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江苏高考一模试卷真题汇编(含答案)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教学调研(一)语文试题(原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教学调研(一)语文试题(原卷+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教学调研一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教学调研一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很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理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士”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的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摘自鲁迅《神话与传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从而充满叛逆带来的悲剧性。
B. 《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
C. 人文意义的加强使后代文学更强调社会价值判断,丧失了神话原初的混沌与无序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D. 随着后世对神话的演说,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会有改变。
B. 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
C. 《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之所以呈现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是因为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D. 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古代神话进行改易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掘出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的婚姻或爱情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
A. 王英与扈三娘(《水浒传》)B. 贾宝玉与林黛玉(《红楼梦》)
C. 张琪与崔莺莺(《西厢记》)D. 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4. 两则材料都对神话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
5. 有评论认为,从大闹天宫到修成正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审美力量是逐步减弱的。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作简要分析。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A
4. 材料一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 孙悟空自立“齐天大圣”,受到天庭戏弄后大闹天宫,表现出的对权力和秩序的叛逆,具有叛神意味,带有神话所具有的无序和混沌,善恶并不可辨;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从不服管教到接受约束、修成正果,呈现社会要求代替人的自然情欲的过程,包含的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错误,“逢蒙”不是叛神,他是后羿的学生,是人类。
B.“《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可见,《红楼梦》中的叛逆精神很难框定。
D.“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错误,原文说“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改易”“销歇”不等于“全都湮灭”。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错误,原文并未将二者的叛逆性进行比较,它们是并列关系。且文中只说了士文化“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时“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并没有提到市民精神“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的表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观点含义的能力。
A.扈三娘是被宋江直接许配给王英的,故而他们的婚姻不能体现叛逆思想。
B.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人在思想上都“离经叛道”,不愿被封建礼教束缚,他们的爱情体现了叛逆思想。
C.崔莺莺与张生私定终身,体现了叛逆思想。
D.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爱冲破了封建礼教束缚,体现叛逆思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介绍神话中的各种叛神及其悲剧命运,第三段总结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指出“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第四段论述“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第六段指出“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第七段举例论述文学中接近神话的悲剧美学,第八段总结,“神话……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整个材料一主要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
材料二中心观点是“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并指出“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即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其所作所为不受社会秩序和权力的约束压制,完全出于个人的好恶,没有善恶之分,“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叛逆性极强,与材料一一、二段介绍的叛神形象很相近,所以具有“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而当他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时,接受这个任务,本身就是接受了天庭的制约,再加上极具象征性的紧箍咒和“修成正果”,可以说从不受约束管教的浑沌状态,渐渐成为屈服于权力体系之下的“文明”人,体现出“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壁
岛崎藤村
嫂嫂说起话来,总是啰啰嗦嗦的,在旁边听着的弟弟早就不耐烦了,他用“嗯、嗯”,“然后又怎么样了”之类的话应付着,后来实在应付不下去了。
“那就是说,山胁的意思是不能再照顾阿吉了,是吧?”弟弟打断了嫂嫂的谈话。
“不,倒也不是这个意思呀!”嫂嫂苦笑着说,“山胁也是个赋闲的人,倒也很愿意照顾阿吉。无论怎么说,阿吉终究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呀,物价又一个劲儿地上涨。”嫂嫂想了想接着说:“听说阿吉也有点过分呐!山胁跑来说,以前对付着吸烟丝就行了,最近却提出要吸纸烟,没办法,只好买来给他了,现在是每天吸两盒朝日牌香烟……”
弟弟急着要结束这场谈话,插话说:“如果有十圆的话,阿吉的生活过得去了吧?”
“问题就在这儿呀!山胁说如果每个月不多给两圆的话,他照顾不了阿吉的生活。”
“嫂嫂,怎么样,”弟弟摸着下巴说,“你把阿吉接来照顾,我每个月拿十二圆,这对你来说岂不是更合算吗?”
