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课题
第6课 它们去哪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2、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3、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法与学法
教师演示法,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具与媒体
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盐、红糖、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预期效果
聚焦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佐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回顾旧识,加强学生对水特征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引入本课知识。
引导式提问,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中来。
聚焦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它们去哪里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大家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3)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
3、分组竞赛。设计一道分组竞赛的题目,让学生从游戏中掌握能够溶于水的物质。
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花生油能溶于水吗?给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进行分组竞赛。
学生思考,并观察老师做实验。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中。
教学首尾呼应、拓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通过游戏的展示,让学生掌握能溶于水的物质。
拓展的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的密度。
作业布置
回家尝试把少量的花生油倒入水中,看看是否能够溶于水。
板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
溶解
课
后
反
思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
小学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精品教学设计,共5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6.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6.它们去哪里了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