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教案设计
展开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教学设计
1.了解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直言三段论推理。
2.掌握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科学精神:了解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直言三段论推理。培养学生学习简单判断演绎推理的方法和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正确进行换质换位推理,练熟直言三段论推理,合理进行演绎推理。
重点:了解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含义、规则、具体方法,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含义、规则、具体方法,项的周延性的含义。
难点: 正确理解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原因,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原因。
探究点一 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合作探究】
议题:正确理解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狗与海螺》的寓言,大意是说:有一只狗习惯于吃鸡蛋,久而久之,它意识到“一切鸡蛋都是圆的”。一天,它看见一个圆圆的海螺,认为是鸡蛋,于是张大了嘴,一口就把海螺吞了下去。后来它觉得肚子难受,很是痛苦,说道:“我真是活该,相信一切圆的都是鸡蛋。”
请你从逻辑角度指出这只狗所犯的错误。
答案 这只狗从“一切鸡蛋都是圆的”推出“一切圆的都是鸡蛋”,在运用换位法推理时违背推理规则。错误地运用换位法进行推理,违反了换位推理必须遵守的规则。因为从“一切鸡蛋都是圆的”这种全称肯定判断的前提,我们只能推出“有的圆的是鸡蛋”这种特称肯定判断的结论。
【核心归纳】
比较换质法和换位法
项 目 | 换质法 | 换位法 | |
必 要 性 |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使表达更为适当和灵活,我们常常要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对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进行变换,如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或者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为肯定判断式 | 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有时需要将性质判断的断定对象进行变换,也就是把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进行互换 | |
含 义 | 又称为换质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 又称为换位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 |
规 则 |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第二,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第三,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 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前提判断是肯定,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是否定的。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 |
作 用 | 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 ||
典例1 对以下判断进行换质和换位。
(1)所有的有机物都是含碳的化合物。
(2)有些中学生是音乐爱好者。
答案 换质后:(1)所有的有机物都不是不含碳的化合物。
(2)有些中学生不是非音乐爱好者。
换位后:(1)有些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物。
(2)有些音乐爱好者是中学生。
解析 换质法的规则:第一,改变作为前提的性质判断的联项,将肯定变为否定,将否定变为肯定。第二,将原判断的谓项变成其矛盾概念。第三,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主项和量项。换位法的规则:第一,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即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为否定的。第二,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探究点二 三段论推理
议题:正确理解三段论推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
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所。
德军是如何运用逻辑知识推理出法军指挥所所在地的?写出其推理过程。
答案 德军运用了两次“三段论推理”。
第一步: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所以,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
第二步:凡有法军高级指挥官就有法军高级指挥所,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所以,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所。
【核心归纳】
三段论的一条公理和七条规则
1.三段论的公理
三段论的公理表述如下:一类对象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这类对象中的部分对象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换句话说,凡是肯定或否定了一类对象的全部,也就肯定或否定了这一类对象的任何部分对象或个别对象;简单地说,凡肯定或否定了全部,也就肯定或否定了部分和个别。
三段论的公理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上图表示:如果M类包含在P类中,那么,M类中的一部分S也必然包含在P类中。
下图表示:如果M类和P类相排斥,那么,M类中的一部分S也必然和P类相排斥。
这个公理反映了客观事物中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即属和种的包含关系,它是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根据。
2.三段论的七条规则
规则(1):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性质判断;就主项和谓项来说,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这条规则是由三段论的定义引申出来的,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四概念”的错误。
在大前提与小前提中各出现一次的中项,应当是同一个概念;但是,有时在大前提与小前提中用以表示中项的那两个语词虽然是同一的,但是,它们却分别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使我们误以为三段论中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而事实上却是四个不同的概念,这就是“四概念”的错误。
例如,“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在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与小前提中都有“鲁迅的小说”这个语词;但是,这个语词在大前提与小前提中却分别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前提中“鲁迅的小说”反映的是集合概念,指的是鲁迅的全部小说;小前提中“鲁迅的小说”反映的是普遍概念,指的是《孔乙己》这篇小说;所以,这个三段论犯了“四概念”的错误,它违反了三段论的规则,因而是不正确的。