嫂嫂消瘦的身体颤了一下:“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
嫂嫂特地从下谷来的用意,弟弟这时候才忧然大语。“好吧,就这么办,请你告诉山胁吧!”弟弟沉吟了一下说,“难为嫂嫂跑了一趟,今天可实在没办法。”
正在这时候,弟弟的妻子进来了。
弟弟对妻子说:“你先拿两圆给嫂嫂,剩下的让阿君来取吧!我出去一趟,你把衣服拿来。”
弟弟开始换衣服。妻子从壁橱的柳条包里拿出几双洗干净的布袜子,看了看,从里边挑出一双好一点的,递给了丈夫。弟弟漫不经心地扯断了连缀的线,硬将皱巴巴的布袜子套到自己的脚上。
“嫂嫂,桦太那边有信吗?”弟弟扣着袜扣问道。
“嗯,前些日子来信了,说工作挺好,——还向大家问好。”
“只要他好好干就行了。”
“是啊,我也这么想呀!”
“还没往家里寄生活费吗?”
“到外边干活,刚刚才一年!”
弟弟戴上帽子,离开嫂嫂,随后走出本所的家门。
哥哥住在筑地的公寓里,弟弟来他家的时候,正巧哥哥打完电话回到二楼的自己房间,说要写封信,就伏在桌子上,急急忙忙地挥动着笔杆。然后又把写完的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封上口,在把身子转向弟弟的同时,拍拍手叫人。
“这是封急信,马上给我投送出去。”
哥哥对公寓的女仆吩咐说,然后打量着弟弟。
弟弟说:“今天我来有点事。”
“哦,等等!”哥哥从橱柜里拿出一个新的装着点心的铁盒子说,“别人送的,尝一块。”
哥哥已经有些秃头了,弟弟呢,黑发里也早已夹杂着白发了。兄弟两个几年来一直承担着住在下谷的嫂嫂一家人和阿吉这个不幸的弟弟的生活费用。哥哥的秃头和弟弟的花白头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段历史的斑斑痕迹。
“阿吉那份生活费想请你给垫一下……”弟弟说,“这个月我太拮据了。”
“哎,你也竟至如此?”哥哥苦笑了,“我以为你满应付得了呢,下谷那边的费用我也没给送去。哈哈哈哈哈!都困难到一块儿去啦!”
“还有咧,山胁又要求增加费用了。刚才嫂嫂来说了这个意思,我已经答应了。”
“阿吉这家伙真是个使人操心的人呀!”说着,哥哥捋起袖子,“唉,话又说回来了,第一,他的思想方法就是错误的。既然是个窝囊废,就应该像个窝囊废的样儿,老老实实地听从大家的安排。残废到那样,还动不动要责难别人。”
刚才我和嫂嫂商量:“把阿吉接到她那儿,这样在经济上岂不是对她更合适吗?可是嫂嫂说,算了吧,和阿吉住在一块儿,死也不干。”
“受照顾的人还说这种话!”
“说起来阿吉也真够可怜的了!”弟弟说着,又改变了语气,“我的岳父指责说,我们这样帮助兄弟不对头,哪有借钱帮人的道理。”
“嗯,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哥哥爽快地笑了,“而我呢,也有我的想法。我在公寓住了十多年,尽管世人认为我是个无所事事的人;但是,我不记得我麻烦过什么人,我从来也没有从哥哥那儿要过一个铜子。尽管这样,我还是帮助了下谷的嫂嫂一家人。总之,我是在尽力而为。”
“这种事呀,一个月两个月算不了什么,长年累月,可就有困窘的时候了。”
“可不是嘛,真是困窘极了的时候呀!”
既然哥哥的情况不允许,弟弟站起来,准备再到别处去借钱。
“你看,特意来一趟,实在抱歉。”哥哥说,“喂,等等,我把这些点心分分带回去给孩子吃吧!”
弟弟把哥哥给的点心放进袖兜,离开了公寓。对着冰冷的墙壁,寂寞地卧着病躯;给吃的就吃,不给吃的就不吃;这就是阿吉的生涯。直到四十岁的今天,阿吉对世事不闻不问,像生活在黑暗墙壁的阴影里的什么似地打发着日子。只要是一想到阿吉,弟弟的眼前必定同时浮现出那堵冰冷的墙壁来。墙壁可以说就是阿吉的一生。而且一想到世上还有阿吉那样的人,弟弟不由得为自己的奔波忙碌而感到可笑起来。但是,又觉得只要是阿吉活一天,就不能不养活一天。那天,弟弟也因为还有别的事,风尘仆仆地整整跑了一天,好容易凑够了钱,回到家里。
第二天,按照约定,嫂嫂的女儿来拿照顾阿吉的生活费。当弟弟从钱包里拿出十圆交给她的时候,却反而觉得受到了阿吉的嘲笑:“虽然兄弟很多,却都不够意思啊!”
