 的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大,液体压强大。
    c.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或 2、5 或 3、6)中ρ、h 和Δh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 (1_0) 。
    ③ 该实验中所用 U 形管中填充的液体应该是 (_1_1_) (填写选项序号“A”“B”或“C”)。
    A.浓硫酸 B.水银 C.水
    26. 小华做“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现有电源、待测小灯(标有“3.0 伏”字样)、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及导线若干。他正确串联实验器材,然后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始终无法正常发光, 移动滑片过程中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为 0~1.5 伏,电流表示数最小值为 0.06 安。他经过思考,换用了电压较高的电源,
    重新正确连接电路,并按规范的步骤进行实验。闭合电键时,电流表和电
    图 15

    压表的示数如图 15 所示。移动滑片,发现电流表指针再转过 10 小格时,小灯正常发光。
    ① 测定小灯的额定功率的实验原理是 (_1_2_) 。
    ② 请画出小华第一次实验时的电路图 (1_3_) 。
    ③ 求出换用的电源电压及小灯的额定功率 (1_4_) 。(需写出计算过程)

    【答题参考】
    23. 力、3.4、3。
    24. 平面镜、放大、左。
    25.① 大;
    ② a.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b.1 与 4
    c.当液体密度和深度的乘积相同时,液体内部压强相等。
    ③ C
    26.① P=UI
    ② 略
    ③ 得出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 25 欧U=U1+U2=1.5 伏+25 欧×0.3 安=9 伏I1=0.5 安
    P1=U1I1=3 伏×0.5 安=1.5 瓦





    虹口区
    五、实验题
    23. 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用电子天平测量物体的 ;在“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验中,拉力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的 ;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电压表应与待测电阻 (选填串联或并联)。

    24. 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为得出实验结论,需多次改变杠杆受到作用力的大小、 和作用点,使杠杆始终在 位置保持平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 ,以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然后应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的像 为止。
    25. 小华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现有电源(电压为 6 伏)、待测小灯泡(标有“3.8V”字样)、电压表(只有 0~3 伏档完好)、滑动变阻器两个(A 标有“5Ω 2A”字样、B 标有“10Ω 1A”字样)、开关及导线若干,小灯的额定电流可能为“0.26A”“0.3A”或“0.32A”。小华选择一个变阻器,连接电路后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发现小灯较亮,电压表示数为 2 伏,他经过思考仅更换了变阻器,重新实验,步骤正确,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如图所示,接着他移动滑片使小灯正常发光。
    ①小华开始选用的变阻器是 (选填“A”或“B”)。
    ②判定该小灯正常发光的方法是 。

    ③根据实验的相关信息:

    (a) 通过计算说明小灯泡的额定电流;

    (b) 计算小灯的额定功率。

    26. 某小组同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他们分别测量并记录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和光从玻璃 斜射入空气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5 可得: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入射角;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6~10 可得: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均选填大于或小于)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6 或 2 与 7 或 3 与 8 可得:当 。
    ③他们增大入射角继续研究,表三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的实验数据,表四中的入射角为

    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拟进行实验的数据。



    小王分析了表三的数据,结合之前得到的实验结论,认为表四中实验序号 中拟定的入射角会找不到折射光线,理由是 。
    【答题参考】
    23、质量;量程;R=U/I;并联。
    24、方向;水平;高度;最清晰。
    25、①A;②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为 2.2 伏,小灯正常发光。
    ③(a)再次闭合开关时,电路中电流为 I=I 变=U 变/R 变大=3 伏/10 欧=0.3 安<Ie
    ∴Ie =0.32 安
    (b)Pe=UeIe=3.8 伏×0.32 安=1.216 瓦
    26、①小于;大于。
    ②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③16、17 和 18;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发生折射时,光在玻璃中角度的变化小于空气中角度的变化,当在玻璃中的角度为 42 度时,空气中的角度为 89 度,当空气中角度增大到 90
    度时,玻璃中角度应小于 43 度。反之,当玻璃中角度为 50 度时,空气中对应的角度应大于
    90 度,不可能。







