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题 神经调节——【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展开
这是一份第4题 神经调节——【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8页。
1.莱克多巴胺属于神经兴奋剂,能促进动物肌肉的生长,提高瘦肉的比例,降低动物的脂肪率。常规剂量的莱克多巴胺可以在人体内被代谢并排出体外,但过量的莱克多巴胺可与平滑肌或心肌上的受体结合,导致出现肌肉震颤、心动过速等中毒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莱克多巴胺可作为治疗肌肉萎缩症的药物
B.莱克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C.莱克多巴胺进入肌膜后可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D.若长期给畜禽饲喂富含莱克多巴胺的饲料,不利于人体健康
2.百米运动员听到枪响后,脚迅速蹬离起跑器,两臂 快速摆动,冲向终点。下列与上述运动过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听到枪响后的一系列动作离不开条件反射,此类反射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B.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兴奋时,Na+内流,此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运动中运动员的下丘脑感受到变化,进而引起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D.在跑步的过程中,运动员呼吸逐渐加深、加快,这与CO2浓度升高刺激脑干有关
3.小龙虾的神经系统有一种突触间隙仅有2~3nm的特殊电突触,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
B.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
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该突触前膜里可能有大量的突触小泡,信号的传递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4.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受体是AMPA。阿片类毒品会增强AMPA对谷氨酸的亲和力让人产生强烈的兴奋感,长期滥用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对吸食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危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谷氨酸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
B.谷氨酸在突触间隙的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
C.谷氨酸和AMPA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吸食毒品后的兴奋感是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
5.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6.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引起了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进而使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从细胞骨架上脱离出来,最终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开放状态
B.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不止一种运输Ca2+的转运蛋白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将会逆转
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 的通透性,将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7.如图为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类似突触结构)示意图。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Ca2+通道内流,继而引起ACh(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当兴奋传至图中A处时,该处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
B.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
C.肌膜上实现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若抑制Ca2+通道的活性,可能会导致肌无力
8.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的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通道打开
B.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mV
C.t2、t3时的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t4后,细胞恢复静息状态不需要消耗ATP
9.世界上有650余种毒蛇,有剧毒的蛇达195种。其中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神经毒液的作用机理,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毒液可能作用于轴突上的Na+、K+通道,影响神经冲动在轴突上的传导
10.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B.C→D过程中,细胞膜①侧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A→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移动到②侧
D.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11.NO由细胞质基质中的L-精氨酸经NO合成酶催化形成,是一种半衰期很短的神经递质。NO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增强相关酶的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NO也可以作为逆行信使,从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O储存在神经细胞的囊泡中,以胞吐的形式释放
B.NO打开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后可能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NO传递信息体现了突触间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D.NO合成酶失活,会导致NO持续发挥作用
12.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此类神经元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此电位的产生与Na+外流有关
B.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失活或者被清除,此项特点与酶相似
D.此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转变过程不消耗能量
13.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X细胞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含量远高于正常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有较多FGF9的根本原因是合成FGF9的酶的活性较高
B.FGF9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C.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
D.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
14.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体重新摄取。它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如果人体内5-羟色胺的浓度降低,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B.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某些抗抑郁药可能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内5-羟色胺的再摄取治疗抑郁症
D.突触后膜上5-羟色胺受体的数量减少,也可能会引起抑郁症
15.生物学家发现甘丙肽(一种化学递质)会与幼鼠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丙肽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所以甘丙肽是大分子物质
B.甘丙肽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来抑制幼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
C.甘丙肽在传递神经冲动时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通过自由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GalRl受体结合
D.幼鼠蓝斑神经元兴奋时细胞内Na+浓度高于细胞外液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莱克多巴胺能促进动物肌肉的生长”可判断,适宜浓度的菜克多巴胺可作为治疗肌肉萎缩症的药物,A正确;莱克多巴胺可引起细胞兴奋,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B正确;莱克多巴胺与肌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进入肌膜,C错误;若长期给畜禽饲喂富含莱克多巴胺的饲料,则莱克多巴胺可经食物链进入人体,不利于人体健康,D正确。
2.答案:B
解析:运动员听到枪响后的一系列动作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的参与;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兴奋时,Na+内流,此时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号方向相反;运动中运动员的机体产热大量增加,下丘脑感受到变化,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使散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跑步时细胞呼吸强度增加,产生更多的CO2,CO2刺激血管中化学感受器,并产生兴奋,兴奋传到脑干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故选B。
