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训练:第二章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Word版含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041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训练:第二章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Word版含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041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训练:第二章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Word版含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0417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复习练习题
展开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黄山怪石林立,形态万千,其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岩性坚硬。读图,完成1~2题。
1.花岗岩属于( )
A.变质岩B.喷出岩
C.沉积岩D.侵入岩
2.黄山怪石形成所受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A.重熔再生作用B.变质作用
C.喷出作用D.侵入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为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属于侵入岩,D正确。第2题,黄山怪石的形成先经历了岩浆的侵入作用形成侵入岩,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又经历了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如今的形态。D正确。
答案1.D 2.D
冰壶(图甲)也称“冰上溜石”,其形状为圆壶状,由天然花岗岩制成。图乙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乙中属于制作冰壶的岩石类型的是( )
A.aB.bC.cD.d
4.下列岩石按成因划分,与制作冰壶的石材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大理岩B.石灰岩C.砂岩D.玄武岩
解析第3题,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判断,a表示沉积岩,b表示变质岩,c表示岩浆岩,d表示岩浆。冰壶由天然花岗岩制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对应c。C正确。第4题,按成因分类,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砂岩属于沉积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冰壶由天然花岗岩制成,玄武岩与花岗岩同属于岩浆岩。D正确。
答案3.C 4.D
青田石主要产于浙江青田县,是由中酸性火山岩在漫长地质时期,经部分或全部脱硅、去杂、物质成分重新组合等过程形成,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的石种。明朝国子监博士文彭发现并使用青田石刻印,使藏在深山里的石头成为印材主角,在此之前印材多为金、铜、玉等。青田石质地坚实细密,温润凝腻,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易于篆刻。据此完成5~6题。
5.青田石属于( )
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6.青田石能成为印材主角,关键是因为该石材( )
A.分布广泛,开采成本较低
B.品质好,硬度适中,便于雕刻
C.坚固耐用,能够长久保存
D.形态丰富,价值较高,升值快
解析第5题,据材料可知,青田石是由中酸性火山岩在漫长地质过程中,经过一系列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可推测其由火山岩变质形成,属于变质岩,D正确。第6题,青田石主要产于浙江青田县,分布并不广泛,A错误。材料“青田石质地坚实细密,温润凝腻,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易于篆刻”说明青田石品质好,硬度适中,便于对其进行雕刻,B正确。金、铜、玉等印材同样也便于长久保存,因此青田石成为印材主角并非是因为能够长久保存,C错误。据材料可推测青田石石材形态并不丰富,价值也远不如金、铜、玉等,D错误。
答案5.D 6.B
下图为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大窝凼”附近的岩石类型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解析第7题,“大窝凼”为喀斯特洼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岩石类型是可溶性的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C正确。第8题,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先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溶洞(②);地下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直径越来越大(①);地下溶洞直径过大,导致溶洞崩塌(④);最后形成喀斯特洼坑(③)。B正确。
答案7.C 8.B
9.地表的各种岩石和地貌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和某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图2 某地貌景观图
(1)判断图1中甲、乙、丙、丁岩石类型的名称,并各举一例。
(2)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转化过程,说出图1中①至④地质作用的类型。
(3)根据某地貌景观图,指出该地理现象的多发地区,并简述成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甲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为喷出岩,如玄武岩。乙是岩浆侵入地壳中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如花岗岩。丁由沉积物形成,为沉积岩,如页岩。图中乙和丁形成丙,可判断出丙为变质岩,如大理岩。第(2)题,图中①指向沉积物,为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②由沉积岩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④由岩浆指出,为冷却凝固。第(3)题,从某地貌景观图中可读出,该地理现象为火山喷发,多发生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成因是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岩浆容易在地壳运动活跃地带喷发形成火山。
答案(1)甲是岩浆岩(喷出岩),如玄武岩;乙是岩浆岩(侵入岩),如花岗岩;丙是变质岩,如大理岩;丁是沉积岩,如石灰岩。
(2)①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外力作用),②是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④是冷却凝固。