    闵行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如图 13 所示是“用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所用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是 (1)牛,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是 (2) 牛。在“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时,先将杠杆的中点固定在支架上,并调节 (3) 使杠杆在 (4) 位置平衡。





    图 13


    24. 进行“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位于如图 14 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一清晰的像,此时像距为 (5) 厘米,该像一定比物体 (6)
    (选填“大”或“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7) (选填“幻灯机”或“放大镜”)。

    25. 某小组同学为了研究水吸收的热量和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将不同质量的水利用同一热源加热,使其升高一定的温度,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中。(设每分钟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实验序号
    m
    (克)
    Δt
    (℃)
    加热时间
    (分钟)
    实验序号
    m
    (克)
    Δt
    (℃)
    加热时间
    (分钟)
    1
    200
    45
    4.5
    5
    300
    30
    4.5
    2
    240
    30
    3.6
    6
    450
    20
    4.5
    3
    400
    20
    4
    7
    240
    50
    6
    4
    600
    20
    6
    8
    400
    30
    6

    (1) 水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观察 (8) 来进行比较。
    (2) 分析序号 (9) 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升高的温度Δt 越大,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3) 分析序号 3、4、6 或 2、5、8 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10) 。
    (4) 进一步综合分析序号 1、5、6 和 4、7、8 的数据后,还可以发现: (11) 。
    26. 某学习小组成员小兰进行测定小灯电功率实验,小明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实验室提供了以下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 2 个、滑动变阻器 3 个(分别标有“5 欧2安”、“10 欧 1 安”、“20 欧 1 安”字样)、新干电池 5 节、标有“3.5 伏”字样的小灯、待测电阻 Rx 以及导线若干。他俩合理分配器材后同时开展实验,实验中电路连接均正确、操作步骤规范。
    实验时,小兰先读出了开关刚闭合时的数据,其中电流表示数为 0.2 安;接着,移动变
    阻器的滑片至小灯正常发光,读出此时的电流为 0.24 安。小明也读出了开关刚闭合时的数
    据,其中电压表示数为 2.1 伏;接着移动滑片至中点位置,读出了第二组数据。他们相互交流数据后发现恰好有一组数据完全相同。最后,他们再次移动滑片,分别测出第三组数据, 完成了各自的实验。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小兰确定小灯正常发光的方法是 (12) ,该小灯的额定功率是 (13) 瓦; 小明的实验原理是 (14) 。
    (2) 开关刚闭合时,小兰电压表的示数是 (15) 伏,小明电流表的示数是 (16)
    安。
    【答题参考】
    23.(1)0.2; (2)3.4;
    (3) 平衡螺母; (4)水平。
    24.(5)30; (6)大;
    (7)幻灯机。
    25.(8)加热时间;
    (9)2 与 7 或 3 与 8;
    (10)水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成正比;
    (11)水吸收的热量与 m、Δt 乘积的比值相同。(合理即可)
    26.(12)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为 3.5 伏时,小灯正常发光;
    (13)0.84; (14)R=U/I;
    (15)2.5; (16)0.18。







    宝山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用 (1_) 来测取物体所受的两个拉力大小,且在测量前要依据拉力方向完成它的(_2_) 调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 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中, 电流表要(_3_)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且使电流从它的 (_4_) 接线柱流入。
    2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选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安装好实验器材后,
    发现光屏上呈现图 13 所示的烛焰的像,我们可以判定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
    (5_) 同一高度(选填“在”或“不在”)。器材规范调整好后,移动光屏至图 14 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有一个清晰的像,比较像与物,可以得出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一个
    (6_) 的像;测取光屏、烛焰分别至凸透镜的距离,可以比较得出此时像距_(_7_) 物距。



    图 13
    图 14
    图 15

    25.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 15 所示,他们在常温下将横截面积、长度不同的铁丝接入电路的 MN 两点间,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后计算出阻值,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实验
    序号
    长度 l
    (米)
    横截面积 S
    (毫米 2)
    电阻 R
    (欧)
    1
    1.0
    0.2
    0.5
    2
    2.0
    0.2
    1.0
    3
    4.0
    0.2
    2.0