1908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嫂嫂有意提起阿吉要吸纸烟的细节,是为了让弟弟同意增加阿吉每月的生活费用。
B. 哥哥常年住公寓,雇佣女仆,还有人给他送点心,暗示哥哥的经济状况其实很好。
C. 弟弟向哥哥转述嫂嫂表示不愿意和阿吉住在一起的话,含有对嫂嫂行为的不理解。
D. 兄弟俩谈论阿吉时,弟弟的语气发生变化,显示他在借钱帮助阿吉上的纠结心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B. 小说的语言平实、自然,真实地展现了社会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C. 哥哥和弟弟承担着嫂嫂、阿吉的生活费用,让小说的氛围在冷暗中也不乏温暖。
D. 阿吉虽未出场,但不可或缺,因为小说是围绕解决阿吉的生活费用展开叙述的。
8. 小说以“墙壁”为题,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9. 小说中嫂嫂、哥哥和弟弟三人对阿吉的态度各有不同,请探究其原因。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冰冷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也是一家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的象征;也寓指家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隔阂。
9. 嫂嫂不愿意照顾阿吉,因为阿吉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她与阿吉之间缺少血缘亲情;
哥哥埋怨、指责阿吉,因为他从自身立场和想法出发,认为阿吉受人照顾,不该再麻烦人;
弟弟尽自己的努力照顾阿吉,因为他顾念兄弟之情,觉得阿吉可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含有对嫂嫂行为的不理解”说法有误,前文有说“嫂嫂特地从下谷来的用意,弟弟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所以应该不存在“对于嫂嫂行为的不理解”。弟弟这时转述嫂嫂的话,是跟之前嫂嫂说阿吉要抽纸烟是一样的意图,就是想向哥哥借钱,说其他方案已被否决,暗示只有向哥哥借钱这一个方法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一波三折”说法错误,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主要围绕解决阿吉的生活费展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
由“对着冰冷的墙壁,寂寞地卧着病躯;给吃的就吃,不给吃的就不吃;这就是阿吉的生涯”可知冰冷的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
由“这种事呀,一个月两个月算不了什么,长年累月,可就有困窘的时候了”可知墙壁也是一家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的象征,阿吉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嫂嫂一家也需要人接济,弟弟生活窘迫,但也要承担弟弟的生活费。
“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当弟弟提议出钱由嫂嫂来照顾阿吉,嫂嫂不同意,“我以为你满应付得了呢,下谷那边的费用我也没给送去。哈哈哈哈哈!都困难到一块儿去啦”,弟弟向哥哥借钱时,哥哥一次次进行语言上的抵挡,“受照顾的人还说这种话”,哥哥指责嫂嫂,“当弟弟从钱包里拿出十圆交给她的时候,却反而觉得受到了阿吉的嘲笑:‘虽然兄弟很多,却都不够意思啊’”,弟弟尽力帮助阿吉,却又觉得阿吉不领情,可知墙壁也寓指家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隔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无论怎么说,阿吉终究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呀,物价又一个劲儿地上涨”“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当弟弟提议出钱由嫂嫂来照顾阿吉,嫂嫂不同意,因为阿吉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她与阿吉之间缺少血缘亲情;
“阿吉这家伙真是个使人操心的人呀”“唉,话又说回来了,第一,他的思想方法就是错误的。既然是个窝囊废,就应该像个窝囊废的样儿,老老实实地听从大家的安排。残废到那样,还动不动要责难别人”,哥哥埋怨、指责阿吉,因为他从自身立场和想法出发,认为阿吉受人照顾,不该再麻烦人;
“说起来阿吉也真够可怜的了”“而且一想到世上还有阿吉那样的人,弟弟不由得为自己的奔波忙碌而感到可笑起来。但是,又觉得只要是阿吉活一天,就不能不养活一天”,弟弟尽自己的努力照顾阿吉,因为他顾念兄弟之情,觉得阿吉可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过夏口》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曰:“仲宣(王粲)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作者称赏。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
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曰:“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初,隐费窘,因谒邺王罗绍威,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附《五代史补·罗隐东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B. 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C. 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D. 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昭谏,是罗隐的字,“昭”和“隐”意义相反,这是古人常用的取字方式。
B. 荆州,是汉代十三州之一,刘表曾任该州刺史,所以用“荆州”称呼他。
