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全套授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第9课 对外开放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决策是什么?
学生:改革开放。
教师:向前追溯历史,咱们中国古代也有对外开放的事件,你们知道哪些古代对外开放的事件呢?
学生: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
教师: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多媒体可出示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图片)
教师出示邓小平的一段话:“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对外开放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从1980年的对外开放说起。
二、探究新知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教师讲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提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提示:①毗邻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2.材料展示:
材料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提问:何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
提示:(1)经济特区: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3.多媒体出示: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
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用深圳发展的事实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提示:深圳原先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后,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教师提问: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何意义?
提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教师过渡:经济特区的成功为下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提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2.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3.请学生拟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教师总结: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教师提问: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 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 |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
背景 |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国家行使 主权情况 | 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 | 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
内容 | 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 | 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
影响 | 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 |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
6.教师过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教师提问: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文简称世贸组织。中国是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
提示:2001年12月。
2.教师讲解: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3.教师提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提示: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学生分组讨论)
提示:(1)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2)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牢固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从点线面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局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难度,可以从地理图示的角度出发,在教给学生一定的历史史实外,还要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创新思维、融会贯通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其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