    实验
    序号
    长度 l
    (米)
    横截面积 S
    (毫米 2)
    电阻 R
    (欧)
    4
    2.0
    0.1
    2.0
    5
    2.0
    0.2
    1.0
    6
    2.0
    0.4
    0.5

    表一 铁丝 表二 铁丝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8)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_9_) 。
    ③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 分析比较(1 与 6)、(2 与 5)或(3 与 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常温下,
    (10) 。

    (b) 分析比较(1 与 6)、(2 与 5)和(3 与 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常温下,
    (11) 。

    ④他们继续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无法得到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请你在表三中为他们在添加两组符合要求的材料(填表三 (12) ),并将所得实验数据与上述两表中实验序号 (13) 的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表三

    实验序号
    材料
    长度 l
    (米)
    横截面积 S
    (毫米 2)
    电阻 R
    (欧)
    7




    8





    26. 小顾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干电池若干节、标 有“3.8 伏”字样的待测小灯一个、电压表一只、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一个,电键一个,导线若干。他按图 16 先将用导线将待测小灯、电键、电流表、电压表连接好,然后将干电池先后一节、两节串联后和三节串联后逐次接入电路 中的 A、B 两点间,并调整好电压表的量程,再闭合电键读取两个电表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
    V


    L
    A
    A B S

    图16

    ⑴分析上表中 栏记录的情况,可以判断小灯是否达到正常发光。
    (14)
    ⑵分析上表中记录的电压变化,发现随着电池节数的增加,小灯两端的电压增加量逐渐
    减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1_5_) 。
    ⑶为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这些器材使小灯正常发光,小顾同学接下来的操作是:
    (_1_6_) 。
    ⑷小顾同学按合理的设计方案正确连接电路,且操作步骤正确,当小灯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17 所示,则小灯的额定电流为 (1_7_) 安,小灯的额定功率为 (1_8_) 瓦。

    图 17
    【答题参考】
    23.(1)测力计(“弹簧秤”或“弹簧测力计”);
    (2) 零刻度(“调零”或“校零”);
    (3) 串联;
    (4)正(+)。
    24.(5)不在;
    (6)倒立放大(或“倒立放大的实像”;若写“虚像”则不得分);
    (7)大于(“>”或“等于 2 倍”)。
    25.(8)4、5 和 6(“2、4 和 6”或“2、4、5 和 6”);
    (9) 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导体长度的越大,电阻越大。
    (10) 导体的材料相同,若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相同,则导体的电阻相同。
    (11) 导体的材料相同,若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越大,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12)
    表三

    实验序号
    材料
    长度 l
    (米)
    横截面积 S
    (毫米 2)
    电阻 R
    (欧)
    7
    铜丝
    1.0
    0.2

    8
    铝丝
    1.0
    0.2

    (13)1;
    26.(14)电压(伏)。
    (15) 电池用时较长,电压降了些。(或“电池内部有电阻,它们对外供电时,内部要分掉一些电压。”)
    (16) 增加串联的电池节数,提高电源电压;同时在电路里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17)0.3(安)(或 3.8 伏)。
    (18)1.14(瓦)。

    嘉定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如图 13(a)所示,在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前,先要在竖直方向进行 (1), 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为 (2) 牛。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要使所研究物体分别处于静止状态或 (3) 状态进行实验。如图 13(b)所示的电压表示数为 (4) 伏。
    (a) (b)
    图 13 图 14