C. 家世,指家族的世系,罗隐排列罗姓世系,意在拉近他与罗绍威的关系。
D. 拥旆,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文中用来对人表示归顺或依附时的诚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隐想要投靠钱镠,把自己之前写的一首诗给钱镠,试探他是否能够容纳自己。
B. 罗隐之所以科举不顺遂,除了恃才傲物得罪人之外,还因为他的相貌非常丑陋。
C. 罗尊师和卖饭媪都劝罗隐回故乡,只不过罗尊师说得委婉,卖饭媪说得更直接。
D. 罗绍威一向重视读书人,他容忍了罗隐的傲慢,礼遇罗隐,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
(2)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14. 两则材料同是记述罗隐事迹,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现在浙西刚经历战火劫乱,朝臣正急切想着索取财物,上奏这样一份表章,他们会把我们当作(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的。
(2)罗隐只是一个平民罢了,却把大王您当侄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
14. 第一则材料重在体现罗隐的文才;第二则重在叙述《五代史》中未载的罗隐的生平际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于你一心参加科举一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技压群芳,名列第一,也不过做个主簿或县尉这样的小官罢了。你如果能放弃科举,回到(投靠)东部有实力的诸侯来求得重用,那么一定富贵。两条途径你自己应该好好选择。
“首冠群英”的意思是“技压群芳,名列第一”,“群英”作“冠”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
“则必富且贵矣”句意完整,且“矣”一般作为句子结尾的标志,故应在“矣”后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拥旆”说法错误。应该是“郊迎”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还因为他的相貌非常丑陋”说法错误。文中只说“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并没有说是因为他的相貌非常丑陋而科举落第。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焚荡之余”,此处指刚经历战火劫乱;“切”,急切;“鹰犬”,名词作动词,当作(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
(2)“布衣”,平民;“侄”,名词作状语,像侄子那样;“其”,语气副词,怎么,难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侧重点的分析能力。
在第一则材料中,通过“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投素作《过夏口》云:‘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有云:‘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作者称赏”等内容可知,这则材料多处提到罗隐非常有文才,所以该材料重在体现罗隐的文才。
而材料二中则是写到罗隐的性格特点,“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以及他的一些轶事,如找罗尊师相面,被卖饭的老婆婆建议回到东南,以及他与邺王罗绍威交往的事情,所以这则材料重在叙述《五代史》中未载的罗隐的生平际遇。
参考译文:
罗隐,字昭谏,是钱塘人,少年时就非常出色机敏,擅长写文章,尤其是诗写得很好,诗中充满浩然正气。乾符初年,开始参加进士考试,多年没有考中。广明年间,因为避乱而回到家乡,当时钱镠镇守东南,身份非常尊贵。罗隐想要去投靠钱镠,献上了自己平时写的《过夏口》,其中写道:“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钱鏐看后非常高兴,用公文来征召他:“王璨原来投靠刘表,是因为乱世的缘故;孔子乐于担任鲁国的司寇,是因为鲁国是孔子的故乡。”罗隐就说:“这样我就不能离开(钱镠)了”,于是就担任掌书记一职。钱镠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之初,命令沈崧起草奏章以谢恩,奏章上极力描述浙西的富饶。罗隐说:“如今浙西正当兵火战乱之后,朝中大臣们正急迫地想索求贿赂,这个奏章递上去,他们看了就要把我们当成(鹰犬追捕的)猎物一样搜刮掠夺的。”钱镠就请罗隐来起草,罗隐写道:“天寒而麋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文人们称赞不已。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
罗隐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倚仗自己的才能轻视他人,很被达官贵人忌恨,所以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当时有一个罗尊师,精通看相的方术。罗隐因为自己相貌丑陋,担心被相术唾弃,每次与尊师交谈,常妄自尊大来堵住对方的口。到他多次遭受落第的命运,才迫不得已前去请教罗尊师。尊师笑着说:“对于你一心参加科举一事,从我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技压群芳,名列第一,也不过做个主簿或县尉这样的小官罢了。你如果能放弃科举,回到(投靠)东部有实力的诸候来求得重用,那么一定富贵。两条途径你自己应该好好选择。”罗隐还是没有明白,几天不知所措。有个卖饭的邻居老太,见到罗隐说:“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名声,何必一定要考取功名才认为有得呢!不如马上求得富贵,这也是我这老婆子的希望啊。”听了老太的话,罗隐内心的疑虑顿时消失,于是就回到了钱塘。开始,罗隐缺少路费,于是就去拜谒邺王罗绍威,向邺王献上叙述自己家世的文章,结果邺王(按辈分)成为(罗隐的)侄子。邺王府中的僚属都感到愤怒,说:“罗隐只是一个平民罢了,却把大王您当侄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罗绍威向来尊重文人,说:“罗隐天下闻名,王公大臣有很多都被他轻视,今天他肯高兴地来到我这里,实在是一件盛事。我能够被他当成侄辈,感到非常荣幸,怎么敢不向他表达恭敬,各位不用多说了。”于是用隆重的礼节到城外去迎接罗隐,见到罗隐就行了跪拜大礼,罗隐也没有推辞。到罗隐要离开时,罗绍威赠给罗隐一百万钱,其他的礼物也差不多价值一百万。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附《五代史补·罗隐东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寄李知诲判官
