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3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二))(教师版) (1)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3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二))(教师版) (1)第1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3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二))(教师版) (1)第2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3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二))(教师版) (1)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3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二))(教师版) (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3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二))(教师版) (1),共18页。
    热点03 冬奥会(二十四节气《二》)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略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
    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己;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
    立冬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早就寒冷。
    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南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雪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譬如,在廿四节气圭表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大雪节气下雪量并不是最大。
    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从节气规律来说,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沿海大部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正所谓冬去春来。在我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底“年会”即是由尾牙祭发展而来。

    【对点训练】
    一、单选题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产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清明、惊蛰 B.立冬、立春 C.小雪、小寒 D.雨水、处暑
    2.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可能是(     )
    A.①小雪或大雪 B.②立春或立秋 C.③春分或秋分 D.④芒种或大雪
    【答案】1.B 2.D
    【解析】1.当两节气的太阳直射纬度越接近,昼长时间越接近。读图可知,清明处于春分之后,太阳直射北半球,而惊蛰处于春分之前,太阳直射南半球,直射纬度相差较大,此两日北京的昼长时间不是最接近,排除A;立冬处于冬至日之前第三个节气,立春处于冬至日之后第三个节气,两日太阳直射纬度相似,此两日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B符合题意;小雪处于冬至日之前第二个节气,小寒处于冬至日之后第一节气,两日太阳直射纬度相差不大,但有一定相差,因此此两日北京的昼长时间不是最接近的,排除C;雨水处于春分日之前,太阳直射南半球,处暑处于秋分日之前,太阳直射北半球,直射纬度相关较大,因此此两日北京的昼长时间不是最接近的,排除D。故选B。
    2.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当切点纬度升高时,则直射点纬度降低,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反之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图乙中①点表示切点纬度升高,表明直射点向赤道移动,而小雪或大雪处于冬至日之前,直射点在向回归线移动,因此A错误;图乙中②点表示切点纬度降低,表明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而立春或立秋分别处于春分日、秋分日之前,直射点在向赤道移动,因此B错误;图乙中③点表示切点纬度达到最小值(66°34'),表明直射点位于回归线上(23°26'),而春分或秋分直射点在赤道上,因此C错误;图乙中④点表示切点纬度降低,表明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芒种和大雪分别处于夏至日和冬至日之前,直射点在向回归线移动,D符合题意。故选D。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产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图中最能示意立冬这天南通(约32°N)太阳视运动的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节气中,南通的昼夜时长恰好相反的两个节气是(     )
    A.立春、立冬 B.惊蛰、寒露 C.谷雨、霜降 D.芒种、小暑
    【答案】3.C 4.C
    【解析】3.读图可知,立冬是秋分日与冬至日正中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直射点纬度应在0°与23.5°S之间的正中间,约12°S。直射点在南半球,包括南通在内的地球上有昼夜更替的各地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图A和图B表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排除AB;直射点纬度约为12°S,南通的纬度约为32°N,纬度差约为44°,则当日南通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6°,图C和图D表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46°、56°,因此C正确,排除D。故选C。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半球相反的两日,地球上各地昼夜时长恰好相反。读图可知,立春为春分日之前第三个节气,立冬是秋分日之后第三个节气,两日直射点的纬度数和半球相同,南通昼夜长短相同,A不符合题意;惊蛰为春分日之前第一个节气,寒露为秋分日之后第一个节气,两日直射点的纬度数和半球相同,南通昼夜长短相同,B不符合题意;谷雨为春分日之后第二个节气,霜降为秋分日之后第二个节气,两日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半球位置相反,因此南通昼夜时长恰好相反,C符合题意;芒种为春分日之后第五个节气,小暑为秋分日之前第五个节气,两日直射点的纬度数和半球相同,南通昼夜长短相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中国早在秦汉年间就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下图所示)。它是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至今,“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仍然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据此读图完成问题。