    24.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 (5) 作为平面镜,并将其 (6) 放置在水平桌面。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仪器名称为 (7) ,如图 14 所示的实验过程是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8) 的关系。
    25. 现有电源(2 伏、4 伏、6 伏、8 伏、10 伏五档)、电流表、电压表和开关各 2 个, 待测电阻、标有“20Ω 2A”的滑动变阻器、标有“3.5V”字样的待测小灯(额定功率在 1.2 瓦以内)各一个,以及导线若干。小华做测电阻的实验,小明做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两人讨论后分配实验器材,按照设计方案开始实验。他们正确串联实验器材,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实验步骤正确。闭合开关时,小华观察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 2 伏和 0.2 安,
    小明观察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 4 伏和 0.2 安,此时小灯很暗;经过思考,小明调整电路后重新实验,当小灯正常发光时,小明观察到电流表示
    数如图 15 所示。
    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①画出小华实验的电路图。 (9)
    图 15
    ②实验中, (10) (选填“小华”或“小明”)选择了滑动变阻器,此实验中它的作用是 (11) 。
    ③计算小明实验中选择的电源电压和小灯的额定功率。 (12) (需写出计算过程)

    26. 小嘉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他选取焦距为 10 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 H 为 3.00 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他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器材, 按表中的物距 u 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发光体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 v、成像高度 h 记录在表中。
    焦距 f=10 厘米 物高 H=3.00 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 u
    (厘米)
    像距 v
    (厘米)
    像高 h
    (厘米)
    1
    50
    12.5
    0.75
    2
    35
    14.0
    1.20
    3
    30
    15.0
    1.50
    4
    20
    20.0
    3.00
    5
    18
    22.5
    3.75
    6
    15
    30.0
    6.00
    7
    12
    60.0
    (16)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 中的物距 u 和像距 v 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13)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6 中的像距 v、像高 h 随物距 u 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
    ③分析实验序号 4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小嘉同学就得出“当像距等于物距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这个结论。你觉得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15) 。
    ④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6 中的像距 v、物距 u、像高 h 及物高 H 的关系,请将实验序号 7 中的像高 (16) 填写完整。
    【答题参考】

    23.(1)调零;(2)0.2;(3)匀速直线运动;(4)2.2。
    24.(5)玻璃板; (6)竖直(垂直); (7)U 形管压强计; (8)方向。
    25.(9)略。
    (10) 小明。
    (11) 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使其分别略低于、等于或略高于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以测得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12) ∵刚合上开关时电压表示数为 4 伏 但灯很暗及相关信息可判断: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由此可知 4 伏<U 电源<3.5 伏+4 伏
    ∴U 电源=6 伏

    ∵I 额<P 额/U 额=1.2 瓦/3.5 伏=0.34A
    ∴由图 15 可知 I 额=0.3A
    ∴P 额= U 额 I 额=3.5 伏×0.3 安=1.05 瓦

    26.13)物距 u 大于像距 v,成缩小的像。

    (14)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 u 越小,像距 v 越大、像高 h 越大。

    (15) 不可以。需要通过更换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发光物,经过更多次的实验加以验证。
    (16)15.00。






    浦东新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如图 10 所示的实验仪器称为 (1) ,此时它的示数为 (2) 牛。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在搜集证据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3) 位置保持平衡;本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对杠杆施加力的方向必须 (4) 。



    图 10 图 11

    24.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 (5) ,采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实验时需要多次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是为了 (6) (选填字母 A“得到普遍规律”或 B“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如图 11 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为了保证光源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要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7) ;若凸透镜焦距为 10 厘米,将光源置于光具座上 45 厘米刻度处时,通过移动光屏,
    (8)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25. 某同学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所用电源(为 2 伏的整数倍)保持不变,小灯标有“2.2V”字样。他连接好电路,移动滑片使变阻器的阻值最大。闭合开关,观察到两电表示数如图 12(a)、(b)所示,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9) 伏;然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使小灯正常发光,发现电压表指针从图 12 位置变化的角度恰好是电流表指针变化角度的 2 倍。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实验所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10) 欧,当他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为 (11) 伏时小灯正常发光,小灯的额定功率为 (12) 瓦。








