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对点训练(全国通用)
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总结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对点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总结 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对点训练(全国通用),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问题定位,知识点及技巧归纳,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自渡彼岸
雪小禅
①那年,他17岁。
②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用白面包的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那时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总是小心冀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还是遗漏了——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③衣服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一件衣服穿好多年,撑到上班,仍然穿带补丁的衣服,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的好衣服……
④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有个18岁的青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钱。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相约去拉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的兴奋劲儿,亦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⑤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1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似乎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就不至于冻成硬块咬不动了。
⑥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的。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到山顶了。坐下吃饭,饭便是那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⑦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两个小时,回来时天就黑了。
⑧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⑨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上另一套前一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⑩一个月之后离开时,他怀揣1000块钱。1000块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20多块钱。
⑪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⑫那1000块钱,给家里盖了五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⑬光阴里每一步都是修行,不知不觉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他老去,不可泯灭。
(选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有改动)
1.请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
“他”在17岁那年冬天到东北林场拉木头,熬过严寒和劳累,用挣来的1000块钱给家里盖了五间大瓦房。(概括记叙文内容,一般可以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
2.第②、③段写“他”“家贫”有什么作用?
写“他”“家贫”的段落,具体展示了“他”家的贫穷状况,为下文写“他”为挣钱到东北林场拉木头做铺垫,与结尾他用挣来的1000块钱给家里盖起五间大瓦房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答此类题,一般要先概括句、段内容,然后从文章结构、内容等角度具体解说句、段的作用。)
3.你如何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指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后,在冰天雪地中就着雪吃窝窝头,雪的寒冷滋味令“他”永生难忘;二指那段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林场艰苦劳动的时光,那苦涩的青春滋味和生活滋味,令“他”终生难忘。
4.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自渡彼岸”表明“他”是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生活的难关,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使自己成长为一个能承受巨大困难、勇于拼搏的男子汉。标题既含蓄、凝练地表达了文章主题,又暗含对“他”的赞美。(理解文章标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把握。)
二、知识点及技巧归纳
考点一:概括题
答题方法:
概括法:
(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时间……地点……情况下做…… + 结果,表达了作者对xx的赞美/歌颂/怀念/批判…之情。(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 ……特征,表达了对xx的赞美/歌颂/怀念/批判…之情.
考点二:题目
标题的作用:
★答题模板:
(1)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等,这篇记叙文的文题可能就该文的行文线索);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必答点);
(3)揭示|表达|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一定要把主题写出来);
(4)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没有用修辞的,就考虑表现手法,主要有:一语双关(要将双关义写出来);象征;渲染;暗示……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
2.深层含义(涉及文章主旨)
考点三:句子段落的作用
★答题模板:
开头句段: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方面的作用:
1、开篇点题、提示文章中心
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
3、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由前文……的叙述转入下文……的叙述。
(答内容)
2、照应开头;
3、点题;
4、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
结尾句段的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特别提醒:答这一类题,除了运用以上模板外,最好也写上此句段写了……内容,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最好也说明)
考点四:常用修辞答题模板:
比喻: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表达了……(人物)对…(事物)的……情感。
拟人: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表达了……(人物)对…(事物)的……情感。
夸张: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表达了……(人物)对…(事物)的……情感。
排比:本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铺排写出了……的……特征;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语言更加充沛。表达了……(人物)对…(事物)的……情感。
考点五:描写
对人物正面描写的作用:
运用了……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刻画了………形象/心理
题型:描写性的语句品味赏析。
★解题要点:语言的品味赏析,一般从三步入手:
(1)明手法;(2)说效果;(3)现中心(刻画**的形象/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板:
(1)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故事发生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一定要写,而且必须把环境怎么样写出来);
(2)渲染|营造……氛围;
(3)烘托人物……心情(或形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感情):(这一点是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
(5)深化文章的……主题;
(6)在结构上的作用:照应或者过渡
三、巩固练习
冰山之父
王族