(3)该地理现象为火山活动,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地带。成因: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岩浆容易在此地喷发形成火山。
关键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2008北京奥运会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B.③
C.④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解析第1题,大理岩和昆仑玉都属于变质岩,形成过程为⑤,D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①指向沉积岩类。古生物成为岩石的一部分,该类岩石为沉积岩。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Ⅰ),通过箭头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A正确。
答案1.D 2.A
图1为北京某地质公园山体景观。该山体是18亿年前的砂石物质和碳酸盐类物质沉积后被侵蚀形成的。图2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2中Ⅰ、Ⅱ、Ⅲ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①②③④⑤表示地质作用。形成图1中山体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对应图2中的( )
A.①②
B.③⑤
C.②③
D.①④
4.图1中( )
A.甲处宜修筑梯田,保持水土
B.乙处河道宽阔,航运价值高
C.丙处夏季需要防范泥石流
D.丁处有角峰和刃脊地貌发育
解析第3题,据图2箭头和物质可知,Ⅰ岩石由岩浆直接形成,可判断为岩浆岩;Ⅱ由沉积物形成,可判断为沉积岩;Ⅲ应为变质岩。据材料可知,该山体是18亿年前的砂石物质和碳酸盐类物质沉积后被侵蚀形成的,因此可判断图1中山体岩石为沉积岩,所以图2中指向沉积物和Ⅱ沉积岩的箭头即为形成图1山体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C正确。第4题,据图1可知,甲处为陡坡,不宜修筑梯田,A错误。据材料可知,图1为北京某地质公园山体景观,主要是供欣赏,河流航运价值不高,B错误。据图可知,丙处地处河谷地区,且北京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因此夏季需要防范泥石流,C正确。角峰和刃脊等冰川地貌主要形成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D错误。
答案3.C 4.C
札达土林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两列巨大山脉之间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下面示意札达土林景观(图1)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2)。读图,完成5~7题。
5.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
6.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①B.②
C.③D.④
7.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象气候条件为( )
A.海拔高,昼夜温差小
B.受印度洋暖湿气团影响,降水多,冲刷作用明显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盆地土壤中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机质含量少
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信息“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可以推断札达土林景观岩层应是在河流或湖泊环境中沉积形成的。D正确。第6题,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判断,图中甲为变质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①表示冷却凝固,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重熔再生,④表示变质作用。该地区曾经是面积广阔的湖泊,后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下降,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图示地貌景观。B正确。第7题,该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A错误;该地受高大山脉的阻挡,水汽难以进入,空气干燥,降水稀少,B错误,C正确;该地降水稀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是因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D错误。
答案5.D 6.B 7.C
8.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地层剖面示意图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地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地层到G地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地区褶皱发生在 地层形成以后, 地层形成以前。(填字母)
(3)比较断层M左右两侧的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 。
外力作用表现: 。
解析第(1)题,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C地层是砂岩,所处的海陆环境为陆地环境。E地层是石灰岩,为深海沉积产物。F地层是砂岩,为河湖沉积产物。G地层是页岩,为浅海沉积产物。从E地层到F地层海平面下降;从F地层到G地层海平面上升。第(2)题,该地区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3)题,比较断层M左右两侧的地层,左侧H、I、J、K地层缺失。第(4)题,地层O被断层M切断,且有明显位移,说明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第(5)题,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的表现有褶皱、断层、地壳运动等;外力作用的表现为沉积作用、侵蚀作用(P地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等。
答案(1)C地层所处的海陆环境为陆地环境;从E地层到F地层海平面下降;从F地层到G地层海平面上升。
(2)K N
(3)H、I、J、K地层缺失。
(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5)褶皱、断层、地壳运动等(任答两点即可)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P地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等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三峡大坝基底部基岩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时作业,共5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精练: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精练,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