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九)文学艺术——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各具特色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九)文学艺术——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各具特色 作业,共4页。
专题微练(九) 文学艺术——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各具特色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2021·盐城三模)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这说明元曲( )A.注重发挥娱乐教化功能B.追求艺术创作的真情实感C.有力鞭挞当时社会现实D.能够彰显作者的个性风格解析:选B 王国维认为元曲的魅力在于“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即元曲在创作过程中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以及社会现实融合,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娱乐教化功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并非鞭挞社会现实,排除C项;作者的个性风格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2.(2021·武昌检测)与六朝的志怪小说相比,宋代的话本的主人公已经不是神鬼,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作品也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A.宋城市经济繁荣 B.科举制度的影响C.统治阶级的推动 D.市民阶层的壮大解析:选A 根据材料“作品也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话本的世俗性增强,是因为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推动,故选A项,排除D项;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儒学的影响,而非推动世俗文学进步,排除B项;世俗文学的发展是市民阶层的选择,而非统治阶级推动的结果,排除C项。3.如图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体现了( )A.域外风情与华夏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西方写实与传统写意的结合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解析:选A 材料“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体现了中外交流,异域风情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汇融合,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市井生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绘画的史料价值,而非写作手法,排除C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近现代绘画的特点,排除D项。4.康有为说隋朝书法的情况是:“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为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又说:“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康有为认为隋朝书法( )A.以南方的秀美为主要特点B.淳朴峻整趋向单调C.具有融汇性与过渡性特征D.风格保守缺乏创新解析:选C 据材料“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汇为一局”,可知隋朝书法具有融汇性,据材料“大开唐风”,可知隋朝书法又具有过渡性,故选C项;隋朝书法南北书风融汇,而不仅仅体现南方的秀美,排除A项;隋朝书法吸收了北方“峻整之绪”和南方“绵丽之风”,更加丰富多彩,排除B项;隋朝书法上承两晋南北朝遗风,下开唐朝趋向规范化的新局,排除D项。5.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省份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安徽山东人数2058837241817省份陕西山西江西河南甘肃内蒙古人数776543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解析:选A 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可知,当时文学家分布呈现出地域不均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所致,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文学家分布情况,并没有提到文化交流,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排除C项;北方社会动荡不安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6.如图为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节选),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忙碌的商运场景。该作品体现了( )A.艺术审美与市井风情的交融B.人文意蕴与史料价值的统一C.工笔画法与写意画法的协调D.海上贸易与市镇经济的交流解析:选A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描绘的是北宋东京城的商运场景,体现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审美与市井风情的交融,故选A项;人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该画作未体现出“人文意蕴”,排除B项;写意画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画作并未体现出写意,排除C项;“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忙碌的商运场景”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7.《红楼梦》第一回,有僧、道和一块顽石对话的场景。渴求“补天”的顽石,全然不顾道家佛学的本来面目,张口称赞二位先师“必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这反映了作者( )A.试图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B.受到空疏学风流弊的影响C.认同儒家济世安民的传统D.迎合底层民众的审美情趣解析:选C 据材料“必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可知,作者认同儒家济世安民的传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是强调对儒家传统的认同,并未体现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排除A项;《红楼梦》不是空疏学风,是反映现实流弊的,故B项错误;D项本身说法错误。8.元朝时,汉族文人常用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恰似南柯一梦,季伦锦帐,袁公瓮牖”,“想人生有限怀,浑几个重阳节”,“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程朱理学日趋僵化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C.统治者废除科举制 D.社会黑暗人民困苦解析:选C 文人读书的目的在于求取功名,而元朝长期废除科举制,使得汉族文人读书致仕之路被堵,这是汉族文人产生愁闷情怀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2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曰士”“志于道者之谓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守,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了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激励万民起而救亡图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清朝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系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12分)解析:第一小问,材料“学以居位曰士”,可见崇尚知识;材料“志于道者之谓士”,可见维护道义;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有社会责任感;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见意志坚强;材料“清廉自守,一心为公”,可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见与时俱进,有远大理想。第二小问,士大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士大夫强调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士大夫崇尚知识,有利于推动文化的认同和传承。答案:基本内涵:崇尚知识;维护道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人格(或坚强意志);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与时俱进,有远大理想(或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文化价值:成为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高尚准则;激发国民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或树立高尚的人格标准);推动国家文化认同(或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中华文化的传承延绵不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三)选官、监察制度——从确立发展到日趋完善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二十)科教兴国——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七)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作业,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