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阶段综合评价(二)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阶段综合评价(二)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 作业,共8页。
阶段综合评价(二)安定自守下的古代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殷墟考古在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解析:选B 殷墟考古发现的石器、蚌器中的大多数都是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农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重要,故选B项;殷墟考古反映的是商朝时期的出土器物,而旧石器时代晚期指的是原始社会,排除A项;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是在原始社会出现原始农业的时候,而不是在商朝,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中提到的商朝不符,排除D项。2.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出现了市场,政府设司市进行管理。下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制发买卖契券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商业发展践行契约精神 B.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C.重农抑商政策已然形成 D.限制个体商户经商行为解析:选B 材料表明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来直接管理商品的交易,故选B项;商业发展践行契约精神是指买卖双方订立合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从商鞅变法开始逐步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限制个体商户经商行为,排除D项。3.(2021·南平二模)秦汉两代都城继续沿黄河一线作东西向运动,隋唐至五代北宋虽仍立国于黄河流域。但两宋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A.疆域扩大和国家统一 B.部落征服与民族交融C.政治经济的调整变动 D.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解析:选C 两宋以后都城位置从黄河沿岸转向运河沿岸,因为两宋以后,国家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向南方,并且两宋时期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都城设置在运河沿岸,有利于维护统治,故该转变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的调整变动,故选C项。4.汉武帝前期,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元封年间,武帝推行均输法,“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一变化( )A.加重了百姓负担 B.增强了市场的活力C.打击了富商大贾 D.促使货币地租盛行解析:选C 据材料“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可知汉武帝后期实行均输法,政府垄断了运输利润,打击了富商大贾,故选C项;均输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上涨,减轻了百姓负担,排除A项;政府垄断运输降低了市场活力,排除B项;货币地租到明代才盛行,排除D项。5.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祇。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祇,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 )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 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解析:选D 唐朝经济繁荣,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依赖城市生活的人口增多,而且城市发展促进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因而导致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受到官府和百姓的推崇,故选D项;官府的推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儒学面临挑战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财富作用削弱,排除C项。6.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旧唐书》载:“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南宋不少诗歌中均有涉及扬州,这类诗歌中对于扬州的“印象”迥异:扬州或是“城郭萧条”“荒台残垒”,或是“万商落日”“一市春风”。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B.地缘因素影响经济发展C.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 D.南宋时期江南经济衰落解析:选B 根据材料唐代“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而宋代则是“城郭萧条”“荒台残垒”,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富庶,而南宋时期扬州始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历经战乱,扬州多萧条,故选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唐宋时期扬州不属于沿海港口城市,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经济超越北方,排除D项。7.据《陈书》载,侯景之乱(548—552年)时,“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肄业,各有赢储”。这说明当时( )A.豪强地主助推社会稳定 B.田庄经济具有独立性C.国家放松农民人身控制 D.自耕农经济有所发展解析:选B 侯景之乱中百姓成为盗贼,而将田地分给百姓的属地却仍然和谐稳定,说明田庄内部不受外部战乱的影响,自给自足,具有独立性,故选B项;豪强地主霸占土地,造成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稳定,排除A项;中国是农业社会,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强,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但此时仍是强化控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遭到破坏,自耕农经济发展受挫,排除D项。8.(2022届·黄山质检)宋代无论是富商大贾,还是地主兼商人,大多采用以商求利、以土守之的方式,把最稳妥的生存形式和能获得高额收益的生息形式揉为一体,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这一特点( )A.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B.推动了抑商政策走向松弛C.影响到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D.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解析:选A 据材料“以土守之”可知商人将利润投资于土地上的小农经济,而不是扩大再生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故选A项;此举不利于商业发展,不会推动抑商政策走向松弛,排除B项;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排除C项;“以土守之”的方式并不能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D项。9.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合器皿,车担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稍似懈怠,众所不容。”这反映出( )A.宋代饮食业注重卫生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商业文化发展C.宋代享乐主义盛行D.市民文化冲击传统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卖饮食的人,车盖装饰精巧,盘盒器皿素雅干净,不敢马虎,表明宋代饮食形成了注重卫生、食器精巧等商业文化共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中不仅仅反映宋代饮食业注重卫生,且这只是表面现象,排除A项;享乐主义通常表现为贪图享受,过分注重排场,奢靡浪费,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构成享乐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市民文化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10.南宋商人得到当地富户担保,可拿到市舶司发放的“公凭”赴海外经商。宋孝宗隆兴二年制定回舶之限:自拿到“公凭”之日起,如果能在五个月内回港,即可享受税收减免;超过一年才回港者,就会被市舶司“根究”。据此推断,南宋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打击商人富户C.限制外贸规模 D.保护海商利益解析:选A 南宋市舶司根据商人的贸易周期进行赋税征收,“回舶之限”有利于推动商人缩短对外贸易的周期,增加对外贸易的次数,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A项;材料的规定促进对外贸易,没有打击商人富户,也没有限制外贸规模,排除B、C两项;保护海商利益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11.胡宏《五峰集》记载:“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据此可知(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主客户间矛盾激化C.北宋商品经济发达 D.客户人身相对自由解析:选D 据材料“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因商品经济发展,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因此会出现“脱离主户”现象,故选D项。12.元文宗在位时,权臣铁木迭儿提出应由官府“发舟十纲,专营市舶”,但其建议未被采纳。元代采取“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这表明元代( )A.贸易政策相对开放 B.没有正式的海关制度C.重视传统朝贡体系 D.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解析:选A 据材料“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极大地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可知,元代的贸易政策相对开放,故选A项。