规则(2):中项至少要在一个前提中周延。
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这就是说,两个前提都没有断定中项的全部外延,那么,就可能大项的外延与中项的外延中的某一个部分发生关系,而小项的外延却与中项外延中的另一部分发生关系;由于大项与小项没有同中项的外延中同一个部分发生关系,大项与小项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确定,这样,就不能必然地推出结论。
例如,“所有小学生都是学生,所有中学生都是学生,所以,所有小学生都是中学生”,这个三段论就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它的两个前提,仅仅是分别断定了“小学生”包含于“学生”这一类中和“中学生”包含于“学生”这一类中,因而就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小学生”与“中学生”分别属于“学生”这一类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但是,结论却断定了“小学生”这个部分包含在“中学生”这个部分中,这显然是错误的。
规则(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一个概念“S”在前提中不周延,这就是说,在前提中我们没有断定“S”的全部外延,而只断定了“S”的部分外延;但是,如果在结论中“S”周延,那就是我们在结论中断定了“S”的全部外延;很显然,由对“S”的部分外延的断定,是推不出对“S”的全部外延的断定的。因此,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例如,“所有麻雀都是鸟,麻雀是会飞的,所以,凡会飞的都是鸟”,在这个三段论中,小前提是一个肯定判断,因而小项“会飞的”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但是,结论是一个全称判断,因而小项在结论中却是周延的;这是一个错误的三段论,这种错误叫做“小项不当周延”。
再如,“所有小学生都是学生,有的学生不是小学生,所以,有的学生不是学生”,在这个三段论中,大前提是一个肯定判断,因而大项“学生”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但是,结论是一个否定判断,因而大项“学生”在结论中却是周延的;因而,这个三段论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叫做“大项不当周延”。
规则(4):从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必然得出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能得出结论。
例如,“健康不是钱能买到的,真爱不是钱能买到的”,从这两个否定前提,我们既不能必然地得出“真爱不是健康”这个结论,也不能必然地得出“真爱是健康”这个结论。
规则(5):如果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判断,那么结论必为否定判断;如果结论为否定判断,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否定判断。
例如,“所有羊都是吃草的,所有狼都不是吃草的,所以,狼不是羊”,这是一个正确的三段论,在这个三段论中,有一个前提是否定判断,而结论也是否定判断;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改为肯定判断而其余不变,或者把否定前提改为肯定判断而其余不变,那么,结果得到的三段论就都是不正确的。
规则(6):从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就质方面来说,两个特称前提只有下列三种可能: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一个前提是否定的而另一个前提是肯定的。
根据规则(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如果两个特称前提都是肯定的,那么,在两个前提中,没有一个概念周延,根据规则(2),也不能得出结论。
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而另一个前提是肯定的,根据规则(5),结论必为否定,因此,大项在结论中周延;根据规则(3),大项在大前提中也必须周延;又根据规则(2),中项必须在一个前提中周延;但是,在一个为特称否定判断而另一个为特称肯定判断的两个前提中,只能有一个概念周延;因此,在一个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而另一个为特称肯定判断的情形下,也得不出结论。
以上三种可能情形都不能得出结论,所以,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例如,从下面两个前提“有的人是农民,有的人是工人”是不能推出“有的农民是工人”这个结论的,虽然这个判断事实上是真的。
规则(7):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那么结论必为特称。
这里有三种可能的情形: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一个前提是肯定的而另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根据规则(4),不能得出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那么,由于有一个前提是特称的,在两个前提中就只能有一个概念周延,这个周延的概念或者是小项,或者是大项,或者是中项;如果这个周延的概念是小项或大项,那么,中项在前提中就不周延,根据规则(2),得不出结论;如果这个周延的概念是中项,那么,小项在前提中就不周延,根据规则(3),小项在结论中就不得周延;因此,结论必为一特称判断。
如果一个前提是肯定的而另一个前提是否定的,那么,根据规则(5),结论必须是否定的,因而大项在结论中周延;根据规则(3),大项在前提中必须周延;又根据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必须周延一次;但是,在一个前提为肯定而另一个前提为否定、同时这两个前提中又有一个是特称的情形下,前提中就只能有两个概念周延;如果前提中这两个周延的概念不是中项与大项,这就违反了规则(2)或规则(3);如果前提中这两个周延的概念是中项与大项,则小项在前提中就不周延;既然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则根据规则(3),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因此,结论必须是特称的。
所以,如果有一个前提是特称的,则结论必为特称。
典例2 请看下面的一个三段论:
教授都是老师;
小张是老师;
所以,小张是教授。
指出此三段论的错误。
答案 这个三段论是无法得出确定结论的。原因在于作为中项的“老师”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断定了“教授”“小张”是“老师”的一部分对象),因而“小张”和“教授”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
解析 三段论是凭借在前提中的桥梁、媒介作用得出结论的,即大项、小项至少有一个与中项的全部发生关系,另一个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关系,这样就能保证大、小项之间有某种关系。否则,大、小项都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发生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大项与中项的这个部分发生关系,而小项则与中项的另一个部分发生关系,结果是大项和小项之间没有关系,得不出必然的结论。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核心归纳,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核心归纳,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框架体系,知识梳理,议题探究,课堂评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