方干
聚散联翩急复迟,解将华发两相欺。
虽云竹重先藏路,却讶巢倾不损枝。
入户便从风起后,照窗翻似月明时。
此时门巷无行迹,尘满尊罍谁得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全诗并无一个“雪”字,但各联都从不同角度紧扣“雪”来行文。
B. 雪或聚或散,时急时缓,落在诗人的白发上,更增其年华老去之慨。
C. 颔联通过描写竹枝和鸟巢,刻画出雪积得厚,也传达了诗人的情致。
D. 起风后,诗人回到屋内,发现庭中积雪反射月光,映得窗户很明亮。
16. 诗歌尾联和白居易《问刘十九》中“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相比,用意有相同之处,但表达更含蓄,意蕴也更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都是期待朋友能来赏雪喝酒;前者是直接发出邀请,后者通过“尘满尊罍”写出很久没有人和他一起饮酒,委婉地表达期望;“谁得知”表明作者将李知诲视为知己,更包含他孤独、无人理解的心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发现庭中积雪反射月光,映得窗户很明亮”错误,“照窗翻似月明时”并非积雪反射月光,而是积雪映照窗户,倒好像月明时一般,可见并非写月光,而是写雪光。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诗句艺术手法及意蕴的能力。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作者直接向刘十九发出邀请,问他天将要下雪了,能来陪我喝一杯酒吗?表达出作者期待友人前来一同赏雪饮酒的愿望。
“此时门巷无行迹,尘满尊罍谁得知”,则十分含蓄委婉,作者说,这时候门口巷子都没有人行走的痕迹,而我的酒尊积尘已久,又有谁能知道呢?可见,作者已经很久没有和人一起饮酒。值此落雪之际,特意写这首诗寄给友人,这“谁得知”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除了李知诲判官,还有谁能够得知呢?可见诗人把李知诲判官看作自己的知己,期望能够与友人一道饮酒。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无人理解的孤独心境。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历代的帝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究其原因,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的“______,______”这一“自然之理”或许是其中之一。
(2)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出阿房宫的壮观,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来写曹操军容之盛,与此手法类似。
(3)在古诗词中,乐曲名也可成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______,______”。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忧劳可以兴国 ②. 逸豫可以亡身 ③. 舳舻千里 ④. 旌旗蔽空 ⑤. 酌酒以自宽 ⑥. 举杯断绝歌路难/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泛菊杯深 吹梅角远/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不堪昨夜双垂泪 西去阳关第一声/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豫”“舳舻”“旌”“蔽”“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医,是爱的艺术。对于儿科来说,尤其如此。相比于其他医疗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里让人揪心泪目的场景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也不少。( )令家长______的罕见疾病,令医生______的危险病情,让屏幕前的观众也跟着______。看见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所以更加敬畏生命;认识医学的边界、生命的禁区,也就更懂得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会______的医者仁心。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所适从 束手无策 牵肠挂肚 赴汤蹈火
B. 束手无策 无所适从 牵肠挂肚 全力以赴
C. 无所适从 束手无策 忧心忡忡 全力以赴
D. 束手无策 无所适从 忧心忡忡 赴汤蹈火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儿童患者的童真、稚嫩,会让那些生命的沉重、抉择的艰难愈加凸显;不过,孩子们天然的萌趣,却冲淡了医疗节目悲伤、沉重的氛围。
B. 童真、稚嫩的儿童患者,会让那些生命的沉重、抉择的艰难愈加凸显;不过萌趣天然的孩子们,却冲淡了医疗节目悲伤、沉重的氛围。
C. 萌趣天然的孩子们,会冲淡医疗节目悲伤、沉重的氛围;不过,童真、稚嫩的儿童患者,却让那些生命的沉重、抉择的艰难愈加凸显。
D. 孩子们天然的萌趣,会冲淡医疗节目悲伤、沉重的氛围;不过儿童患者的童真、稚嫩,却让那些生命的沉重、抉择的艰难愈加凸显。
20. 文段多处使用了整句对举的语言形式,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8~20题答案】
【答案】18. C 19. D
