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人称作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训练(人称作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②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③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④他欣然地飞跑出长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⑤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⑥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⑦我不曾是搬迁户,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⑧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⑨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注:醍醐tí hú:意思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这里的意思是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是重大的。
B.题目中的“你们”是指社会,第二人称能带给读者亲切的感受。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兴奋、愉快之情。
D.“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醍醐”在文中意思相近,都是精华、智慧的意思。
2.文章第④段中,“欣然”“飞跑”反应了男孩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______、______的心情。
3.“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结合文章第⑥⑦⑧段说一说我的顾虑。
4.文章第⑦段加点的“你”在文中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我围抱火炉,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③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④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⑤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⑥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⑧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⑨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⑩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⑪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⑫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展,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⑬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⑭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⑮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⑯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⑰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⑱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5.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寒风”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刘亮程有他特有的文学语言,内蕴丰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7.刘亮程笔下的景象常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试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8.文章为什么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满树油绿的枝丛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的捉迷藏。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作者:黄海龙 有删改)
9.本文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0.品味语言。
①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1.本文通篇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说说使用这一人称行文的好处。
12.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
①父亲在老家算是半拉木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父亲师出无门,所有木工活儿的手艺皆属自学成才。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的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
②每次被帮的那人,都会很感激地说着客套话:真不好意思,又给你添麻烦了。
③“不麻烦,顺手的事儿。”父亲爽朗地笑着,随后便大步流星的跟着人家走了。
④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其次便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另外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不就是搭会儿功夫的事儿吗,再说你那工具闲着也是闲着,长期不用,弄不好还会生锈呢。”
⑤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而让母亲以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盖房时的“盛况”。那也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兴土木。
⑥众所周知,修房盖屋和婚丧嫁娶乃乡下人的两件头等大事。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什么包工头和建筑队啥的,所以谁家建房盖屋的都是靠乡亲们义务来帮忙,东家只需尽其所能地管管饭就可。记得那年村里同时盖屋的有两家,一是我们家,还有一家就是村西头的奎爷。奎爷当时在镇上的供销社干经理,整天大背头梳得铮亮,走路老爱仰着头背着手,很有派的样子。大概是总觉得自己无求于这些穷乡亲吧,反正他只要一进家,就马上大门紧闭,跟村里人鲜有来往。
⑦奎爷不但走南闯北的见过大世面,而且还是我们村的首富。所以一不小心跟他家赶在一块盖屋,母亲甚是发愁。因为同样是帮忙,人家奎爷家喊出的伙食是猪肉白菜炖豆腐加净面的大白馒头,而且还有好酒好烟好茶叶随便享用。而我们家的条件却只能是玉米面的窝头加不见丁点儿荤腥的菠菜汤。烟酒倒也备了,不过只能是旱烟和廉价的散白酒。
⑧可是,出乎母亲预料的是,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有的怀里还抱着两棵白菜,或者几棵大葱,一把香菜。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听他们议论说,那天西头的奎爷家却只有两三个人过去,而且还都是他自家的族亲。
⑨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属母亲,再遇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的事情时,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
⑩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然后又转业到了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亦或素未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尤其那些老家来的亲戚或者发小、同学和战友,只要找到我,我都会热情款待,最起码让他们在异乡,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一丝举目有亲的温暖。
⑪每当目送他们满意而归的背影,我都感动地想: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其实就是生活在相互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不要怕,更不必躲,因为倘若果真有一天,当孩子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朋友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有隔阂了。
⑫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亦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因为正是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
13.结合全文,围绕我们家人对父亲为人处世的态度变化来补充故事情节。
①父亲热心助人,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有余怨却不再唠叨。→③邻居助我家盖房后,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写奎爷和我家同一天盖房的目的是什么?
