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2020-2021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2020-2021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名著阅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 yuè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甜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kàng fèn了。
C那时自己对rén qíng shì gù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忪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D当它jiá rán ér zhǐ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2)找出材料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 ; 。 。 ;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 ②⑤④③⑥①B. ⑤③④②⑥①C. ③⑥①④⑤②D. ①④③②⑥⑤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①式微式微,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
③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睢》)
④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⑤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书中傅雷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
B.《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对待生活。“赤子之心”是其贯穿的精神,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C.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常用大量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等,表现出他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关注。
D.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他们的家乡——上海浦东,而墓碑的正面则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2)《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儿子______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第二部分(36分)
(一)(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5. 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6. “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使子路问之(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便舍船/屋舍俨然B. 孔子过泰山侧/人恒过,然后能改
C. 停数日,辞去/何为不去也 D. 不足为外人道也/行天下之大道
9.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0. 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桃花源人不愿离开的原因是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概括):泰山妇人不愿离开是因为此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
吴伯箫
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罢!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罢,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阁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④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⑤孟春雨霁,滑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⑥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晚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送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⑦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⑧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⑨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嗽,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⑩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罢,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⑪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罢。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⑫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⑭哈,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⑮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选自《现代散文鉴货辞典》。有副减。)
11. 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12.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3. 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
14. 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
第三部分(40分)
15. 作文
一场疫情让我们发现很多看似很平常的生活情景,我们在拥有时总会忽略或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而一旦成为往事,或失去,或成为过去式,就会觉得格外清晰、美好而珍视!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第一部分(24分)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 yuè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甜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kàng fèn了。
C.那时自己对rén qíng shì gù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忪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D.当它jiá rán ér zhǐ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2)找出材料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踊跃 ②. 亢奋 ③. 人情世故 ④. 戛然而止 ⑤. 甜 ⑥. 恬 ⑦. 忪 ⑧. 讼
【解析】
【详解】(1)踊跃:向上跳起;“yǒng yuè”写作“踊跃”;
亢奋: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kàng fèn”写作“亢奋”;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rén qíng shì gù”写作“人情世故”;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jiá rán ér zhǐ”写作“戛然而止”。
(2)甜静——恬静;争忪——争讼。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 ; 。 。 ;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 ②⑤④③⑥①B. ⑤③④②⑥①C. ③⑥①④⑤②D. ①④③②⑥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文段主要介绍中国民间的“年文化”。③⑥承前文介绍“年”,③的“农闲”紧承空格前的“农业”;①④⑤写“过年”,②的“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应紧承⑤的“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据此选C。