3.答案:D
解析:由于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由于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无需转换,则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细胞融合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选D。
4.答案:B
解析: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需要能量,A正确;谷氨酸进入突触间隙后以扩散的方式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起作用,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以其与AMPA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正确;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吸食毒品后的兴奋感是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D正确。
5.答案:C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能够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而5-羟色胺是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Na+通道开放,且两者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A、B错误;由题图可知,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的细胞膜上,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影响其释放兴奋性递质,因而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D错误。
6.答案:B
解析:A、由题中信息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可知,静息状态下,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A错误;
B、因为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可推测,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存在其他运输Ca2+的转运蛋白,可使Ca2+由膜内运至膜外,B正确;
C、当抑制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不会发生逆转,C错误;
D、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加快神经冲动的传递,D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当兴奋传至图中P处时,该处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A项正确。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B项正确。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其上实现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错误。抑制Ca2+通道的活性,ACh不能释放,可能会导致肌肉松弛无力,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A错误;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会使K+外流增加,使测得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即绝对值可能会大于65mV,B错误;据图可知,t2、t3时给予的刺激能够累加,故电位有上升趋势,并最终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C正确;t4~t5时间段,细胞膜上K+通道打开,K+运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但t5后钠钾泵吸钾排钠,该过程需要消耗ATP,D错误。
9.答案:C
解析:由题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液,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在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间的传递,A合理;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的传递,B合理;若毒液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可能引起呼吸肌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C不合理;毒液可能作用于轴突的Na+、K+通道,影响动作电位在轴突上的传导,D合理。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离子的运输。A点时,细胞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K+从细胞膜内(②侧)向膜外(①侧)移动,为协助扩散,需要借助通道蛋白,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A正确;C→D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误;A→C过程中,Na+通道打开,Na+内流;所以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移动到②侧,C正确;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因此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D正确。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NO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说明其释放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不是通过胞吐完成的,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NO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说明其为抑制性递质因此其作用结果可能会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B正确; NO也可以作为逆行信使,从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因此NO在突触间的传递不是单向的,C错误; NO合成酶失活,NO不能合成,从而使NO不能持续发挥作用,D错误。
12.答案:B
解析:A、由题图可知无论前膜还是后膜静息电位约-70mV,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外流有关,A错误; B、突触a降低突触后膜諍息电位,而突触b可使突触后膜諍息电位増加,故两突触的类型不同,分别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差异,B正确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失活或者被淸除,但酶在催化反应前后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 D、神经冲动在突触结构中发生信号转化是消耗能量的,D错误。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抑郁症患者大脑中FGF9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FGF9的基因过量表达,A错误;B、FGF9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以胞吐方式分泌,其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C、FGF9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把细胞,需要经过体液运输,属于细胞间间接信息传递,而非直接信息传递,C错误;D、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在X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因此,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D正确。故选D。
14.答案:B
解析: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正确;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借助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ATP,B错误;因为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某些抗抑郁药可能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内5-羟色胺的再摄取,使得5-羟色胺数量减少缓慢,可治疗抑郁症,C正确;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突触后膜上5-羟色胺受体的数量减少,则结合的5-羟色胺数量也会减少,故也可能会引起抑郁症,D正确。
15.答案:B
解析:甘丙肽是以一种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为小分子,A错误;甘丙肽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可见,甘丙肽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B正确;甘丙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在传递神经冲动时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不属于自由扩散,C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但细胞外Na+浓度仍高于细胞内,D错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题 细胞分裂——【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8页。
这是一份第5题 细胞的分子基础——【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9页。
这是一份第2题 实验与探究——【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生物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