15.请简要分析本文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好处。
16.文章第⑪⑫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待客
张爱国
①接近晌午了,我一个人在家,饥肠辘辘,正寻思着花生、山芋或锅巴之类可以吃的东西。进来一个中年妇女,笑嘻嘻地说:“你是国子吧?都这么大了。你妈呢?”见我惊疑地看着她,又说:“哦,国子认不得我了,我是你莲姨。来,吃糖。”就从兜里掏出几粒糖塞到我手里。“我妈在田里,我去喊。”我攥着糖飞快地跑出去。
②我边跑边将一粒糖裹进嘴里,高兴极了——我最希望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不仅能吃上糖,还能吃上好菜,即使没好菜,菜里的油也会比平时重得多。
③母亲听说莲姨来了,仿佛心事重重,叹了声,向家走去。
④母亲未进院门就激动地说:“是他莲姨吗?哪阵风把你吹来的?”莲姨急忙迎上,拉起我母亲的手——两个人的说笑声直惹得树上的麻雀欢快地叫。
⑤母亲给莲姨倒了开水,拿起菜篮子说:“他莲姨,你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莲姨一把抓住母亲的菜篮子:“我是旁人吗?我来了,有什么吃什么,还要买吗?”
⑥母亲紧抓菜篮子不放,还狠命往回夺:“他莲姨这么多年没来了,家里什么都没有。”莲姨好像生气了,一把夺过菜篮子:“你去你去!你去就是见外了,见外了我就走!”
⑦“这,这……”母亲仿佛很无奈,也很生气,“好了好了,我不去了,称你意了吧。”
⑧我坐在门槛上,只觉得好笑:我妈真会装,明明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拿什么买菜啊?又不由得腹诽莲姨:多管闲事,说不定我妈能赊来菜,那多好啊。
⑨母亲和莲姨从菜园弄来些韭菜、白菜、豆角,就蹲在门口说笑着清洗。我蹲在一旁,发现母亲的眼睛不时地瞟向一旁的鸡窝,很焦急。我知道,母亲是在等着我家的“香油桶”“盐罐子”——芦花鸡下蛋呢。可是,那只芦花鸡或许太老了,都蹲窝半天了,还没有下出蛋来。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幸灾乐祸:昨天我让你不要把鸡蛋都卖了,你偏不听,非要都卖掉买油盐。现在看你给莲姨什么吃?
⑩我守在鸡窝边,见母亲几次空着手走进内房,转了两圈后又空着手走出来。我知道,是莲姨的到来让母亲高兴坏了。
⑪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热乎乎的鸡蛋,跑向灶边的母亲,大叫着:“下来了,妈,鸡蛋下来了!”莲姨急忙走来,刚要说话,母亲“啪”一声磕开鸡蛋,倒进碗里。莲姨轻叹一声,走开了。
⑫一会儿,饭菜端上桌,母亲和莲姨坐到桌边吃饭。我端一碗饭坐在门槛上,眼睛直盯着那碗炖鸡蛋。当母亲将炖鸡蛋全倒进莲姨碗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下来了。还好,莲姨端起碗向我走来。我想起母亲无数次的训诫:“客人给你菜时,你要跑!”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
⑬母亲骂着我,骂着莲姨,又把豆角往莲姨碗里夹还说:“他莲姨来又不早点来,不然,我怎么着也要弄一个大菜。”
⑭一听说大菜,我一激灵,端着碗走进内房。昨晚,母亲将一块巴掌大的腊肉放进坛子时,我就站在一旁。今天,母亲被高兴冲昏了头,将这块肉给忘了。我拿出那块肉快步走出来,往母亲面前一放:“看!这不是肉吗?”
⑮母亲夹菜的手僵住了,脸也红了,好一会儿,似乎很吃惊:“你……你,哪里来的?”
⑯“坛子里的。你放的,你昨晚才放的啊,不记得了?”我得意地说。
⑰“对啊对啊,你妈记性差,忘了忘了。”莲姨终于回过神,拿起那块肉就往内房走。“看我这记性,该死!怎就忘了呢?他莲姨,我这就来烧。”母亲追上莲姨,夺她手里的肉。我看得很清楚,母亲这次不是装的,是真想夺那块肉。我还分明地看到,母亲的脸都红到了耳根,眼眶里还噙了泪。
⑱“他莲姨,你是怪我了。你就让我烧了吧。我,我不是……我,我是……”母亲一定要夺那块肉,“今天不烧了它,我还是人吗?”
