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二节 滑 轮教学设计
展开9.2 滑轮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新课讲解:
(一)、 复习提问: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我这样设计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在本节课中要用到这些知识,这样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滑轮,所以在这儿我没有过多的导入,这样就为下面的学生探究节约了更多时间。另外让学生看漫画说意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以前在上这节课时都是我自己边做实验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定、动滑轮的特点。这样虽然节约时间,但是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对得出的结论不理解,应用起来就很困难。今年我在备课时想着为什么不能换种方法呢?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来利用滑轮完成探究,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争着到讲台上来做实验。我有意找了两个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做实验,当他们拉着自己设计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时,同学们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我也趁机表扬了他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设计完后,我启发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方法来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虽然这样的设计比以前的讲授式教学要多花不少时间,但是我觉的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即使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3、认识滑轮组
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
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设计滑轮组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自己直接把规律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今年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进行了改革。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5、本节内容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再根据情况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的内容,为下节课学习轮轴和斜面做好准备。
2021学年第二节 势 能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势 能教案,共2页。
初中第一节 压 强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节 压 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总结,拓展延伸,压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功 率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功 率教案及反思,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