    5.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植正当时”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6.在下列节气中,符合北京白昼逐渐变短的是(     )
    A.惊蛰至清明 B.小满至小暑
    C.大暑至处暑 D.大雪至小寒
    【答案】5.C 6.C
    【解析】5.春小麦是春季种植,A错误;冬小麦一般是秋季种植,第二年夏初收,小麦收割后紧接着种玉米,秋分左右收玉米后再接着播种小麦,C正确、B错误;南方地区水稻分早稻、中稻、晚稻等,种植的时间不一定在秋分前后,D错误。故选C。
    6.惊蛰至清明,太阳直射点正往北移,北京昼变长,A错误;小满至小暑,中间经过了夏至,北京昼先变长,再变短,B错误;大暑至处暑,夏至已过,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白昼变短,C正确;大雪至小寒,中间经过了冬至,北京昼先变短,再变长,D错误。故选C。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创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它可以反映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古诗“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描述了大暑时期的长江流域天气现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一二句诗反映该地受亚洲高压控制 B.一二句诗反映该地受亚速尔高压控制
    C.三四句诗反映了该地为强对流天气 D.三四句诗反映该地为准静止锋天气
    8.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降水 B.霜冻期 C.光照 D.热量
    9.大寒期间,玉山(     )
    A.昼渐短夜渐长 B.昼长夜短 C.日出时间早于6时 D.日落西南
    【答案】7.C 8.D 9.D
    【解析】7.由材料诗句解读可知,一二句强调了暑热即三伏天气,这是因为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而不是亚洲高压控制或者是亚速尔高压控制,A、B错误。三四句反映降水多,长江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气温高,大气膨胀上升,对流天气明显,C正确,D错误,故选C。
    8.我国8-11月份播种冬小麦,海拔越高、纬度越高的地区,越偏早播种;北半球越向北降温越早,温度越低,热量越少,地理位置由北向南小麦播种时间由早到晚。北京位于河南、山东以北,故冬小麦播种时间偏早。所以两地主要存在热量差异,D正确。排除A、B、C选项。
    9.大寒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逐渐向北移动,位于江西省的玉山县应是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A、B错误。玉山昼短夜长,日出时间应晚于6时,C选项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D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规律为基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自秦汉至今指导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2017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按照气象学标准,立春实际上是迎春。下图示意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节气与我国习俗对应正确的是(     )
    A.立春—河南打春牛、勤耕种 B.立夏—吉林腌酸菜、储冬粮
    C.立秋—广东加棉衣、添厚袜 D.立冬—西北日夜分、忙收割
    11.40年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当地气候变暖 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D.当地降水增加
    【答案】10.A 11.B
    【解析】10.立春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自然界万物复苏。在这一天河南有打春牛等习俗,A正确;每年到霜降季节,吉林腌酸菜、储冬粮,B错误;广东纬度低,立秋后气温还较高,不用加棉衣、添厚袜,C错误;“分”即为“平分”,秋分西北日夜分、忙收割,D错误。故选A。
    11.由图可知,谷雨在立夏之前,“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到“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说明春播时间提前,气温升高,农业谚语的变化反映了当地气候变暖,B正确。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对产量、抗病虫害的影响较大,对其播种时间影响不大;耕作技术的提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水的增加对播种时间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每个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某地在立秋日物影最短,该地(     )
    A.正午影子9个月朝北,3个月朝南 B.一年中有1次太阳直射现象
    C.此日昼长约为15小时 D.此日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13.从立夏到立秋所经历时间与从立冬到立春所经历时间相比(     )
    A.时间相等 B.时间较长 C.时间较短 D.无法确定
    14.“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描述了(     )
    A.立夏节气,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云贵高原地区天气
    B.立秋节气,反气旋控制的江淮地区天气
    C.夏至节气,准静止锋控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
    D.处暑节气,亚洲高压控制的华北地区天气
    【答案】12.A 13.B 14.B
    【解析】12.根据材料,每个节气间隔15度,立秋位于秋分之前,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该日的日影最短,故该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而在立夏-立秋之间(约3个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该地纬度的北方,正午太阳位于当地偏北侧天空,日影朝南,其余时间(约9个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该地纬度的南方,正午太阳位于当地偏南侧天空,日影朝北,A正确,B错。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最长,结合所积累的知识(可记忆便于日后判断),40°N夏至日昼长约为14小时51分钟,该地纬度低于30°N,夏至日昼长不可能为15小时,立秋日白昼短于夏至日,C错误。此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下,D错误。故选A。
    13.地球绕日公转是远日点(7 月初)速度最慢,近日点(1 月初)速度最快,因此从立夏到立秋所经历时间与从立冬到立春所经历时间相比时间较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根据题干,描述的是夏末秋初的高温天气,此时我国江淮地区受高压反气旋控制,气温高降水少,B正确。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受副高的影响不强,A错。准静止锋控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不会“还伏虎”,且夏至处于盛夏,C错。亚洲高压控制的华北地区在冬季,而非处暑前后,D错。故选B。