13.(2021·潍坊模拟)明中叶以后,江南市镇及其四乡农家因忙于蚕桑丝织业而无暇顾及农田耕作,不得不雇佣临近的农民来耕种。这一现象表明,该地( )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B.丝织业成为农民主要副业C.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D.粮食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快解析:选C 传统经济是男耕女织,其受冲击与材料中“因忙于蚕桑丝织业而无暇顾及农田耕作”相符,故选C项。14.明万历之前,南京民间“机户”一般就几张织机,全城民营织机仅千余张,工匠不足千人,这一局面从万历九年(1581年)开始改变,到清乾嘉年间,全城拥有数百张织机的“机户”比比皆是,织机数“十万余计”,工匠数以万计。这一变化得益于( )A.税收和户籍制度的变革 B.工商皆本观念的普及C.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D.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解析:选A 1581年,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等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跟题干中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没有扩大海外市场,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排除D项。15.明中后期,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人群体积累了大量财富。当国家财政和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并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作为奖励或交换。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A.商人财富得到国家认可B.抑商政策因追求财富而改变C.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D.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解析:选A 明中后期,当政府出现财政困难之际,会主动求助于商帮群体,并授予荣誉称号,说明当时商人的财富获得国家认可,故选A项;明朝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商帮无法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传统仍然是学而优则仕,排除D项。16.顺治十六年(1659年)立于松江知府衙门的一块石碑有如下记载:“奉钦差巡抚江宁等处都御史张批。据金三阳呈,讦奸牙沈青臣假冒三阳号记,私刊刷印缘由。奉批:仰苏州府立提,限三日连人解报。”这表明( )A.商户具有商标维权意识B.清初松江地区社会动荡C.地方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解析:选A 据材料“假冒三阳号记”可知商户对自己品牌的维护,而政府的立碑也体现出对这种维权行为的认可和对假冒伪劣现象的打击,故选A项;1659年松江社会相对安定,排除B项;近代才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1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省区明代(嘉靖—万历)清初(顺治—雍正)清中期(乾隆—道光)集市数集市数集市数四川(盆地)—1352 484湖北—5481 430江西459545976福建(不含台湾)131205511广东—1 2701 969江苏6981 112—安徽294708—浙江368605— (笔者注:苏、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因而为集镇数。)——摘编自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 农村集市历史久远,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从每个单独的集市来看,它是小生产者之间进行有无调剂、余缺调剂,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集市,是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市场,是大规模的商品流通的起点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各异的地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得出明清时期农村集市数量逐渐增长,农村贸易兴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统治者的支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增加等。第(2)问,据材料二“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得出农村集市的发展将区域联系起来,推动经济的分工协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推动农村贸易的发展,促进市镇的形成,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1)商品经济发展;南方人口增加;种植结构调整(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赋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推行);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2)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区域化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 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迫使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地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摘编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初期推行的户籍黄册制度作出合理解释。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所论述的中心词是“户籍黄册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实行该制度的原因、时间、流程以及相关规定;题干明确地指出了作答的要求,即“作出合理解释”,在作答的时候,应该按照以下要点进行解释:第一,原因,根据材料前三句话可以把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其二,百姓流离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其三,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第二,目的,根据上面所归纳的原因,可以把目的定位为“通过加强户籍管控,巩固政权”。第三,该措施的影响,对于这一要点,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积极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二,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消极方面,该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的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答案:原因: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经济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目的:通过加强户籍管控,巩固政权。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史学界关于“唐宋变革说”部分观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钱穆《理学与艺术》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根据材料,围绕“唐宋变革”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解析:据材料“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可拟论题:唐宋变革使中国文明得到极大发展。阐述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商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政治上,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科举制度;思想文化上,理学兴盛,书法和绘画取得较大成就,宋词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唐宋变革不只影响了中国文明的进程,也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可拟论题:唐宋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他论题言之有理亦可。答案:示例一论题:唐宋变革使中国文明得到极大发展。阐述:宋朝时期,中央集权行政管理和官僚制度的完善,科举制度的发展,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商业模式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理学复兴以及文学和艺术的辉煌成就,使中国文明向新的方向迈进。综上所述,唐宋之际中国保持和复兴了传统的重要思想、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模式,中国文明得到重建并实现重大发展。示例二论题:唐宋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阐述:宋朝时,中国官僚制度完善,科举制度发展,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海外贸易发展和商业城市兴起与发展,商业模式变化及中国科学技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文学和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取得,使中国文明向新的方向迈进。宋朝重要的技术突破和科学发现,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并促进了人类发展,如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综上所述,宋朝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阶段综合评价(一)集权体制下的古代政治 作业,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阶段综合评价(九)市场经济导向的工业文明 作业,共7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阶段综合评价(五)求生——中国近代经济生活的变迁 作业,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