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见修辞方法及其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见修辞方法及其辨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见修辞手法,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比喻
2.比拟
3.排比
4.设问
5.反问
6.夸张
7.对偶
8.反复
二、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
(一)排比和反复
1.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反复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即可构成。
2.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的语句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机同。
3.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则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
例1: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秋天的景色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例2:看着眼前的木槿,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木槿的顽强精神,表达了作者的震撼与赞美之情。)
(二)排比与对偶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是很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是排比,如果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句子间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句是不重字的。
例1: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排比句,“要”是提挈语。)
例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偶句,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排比则没有。
(三)设问和反问
1.设问会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自在其中。
2.设问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3.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引发思考。
例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例2: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人们都会向四面八方望一望,生动地表现出林海的树木之多以及带给人的震撼之大。)特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
结构
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作用
①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种类
明喻
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例: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暗喻
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借喻
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注意: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①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测)③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④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特点
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种类
拟人
把物当做人来写。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拟物
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例: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己迎着出来了,接着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可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并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种类
成分排比。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句子排比。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结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目的是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特点
“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形式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济南的冬天》)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陶行知《创造宣言》)
作用
发人深省,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语言气势和说服力。
特点
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
种类
扩大夺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本身。例: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缩小夸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短、弱等方面说。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例: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郑直《激战无名川》
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特点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种类
按内容分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村的对偶形式。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按形式分
工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宽对: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按结构分
成分对偶。例: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产生一种均衡的美感。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特点
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以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刘成章《安塞腰鼓》)
作用
突出思想,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强调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标点修辞病句辨析,共7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病句辨析知识总结》,共2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方法 知识讲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比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