    26. 小娟同学发现储水容器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不同。她认为水管中单位时间的出水量可能跟水管两端液体的压强差Δp、横截面积 S 和长度 L 有关。为此,她设计了如图 13 所示的装置进行研究,容器底部的水平管 AB 可以方便更换,B 处的开关用于控制出水时间,并把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
    序号
    水管的截
    面积 S
    水 管 的 长
    度 L/厘米
    容器内水的
    深度 h/厘米
    单位时间的出
    水量 Q/毫升
    1
    S0
    20
    20
    60
    2
    S0
    30
    20
    40
    3
    S0
    40
    20
    30
    4
    S0
    20
    30
    90
    5
    S0
    20
    40
    120
    6
    2S0
    20
    20
    240
    7
    3S0
    20
    20
    540

    h

    B
    图 13





    ①打开开关后,容器中水的深度 h 大小可以反映水管 AB 两端 (13) 的大小;为了使水管 AB 两端水的压强差尽量保持恒定,盛水容器的面积应该 (14) (选填“大”或“小”)。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6 与 7 数据中 Q 与 S 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15) 。
    ③根据实验序号 (16) 数据中 Q 与 h 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 L 和 S 相同的情况下,Δp 越大,Q 越大。
    ④若 h=20 厘米、L=25 厘米、S=S0,则 Q= (17) 毫升;若 h=10 厘米、L=60 厘米、S=4S0,则 Q= (18) 毫升。

    【答题参考】

    23、(1)弹簧测力计;
    (2)2.4;
    (3)水平;
    (4)竖直向上。
    24、(5)像的位置;
    (6)A;
    (7)同一高度;
    (8)不能。
    25、(9)2.8;
    (10)20;
    (11)1.8;
    (12)0.528。

    26、(13)压强差(Δp); (14)大;
    (15)在 L 与Δp 相同的情况下,S 越大,Q 越大;
    (16)1 与 4 与 5;分(17)48;
    (16)160。






    金山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23. “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原理是 (1) ,实验中需用量筒测量物体的 (2)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如图 12 所示,在探究当甲物体处于 (3) 状态时( 选填“静止”或“向左加速运动”)二力的关系,此时测力计的示数为 (4) 牛。



    24. 如图 13 所示,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他先调节凸透镜、光屏
    的中心与 (5) 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以保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当处于如图 13
    所示位置时,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6 厘米、12 厘米或 18 厘米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6) (选填“放大”或“缩小”) 清晰的像,可判断:他所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 (7) 厘米。这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8)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图 13
    25.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物体浸入水中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 水和容器对地面压强增加量Δp 地变化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实验中,他们在一足够高的柱形容器内装入适量的水,然后将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物体分别浸入水中,待物体静止后,利 用仪器测出了Δp 水和Δp 地,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表一中。
    表一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ρ物
    (千克/米 3)

    0.5×103

    0.6×103

    1×103

    1.5×103

    2.0×103

    3.0×103

    4.0×103
    Δp 水(帕)
    490
    588
    980
    980
    980
    980
    980
    Δp 地(帕)
    490
    588
    980
    1470
    1960
    2940
    3920
    ①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7 的数据中Δp 水与 Δp 地的大小关系以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入同一装有水的足够高柱形容器中,当ρ物≤ρ水时,Δp 水 (9) Δp
    地;当ρ物˃ρ水时,Δp 水 (10) Δp 地(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分析比较表格中第 2 行与第 4 行中Δp 地和ρ物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实验序号
    8
    ρ物
    (千克/米 3)

    1.2×103
    Δp 水(帕)
    1960
    Δp 地(帕)
    (12)

    (11) 。 表二
    ③ 由实验序号 4、5 或 6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当ρ物˃ρ水时 ρ物、ρ水、Δp 水 和Δp 地满足一定的关系。若换用另一物体做进一步实验探究,请在表二实验序号 8 中填入相应的实验数据。

    26. 现有器材:电源两个(电压分别 4.5 伏和 6 伏),电压表、电流表和电键各两个,滑动变阻器 A、B 两个(A 标有“10Ω 1Α” 、B 标有“20Ω 2Α”字样),待测小灯泡(标有“2.5V”字样)和待测电阻 RX 各一个,及导线若干。小华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小红同时要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两位同学分配器材,然后使用各自分得的器材正确连接电路后进行实验。
    ① 在小华的实验中,实验步骤正确,当刚闭合电键时发现两电表的示数如图 14(a)、
    (b) 所示,
    (a) 此时测得的电阻 Rx= (13) 欧。( 精确到 0.1 欧)
    (b) 小华继续实验获取多组数据,是为了