3.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①式微式微,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
③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睢》)
④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⑤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胡不归 ②. 悠悠我心 ③. 寤寐思服 ④. 白露未晞 ⑤. 气蒸云梦泽 ⑥. 孟浩然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天涯若比邻 ⑨. 佁然不动 ⑩. 俶尔远逝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是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寤寐、晞、蒸、佁、俶”等字词容易写错。
4.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傅雷家书》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傅雷家书》是一部日记体式作品,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书中傅雷通过日记这种形式与远在海外的儿子进行交流。
B.《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对待生活。“赤子之心”是其贯穿的精神,也是傅雷做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C.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常用大量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等,表现出他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成长的关注。
D.傅雷夫妇的骨灰安葬在他们的家乡——上海浦东,而墓碑的正面则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2)《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儿子______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_______”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答案】 ①. A ②. 傅聪 ③. 真诚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A.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书信体,不是日记体式作品;
故选A。
(2)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析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傅雷在与傅聪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真诚”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第二部分(36分)
(一)(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5. 一、二句中“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6. “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5. 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6. 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本首诗,“潇潇”和“淅淅”拟声词,“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让作者内心充满痛苦。前两句以清疏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宦情羁愁,运用对仗而有自然流老之势,缘情写景,景中含情。后两句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因此,诗中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分析出孤独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使子路问之(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便舍船/屋舍俨然B. 孔子过泰山侧/人恒过,然后能改
C. 停数日,辞去/何为不去也D. 不足为外人道也/行天下之大道
9.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0. 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桃花源人不愿离开的原因是桃花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概括):泰山妇人不愿离开是因为此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答案】7. ①. 整齐的样子 ②. 交错相通 ③. 派遣、让 ④. 以前 8. C
9. (1)(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你们(子路等)都知道了吧,苛刻残酷的政治比老虎对人民还厉害呢。
10. ①. 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②. 无苛政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句意:房屋整整齐齐地排列。俨:整齐;
(2)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3)句意:让子路前去询问。使:让、派遣;
(4)句意:以前我的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昔:以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动词,舍弃/名词,房屋;
B.动词,经过/动词,犯错误;
C.两个都是动词,“离开”的意思;
D.动词,说/名词,道路;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重点词语: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2)句重点词语:识:记住;苛政:严苛的暴政。“苛政猛于虎也”是倒装句,翻译时调整为“苛政于虎猛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根据文意找到相关句子,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桃花源中环境优美,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们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能够安居乐业。从“苛政猛于虎也”一句可知泰山妇人不愿下山,是因为这里苛捐杂税比老虎更可怕。
【点睛】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乙: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说:“这儿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可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
吴伯箫
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罢!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罢,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阁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④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⑤孟春雨霁,滑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⑥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晚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送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⑦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⑧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⑨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嗽,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⑩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而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罢,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⑪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罢。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⑫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⑭哈,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⑮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选自《现代散文鉴货辞典》有副减。)
