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初三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试题(含答案)
展开宝山区2020学年九年级下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
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6题。2.试卷满分15分。考试时间20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6题。
阿拉善骆驼约占我国骆驼总量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它集产绒产肉、产奶产皮、役用旅游等多种经济性状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阿拉善盟有“骆驼之乡”之称,那里经常举办著名的阿拉善骆驼文化节。
研究表明,骆驼的真正“储水器”是它的体液系统,主要是血液和组织液。骆驼背上的驼峰里面储存了大量胶质脂肪,每消耗1千克脂肪大约能产生1千克水,骆驼的大肠吸水性很强,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水分,骆驼的尿液极其浓缩:汗腺很少,只有体温升到46℃时才会出汗,骆驼的体型普遍高大,嗅觉灵敏,能闻到数千米以外的水源和食物的气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阿拉善骆驼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适合荒旱草原生存,是未来生物基因工程的珍贵资源。阿拉善骆驼血液中的红细胞对体内水平衡有着调节功能,能利用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适应酷暑或严寒。
- 请勾选出阿拉善骆驼的主要分布区(框内打√")。(共1分)
口以小麦,杂粮为主的地区
口以森林为主的地区
口以草地为主的地区
口以沙漠、戈壁为主的地区
2.内蒙古自治区的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共2分)
3.内蒙古从东向西,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共2分)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 D.海陆位置
- 骆驼在缺水的沙漠中20天以上滴水不进,甚至失水量达到体重的30%时,照样能行进,骆驼真正的储水器主要是________(选填尿液和细胞内液或血液和组织液)。骆驼利用___________找到水源,当饥渴交迫时能分解________从而获得营养、能量和水。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共4分)
5,下列论据中,支持阿拉善骆驼在未来生物某因工程的资源开发中有巨大的价值这一论点的有(填写编号)。(共2分)
编号 | 论据 |
① | 阿拉善骆驼血液中红细胞对体内水平衡有着调节功能 |
② | 阿拉善骆驼文化节是全国体育文化盛会 |
③ | 阿拉骆驼利用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适应酷暑或严寒 |
④ | 阿拉善骆驼体形高大,嗅觉灵敏 |
⑤ | 阿拉善骆驼经济价值高,可以产绒产肉,产奶产皮、投用旅游 |
6.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生态、管理、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骆驼数量大幅度下降,由1982年最高峰的13.4万峰下降到2002年的2.7万峰,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措施,骆驼数量回升到12万峰。
试写出 2条有关阿拉善盟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共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以沙漠、戈壁为主的地区
分析∶阿拉善骆驼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郎的阿拉善高原。由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可知,阿拉善高原主要以沙漠、戈壁为主,故选最后一项。
2.答案∶年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年降水总量较少。且由东向西离太平洋越来越远,年降水量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现象,分布不均。
3.答案∶D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由东向西离太平洋越来越远,降水量越来越少,植被从森林过渡到草原再到荒漠,体现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故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4.答案∶血液和组织液;鼻子(嗅觉);胶质脂肪;自然选择下,生物不断进化,从而逐渐适应环境的特点
分析∶阿拉善骆驼血液中的红细胞对体内水平衡有着调节功能。
阿拉善骆驼嗅觉灵敏,能闻到数千米以外的水源和食物的气息。
骆驼背上的驼峰里面储存了大量胶质脂肪,每消耗1千克脂肪大约能产生1千克水。
阿拉善骆驼不断进化,适应沙漠环境。
5.答案∶①③
分析∶ 阿拉善骆驼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适合荒旱草原生存,是未来生物基因工程的珍贵资源。①③都是阿拉善骆驼所特有的生物性状。
6.答案∶① 制定科学饲养数量。② 划定养骆驼保护区。
③ 实行科学选育和疫病防治。
④重视和发展骆驼产业化,深加工、精包装、打品牌、提效益等。
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含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案例分析题本部分共一个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初三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初三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含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题,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中考一模跨学科案例分析试卷(含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