⑲“我吃了它,我还是人吗?”莲姨的眼圈也红了,“孩子不懂事,我们也不懂事吗?翠姐,都是过日子的人。你刚才说的,明天你那未过门的大儿媳的爹娘要来。你说,我吃了这东西,你明天拿什么招待他们?那样我还是人吗?”
⑳母亲一把抱住莲姨,眼泪再也不受控制地下来了。
(载于《小说月刊》,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词准确,如“我攥着糖”的“攥着”贴切地写出了“我”得到糖后的无比珍惜和喜悦的心情。
B.文章第②段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间接地写出了母鸡下蛋后“我”和母亲轻松高兴的心情。
D.文章通过叙述“母亲待客”这件小事,加以适当议论,真实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
18.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词句。
(1)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赏析句子)
(2)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赏析加点词语)
19.第⑩段画横线句子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20.文章以“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粒稻米的一生
王婉霞
(1)我是一粒稻米。
(2)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吃进嘴里,进入生物的食道肠胃,通过消化转变为生物的能量来源。
(3)金秋八月,万物皆满,我变得饱满灿黄。为了此刻的丰硕,在过去半年里,我不遗余力地汲取养分,充分接受太阳的洗礼,遇暴雨骤至,我拼命蜷缩成一团,竭力不被雨水击落。终于,我赶上了秋日。
(4)抢秋开始了,农人手持镰刀收割,稻穗从根部被割断,收敛在一起,马不停蹄地送到打谷人手上,打谷人用力击打稻穗,稻谷被分离开来,变成一粒粒金黄的稻粒。
(5)不幸的是,在收割之际,我被撞到了地上。农人来来往往,却没有人看见我。“还有我!还有我!”我拼命地大喊,几乎要跳起来。然而稻田渐渐空旷,农人渐渐离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6)就在这时,孩子们来了!他们背着背篓,捡起地上的遗穗。我又振奋起来。一个孩子看见了我,他拾起我放在背篓里,背回家同其他稻谷放在一起。失而复得的狂喜萦绕着我。
(7)“鹏儿,再去地里看看还有没有漏掉的稻谷。粒粒皆辛苦啊。”农人说。
(8)“好。”孩子答。
(9)晾晒了半个月,农人开始为我脱亮,我变成了米粒。
(10)农人抓了一把米煮成了白米饭,他盛了一碗米饭,虔诚地端起来敬了敬天地,说了些感谢的话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他连连感慨:“今年的新米真香啊。”沉醉的模样仿佛米饭是他的孩子。
(11)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一粒稻米而备感自豪。
(12)我开始期待,我也会被农人煮熟,他诚恳地感谢自然的慷慨,如获至宝似的将我吃进肚里。
(13)然而,突然有一天,我被装进了口袋,经过了长途跋涉的颠簸,我终于再见到了光明。这里是厨房,堆积了许多食材,许多厨师忙碌着,我被放入了锅里。哦,我终于要被煮熟端上饭桌了吗?我的一生都在为这一刻准备着。
(14)锅盖掀开,我被盛了出来端上了餐桌。
(15)桌上的情形与往常不同。往常,农人每顿饭只做两三个菜,他会将所有饭菜吃完,若剩一点便喂给牲畜。但眼前却有一大桌饭菜,牛肉、鱼、猪肘……丰富极了,看着桌前的4个人,我不免怀疑起来,他们能吃完所有饭菜吗?
(16)他们开始吃饭,我等待着,等待着他们吃掉我。然而,过了好一会儿,他们却一个接一个放下了筷子。
(17)难道他们吃完了吗?我惊诧,可他们明明才吃了三分之一的饭菜。我毕生的愿望就是被人吃进嘴里,可我好不容易被端上了餐桌却还是不能达成愿望吗?
(18)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嘿!快吃我!快吃我呀!”