20. 句式整饬,相互衬托,有助于概述观众对纪录片的丰富观感,表现家长、医生面对儿童罕见、危险病情时的共情心理;表达雅重、庄严,加强了语势,在展现生命脆弱的同时,也表现儿科医生工作的神圣,反映出该纪录片的价值。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才好;不知道按哪个办法做才对。 束手无策:手被绑住,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第一空强调疾病罕见,让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做,不知道选择什么办法,故选“无所适从”。
第二空,强调这些疾病很危险,医生也没有解决的办法,故选“束手无策”。
第三空,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忧心忡忡: 形容心事很重,十分忧愁。语境形容屏幕前的观众为上述问题而担忧,故选“忧心忡忡”。
第四空,赴汤蹈火: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用上去。语境强调医生面对疾病用尽全部力量,故选“全力以赴”。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
“冲淡医疗节目悲伤、沉重的氛围”的应该是孩子们的“萌趣”等,而不是“孩子们”,据此排除C;
“会让那些生命的沉重、抉择的艰难愈加凸显”与下句“令家长无所适从的罕见疾病,令医生束手无策的危险病情”衔接更加紧密,因此前句应放在后面,据此排除AB。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令家长无所适从的罕见疾病,令医生束手无策的危险病情”是两个句式整齐、对称的句子,写出了家长面对罕见疾病的难以适从,表现医生先对罕见、危险疾病的担心,相互衬托,更好地凸显了人们的心理。
“看见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所以更加敬畏生命;认识医学的边界、生命的禁区,也就更懂得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会全力以赴的医者仁心”句式相对整齐,前句写出人们生命脆弱的感受,后句写出医生的医者仁心。
语段使用整齐对称的句式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从而更好地表达语段的观点:生命的脆弱;儿科医生工作的神圣;该纪录片的价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我国城镇① 主要是填埋或者焚烧发电,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焚烧发电的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项目选址更是困难。在此背景下,通过热解气化垃圾获得氢气的热解气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逐渐受到重视。据介绍,我国目前原生生活垃圾的平均含水量为50%—60%,在垃圾气化制氢过程中,这虽然不影响物料气化,但是能够帮助提高合成气中的有效气。
此外,城市生活垃圾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作为原料,它比煤等化石能源更适合气化制氢。形成规模效应后,② 有望降到20元/千克以下,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成本相当,③ ,制备每吨氢气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3—31吨,环保效益显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垃圾气化制氢过程中,这不仅不影响物料气化,反而能够帮助提高合成气中有效气的含量。
B. 在垃圾气化制氢过程中,这不仅不影响物料气化,而且能够帮助提高合成气中的有效气。
C. 在垃圾气化制氢过程中,这虽然不影响物料气化,但是能够帮助提高合成气中有效气的含量。
D. 在垃圾气化制氢过程中,这虽然不影响物料气化,反而能够帮助提高合成气中的有效气。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22题答案】
【答案】21. A 22. ①垃圾处理的方式(技术)
②垃圾热解气化制氢的成本
③并且其碳排放量更低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提高”“有效气”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提高”“有效气的含量”;
二是不合逻辑,“不影响物料气化”和“帮助提高合成气中有效气的含量”之间前后意思相反,中间应用“反而”,表示后一句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下文语境“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可知,前两句话讲的是新旧两种垃圾处理技术的对比,因此第一个空填“垃圾处理的方式(技术)”。
第二处,结合“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成本相当”可知,上文讲的是另一种垃圾处理技术的成本,结合上文“通过热解气化垃圾获得氢气的热解气化技术”,因此第二个空填“垃圾热解气化制氢的成本”。
第三处,结合下文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3-31吨,环保效益显著”可知,第三个空谈的是新型垃圾处理技术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的优势,因此第三个空填“并且其碳排放量更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都以独特的创意和美轮美奂的场景惊艳了世界。2008年开幕式展示的是“我”,那时候的中国正在奋力拼搏,希望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所以努力展现独属中国的文化和气质;2022年开幕式的讲述角度由“我”转变为“我们”,传递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我们”一起向未来。
作为当代青年,你从上述材料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携手而共进,一起向未来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言:“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对中国崛起——“我”的展示,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对大国态度——“我们”的承担,体现的不仅是两场奥运会之间的变化,更是中国国力和中国态度的变化。而如今,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开展,“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全球闻名,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时代使命。让我们与世界一起向未来!
