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湖南省永州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永州市2022年高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卷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指工业企业在环境约束下各投入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土地、能源等)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率。但是,由于各种制度性障碍和要素价格扭曲的存在,资源配置效率将不是最优的;换言之,资源错配亦即投入要素错配是导致经济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2004一2017年中国城市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均未达到最优,资源错配导致的城市工业GTFP损失介于21.87%~27.09%之间。下图示意2004—2017年主要投入要素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GTFP损失的贡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曲线甲最可能表示的投入要素是( )
A. 资金 B. 劳动 C. 土地 D. 能源
2. 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提高GTFP的是( )
A. 增加资金投入 B. 治理工业污染 C. 扩大生产规模 D. 合理调配资源
【1~2题答案】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从图的资源的错配损失贡献率看,甲比其他的贡献率远远高出,推出甲应为资金,四大要素中,资金错配损失率最大,能源第二、土地第三,最后是土地,故图中最高的甲为资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资金错配对损失贡献最大,可见资金在生产要素中占重要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可以有效提高GTFP,A错误;由图污染物的排放会影响损失贡献率,治理工业污染有利于有效提高GTFP,B错误;扩大规模只是投入资源的扩大化,而没有将资源优化,不能有效提高GTFP,C正确,合理调配资源,使资源更优化,能有效提高GTFP,D错误,故选C。
【点睛】工业总产值与能源投入无效率是行业环境无效率的主要原因,非期望产出排放对环境无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产业多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产业,较低的产业多集中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对生产率增长有显著拉动作用,纯效率指数变动则为负。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推行高新技术产业和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重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江西省吴城镇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现有人口1.6万。古镇位于鄱阳湖西岸,有“珍禽王国”之称。永吴公路是吴城镇通往外界的唯一公路,途经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大湖池路段有5千米的公路每年有一段时间会被水淹没,形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水上天路”。下图示意吴城镇及“水上天路”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吴城镇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地形 B. 水源 C. 军事 D. 交通
4. 永吴公路大湖池路段修筑成“水上天路”,主要考虑( )
A. 降低公路建设成本 B. 保护生态环境 C. 增加公路运输量 D. 增加通行安全
5. “水上天路”最佳的观赏时间为( )
A. 1—2月 B. 4-5月 C. 6-7月 D. 9-10月
【3~5题答案】
【答案】3. D 4. B 5. 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古镇位于鄱阳湖西岸”可知,该镇靠近鄱阳湖,古代交通以船只为主,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其兴起的主要因素,D正确;该区域位于长江中游,地形平坦,地形不是主导条件,A错误;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源不缺乏,B错误;平原地带,军事防御能力差,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水上天路”对于修建成本影响不大,A错误;由材料可知,鄱阳湖是候鸟保护区,有“珍禽王国”美称,建设水上公路主要为了保护湖区的候鸟,减少对的影响,有利于区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B正确;水上公路会降低行车的安全,减少公路的运输,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水上公路在大水漫过时,汽车在水上通过时水花四射时最为壮观,要观测这种景观,最好在湖水高时观看,鄱阳湖6-7月降水量大,湖水水位高,最适宜观看,C正确,其他月份水位较低,无法看到奇观,ABD错误,故选C。
【点睛】永吴公路,被人们称为“最美水上公路”。驾一辆车,或是赤脚穿行,浪花迭起,是最浪漫的湖上风景。这条最美水上公路是永修县城至吴城公路大湖池的一段,全长5.05km,公路的终点是千年古镇吴城镇,途经著名的候鸟保护区。每当酃阳湖丰水期,也就是六七月份,路面被湖水淹没,公路在水中犹如一条蛟龙,水中有路,路天一色,形成一道奇特景观!
