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简析 课件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展开可代人、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例如: 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又数刀毙之。(蒲松龄 《狼》)
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 “那”、“ 那样”等
例如: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闻之,欣然规往。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之:指代渔人进出桃花源这件事
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格式:“之”前面有人名,后跟一个地点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 使命》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之”字用法分别是 A、助词“的”;B、代词; C 、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 、宾语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 ) 忘路之远近( )具答之(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公与之乘 B. 杀之以应陈涉 C. 何陋之有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B、马之千里者(《马说》)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物主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他们。
A、曾益其所不能 或遇其叱咄
B、恐前后受其敌 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代两只狼他们,代苏轼和黄庭坚
C、一狼洞其中 以其境过清
它,代积薪它,代小石潭
他,代经受磨练的人他,代乡之先达
3、 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定指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常接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1、祈使副词,翻译时相当灵活,可以译作可、一定、还是等。
安陵君其许寡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揣测副词,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其真不知马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3、反诘副词,相当于难道,也可不译。
其真无马邪?其如土石何?
1、选出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 )A、其真不知马也 B、既出,得其船C、其船背稍夷 D、故人不独亲其亲
2、选出下列四项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我视其辙乱A、其真无马邪? B、其如土石何?C、增其旧制 D、其真不知马也。
1、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必以信
2、表示凭借、条件。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拿、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屠惧,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
4、表示目的、结果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咨诹善道 以伤先帝之明
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帝不以臣卑鄙
6、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或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自康乐以来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以东
7、作动词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俆公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全石以为底愚以为营中之事以君为长者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因此把……作为认为把……作为……的方法……的原因
1、解释句中的“以”字A、以弱为强者( ) B、以头抢地尔( )C、可以一战( )D、盖以诱敌( )E、徒以有先生也( )F、我知所以距子(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激怒其众C、杀之以应陈涉 D、家贫无以致书以观3、与“以大易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必以情 B、以残年余力 C、以天下之所顺 D、以塞忠谏之路
1、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从,到等。货恶其弃于地也自三峡七百里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灵活地译成:向,对,对于,给。A、万钟于我何加焉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C、告之于帝。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表示行为所联系的对象,可译为:与,跟,同。
4、表被动,并引进行为的主动者。A、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B、受制于人。
A、曹操比于袁绍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表示比较,可译为:比。A、苛政猛于虎也。B、所欲有甚于生者
判断下列句中“于”的意义 A、对,对于;B、在;C、与,跟,同;D、从,自;E、到;F、比;G、向;H、给 (1)舜发于畎亩之中(2)所恶有甚于死者 (3)游于濠梁(4)欲有求于我也(5)皆以关于徐公(6)达于汉阴(7)每假借于藏书之家(8)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B、在F、比B、在A、对F、比E、到G、向H、给
1、动词(wéi)意思是做干,应根据具体语境,特别是要根据宾语的需要进行翻译。
(1)成为,变 成 A、此何遽不为福乎? B、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2)做、担任、当 A、皆次当行,为屯长。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作为,当作。 A、子墨子解带为城。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作“是”A、必为有窃疾矣。B、此为何若人?(5)以为,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6)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A、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B、为坛而盟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表被动,读wéi,译为:被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C、士卒多为用者
3、表目的,读wèi。可译作:为,为了A、愿为市鞍马B、为宫室之美
4、引进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读wèi。给,向,对。A、不足为外人道也。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C、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判断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及意义 A、成为;B、做、担任、当;C、作为,当作;D、是;E、以为,认为;F、被;G、为了;H、给,替;I、对,向;J、制造 (1)陈胜自立为将军 (2)捕鱼为业(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中轩散者为舱 (5)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故不为苟得也(7)为坻,为屿 (8)山峦为晴雪所洗 (9)天下为公
1、表并列,可译为:和、又,或不译。A、博学而笃志B、切问而近思C、言和而色夷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顺承),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C、择其善者而从之D、日出而林霏开
3、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然而。A、人不知而不愠B、学而不思则罔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D、而不知人之乐
4、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A、呼尔而与之B、蹴尔而与之C、挺剑而起D、久而乃和
5、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所以。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C、溪深而鱼肥D、野芳发而幽香
6、复合结构的用法:A、“而已”:罢了。B、“而后”:才,方才。C、“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D、“而或”:有时。E、“然而”:可是
一扇、一抚尺而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而风定天清已而夕阳在山而或长烟一 空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二、 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而君逆寡人者 4、长跪而谢之 5、则名微而众寡 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7、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 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对联横批之子于归,作音节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虚词“之”用法清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部分,什么是文言文虚词,释义+示例+出处,第一节,第二节,而连词,乎语气助词,于介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常用虚词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常用虚词课件,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