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池州青阳县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8461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池州青阳县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8461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池州青阳县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8461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池州青阳县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及答案(九科)
2022池州青阳县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池州青阳县一中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阳一中2021-2022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
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 温带平原 B. 热带平原
C. 高山高原 D. 寒带内陆
2.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A. 撒哈拉沙漠 B. 亚马孙平原
C. 南极半岛 D. 湄公河三角洲
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 影响新疆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水资源 D. 矿产资源
4.西藏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但却不适合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B. 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C.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D.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2019年2月12日,高德地图发布《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从1月28日(小年)开始至2月4日(年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等十个城市人员流出最多,成为“春节空城”。据此完成5-6题
5. 春节期间该十大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A. 国内人口流动 B. 国际人口迁移
C. 省内人口迁移 D. 县际人口流动
6.导致该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经济发展快 B.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
C. 受传统文化影响 D. 农村道路设施迅速完善
下图为北京、四川、浙江、新疆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回答7-8题。
7.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A. 北京、浙江、四川、新疆 B. 北京、四川、浙江、新疆
C. 浙江、北京、四川、新疆 D. 浙江、四川、新疆、北京
8. 2005-2010年四省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
A. 加快①省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 缓解②省的人地矛盾,利于增加收入
C. 增加③省劳动力,加快了当地资源开发
D. 缓解④省劳动力短缺,利于经济发展
读下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完成9-10题。
年生物量/万t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人·km²)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9. 青海、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据研究推测,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③青藏铁路的开通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读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12-13题。
12. 没有生态赤字的省区是( )
A. 新疆 B. 西藏 C. 山西 D. 河北
13.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
A. 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B. 人口密度小
C. 自然灾害少 D. 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
灯光面积占比(灯光区域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与区域城市化具有明显相关性。如图示意我国长三角地区四省市2000-2020年灯光面积占比的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份分别是( )
A. 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
B. 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
C. 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
D. 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
15.近五年①省份灯光面积占比变化最可能反映该省份( )
A. 城市化速度增长缓慢 B. 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C. 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D. 处于城市化的初期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的主要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6-18题。
16.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站点的用地面积 B. 周边的人流量
C. 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 周边的环境质量
17.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 中心商务区 B. 森林公园 C. 大型住宅区 D. 产业园区
18.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 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 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 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 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读图“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19-21题
19.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正确叙述是
A. 1950-1960年,城市化水平较高
B. 1960-1970年,城市化进程较快
C. 1970-1980年,城市化进程较快
D. 2000-2010年,城市化水平较高
20. 我国城市化的表现是
①总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占地面积增加 ④农村人口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1.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
A.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B. 住房紧张
B. C.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 就业困难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省区人口流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如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22-23题。
22. 从全国看,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省区分布具有明显的( )
A. 地域性 B. 等距性
C. 均衡性 D. 同向性
23.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北京( )
A. 政府机构外迁 B. 城市规模扩大
C. 首都功能优化 D. 公共服务升级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停车难”日益凸显。为缓解“停车难”,一些城市鼓励各单位之间分时段提供空余停车位,实现车位“错时共享”。完成24-25题。
24. 最适宜相互“错时共享”停车位的单位是( )
A. 居民小区和政府机关 B. 中小学校和工业企业
C. 医疗机构和商场超市 D. 工业企业和旅游景区
25.车位“错时共享”,利用了各功能区之间( )
A. 土地价格差异 B. 人员流动差异
C. 生态环境差异 D. 文化背景差异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深圳市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迁入地。2018年深圳市常住人口1302.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83万人。下图为深圳市常住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图中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人口的多少(第一圈层迁入人口最多)
(1)指出图中人口迁移数量与迁入地空间距离的相关关系以及位于深圳市常住人口来源地第一圈层的省份(2分)。
(2)说明深圳市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有利条件(4分)。
(3)分析人口的大量迁入对深圳市的影响(6分)。
27. 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如图1),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如图2)
材料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京发布的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
(1)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6分)。
(2)试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能否把东部地区大量人口迁移到西部地区,实现东西部地区人口的均衡发展,请说明理由(4分)。
(3)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现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是什么(4分)?