湖泊的叶绿素a浓度是评估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g/m2)以及湖泊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经常被用来评价湖泊水质及生态环境状况。某科研团队对江西鄱阳湖和云南洱海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为期15年的跟踪研究,绘出了2003-2018年鄱阳湖及洱海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研究时段内( )
A. 洱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 B. 鄱阳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比洱海大
C. 洱海水质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 D. 鄱阳湖水质主要受湖泊面积影响
7. 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 )
A. 气温偏低 B. 降水偏多 C. 气温偏高 D. 降水偏少
【6~7题答案】
【答案】6. A 7. 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湖泊的叶绿素a浓度是评估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湖泊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叶绿素a浓度越高,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越大,湖泊富营养化越严重,水质越差。由图可知,研究时段内洱海的叶绿素a浓度比鄱阳湖大,因此其浮游植物生物量比鄱阳湖大,水质差,湖泊富营养化主要受水污染导致的,水质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2010年鄱阳湖出现叶绿素a浓度低值可能是由于降水偏多,晴天少,光合作用弱,B正确,D错误;气温高低对其影响不大,AC错误;故选B。
【点睛】水体富营养化:(1)污染过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2)污染来源: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3)表现: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主要是利用水塘、中小型湖泊、水库、蓄水池、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水上平台将光伏组件漂浮在水面进行发电。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的大密漂浮式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为47.5MWp,是东南亚在建最大容量的漂浮式光伏电站,位于越南东南部平顺省的大密水库(下图)。大密水库长达200千米,水深30m,水位落差4.4m,浪高0.5m。完成下面小题。
8. 与传统陆地光伏电站相比,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除节约土地外,还具有的优势是( )
①发电效率高②建设工期短③维护成本低④净化水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在平顺省发展大规模的光伏电站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库水深,水位落差大 B.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C. 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 D. 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大
【8~9题答案】
【答案】8. B 9. D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光伏组件及电缆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热量,对发电效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将光伏组件等至于湖面上有利于散热,提高光伏电站工作效率,①正确,太阳光板覆盖在水面,减少尘埃等杂质对水的污染,可能净化水质,④正确,与传统陆地光伏电站相比,水面漂浮光伏电维护成本更高,由于水上施工,难度大,工期长,②③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水位落差大,不利于安装光伏,A错误;纬度低,但雨水多,不利于光伏发电,B错误;越南经济落后,C错误;越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电力需求量大,D正确,故选D。
【点睛】光伏发电的区位条件: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要大;要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要有充足的资金;太阳辐射强;地形平坦等。
每当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郴州资兴市小东江10余千米狭长而又清亮的水面上,轻纱漫舞,云蒸霞蔚,恍若一条白色的玉带在峡谷中飘舞,形成“雾漫小东江”奇景(下图)。江面上雾的形成与这里水体与大气间的悬殊温差、陡峭峡谷、茂密森林、充沛水汽等条件有关。完成下面小题。
10. 一年中,江雾出现频次最多的地方是( )
A. 丁处 B. 丙与大坝之间 C. 乙丙之间 D. 甲乙之间
11. 有关“雾漫小东江”奇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早、晚成雾原因相同,早上江面水温小于气温
B. 早、晚成雾原因相同,傍晚江面水温小于气温
C. 早、晚成雾原因不同,早上江面水温大于气温
D. 早、晚成雾原因不同,傍晚江面水温大于气温
【10~11题答案】
【答案】10. C 11. D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雾漫小东江形成的原理与吉林雾凇一样,都是“温差效应’造成的,由于小东江的水是东江电站发电时从150多米深的大坝底部流出来,水温常年保持在8-10度左右,早晨水坝下泄水温较低,而大气增温快,形成上热下冷,大气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晚上水坝水温较高,大气降温快,形成上冷下热,大坝流出的水汽遇到冷的空气凝结形成雾,乙到丙河段位于大坝下游,受大坝发电下泄的水汽影响最明显,C正确;丁处位于上游,不具备形成雾的条件,A错误;结合比例尺可知,丙与大坝之间距离约2千米,而该景观形成在“小东江10余千米狭长而又清亮的水面上”,与材料描述不符,B错误;甲乙之间距离大坝远,河水温度与气温相差不大,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早晚雾的形成原因不同,早晨上热下冷,大气暖湿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晚上上冷下热,大坝流出的暖湿水汽遇到冷的空气凝结形成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雾漫小东江形成的原理与吉林雾凇一样,都是“温差效应’造成的,由于小东江的水是东江电站发电时从150多米深的大坝底部流出来,水温常年保持在8-10度左右,早晨上热下冷,晚上上冷下热,于是形成温差并产生水雾,就有了这如梦如幻的雾漫小东江。最佳观雾季节为夏季。
