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纬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巩固
1.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的凹地上,海拔约2 189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也是松花江的发源地。下图为某同学拍摄的长白山天池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长白山天池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河流水和雨水
B.雨水和地下水
C.冰川融水和河流水
D.冰川融水和地下水
(2)长白山天池水体更新周期较长,主要是由于该湖泊( )
A.面积大B.海拔高C.深度大D.蒸发弱
2.下图为我国两条河流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黄河不同于闽江的补给水源是( )
A.雨水B.冰川融水C.地下水D.湖泊水
(2)黄河的年径流量小于闽江,主要原因是黄河( )
A.流域面积小B.流域内年降水量小
C.地形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3.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R地分布两片沼泽,时常发生季节性离合现象,此时为7月。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7月,①②两河下游( )
A.降水充沛B.水能丰富C.处于枯水期D.处于结冰期
(2)次年1月,R地两片沼泽可能发生的变化及主要原因是( )
A.分离,冰雪补给量小B.连成一片,降水量大
C.分离,地下水补给少D.连成一片,蒸发量大
4.读某河流水位变化(左)及该河流域气候资料统计示意图(右),完成下列小题。
(1)该河枯水期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为了遏止图示水位变化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下游疏浚河道B.中游加固堤防
C.上游退耕还林D.强化用水管理
5.下图是我国某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流流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夏季断流的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二、素养提升
6.兴凯湖,曾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1861年中俄勘界后变成了中俄界湖。该湖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由一条长约90千米、最宽处约1千米的天然沙坝隔开,湖水从东北面松阿察河溢出,即为乌苏里江西源。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天然沙坝面积最小的月份最可能为( )
A.2月B.5月C.8月D.11月
(2)兴凯湖湖水成为乌苏里江径流量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最可能为(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7.千泉湖是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边缘沙漠中的淡水湖,因湖区泉眼众多而得名。近年来,湖泊面积扩大至5 000多亩(注:1亩≈667平方米)。下图为千泉湖位置及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千泉湖湖水的主要补给类型为( )
A.雨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地下水D.冰川融水
(2)千泉湖面积的扩大主要是由于( )
A.夏季风的增强B.全球气候变暖
C.冬季积雪增多D.植被覆盖增多
8.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图a为锡尔河流域示意图,图b为该河某地水文观测站测绘到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和降水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锡尔河流域冬春季节降水较多,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处于丰水期,蒸发量大B.西风活动频繁,输送水汽较多
C.沙尘暴活动强度大,凝结核较多D.亚洲高压增强,偏北风湿润多雨
(2)该水文观测站观测到的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度较小,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冰川融水补给
B.上游支流众多
C.降水分布平均
D.沿岸植被较多
(3)河流上游水库建成后,对下游的主要影响是( )
①枯水期水位抬升 ②入湖水量增大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河水含沙量减少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伊犁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国际河流,全长约1 236 千米,流域面积约15.1万平方千米,是巴尔喀什湖的主要补给水源。雅马渡大桥水站以上为上游,雅马渡至哈萨克斯坦的卡普恰盖为中游,卡普恰盖至巴尔喀什湖为下游。在卡普恰盖以上,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多沼泽与湖泊的宽河谷中。自卡普恰盖以下,进入卡普恰盖峡谷,水流清澈。伊犁河上游水资源最为丰富,干支流均有汛期,且干流汛期较长,流量相对平稳,历史上未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洪涝灾害。下图示意伊犁河流域。
(1)说明伊犁河成为巴尔喀什湖主要补给水源的原因。
(2)从整体性角度说明卡普恰盖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
(3)分析伊犁河干流汛期长、流量平稳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考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的发源地,故没有河流水补给。长白山天池海拔约2 189米,无冰川分布,故没有冰川融水补给。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有雨水补给。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的凹地上,是松花江的发源地,说明有地下水补给。B正确。(2)长白山天池水体更新周期较长,主要是由于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凹地上,是松花江的源头,由火山口形成,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所以水体更新速度慢,更新周期长。C正确。
【点评】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①雨水一般以夏秋季两季为主。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源。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河流多由雨水补给。雨季到来,河流进入汛期。旱季则出现枯水期。
②冰雪融水主要存在于夏季。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③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④地下水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
⑤积雪融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⑥混合补给河水补给来源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河流以雨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有些大河,上游发源于高山高原,中下游流经温暖湿润地区,这样,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都参与河流补给;有的河流除上述补给来源外,还有湖泊补给,例如白头山顶天池补给松花江;长江中游许多湖泊补给长江,对长江水量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2.【答案】(1)B
(2)B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其上游补给水源有冰川融水,闽江流域海拔较低,且纬度位置较低,无冰川融水补给,故黄河不同于闽江的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B正确。(2)黄河虽然流域面积较大,但是流域内年降水量较小,闽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故黄河年径流量小于闽江,A错误、B正确。地形坡度大小、植被覆盖率高低与河流径流量关系不大,C、D错误。
【点评】冰川融水是冰川冰和冰川表面雪融水汇入河道形成的径流。多数为季节性径流,少数大冰川末端为常年性径流,是寒冷地区以及高海拔近山地区的重要水资源。
3.【答案】(1)C
(2)B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局部地区,①②两河流域主要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7月南半球为冬季,①②两河流域处于干季。因此,7月,①②两河下游处于枯水期。故答案为:C。(2)该地位于南半球,1月南半球为湿季,降水丰富,沼泽水补给量大,水位上涨,R地两片沼泽可能连成一片,故答案为:B。
【点评】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全年高温,且分明显干季和湿季。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景观为热带稀树草原。
4.【答案】(1)B
(2)C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该河流域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应出现在夏季,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4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此时农业生产活动需水量大,河流水位更低,B正确。(2)图示水位枯水期逐渐降低,洪水期水位逐渐上升,说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应该恢复流域内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发挥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C正确。