28. 某学校开展了“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远景规划”的课题研究。下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14分)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远景规划”研究报告:
(1)“辨身份”。甲、乙、丙表示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商业区(2分)。
(2)“做参谋”。王同学的父母打算在①、②两地在建楼盘中选购住宅,①、②两地中地价较低的是__________,购物方便的是__________(2分)。
(3)“当代表”。该市准备在③地规划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在④地规划以微电子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园。作为学生代表,请判断其中选址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③”或“④”),并说明理由(5分)。
(4)“谋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该市将不断向北发展,限制其向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为打造“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新城区,该市应采取的对策有什么?(5分)
29.城市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读图14,对比中、英两国城市化水平从30%提升到50%的发展阶段过程的差异。(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表现。(4分)
(3)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少大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给政府提出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2【答案】A、D
【解析】
1. 【分析】
该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关键。
【解答】
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平原地区,气温适宜,地形平坦,适合人类居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 【分析】
该题考查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了解图中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
撒哈拉沙漠属于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亚马孙平原属于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南极半岛属于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三地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湄公河三角洲属于温暖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稠密。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4【答案】C、A
【解析】
3.【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新疆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及新疆的地理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故新疆人口分布较少,故C正确,排除其它选项,ABD错误。故选C。
4.【分析】
本题考查西藏不适合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影响环境容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故不适合大量人口迁入,A正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都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5-6【答案】A、C
【解析】
5.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知识是解题关键。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节期间我国十大“空城”形成的原因是短时间的人口流动造成,不是人口迁移,BC错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城市为经济发达城市,春节期间人口从经济发达城市流向务工者家乡,为国内人口流动,A正确,D错误。故选A。
6. 【分析】
本题考查“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掌握“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解题关键。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导致这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家人要团聚,因此期间返乡主要受传统文化影响,C对;该期间的人口迁移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道路设施是否完善没有关系,ABD错。故选C。
7-8【答案】A、D
【解析】
7. 【分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人口的净迁移率。
【解答】
图中横坐标代表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净迁移率越大,代表迁入人口越多,图中数字①对应的人口净迁移率大约是19%左右,净迁移率最大,应是北京;③地总人口最多,净迁移率为负值,为人口迁出大省,应是四川;④地总人口最少,应是新疆,所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北京、浙江、四川、新疆,故A正确,BCD错误。
8.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答】
①省区人口以迁入为主,迁入对象主要为青壮年劳动力,会减缓①省区老龄化进程,A项错误;②省是浙江省,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口的大量涌入会增加当地的人地矛盾,B项错误;③省区是四川,为人口迁出大省,大量劳动力外流,不利于当地资源开发,C项错误;④为新疆,地多人少且经济相对发展落后,其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人口的迁入可以缓解当地劳动力短缺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D项正确。故选D。
9-10【答案】B、B
【解析】
9. 根据表格数值判断,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寒冷,①对。生态环境脆弱,②对。若自然资源丰富,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应该大,③错。土地生产潜力小,④对。B对,ACD错。所以选B。
10. 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①可能。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②可能,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环境承载力应增大,③不可能。自然灾害的增多,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④可能。B对,ACD错。所以选B。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图中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当人口达到最佳人口规模时生活质量也达到了最大值,即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生活质量不断上升,而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生活质量不断下降。故③④项正确,①②项错误。综上,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12-13【答案】B、B
【解析】
12. 【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关键是具备必要的读图分析能力.
【解答】
解:生态赤字是指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坐标图可判断出西藏为生态盈余,其余三省为生态赤字。故选:B。
13. 【分析】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
考查生态环境问题,关键是明确生态承载力的含义并结合区域特征分析.
【解答】
解: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主要是由于人口少,土地面积大,而不是土地生产能力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且多地震、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弱。故选:B。
14-15【答案】A、C
【解析】
14. 【分析】
一般情况下,灯光面积占比越大,说明该区域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灯光面积占比与城市化水平高低的关系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四个省份城市化水平的排序。
【解答】
解:长三角地区四个省市按照城市化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图中①灯光面积占比最小,为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安徽省;②灯光面积占比为倒数第二位,为浙江省;③灯光面积占比居第二位,为江苏省;④灯光面积占比最大,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 【分析】
根据上图可知,①省灯光面积比例增长速度快而且2020年能达到将近80%。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考查城市化特征,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需要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
【解答】
解:根据上图可知,近五年①省份灯光面积占比不断提升,说明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应该市郊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所以C正确B错;
灯光面积占比不断提升,说明城市化速度增长快,A错;
①省份灯光面积能达到将近80%,属于快速发展阶段,不是初期,D错;故选:C。
16-18【答案】B、A、C
【解析】
16. 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通达度和客流量,地铁站点交通便利,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客流量,也就是周边的人流量,B正确。故选B。
17. 图中甲、乙、丙站点都是一级站点,客流量大,且位于地铁线与环线交汇处,交通便利,最可能为中心商务区,A正确。故选A。
18. 从图中看该城市有多个一级站点,也就是有多个核心,城市空间形态最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C正确。故选C。
19-21【答案】D、B、C
22-23【答案】A、C
【解析】
22. 【分析】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外来人口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解答】