    二、综合题
    15.“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古人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的观察来把握季节的变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秋季的主要节气表
    节气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日期
    8月7日
    8月23日
    9月8日
    9月23日
    10月8日
    10月23日

    (1)写出我国秋季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特点。
    (2)在下图中用平滑曲线画出秋分日杭州市(约30°N,120°E)太阳高度的变化。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此时,华北地区于夜间始现白霜,呈现出“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的肃杀景象。
    (3)简述“秋分”至“霜降”期间华北地区的气温特点。
    15.【答案】(1)秋分前,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为60°,日出世界时22时,日落世界时10时,加形态
    (3)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解析】本题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我国秋季的时间是从立秋到霜降,秋分前,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全国各地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2)杭州的经度为120°E,比世界时早八个小时;秋分日杭州地方时6点日出,18点日落,正午时刻为12点,转化为世界时为前一日22点日出,10点日落,正午为4点。日出、日落的太阳高度为0°,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90°-30°=60°。用平滑的曲线将日出、正午、日落三个时刻的太阳高度连起来,作图如下:


    (3)秋分至霜降期间,华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昼长逐渐变短,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同时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气温逐渐降低,霜降之后最低气温可降低到0℃以下;秋季华北地区多晴天,气温日较差比较大。
    16.阅读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113°E)附近观星台,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向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证,这里现存有700年历史的“量天尺”(左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右图为二十四节气图(每空2分,共10分)

    (1)每天横梁的影子投在长堤上时北京时间是____。
    (2)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应为____(节气)。
    (3)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影子长度与节气为大寒时的影子大约一样长的节气是____。
    (4)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的节气是____。
    (5)我国民间从每年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当“九尽桃花开”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为____。
    16.【答案】(1)12:28
    (2)冬至日
    (3)小雪
    (4)霜降
    (5)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向北移动
    【解析】本大题以二十四节气图为材料,涉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长堤是南北走向的,每天横梁的影子投在长堤上应该是正午时,113°E为地方时为12点,北京时间(120°E)是12:28。
    (2)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登封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影子长度与节气为大寒时的影子大约一样长时,此时两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该一样,关于冬至日对称,由图可知,大寒应该对应小雪。
    (4)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如在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向北到北京一带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明热量条件变差,种麦时间要提前;那么向南到江苏、安徽等江淮地区,热量条件较山东、河南一带更好,因此种麦的“种麦正当时”的节气可推迟到霜降。
    (5)我国民间从每年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当“九尽桃花开”时,已经从冬至开始数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不足三个月,此时还未到春分,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移动方向为向北移动。
    17.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古人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的观察来把握季节的变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
    表1 我国秋季的主要节气

    (1)说出我国秋季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特点。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此时,华北地区于夜间始现白霜。呈现出“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的肃杀景象。
    (2)简述“秋分”至“霜降”期间华北地区的气温特点。
    晚秋时节气温波动大,空气温度常会突然下降,使地表温度骤然降到0℃以下。农作物因此受到损害,造成霜冻灾害。在霜冻来临前,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有关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它影响。