城市化导致地表覆盖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由此引起城市大气动力学特征以及下垫面热交换性质的变化,进而影响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发展。某研究团队根据长沙市硬化地、绿地与水域面积、建筑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社会经济活动指数等影响因子反演城市地表温度格局,并参照空间大数据,得到下图所示长沙市热岛发展方向与重心迁移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2000一2016年长沙城市热岛重心( )
A. 先向东北后向西南迁移 B. 先向东南后向西北迁移
C. 迁移主轴保持在东北一西南方向 D. 迁移主轴保持在西北一东南方向
13. 导致长沙城市热岛重心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 )
A. 社会经济活动指数 B. 景观格局指数 C. 城市绿地与水域面积 D. 建筑指数
【12~13题答案】
【答案】12. C 13. A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长沙城市热岛重心2009年向西南迁移,2016年向东北迁移,AB错误;迁移的重心保持在迁移主轴东北一西南方向移动,C正确,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由图可知,长沙的热岛重心的迁移与工业区的建设和商圈的分布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开发区的建设由西南向西北发展,城市的热岛重心也随之发生迁移,主要与社会经济活动指数有关,A正确;景观指数、城市与绿地与水域面积、建筑指数在短期内变化小,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执岛效应,受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形成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生物及土壤呼吸)向大气中排放CO2(简称Re),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简称PG)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森林净生态系统的CO2交换量(简称NEE)将会发生变化。某科研团队选取长白山地一块成熟原始的阔叶红松林地在植物生长季开展森林NEE与温度的关系研究。下图分别示意该林地C02随气温、地温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4 根据图文资料可知,该林区( )
A. 白天吸收的CO2与气温呈正相关 B. 夜间排放的CO2与地温呈负相关
C. 土壤CO2排放量与地温呈正相关 D. CO2浓度与气温呈负相关
15. 关于该林区NE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温越高越大 B. 地温越高越小 C. 4月大于9月 D. 5月小于8月
16. 只考虑气温因子对NEE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 )
A. 生长季中期生态系统吸收CO2能力变强 B. 生长季末期生态系统吸收CO2能力变弱
C. 从4月到5月大气中C02浓度将会变大 D. 从7月到8月大气中CO2浓度将会变小
【14~16题答案】
【答案】14. C 15. D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白天吸收的CO2的量在20°C后保持稳定,不与气温呈下相关,A错误;夜间排放的CO2与地温呈正相关,B错误;土壤CO2排放量与地温呈正相关,C正确;由图可知,气温达到一定值时,森林的PG值达到最大,此时的PG-Re值最大,CO2浓度最低,气温再升高,值基本保持不变,故气温与CO2浓度并不是负相关,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气温越高越小,A错误;地温越高,Re值越大,排放CO2越多,NEE值越大,B错误;4月NEE值大于9月,值越大,吸收作用越弱,CO2交换量越小,C错误;5月NEE值大于8月,8月吸收大于5月,CO2交换量8月大于5月,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NEE的含义可知,NEE的值越大,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的能力越低,反之,NEE的负值越小,则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的能力越强。生长季中期的NEE值先减后增,吸收能力先增强后减弱,A错误;生长季末期NEE值增大,说明吸收能力减弱,B错误;从4月到5月值减小,说明吸收能力增强,吸收大于排放,浓度将会减小,C错误;从7月到8月值增大,吸收虽然减弱,但吸收大于排放,CO2浓度减小,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对图表的信息的提取与应用也是解题成功的重要前提。森林净生态系统的CO2交换量与生物及土壤呼吸向大气中排放CO2和森林的吸收量有关,NEE的值越大,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的能力越低,反之,NEE的负值越小,则森林生态系统吸收CO2的能力越强。但吸收大于排放,CO2浓度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8,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尤卡坦半岛(下图)位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多孔石灰岩构成,面积约20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在距离海岸200多千米的半岛中心地带,科研人员在河岸发现了一片神奇的红树林。通常红树林只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咸水中,而这片森林离海岸太远,根本无法接触到海水。利用遗传、地质和植被数据以及历史海平面模型,科学家们确定,这片红树林实际上是在大约12.5万年前开始在该地区生长,后来由于海陆变迁,红树林得以继续保留。
(1)分析尤卡坦半岛南北地区的降水差异。
(2)说明尤卡坦半岛中心地带有红树林分布的原因。
(3)推测尤卡坦半岛形成的地质过程,并说明理由。
【17~19题答案】