解:从全国看,三大城市外来人口省区分布,主要来自地域邻近的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各自外来人口主要流入省份,所以具有地域性,A正确。
由图可知,主要外来人口省区与流入城市的距离并不完全相等,B错误。
外来人口省区和来源方向有明显的差异,北京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南部的省份,少量来自东北,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地区的省份,广州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北部的省区,故不具有均衡性和同向性,CD错误。故选:A。
23. 【分析】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大。
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北京市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解答】
解:近年来,京津冀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将非首都职能包括工业等大量吸引外来人口的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务工人口减少,导致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C正确。
因国务院定位的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政府机构不会外迁,A错误。
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升级,使城市服务更完善,会吸引外来人口,使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上升,BD错误。故选:C。
24-25【答案】A、B
【解析】
24. 【分析】
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商业区主要布局在市中心或街角路口或交通干线交汇处,原因是市中心人流量大,符合商业布局的市场最优原则;街角路口及交通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符合商业布局的交通最优原则。住宅区主要布局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便于工人上下班以及居民出门购物,是城市规模最大的功能区。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是城市边缘可减少对城区环境的污染,且地价低;岩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是为了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答】
解:错时停车适用于城市不同功能区分时段提供空余停车位以实现车位错时共享。住宅区晚上停车多,行政区白天停车多,可以错时共享车位,A项正确。
中小学校、商业区、行政区、旅游景区都是白天停车多,工业区往往昼夜不息,停车都多,BCD错误。故选:A。
25. 【分析】
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商业区主要布局在市中心或街角路口或交通干线交汇处,原因是市中心人流量大,符合商业布局的市场最优原则;街角路口及交通干线交汇处交通便利,符合商业布局的交通最优原则。住宅区主要布局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便于工人上下班以及居民出门购物,是城市规模最大的功能区。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是城市边缘可减少对城区环境的污染,且地价低;岩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是为了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答】
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错时停车适用于城市不同功能区分时段提供空余停车位以实现车位错时共享。因此,车位“错时共享”主要利用了城市各功能区停车位的时段差异,这种差异跟人口流动差异有关,B正确。
现代城市功能区人口流动的差异并不是历史文化造成的,也不是生态环境的差异,与土地价格差异也不大,ACD错误。故选:B。
26.(12分)。
【答案】
(1)相关关系:正相关;省份:广东省。
(2)最早的经济特区,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
(3)有利影响:增加当地的人才和劳动力数量,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加剧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失业率提升;消费水平提升,资源消耗量增加,经济压力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数量的多少主要和迁入地的空间距离密切相关,距离迁入地空间距离近,人口迁移数量较多,反之较少。由图可知,人口迁移数量与迁入地空间距离呈正相关;同时,可以看出深圳市常住人口来源地第一圈层的省份为广东省。
(2)主要从深圳市具有的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优势条件进行分析。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经济发展快,水平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迁入人口的就业;社会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拥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从利弊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有利影响主要为经济方面,如为深圳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深圳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不利影响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如加大深圳的生态环境压力;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消费水平提升,资源消耗量增加,经济压力增大等。
27.(14分)。答案为:
(1)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西部人口稀疏。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农业、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人口多;而西部多山地、高原、荒漠和草原,工商业、交通业欠发达,人口密度小。
(2)不能;西部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环境的人口承载量小,人口大量迁移加大西部的环境压力。
(3)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重,社会需求萎缩,养老保险的压力增大,医疗保健压力加大。
【解析】(1)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以及政治、文化等。
(2)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家庭养老问题突出。
本题以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28.(14分)
【答案】
(1)工业区 住宅区
(2)① ②
(3)③ 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向,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城区水源。
(4)地形 合理规划各类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文物古迹、弘扬传统文化等。
【解析】(1)图示甲分布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带,应是工业区;乙主要分布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带,靠近风景好的地区,应是住宅区;丙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是商业区。
(2)影响住宅区地价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度及环境状况等;①区靠近工业区,环境相对较差,地价较低;②在城市中心,近商业区,地价高,且出门购物方便。
(3)重化工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而③地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一游带,在该处建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会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不合理;微电子企业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带,④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带,靠近风景区环境好,在④地规划以微电子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园合理。
(4)由图示可以看出,城市北部地形平坦开阔,南部多山,限制其向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为打造”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新城区,要从生态宜民和文化两方面提出,该市打造生态宜居应合理规划各类用地,减少城市病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文化厚重应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弘扬传统文化等。
29.(10分)【答案】
(1)从30%到50%该时间段英国比中国早;发展到50%的历时英国比中国长;发展的速度英国比中国慢。
(2)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或: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二三产业集聚)。
(3)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或: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皆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据图中中国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可知,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约是182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间约是1990年,从时间上来讲。英国比中国早;城市化水平发展到50%英国历时约50年,中国历时约20年,就经历的时间来说,英国比中国长;就城市化发展速度来说,英国发展速度慢。中国发展速度较快。
(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占地而积增大等方面。
(3)本题主要考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是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此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主要措施有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疏散中心区的人口、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合理规划道路网、加强管理和疏导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青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