①终于可以去看“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了。车子开过去,刚下车,便被一股寒风裹住,感觉有几把冰冷的利刃刺在了脸上。抬头张望慕士塔格峰,才发觉慕士塔格峰几乎是一座从下到上由冰裹起来的山,稍不注意,便以为它就是一座由冰结成的山。
②当晚,天降大雪,我走出帐篷赏雪。落雪使帕米尔一片寂静,抬头看慕士塔格峰,它一片漆黑。人 们都知道它是“冰山之父”,但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长成的,当暗夜和大雪一同到来,月光再次把它照亮,我们就感到了它在不为人知的沉缓世界里生长。它的生命是黯淡的,但它就在这种黯淡中孕育出了高贵与威严。
③一扭头,看见一群羊正伫立在一座小山的山顶上,它们紧紧挨在一起,像蛰伏的战士。落雪已经使它们全部变白,稍不留意,就以为是山体的一部分。过了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风也吹了起来,让人冷得忍不住发抖,我不得不返回住处,在进门的一瞬,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羊会不会在大风雪中站上一夜。
④早晨一出门,我惊叫一声,那群羊果然一动不动地仍站在那里,整个山野一片银白,而它们已变得像山脉凸起的几块骨头。它们整整一夜间都一动不动,就那么顽强地站在落雪中。它们给帕米尔增添了一道厚重的风景。
⑤房东是一位六十开外的 塔吉克族老太太,她起得很早,在给我 烧奶茶时,发现灶膛里的火快灭了,她赶紧到屋外去掰柴火。那柴火很脆,她很快就掰下一根。掰第二根时,她的手被划破了,而她惦记着灶膛里的火快要灭了,于是便抱着柴火急急进来加了进去。她手上的血已经流了很多,但她只是快速把柴火加进去,让火燃了起来。少顷,她才擦了手上的血。我有些难为情,觉得她是为了给我烧奶茶而使手受伤的,于是便用歉意的话安慰着她。但她却不以为然,一再强调烧奶茶是小事,但火不能灭。她说着这些的时候,扭头看了一眼慕士塔格峰,当时的太阳正好把慕士塔格峰照彻得通体泛光,她的神情顿时肃然起来。
⑥我在一旁看到了这个过程。这个明亮的早晨,经由她手上流出的血突然变得深刻起来。还有她对火的维护,她看慕士塔格峰时的神情等等,不光让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不被苦难逼退的坚持和执着,同时也看到了她的信仰,她的内心得到抚慰的过程。
⑦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事没事与她闲聊。慕士塔格峰在我们背后的大雪中若隐若现,我们就这样说笑着,似乎人生的那些欢乐与痛苦都转瞬即逝。偶尔我们了发出大笑,我甚至还发现老太太有那么一点点嘲笑的意思,好像那些极度的简陋穷苦,生活的艰辛与忍耐都不值一提,她天性中就有高傲,她在内心将信念隐藏起来,时间愈久,便愈不可撼动。
⑧离开时,我没有回头去看冰山之父。我不能回头,我知道回过头去我看到的仍是平静。我只能离开。感动并滋养了我的,是在无言中耸立的冰山之父。是塔吉克人的高贵以及由高贵转化的一种十分难得的平静。
(选文有改动)
1.慕士塔格峰之行,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请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4.如何理解 文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案】
1.(4分)
(1)看到矗立在黑暗与冰雪中的“冰山之父”。
(2)发现一群羊顽强地在风雪中伫立了一夜。
(3)目睹房东老人不顾手伤维护火的过程。
(4)与房东老人闲聊,体会到她得精神和信念。
2.(4分)写出了我对“冰山之父”的向往之情,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及冰山被冰裹的特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3.(3分)写出了房东老人看到冰山之父时十分恭敬的养子,表现了老人对冰山的敬仰以及冰山的高贵与威严已成为老人的精神滋养。
4.(4分)给我心灵以震撼和启迪的,是在不为人知的沉缓世界里生长并蕴育出高贵与威严的冰山之父,是塔吉克人不被苦难逼退的信仰,以及他们面对极度艰辛生活都不在乎的平静心态。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11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2.根据提示,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3分)
答案:
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有意蕴,暗示、解释了文章中心;以树为行文线索,贯穿始终,行文清晰;富有诗意,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被雷击的槐树轰然倒下 受伤后的弟弟一蹶不振 醒悟的弟弟开始新生活
3.“团团簇簇”写出了槐花开的繁多,“像迎风舞动的风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槐花的动态美,“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槐花带给少年时代的弟弟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4.人应该像树一样,在遭受灾难时,保持平和心态,默默承受,做一个智者;同时,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乐观,做一个强者。
高山流水
(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那天的天气很高爽。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时间,在山上。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
(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可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障碍,奔腾而去!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
(12)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13)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14)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 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懂么?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15)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懂。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16)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山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17)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18)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19)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20)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封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21)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1.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
2.根据(2)到(6)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9)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4.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14)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
②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
5.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使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裸露在前边/凤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 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概括主要内容;高山和流泉,暗合钟子期和俞伯牙弹琴遇知音的典故,揭示文本的主题,从高山和流泉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2.兴致勃勃 后悔莫及
3.不可以。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极写“趱路”之苦,为下文看到清泉后的喜悦心情蓄势铺垫,起到了对比映衬之作用。
4. ①采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流泉的种种音韵美。②先设问后反问,突出了流泉不可比拟的灵秀、晶莹和活力。
5.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40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40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40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记叙文),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记叙文,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阅读《壶口瀑布》,完成问题,阅读文章,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