一起来,前路坎坷,携手才能共进。
“更团结”是奥林匹克精神最近补充的内容。“一起”,不应只局限在奥运会。中国有句俗话,“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正是“一起”的意义所在。2020年的抗疫胜利,2021年的抗洪胜利,都是我们携手同心的结果。纵观当下,温室效应、洪灾不断、地震连连……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灾难坎坷,我们必须携手,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一起”所表达的恰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间接指明了我们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唯有我们一起携手才能共向未来。向未来,有所希冀,向阳生长,才能迎接明天。
向未来,为了美好明天,坚定前行。
不论未来美好与否,我们都要坚定地向着未来而去。同时,它也传递了执着的信心和希望。残奥会的运动员们身上所闪耀的,也正是向阳生长、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龙猫里有句台词,“我们大笑着,可怕的东西它就自己跑掉了”。面对未知的未来,世界会并肩同行,心向未来。遇见困难也好,遭遇险阻也罢,我们都应怀着希望和信心向未来走去。
一起向未来,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
自从习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后,中国人民就一直用行动向世界表明着中国态度。“一起向未来”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谁也阻挡不住的时代大潮。近年的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中国秉持“一起向未来”的信念,给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送去急需的物资和帮助,同时各国也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疫情才得以缓解。
“一起向未来”不应止于空想,而应付诸行动。正如歌词所唱:“带着你的我的他的爱,我们一起携手向未来。”同学们,我们应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一起向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2008夏季奥运会”和“2022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讲述角度由“我”转变为“我们”,具体表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注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则突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和理念,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变化体现出了文化自信,一起向未来,是“我们”一起向未来。在这两次奥运会中,2008夏季开幕式充满“中国故事”,并且要向世界讲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情怀、文化底蕴和世界观,这重点体现的是“我”。而2022冬季奥运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中的“一起”,体现的是“我们”。尤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大背景下,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一起向未来”讲出了博大、包容,讲出了“天下一家”的胸怀。
材料要求思考从“我”到“我们”的转变,以及“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在写作时,可以阐述从“我”到“我们”这一思想转变的必要性。从“我”到“我们”,从单打独斗到众志成城,其中所蕴藏的精诚团结、守望相助,不仅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推动人成长与进步,也能促进全世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而对于“一起向未来”,写作时可以突破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
立意:
1.尽青年之力,一起向未来。
2.从“我”到“我们”,体现大国态度。
3.一起向未来,共迎人类未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英语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12022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英语试卷pdf、20212022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英语试卷docx、2022届苏锡常镇四市英语一模参考答案202241docx、20222232021-2022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34定稿mp3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模)化学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kJ·ml-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3%~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