    (14) 。
    (a) 图 14 (b)

    ② 在小红的实验中,当滑片在变阻器的中点附近(阻值为最大阻值的一半)时,小灯正常发光。
    (a) 小红在实验中,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 (15) (选填“A”或“B”)。
    (b) 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P 额。(需写出计算过程) (16)

    【答题参考】
    23. r= m ;体积;静止;2。
    V
    24. 烛焰;放大;12;幻灯机。
    25. ① 等于;小于。② 体积相同的物体浸入同一装有水的足够高柱形容器中,Δp 地与ρ物成正比。③2352。
    26.① (a)10.0;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② (a)A 。

    I
    (b)
    L
    = I变中 =
    U变R变中
    = 4.5V - 2.5V = 0.4A
    5W

    P=UI=2.5V×0.4A=1w







    松江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如图 10 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1) 牛,此时读数为 (2) 牛。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杠杆在图 11 所示位置静止,此时应该将右端的螺母向 (3)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 (4) 位置平衡。
    24. 如图 12 所示,凸透镜焦距为 10 厘米,若保持图中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首先调整光屏的 (5) ,然后将光屏向 (6) 缓慢移动(选填“左”或“右”),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该像的大小与物体相比是 (7) 的(选填 “缩小”或“放大”)。若将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 5 厘米(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
    (8) 在光屏上重新找到清晰的像(选填“可能”或“不能”)。





    图 10
    图 11


    25. 某小组同学想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 V 露与什么因素有关。

    他们选用了若干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中进行实验,并将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体积 V 物、液体的密度ρ液,以及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 V 露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ρ物
    (×103 千克/米 3)
    V 物
    (×10-6 米 3)
    ρ液
    (×103 千克/米 3)
    V 露
    (×10-6 米 3)
    1
    0.4
    10
    1.0
    6
    2
    0.4
    15
    1.0
    9
    3
    0.4
    20
    1.0
    12
    4
    0.6
    15
    0.9
    5
    5
    0.6
    15
    1.2
    7.5
    6
    0.8
    15
    1.0
    3
    7
    0.8
    15
    1.5
    7
    8
    0.8
    24
    1.2


    ①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 的数据中 V 露随 V 物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 漂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物体,当ρ液和ρ物相同时, (9) 。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0) 的数据中 V 露随ρ液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不同液体中的实心物体,当ρ物和 V 物相同时,V 露随ρ液的增大而增大。
    ③ 根据实验序号 (11) 的数据可以研究 V 露与ρ物的变化关系。
    ④ 实验小组同学又进一步分析了表中 1~7 的实验数据,发现漂浮在液面上的实心物块,
    V 露与ρ物、V 物、ρ液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由此他们推断表中空缺的数据应该是 (12) 。


    26. 小华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所用器材:电源、小灯(标有“2.5V” 字样)、滑动变阻器(“20Ω 1A”或“10Ω 2A”)、电压表、开关及若干导线,所有器材均完好。
    小华正确连接电路,并将滑片置于变阻器一端。闭合开关,小灯一闪随即熄灭,电压表的示数如图 13(a)所示。接着小华更换相同规格的小灯重新实验,他正确连接好电路,并将滑片置于变阻器一端,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13(b)、(c)所示。接着他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到小灯逐渐变亮,电压表示数逐渐变大。当小灯正常发光时, 滑片 P 的位置恰好在中点上(即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最大阻值的一半)。
    ①刚开始实验时,他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 (13) 。
    ②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 (14) 伏;滑动变阻器规格为 (15) 。
    ③请根据相关信息,求出小灯的额定电功率。 (16) (本小题需写出计算过程)。




    (a) (b)
    图 13
    (c)