【答案】(1)南部降水多于北部;南部地势较高,受东北信风影响,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北部地势低平,东北信风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
(2)半岛中心地带曾经是海岸线位置;红树林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仍然得以繁育;人类活动影响少等。
(3)地质过程:半岛原来处于海洋之中,先有沉积作用形成巨厚的石灰岩,后来经过地壳抬升作用(海平面下降)而成为陆地。
理由:半岛中部曾经是海岸,生长红树林;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石灰岩构成。
【解析】
【分析】该题以尤卡坦半岛等高线地形为背景材料,主要涉及降水差异、红树木分布成因及半岛形成过程等地理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根据地形特点可知,尤卡坦半岛南部为山地迎风坡,受东北信风和地形抬升的影响,形成较多的地形雨,降水多;北部为低缓的平原,东北信风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半岛中心地带曾经是海岸线位置,后来海陆变迁,红树林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得以保存下来;加上人类活动少,干扰少。
【小问3详解】
地质历史时期半岛地势较低,大量碳酸盐物质沉积并固结形成石灰岩;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抬升为陆地(台地);理由:半岛中心有红树林生长,说明这里以前是海岸线,半岛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石灰岩构成。
【点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珠江入海口处的甘竹滩是一个江心洲,位于西江支流和甘竹溪的分流口。由于河道狭窄,河床突起,滩口礁石密布,洪水位差、潮位差最高可达2米,曾是航运事故频发的险滩,但是甘竹溪两岸的居民一直反对炸礁。建国后,甘竹滩开挖人工河道,建成集发电、航运、防洪等功能于一体的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一、二期工程完工后,每到汛期,大坝开始排洪,当甘竹滩南、北两侧水流再次交汇时,流速相近,但河水颜色差异大,出现“一水双色、泾渭分明”的景观。近些年,西江上游水利枢纽的建设对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产生较大影响。2009年,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全面停止发电,最终“退役”。下图示意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位置。
(1)评价甘竹滩炸礁可能对两岸居民带来的影响。
(2)分析甘竹滩两侧水流交汇时出现“泾渭分明”现象的原因
(3)分析甘竹滩发电站全面停止发电的原因。
【18~20题答案】
【答案】(1)有利影响:减少航运事故,增加船只通行安全。
不利影响:炸礁后进入甘竹溪的水量增大,两岸居民易受到洪水威胁。
(2)甘竹滩南、北两侧河道的水流速度相近;甘竹滩北侧河段为人工开挖而成,河水浅,落差小,流量小,流速慢,水动力弱,不易扰动河床底部泥沙,河水含沙量少,较清澈;南侧为天然河道,落差大,流量大,流速快,水动力强,容易搅动河床底部泥沙,使得该段河水浑浊。
(3)西江上游水利枢纽的建成造成甘竹滩段洪水期水量减少,洪水位差下降,发电量减少;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发电不稳定(只能落潮发电),效益低;电站使用年代久,维修成本高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为材料,主要涉及河流梯级开发、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本题应从有利与不利分析。有利:炸礁后有利于船只安全航行,减少事故。不利:炸礁后会导致甘竹滩河段变深,使得洪水期进入甘竹溪的水量增多,且落差加大会使得流速加快,洪水期容易对地势低平的两岸造成较大威胁,导致村庄、农田可能被毁。
【小问2详解】
由于滩北侧的河流是人工开挖,河流相对平缓,落差小,比降小,河水流速慢,对河底的泥水搅动小,河水清,河水清澈呈绿色;南侧河流为天然河道,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对底部泥沙搅动大,河流呈现棕色。因此,形成“泾渭分明”现象。
【小问3详解】
原因:西江上游实行梯级开发,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洪水期来水量减少,洪水潮差减小,发电量减少;潮差不稳定,发电效率低;设备老化,发电效率低,维护成本高;西电东送使区域电能得到缓解。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森楚鲁方圆二十余平方千米的区域内,随处可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造型多样的花岗岩地貌,因此被人称为“怪石城”。除了千奇百怪的石头,石城内有数股泉水涌动,山内的梧桐沟还生长着300多棵梧桐树。这里全年盛行西北风,多大风天气。科考人员发现花岗岩丘体的东南坡发育有密密麻麻的岩穴,而西北坡却少有这样的岩穴。岩穴的内壁上有成分不同于花岗岩的盐类物质。岩穴曾一度被认为是由风力侵蚀而成的。随着科考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该地岩穴的形成与盐风化作用有关。
材料二:海森楚鲁位置示意及岩穴景观(下图)
(1)说明梧桐沟有利于梧桐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2)分析“怪石城”花岗岩丘体东南坡岩穴发育较多的原因。
(3)简述花岗岩岩穴的形成过程。
【19~21题答案】
【答案】(1)光照充足;沟内有泉水流动,水源充足;沟内土层较厚,土壤较肥沃;沟内风力小。
(2)东南坡为背风坡,有利于盐类物质沉积;东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较强),多裂隙发育。
(3)风力搬运季节性湖泊中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东南面)附着沉积,后随雨水渗入花岗岩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脱落(发生盐风化作用),(进一步加剧岩体风化)逐步形成岩穴。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森楚鲁位置示意及岩穴景观图及盐穴形成过程为材料,涉及农业的区位条件、外力作用多对表形态的影响、区域发展的区域要素差异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其中气候又可分为热量、光照、降水、风等因素。由图中经纬度和“黑河”、“季节性河流、湖泊”等信息可推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由此可推断梧桐沟有利于梧桐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应包括光照充足,沟内风力小。“石城内有数股泉水涌动”,结合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可推断,梧桐沟有利于梧桐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包括沟内水源充足。梧桐沟内地势较周围低,利于风、流水的沉积,故梧桐沟有利于梧桐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层较厚,土壤肥沃。