    17.【答案】(1)秋分前,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原理:“烟熏法”产生的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影响:增加大气污染。
    【解析】(1)结合材料一表中节气,秋分前,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秋分”至“霜降”期间,太阳直射点南移,华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 “烟熏法”产生的烟雾,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尘埃杂质增多,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对减少霜冻危害也有影响。此方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增加大气污染。
    18.【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确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会议。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图为二十四节气简图。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拥有9000多万人口,人均GDP约600美元,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环境和平稳定,近年来,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友好关系。目前中国是埃塞俄比亚第一大投资国。早在2007年,中国就在这里投资建设了以冶金、建材和机电为主的“东方工业园”。
    (1)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但每年夏至到小暑之间的天数最长可达17天,为什么?
    (2)简述我国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东方工业园”的有利条件。
    (3)吉布提港是亚丁湾沿岸的优良港口,如图为吉布提港位置图。试分析其优势自然条件。

    18.【答案】(1)从夏至到小暑,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天数较多。
    (2)埃塞俄比亚地价不高;劳动力较廉价;工业品需求量日益增大;矿产资源丰富;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政策优惠等。
    (3)位于亚丁湾沿岸,地处东非裂谷带上,附近水域辽阔、深度大;位于海湾内,风浪较小。
    【解析】考查地球公转特征,工业区位因素,港口区位因素。
    (1)由于地球绕太阳轨道是椭圆形,北半球夏季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距离较远,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附近,转速较慢,所以在扫过同样弧度的轨道时,经历时间比较长,天数较多。
    (2)我国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东方工业园”的有利条件从劳动力价格低、地价低、市场需求大、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的方面分析作答。
    (3)读吉布提港位置图可知,吉布提港的优势自然条件有位置优越,位于亚丁湾沿岸;附近水域辽阔、深度大;位于海湾内,风浪较小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材料二  沙棘为落叶灌木,花期4月下旬最盛,耐旱、抗风沙,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多野生沙棘,但开发率不足5%,近年当地大力发展沙棘果汁加工产业。

    (1)判断哪一个节气在沙棘花期最盛时,并从天文角度分析沙棘在该时段花期最盛的原因。
    (2)指出黄土高原土颗粒大小分布的总体规律,并分析原因。
    (3)分析黄土高原上的沙棘是如何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
    19.【答案】(1)谷雨,谷雨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半球,黄土高原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光照增强,气温回升,春暖花开   (2)规律: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冬春季,强劲的偏北风,把中亚、蒙古等地沙漠、戈壁中的粉沙尘土吹到此地,自西北向东南按颗粒大小依次沉积下来(评分说明:偏北风或西北风皆可;表述出风力沉积即可)   (3)沙棘缓冲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增加下渗,沙棘吸收部分水分,沙棘根系固定土壤,减少地表径流,拦截地表径流,减慢流速,减轻水土流失(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花期4月下旬最盛,对照图可以看到,此时约是谷雨。谷雨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半球,黄土高原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光照增强,气温回升,春暖花开,花期最盛。
    (2)黄土高原土颗粒大小分布的总体规律是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冬春季,强劲的偏北风或西北风,把中亚、蒙古等地沙漠、戈壁中的粉沙尘土吹到此地,自西北向东南按颗粒大小依次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沙棘缓冲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增加下渗,减弱的地表径流的侵蚀强度。沙棘吸收部分水分,沙棘根系固定土壤,减少地表径流。拦截地表径流,减慢流速,减轻水土流失。


    相关试卷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4 冬奥会(小海坨山)(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4 冬奥会(小海坨山)(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厘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6 冬奥会(新能源助力)(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6 冬奥会(新能源助力)(教师版),共11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6 冬奥会(新能源助力)(学生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热点专题06 冬奥会(新能源助力)(学生版),共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