(19)一旁的筷子笑起来:“小稻米,别喊了,这里的人向来都会剩很多饭菜,你不过是他们浪费的食物中最不起眼的一粒米罢了,没有人在乎你的。”
(20)怎么会呢?我汲取了大地精华、穿越了四季时空、经历了物竞天择才得以成熟,我是天地的恩赐,是农人的勤劳,是自然与生物和谐共处的标识。
(21)我不甘心,继续挥舞着双手:“你们快吃了我呀!我会让你们的身体充满力量……”我话音未落便被人收了起来,干净利落地倒进了潲水桶。
(22)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吗?我做了那么多准备,在浪费面前却一文不值。我无奈,为什么要浪费粮食呢?为什么要如此冷漠地对待我?我分明看见门上写着:“浪费可耻,节约光荣。”
(23)天快黑了,有人搬起了潲水桶,然后,我便被倒进了一个大坑,恶心的油水缓缓浸入土壤,我和固体食物散落在坑里,另一层土壤覆盖上来——他们在掩埋我们,想要依靠微生物的力量降解我们。
(24)土壤遮挡住了最后一点光亮,我此生的光辉岁月结束了。
21.请按照时间顺序,将“一粒稻米”的经历补充完整。
① →变得饱满灿黄→收割之际,被撞到地上→② →脱壳变成米粒又被运走→③ →被倒进潲水桶→④
22.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语句。(任选一个作答)
A.抢秋开始了,农人手持镰刀收割,稻穗从根部被割断,收敛在一起,马不停蹄地送到打谷人手上,打谷人用力击打稻穗,稻谷被分离开来,变成一粒粒金黄的稻粒。
B.我话音未落便被人收了起来,干净利落地倒进了潲水桶。
23.文章以“一粒稻米”的视角记叙有什么好处?
24.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还经常去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25.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请你转换视角,细读文中的画线句,揣摩当时米唐听完这些话后的心理。
(1)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2)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能在城里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26.魏叔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看似可有可元。你认为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请简述理由。
27.米唐娘在文末的落泪,令人动容。请简要分析她落泪的原因。
28.解读标题关键词,能帮助理解作品的情感与主题。你认为下面哪个词能帮助你理解?请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就要 B.那棵树
参考答案
1.C
2. 兴奋(喜悦)、 急切(着急)
3.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担心学校的教育问题;对获取什么样知识的顾虑。
4.学校
5.标题中“寒风”,一种是冬日呼啸着的刺骨寒风;一种是人生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还有一种,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归宿。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脆弱、无法挽留的慨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期待,对亲人和他人的关爱和深情。
6.(1)自然之冬,人们是可以抵御的,人是自然中的个体,他也要顺应自然规律,衰老死亡这些都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事情。
(2)困难与挫折,先会在肉体上对人摧残,然后在心灵和意志上对人摧残。
7.示例一:“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2段)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含蓄地写出了寒风与我似曾相识的关系,流露出了对寒风这一苦难意象所特有的依恋情怀。
示例二:“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7段)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寒冷如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形象写出“我”对寒冷的恐惧。
8.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连缀起“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母亲”的故事。这一视角更方便审视人生,增加了文章的哲思意蕴,给了文中“冬天、寒风、雪”等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
9.①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②星子明亮时在树下吃晚饭;③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④邻里帮忙采摘柿子;⑤爷爷分柿子给邻居;⑥离开家后,母亲托人捎带柿子;⑦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爷爷母亲。
10.①“孤独”有独自一个、孤单之意,这里形容一树柿子红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呈现冷清荒凉的状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深切的思念与感伤之情。
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树熟了的柿子比作是红灯笼,把整个院落比喻成一幅画,给人以饱满、温暖、喜庆的感觉,表达了“他”的喜爱幸福之情。
11.“他”属于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经由眼前的柿子进而到记忆里的一树柿子红,客观而冷静,以“他”的视角回忆,叙事有跳跃感和层次感,娓娓道来,情感比较真挚。