    【答题参考】
    23. (1)0-5;(2)3.6;(3)右;(4)水平。
    24.(5) 高度;(6)右;(7)放大;(8)可能。
    25. (9) V 露与 V 物成正比; (10)4 与 5 或 6 与 7; (11)2 与 6;(12)8
    26.(1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在电阻最小一端
    (14)4.5;(15)10Ω 2A
    (16)I 额 = ( U – U 额 ) / R 滑

    = ( 4. 5 伏– 2. 5 伏) /5 欧= 0. 4 安

    P 额 = U 额 I 额 = 2. 5 伏×0. 4 安=1 瓦








    青浦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在图 10 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_1_) 牛,读数为 (_2_) 牛。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需要验证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 (_3_) 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 (_4_) 大小是否相等。
    24. 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为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应使杠 杆在 (_5_) 位置平衡。做“探究凸透镜
    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选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 (_6_) 。将凸透镜置于光具座的C 点处,如图 11 所示,若将蜡烛置于 A
    点,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的像最清晰,此时光屏应在 (_7_) 两点间,光屏上的像是
    (_8_)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25. 小华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现有电源(电压不变)、待测小灯(标有“0.28A”字样)、电流表、电压表(只有 0~3 伏完好)、滑动变阻器、开关以及导线若干。他正

    确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在移动变阻器滑片至某一位置时,发现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12(a)、(b)所示,小灯发光偏暗。他经过思考后,在不改变滑片 P 位置的情况下重新连接电路,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如图 12(c)所示,然后移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正常发光,发现电压表的指针由 12(c)位置偏转了 8 小格。

    (a) (b) (c) 图 12

    ① 图 13(b)电流表的示数为 (_9_) 安。
    ② 请根据相关信息,求电源电压及小灯的额定功率 (_1_0_) 。(需写出计算过程)

    26. 如图 13 所示,小华同学使用 U 形管压强计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小华在容器中注入适量的水后,将U 形管压强计带有橡皮膜的探头浸入水中的不同深度并调整橡皮膜的朝向,将对应的U 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Δh(cm)记录在下表中。

    图 13


    ① 实验时,通过观察 (_1_1) 来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② 分析比较实验数据并得出初步结论:
    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 与 4 中橡皮膜朝向和Δh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 (1_2_) 。
    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1_3_) 中 h 和Δh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液体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下列能用本实验结论解释的现象(做法)是 (14_) (填写选项序号)。
    A.拦河大坝筑得上窄下宽 B.瀑布越高冲击力越大
    C.潜水越深胸口越闷 D.看到的河底比实际的河底浅

    【答题参考】

    23.(1)5; (2)2.2; (3)浮力 (4)重力。

    24.(5)水平; (6)高度; (7)DE; (8)缩小。

    25.(9) 0.24
    (10)U 总= U1+U2=3 伏+1.5 伏=4.5 伏
    U 额= U 总- U′2=4.5 伏- 0.7 伏=3.8 伏
    P 额= U 额 I 额 =3.8 伏×0.28 安=1.064 瓦26.(11)U 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
    (1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13)1、5、6

    (14)A、C







    奉贤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答。
    23. 如图 14 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1) 牛,它的示数为 (2) 牛。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如图 15(a)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调节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3) 移动;调节杠杆平衡后,在图 15(b)的 A 位置挂 6 个钩码,则应在 B 位置挂 (4) 个相同的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4. 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对于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测量,应该测量 (5) 数据(选填“一组”或“多组”),为了得出比较完整的实验结论,还需选择 (6) 物质的物块进行实验(选填“相同”或“不同”)。“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

    实验的原理是 (7) ,主要实验器材有量筒、 (8) 、烧杯、待测液体等。


    25. 某小组同学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电源电压 6 伏并保持不变,且有若干标
    有“3.8V”字样的相同的小灯泡,电流表表盘如图 16 所示。
    ①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并移动滑片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光一会儿熄灭了,此时电流表示数为 (9) 安,电压表示数 为 (10) 伏 。
    ②于是他们断开开关,接着更换 (11) 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一端。
    ③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1
    2.0
    0.32
    2
    3.0
    1.80
    3
    3.8
    0.40