【小问2详解】
当地盛行西北风,应该西北坡受到侵蚀的强度更大,而实际情况是西北坡岩穴较东南少;岩穴内壁上有与花岗岩成分不同的盐类物质,说明当地不是以侵蚀为主,应有沉积作用存在。综上所述,“怪石城”花岗岩丘体东南坡岩穴发育较多的原因应从裂隙和盐类物质沉积等方面进行分析。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西北坡为阴坡,东南坡为阳坡,东南坡比西北坡光照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因此东南坡白天温度更高,导致东南坡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东南坡比西北坡较强,出现的裂隙东南坡较多,容易形成岩穴;当地西北风强劲,携带盐类物质的西北风在东南坡风力减小,气流所携带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沉积。
【小问3详解】
“岩穴的内壁上有成分不同于花岗岩的盐类物质”,说明花岗岩岩穴的形成首先应是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沉积。西北有大量盐湖盐滩,当地西北风强劲,风力搬运季节性湖泊中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附着沉积。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西北坡为阴坡,东南坡为阳坡,东南坡比西北坡光照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因此东南坡白天温度更高,导致东南坡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东南坡比西北坡较强,出现的裂隙东南坡较多。裂隙形成后,盐分随雨水渗入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而脱落,逐步形成岩穴。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哀牢山(下图)横贯在云南中部,位于云贵高原与横断山区的分界线上,最高峰达3166米。其山体高大,地势陡峭,常年大雾缭绕,密林重重,多原始森林。哀牢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吸引了大量科考人员、探险人士、旅游爱好者前往。但进入哀牢山容易迷失方向和发生事故,且救援难度大。
(1)从社会经济角度,说明哀牢山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利条件。
(2)分析对哀牢山被困人员实施救援难度大的原因。
【20~21题答案】
【答案】(1)距经济发达地区远,市场距离远;地处偏僻,交通通达度差;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接待能力不足等。
(2)哀牢山区自然环境复杂(地势陡峭、植被茂密、多大雾、多瘴气、自然灾害多发等),搜寻难度大;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海拔高,气温低,人体易失温;通讯不畅;救援物资难以保障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哀牢山为背景,涉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救援困难的原因等,考查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与知识调用能力。
【小问1详解】
不利条件可从交通、客源市场、旅游设施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接待能力较低;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客源少。
【小问2详解】
哀牢山山高坡陡,植被茂密,多大雾,救援人员行走困难;地处偏僻,通讯信号差,难以采用先进的搜救设备;海拔高,气温低,人体易失温;救援物资在交通条件较差的环境下难以得到保障,影响救援的正常开展。
【点睛】
2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悉尼的维多利亚公园社区是占地2公顷的综合开发项目,包括高密度住宅、商务及零售设施,下图为该社区根据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设计的雨水利用方案示意图。这样的设计使社区道路除了满足交通功能外,还是路面雨水收集和处理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指出维多利亚公园社区开挖运河的主要作用。
(2)分析维多利亚公园社区雨水利用方式的生态意义。
【21~22题答案】
【答案】(1)排洪;造景;亲近自然等作用。
(2)设置泥炭过滤层,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减缓城市内涝;净化水质,减轻地面径流污染,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多样性的生物栖息地;改善社区生态环境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悉尼的维多利亚公园雨水利用为背景,涉及运河的作用、雨水利用的生态意义,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及知识的调用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运河与蓄水池相连,主要起到排水,减少城市洪涝的作用,同时也可美化城市,增加城市的水景和建设亲水平台等。
【小问2详解】
通过在道路设置泥炭过滤层收集雨水,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的内涝;建设蓄水池、湿地和清水池,一方面可以分流雨水,减轻城市内涝,另一方面也可以净化水质,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湿地和公园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社区生态环境等。
【点睛】
2023届湖南省郴州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湖南省郴州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
202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二模)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二模)地理试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