【点评】温带季风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大陆冷高压的影响下,盛行冬季风,以偏西偏北风为主,风力强劲,天气晴寒,雨雪稀少。最冷月平均气温南北差异大,南部在0℃以下,北部可达-20℃,平均纬度递减率为2℃/纬距。夏季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盛行夏季风,以偏东偏南风为主,风力较小;潮湿多雨,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南部可达26℃以上,往北有所降低,也不低于20℃,平均纬度递减率仅为0.4℃/纬距。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5.【答案】(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冰川融水所致
(2)4、5月,随着气温的回升,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同期,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冬季断流;流量年际变化小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
【解析】【分析】第(1)题,该地全年降水量均匀,但图中显示流量变化较大,图中甲、乙两个汛期分别出现在3月和8月,且流量变化与气温呈正相关,故影响因素为气温。甲汛期出现在春季,应是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出现在夏季,应是冰川融水所致。第(2)题,根据乙时段出现的时间在春季,可推断随着气温的回升,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结合图示区域为我国,推断春季农业生产活动用水增加,导致河流水量减少。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可判断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冬季断流;由于冰川量较大,因此流量年际变化小。第(4)题,以冰川融水为补给水源的河流,若河流流量减少,则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有关,也与人类过度用水有关。
【点评】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6.【答案】(1)C
(2)D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
【解析】【分析】(1)湖水水位低,则沙坝裸露、面积大,反之则小。我国东北地区7、8月降水多,湖水水位最高,天然沙坝面积最小,C正确。(2)乌苏里江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秋季节尤其是夏季多雨水补给,冬季其他补给方式少,湖水补给成为乌苏里江径流量的主要补给水源,D正确。
【点评】河流补给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①雨水一般以夏秋季两季为主。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源。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河流多由雨水补给。雨季到来,河流进入汛期。旱季则出现枯水期。
②冰雪融水主要存在于夏季。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
③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④地下水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
⑤积雪融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⑥混合补给河水补给来源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河流以雨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有些大河,上游发源于高山高原,中下游流经温暖湿润地区,这样,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都参与河流补给;有的河流除上述补给来源外,还有湖泊补给,例如白头山顶天池补给松花江;长江中游许多湖泊补给长江,对长江水量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7.【答案】(1)C
(2)B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千泉湖是由泉水涌出形成。泉水是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的,因此,该湖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地下水,C正确。(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冰川融水增多,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补给湖水增多,导致千泉湖面积扩大,B正确。
【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8.【答案】(1)B
(2)A
(3)D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冬春季受西风影响,天山山脉阻挡西风气流,降水较多,B正确;此时气温较低,蒸发量小,A错误;与沙尘暴没有关系,C错误;偏北风来自陆地,水汽较少,D错误。(2)锡尔河流域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且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受气温影响较大,A正确。(3)河流上游的水库对径流量具有调节作用,枯水期放水,下游河流水位抬升,同时水库截留住了泥沙,下游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水库截留了部分河水,下游的入湖水量减少;由于阻断了鱼类的洄游,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
【点评】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2)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3)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9.【答案】(1)伊犁河上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大气降水较多;天山冰川融水量大,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汇水量大
(2)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导致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
(3)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春季自下游到中游,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夏季,上游地区冰川融化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汛;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
【考点】水体的运动规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第(1)题,伊犁河成为湖泊的补给水源主要从水量大方面分析。第(2)题,河水清澈说明含沙量小,含沙量小与流域内的沼泽、上游水库的修建有关。第(3)题,伊犁河流域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春季自下游到中游,积雪依次融化,形成春汛;夏季,上游地区冰川融化加上山地降水,形成夏汛;中上游河段多沼泽、湖泊,调蓄作用显著。
【点评】伊犁河是亚洲中部内陆河,跨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河流。伊犁河的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天山汗腾格里峰北侧,向东流经中国新疆的昭苏盆地和特克斯谷地,又向北穿越伊什格力克山,与右岸支流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伊犁河,西流至霍尔果斯河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流经峡谷、沙漠地区,注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从河源至入湖口,全长1236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公里,流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 。河流特征
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
流量(大或小)
“得”:补给类型(气候),支流状况及流域面积,调入水。“失”:蒸发(干旱),下渗(干旱),引水,用水。“储”:流程长短,湖泊、沼泽、水库等湿地的调节作用
湿地面积的变化
水位:变化大小;汛期:有或无(有就答,明确季节或时间及长短;无就不答)
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包括降水量,气温,地形,以及湖、沼的调节作用
洪涝灾害
含沙量:(多或少)
泥沙的来源:植被状况、地形坡度(流速)、表土性质、降水强度、流量多少→侵蚀强度→沙的来源量。泥沙的沉积:流经的地形和河道曲直、湖、沼、水库的沉积→沉积量
三角洲的变化;海岸线的变化;河水的颜色;土壤的肥力;水质的好坏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
不利:气温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当堂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后测评,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同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只参与陆地内循环的湖泊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