    观察表中数据,你认为表格中第 (12a) 行第 (12b) 列的数据是错误的,正确的数据是 (13) 。
    26. 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透镜的 (14) ,调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 (15) 高度, 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现有焦距分别为 25 厘米、10 厘米及 5 厘米的甲、乙、丙三个凸透镜,选择其中一个放在光具座的B 刻度线对应处,如图 17 所示。将蜡烛放于 A 刻度线对应处,在 CD 间移动光屏时,可看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实验所用的是 (16) 透镜。保持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不变,为了得到另一种性质的像,可将凸透镜向 (17) 移动(选填“左”或“右”),此时如果凸透镜的位置移过 (18) 厘米刻度线,则在光屏上找不到像。









    【答题参考】

    23.(1)0-5 牛;(2)4.2 牛 ;(3)左;(4)3。

    24.(5)多组;(6)不同;(7)ρ= m/V;(8)电子天平。

    25.(9) 0 (10) 6 (11) 小灯泡 (12)3 3 (13) 0.36
    26.(14)两侧 (15)同一 (16)乙 (17)左 (18)25







    崇明区
    五、实验题(共 18 分)
    23. 图 11 所示是四种常用实验器材,其中用来测量温度的是 (1) ,测量电压的是
    (2) ,测量物体质量的是 (3) ,可用来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的是
    (4) 。(均选填字母)


    B C

    A
    D
    图 11

    24.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 (5) ;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实验过程中选用 (6) (选填“同种”或“不同”)物质,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7)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确定 像的位置,竖直放一块 (8) 代替平面镜,为了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在 (9)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主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测量工具)是 (10) 。
    25. 小华和小红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 f 的凸透镜,取高度 h 为 8 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 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 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物距 u
    (厘米)
    像距 v
    (厘米)
    像高 h ′
    (厘米)
    1
    32.0
    14.4
    3.6
    2
    25.0
    16.7
    5.3
    3
    22.0
    18.3
    6.7



    物距 u
    (厘米)
    像距 v
    (厘米)
    像高 h ′
    (厘米)
    4
    19.0
    21.1
    8.9
    5
    15.0
    30.0
    16.0
    6
    12.0
    60.0
    40.0

    表一 表二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 或 4、5、6 数据中物距 u、像距 v 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11)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或 3 数据中物距 u 与像距 v 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 (12) 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③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
    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5 和 6,判断小红的结论是 (13) (选填“正确”、“错误”)的。
    ④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
    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 (14) 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26. 小华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实验。待测小灯的额定电压为“2.5V”或“4.0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2A”,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
    他连接电路后,将变阻器的滑片置于一端,闭合电 键,移动滑片的过程中,观察到小灯发光始终较暗

    且亮度不变,电流表示数逐渐变大,电压表的指针 始终处于图 12 所示位置。
    ①小灯发光较暗的原因是 (15) 。
    ②小华在连接电路时的主要问题是 (16) 。
    ③请判断小灯的额定电压为 (17) 。
    ④为了完成实验,小华同学需对电路进行重新正确连接;还需对 实验器材进行调整的是 (18) 。

    【答题参考】
    U
    23.(1)D; (2)B; (3)A; (4)C 。
    24.(5) R = ; (6)不同 ; (7)寻找物理规律;
    I
    (8)玻璃板; (9)未点燃; (10)弹簧测力计。
    
    图 12

    25.(11)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12) 物距大于像距;
    (13) 错误;
    (14)19~22。
    26.(15)小灯两端的实际电压小于其额定电压(即 U 灯<U 额);
    (16)将小灯与滑动变阻器并联了;
    (17)4.0 伏;
    (18)换电压高于 4 伏的电源。







    相关试卷

    2024上海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作图题汇编:

    这是一份2024上海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作图题汇编,共5页。

    2024上海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力学实验专题:

    这是一份2024上海中考物理一模分类汇编--力学实验专题,共4页。

    2023年北京初三一模物理分类汇编:实验题:

    这是一份2023年北京初三一模物理分类汇编:实验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