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 _学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8915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展开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è)源 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 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 谗(chán)邪
黜(chù )恶:(斥退奸恶的人) 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鲜克有终、 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 载舟覆舟、 长治久安、 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章先从“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纵情傲物”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十思”,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4.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徳义 。
作者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5.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二、课堂探究
1.(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答:(1)一是“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俭);二是“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谦);三是“三驱为度”“慎始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慎);四是“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正);五“无因喜谬赏”“无以怒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明)。
(2)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2.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达标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2.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3.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语文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设计,文件包含《谏太宗十思疏》学生版docx、《谏太宗十思疏》老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1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