12.从内容上,描述了眼前现实中的“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与记忆里“一树柿子红”的热闹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从结构上,“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与开篇“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情感。
13. 母亲唠叨,不满 父亲解释原因 我们全家“彻底折服”,母亲毫无怨言支持父亲 我深受父亲影响,待人处事都以父亲为榜样。
14.①乡亲们知恩图报帮我家修房盖屋的言行,侧面表现了父亲热心无私,乐于助人的高大形象。②盖房事件是我们全家对父亲平时热心助人的做法彻底折服的关键,为下文“我”待人接物深受父亲影响的情节做铺垫。③乡亲们对待奎爷和我家盖房时的表现一冷一热,对比鲜明,反映了奎爷和父亲平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带来的不同结果,突出了文章“助人也是助己”的主旨。
15.①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我”既是父亲毫无怨言热心帮助乡亲们的见证者,也是父亲无私助人,乐于奉献精神的继承者,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既能表明父亲的所作所为对“我”为人处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能由“我”的感动和思考,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点明文章的主旨。
16.抒情和议论,表达了“我”对“麻烦”的理解与思考,抒发了“我”内心的感动和满足,照应题目,卒章显志,巧妙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即在相互帮助、相互依赖中充实人生,体现人生价值。
17.D
18.(1)“我站起来就要跑”是因为“我”想起了母亲的训诫;“可我的脚步很慢”是因为“我”想吃炖鸡蛋。这句话形象逼真地写出孩子在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时的矛盾心理。
(2)“全”在这里是一点都不剩的意思,表现了莲姨对我家贫穷困境的理解同情和对“我”的疼惜。
19.表现了母亲的矛盾心理。母亲很想拿内房里的那块腊肉招待莲姨,但用腊肉招待莲姨第二天就没法招待亲家了,毕竟亲家上门,她不能太过寒酸,只好委屈莲姨,因此转了两圈后又无奈地空着手出来。
20.①从叙事角度上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的存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从情节结构上看,“我”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尤其是最后“我”自作聪明地拿出那块腊肉,使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使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③从人物塑造上看,“我”的幼稚、无知衬托出了母亲善良的本性、莲姨体贴的美德,她们美好的形象因而更加鲜明。④从主旨表现上看,“我”的见闻感受更真实地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21.①汲取养分,接受太阳洗礼,抵抗暴风雨②被孩子拾起放进背篓③被做成米饭端上餐桌④被倒入大坑,被土覆盖。
22.A.“收割”“割断”“收敛”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出农人抢秋动作的熟练与迅速。“击打”“分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由稻穗变成稻粒的过程,表现出农民的勤劳与辛苦,暗含“我”内心的喜悦与期待。(意思对即可)
B.“干净利落”写出了服务员把米饭倒入潲水桶动作的熟练与迅速,说明浪费粮食的行为是经常性的,也写出了“我”的绝望与无助。
23.(1)“一粒米”既是叙述者,又是叙述对象,使叙述更加自由。(2)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更容易打动读者。(3)采用拟人手法,充满童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4.参考示例:①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希望人们保持节约的传统美德。文中运用大量笔墨描写稻米生长变化的过程,突出农人劳动的辛苦,从这里可以看出。也可以从农人每顿饭将所有饭菜吃完,饭桌上四人一大桌菜最后倒掉的对比中。
25.(1)米唐为失去大树且不被理解而伤心难过;为失去这个从小到大的玩伴感到不舍。
(2)米唐为失去大树遗憾惋惜,为母亲再也见不到这棵树感到伤心。
26.有存在的必要。是魏叔的浇水养育,让樟树在城里活了下来;也是魏叔给米唐带来了工厂可能会垮的消息,坚定了米唐把树买回去的决心。
27.樟树重新回家的意外与感动;想起曾经因为凑学费把树卖了的辛酸;对米唐长大争气的欣慰、喜悦。
28.示例:我选择A“就要”。“就要”体现了米唐坚决与肯定的态度,表达了米唐对那棵树不舍的执念。樟树陪伴着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她对大树充满了感情;米唐把树买回来,同时也是圆了母亲的梦。“就要”突出表现了米唐对大树、母亲、童年、成长的怀念与依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考点8 明确人称作用,理清叙述顺序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共7页。
这是一份专题44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人称-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44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人称-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44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人称-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称作用讲义-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