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
展开【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事理,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你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你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吗?
设置这一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适当的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海上钻井平台每天都要记录潮汐涨落的情况,假设海水的初始水位记为0米,海水上升记为正,下降记为负。
(1)海水上升2米,又上升了3米,共上升了几米?
(2)海水下降2米,又下降了3米,共下降了几米?
(3)海水上升2米,又下降了3米,共上升了几米?
(4)海水下降2米,又上升了3米,共上升了几米?
(5)海水下降3米,又上升了3米,共上升了几米?
(6)海水下降3米,又上升了0米,共上升了几米?
2.合作交流
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归纳、总结,列出算式:
(1)(+2)+(+3)=+5
(2)(-2)+(-3)=-5
(3)(+2)+(-3)=-1
(4)(-2)+(+3)=+1
(5)(-3)+(+3)=0
(6)(-3)+0=-3
我们还可以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画一条水平放置的数轴,在数轴上找出表示+3的点,然后从这点起向右数4个单位长度,读出到达的那个点所表示的数,与(+3)+(+4)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在数轴上找出表示-3的点,然后向左数4个单位长度,读出到达的那个点所表示的数,与(-3)+(-4)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个性化设计:我们还可以利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你能利用数轴,做下列有理数的加法吗?
(-3)+(+4);(-4)+(+3)。
3.精讲点拨
(1)(+2)+(+3)=+5;
(2)(-2)+(-3)=-5;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 ),并把( )相加。
(3)(+2)+(-3)=-1、(-2)+(+3)=+1;
(4)(-3)+(+4)=+1、(-4)+(+3)=-1;
异号两数相加,取( )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 )减去较小的( )。
(5)(-3)+(+3)=0、(-4)+(+4)=0;
互为( )的两个数相加得0。
(6)(-3)+0=-3、(-4)+0=-4。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1:计算
(1)(-5)+(-9);
(2)11+(-12.1);
(3)(-3.8)+0。
思考总结: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依据,进行加法运算时,首先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有零?然后确定用哪一条法则。
4.情境揭秘
对于情境问题,可以选择让同学们进行试验,然后把各种情况总结如下: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通过实验可知他一共向东走了50米。
可表示为:(+20)+(+30)=+50;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由实验可知,小明位于原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可表示为:(-20)+(-30)=-50;
(3)若第一次向东,第二次向西,由实验可知,小明位于原位置的西方10米处。
可表示为:(+20)+(-30)=-10;
(4)若第一次向西,第二次向东,由实验可知,小明位于原位置的东方10米处。
可表示为:(-20)+(+30)=+10;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计算0+(+3)= ; ;
个性化设计:
(2)A点海拔-120米,B点比A点高50米,则B点海拔( )米。
(3)一天早晨的气温是-7℃,中午的气温比早晨上升了11℃,中午的气温是( )
2.能力提升
若x的相反数是3,|y|=5,则( )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1)下列运算:①(-2)+(-2)=0;②(-6)+(+4)=-10;③0+(-3)=3;④;⑤,正确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2)两个数相加,其和小于每一个加数,那么( )
A.这两个加数必有一个数是0
B.这两个加数必是两个负数
C.这两个加数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D.这两个加数的符号不能确定
2.填空题:
(1) ;
(2)若且a与b异号,则a+b=
3.解答题:
(1)已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求a+bcd的值。
(2)已知求a+b的值。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 )。
2.异号两数相加,取( )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 )。减去较小的(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体会简便运算的常用策略,渗透字母表示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比较灵活的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计算
(1)(-8)+5= 5+(-8)=
(2)(-3.5)+(-4.3)= (-4.3)+(-3.5)=。
2.你能解决它吗?
一只蚂蚁从某点出发沿东西方向在一直线上来回爬动,假设向东爬的路程为正数,向西爬的路程为负数,爬过的路程分别记为(单位:cm):,+10,,,-7,。
请问:小蚂蚁最后还能回到出发点吗?
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呢?还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学习本节后,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情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本节需要学习的新知,即有理数的简化运算策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实效。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计算
a.(-8)+5和5+(-8);
b.(-3.5)+(-4.3)和(-4.3)+(-3.5)。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任意选择两个数相加,试一试。
(2)这和小学里学习的算术数加法有何异同?
(3)你会计算下列式子吗?
(4)若a=-2,b=5,c=-8。计算(a+b)+c与a+(b+c),比较它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再取三个数试一试,与同学交流。
(5)这又和小学里学习的算术数加法有何异同?