11. 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12.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3. 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
14. 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文章表达的主旨与《灯笼》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案】11. (1)①姐姐省亲,骑马归来②年初三四,春郊试马③春节期间,骑马串门④孟春雨霁,骑马观景⑤学生时代,骑马过瘾
12. 作者在写“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中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作者细致刻画了人们在端阳初夏时分自由在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都散发着过往生活的纯朴,以此抒发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逝去时光的眷念之情。
13. ①文章用典故,情感渐趋高亢豪迈,语言也跟着华彩夺目;②文中多用紧凑的短句,节奏明快,酣畅遒劲。
14. 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于欢快中夹杂着对家乡对亲人深沉怀念的无奈。《灯笼》一文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而此文也是一样,由小时候喜欢的马、家乡趣事,表达对故土对亲人的怀念。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概括,需要结合所给提示的格式以及所在位置,确定需要填写的内容。①根据“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可概括为“姐姐省亲, 骑马归来”。②根据“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来那是- -幅春郊试马图”可概括为“年初三四,春郊试马”。③根据“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可概括为“春节期间,骑马串门”。④根据“孟春雨霁,滑达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可概括为“孟春雨霁,骑马观景”。⑤根据“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可概括为“学生时代,骑马过瘾”。
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从相关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句子,指出表达方式,并分析即可。如“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描写了们在端阳初夏时分自由在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眷念之情。
3.本题考查语言特色。①文章用典故,情感渐趋高亢豪迈,语言也跟着华彩夺目。如“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②文中多用紧凑的短句,仿佛应和着那达达的马蹄声。“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平时一般的人会写作:“将士们在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如果勇猛的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敢逞凶了。”作者截去了某些成分,节奏明快,却更好的表达了遒劲的美感。
4.本题考查文章情感以及文章主旨。由“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可以感知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深沉怀念的无奈。本文第一部分以怀念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家乡骑马的乐趣为线索,写出了浓烈的乡情和亲情;第二部分以历史上的名人名马以及对马的想像为经纬,表达了一种宏阔激荡的胸襟。《灯笼》一文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故两文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40分)
15. 作文。
一场疫情让我们发现很多看似很平常的生活情景,我们在拥有时总会忽略或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而一旦成为往事,或失去,或成为过去式,就会觉得格外清晰、美好而珍视!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范文
当时只道是寻常
轻轻捧于手心,静静感受从指尖传至心底的温热。小喝一口,让满嘴的香甜直蔓延至全身,袅袅的清香,带着自然最本质的气息在空气中播洒。那一刻,时光流转,一切又似乎回到从前,那些寻常的早餐,那一碗碗寻常的糁儿粥。
一个寒冷的早晨,当太阳还蜷缩在被窝中未能展露笑颜时,大地似乎还在沉睡。浓郁的清香便在室内温润地传播开来。揉着惺轻的双眼,匆匆离了舒软的被窝,寻找着那份清香,开始又一天新的旅程。几乎是无论寒暑,早晨醒来,洗漱完毕,已有一碗热乎乎还散发着腾腾热气的糁儿粥放在桌前,旁边放了几碟小菜,便成了美好一天最甜美的开端。
捧住青瓷花碗,让那一点温热从手心手指柔柔地传至心田,宛若一缕和煦的春阳,暖暖地唤醒沉睡了一夜的心之万物。蒸腾的清香携来股股源自五谷本质的气息,散落于清冷的空气中,诠释出世间永恒的温暖。“快喝啊,待会儿就要上学了。”奶奶轻声催促着,将刚刚煮熟的粥用棉布盖好,留着爷爷起床后再一起吃。我笑笑,小喝一口,满口的香甜从口间直传遍全身,暖了身,也暖了心。
那一碗寻常的粥,成了心里最暖的期盼,那一刻,只道是寻常的瞬间,却成了未来日子里最美丽的怀念。
奶奶开心地笑,对于她来说,每天给自家孙子煮上一碗热腾腾香气缭绕的粥似乎成了她人生最值得回味的点缀。袅袅清香在眼前盘旋缠绕,一切似乎仍是如此美丽。奶奶恬适的笑,苍老的面容上恍惚多了些自然的活力。哦,那也只是一种寻常,只是自然的眼睛未曾捕捉到那一直存在的一份活力罢了。当时,只是静静地望着,却忘却了、忽略了一份温情、一种动容……
岁月总像无情的流水,从指间淌过,便不再回到最初的模样。奶奶老了,我亦不再是那个守望在桌旁的孩童。温糯的粥早已被柔软的面包和一杯白得似乎不含丁点杂质的牛奶所替代,却再找不到那份交递于心的温暖与匆匆。亦曾去早餐店专门点上一碗粥,可喧烦的世界里,却再找不到那份特殊的香与美。粥亦依旧,当时的人儿却已不是,当时的味道也再寻觅不到。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的词里亦有如此细腻的感慨。于我而言,一碗寻常的粥,却品出不同的美。那么,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时以为是极其平淡寻常的人与事,只有在岁月的几番流转后,才能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美丽与珍贵,然后却再难以拥有。
当时只道是寻常,如梦掠过,心间只剩一缕暖香……
【解析】
【详解】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加材料的作文题。题目“当时只道是寻常”是一句词,出自纳兰性德《浣溪沙》。“当时”,不是“现在”和“以后”,是指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情,或曾经拥有过的美好事物----它可以是记忆深处的,也可以是刚刚过去记忆犹存的,在特定的情境下,它触发了我们内心敏感的弦,让心为之震颤。
“寻常”,就是“平常”。是指追忆的人、事、物、情、理,都是与我们的日子密不可分的,它可以是一句话、一种声音、一个腔调;可以是一个物品、一处风景、一次邂逅;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拥有共性的画面、细节、场景。这些曾经的温馨、温暖、温情,很多,很平淡。多到当时只道是寻常,没有感触、没有印象、没有体悟。
“当时只道是寻常”,因为拥有的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拥有时等闲视之,失去或过去之后,就会想起无限的“好”。“只道”既是一种陈述往事的平淡,又是一种常见真情的慨叹,更是一种生命哲思的顿悟。陈述的是平常事情中蕴藏的真实情愫,慨叹的是当时的懵懂与迷糊,顿悟的是而今的领略----真情、真思与真谛。在写作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思考、提炼作文的主题,写出一篇实实在在、情真意切的文章三四岁时,骑马唱歌
④
①
端阳访友,骑马赏景
②
⑤
③
祖孙骑马,郊野漫游
三四岁时,骑马唱歌
④
①
端阳访友,骑马赏景
②
⑤
③
祖孙骑马,郊野漫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苏州市吴中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