2.合作交流:
小学里学的加法运算律对有理数是否适用呢?分小组进行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得出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仍成立。思考总结: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 )。
即:a+b=( )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则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
个性化设计:
即:(a+b)+c=a+( )
3.精讲点拨:
例2:计算
(1)23+(-12)+7;
(2)
解:(1)23+(-12)+7=23+7+(-12)(加法交换律)=(23+7)+(-12)(加法结合律)=30+(-12)(有理数加法法则)=18
(2) =(-1)+(-2)=-3
思考总结:运用加法运算律计算时,要注意观察算式的特点,灵活运用同号结合法、同形结合法、互为相反数结合法、凑整法等方法。
例3:上星期五某股民以每股20元的价格买进某种股票。下表为本星期内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如果在本周星期五收盘时,该股民将这种股票卖出,那么:
(1)他每股的收益情况如何?
(2)该股民每股的卖出价是多少?
解:(1)
(+0.40)+(+0.45)+(-0.10)+(-0.30)+(-0.75)==0.85+(-0.15)=-0.30
所以,他每股亏损0.30元。
(2)20+(-0.30)=19.70
所以,每股的卖出价为19.70元。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计算:16 +(-25)+24 +(-35);
(2)计算:0.56+(-0.9)+0.44+(-0.81);
(3)计算:
2.能力提升:
把-50逐次加2,得到一连串的整数:-48,-46,-44,-42,-40……
(1)如果-48是第一个数,其中第50个数是多少?
(2)你能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前50个整数的和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 )。
即a+b=( )。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则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
即(a+b)+c=a+(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加以应用。
2.能归纳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辨认出省略加号前后的形式,并能利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3.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4.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本节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叙述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并能熟练应用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2.本节难点在于让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强调,学生要通过多练习来发现自己在运算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六年级的小明和家人正在收看天气预报,听到预报员阿姨预报泰安市未来24小时的最高气温为15℃,最低气温为零下8℃,小明的妈妈向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未来24小时泰安的最大温差是多少吗?小明仔细思考后,感觉自己学习的知识还不够,无法用已有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把这个问题一直都装在心理。今年升入七年级后,小明学习了正负数,它发现这个问题可以用算式来计算,但他发现目前他还无法计算这个式子的结果,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计算一下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索一下这个算式的计算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即便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解决。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计算下列两个算式,并加以比较,思考下面的问题。
,。
上面两式的计算结果相同,即
上式中,+3与此-3有什么关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与同伴交流一下。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发现规律,进而加深对减法法则的理解。
(2)利用这一法则,我们就能够把所有的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再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运算,下面回忆一下加法法则,看能不能独立完成课本例4和例5。
2.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所学法则,进行减法运算,独立完成后,参考课本,小组讨论,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例4:计算:;;;。
例5:国际空间站测得站外温度的变化范围是-157℃~121℃,站外的最大温差是多少?
3.精讲点拨
“减法法则”重点在于减法变加法时符号的处理,即减号变加号,必须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由此大家要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今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这种思想。
4.问题导读
利用现有知识,你能计算吗?除了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依次运算外,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交流后计算出上式结果。
点拨:在上式中,我们可以把加减运算都统一成为加法运算,原来的算式就转化成为求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了。如上式可转化为,由于其中的+12,+7,-5,-30都是加数,我们约定可以把算式中的加号及括号省略不写,写成下列形式:,此式子可读作“正12、正7、负5、负30的和”,从运算上来说,也可读作“12加7减5减30”。
5.合作交流
还记得上节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回忆一下。利用这两条定律,可以让我们的运算变得更加简便。大家试完成课本例7,小组讨论一下,看看用哪条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例6:把的减法统一成加法,省略加号后,计算出结果。
例7:读出下面的版式,再进行计算:
;。
点拨:(1)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2)要使运算简便,除了把正数和正数放在一块,负数和负数放在一块运算外,还可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结合,如能凑成整数或同分母的结合在一起。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
(2)
(3)
(4)
2.能力提升
把下列各式中的减法统一成加法,然后省略加号,再计算:
(1)
(2)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不成立的是( )
A. B.
C. D.
(2)一只小猴正在玩爬杆游戏,它从杆子上的某一点出发,先向上爬了1米,又向下爬了1.5米,又向上爬了1米,最后向下爬了0.6米后静止不动,那么小猴现在位置位于( )
A.出发点的上方 B.出发点的下方 C.出发点上 D.不能确定
2.填空题
(1)3比5大________;-8比-2小_______
(2)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 米。
3.解答题:
计算下列各式:
(1)
(2)
(3)
(4)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减法法则,加减混合运算,利用运算律可以使运算更为简便。)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共2页。
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共3页。
初中数学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