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四)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四)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作业,共4页。
专题微练(四) 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2021·景德镇三模)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解析:选D 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因此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故选D项;材料说的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战国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农牧业还未产生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排除C项。2.(2021·苏州模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家庭为单位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可推断出,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以村社为单位变为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说明宗法血缘关系在弱化,故排除A项;专制皇权制度在秦朝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故排除D项。3.(2021·正定二模)孟子曾对井田制的崩溃耿耿于怀。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每家农户耕种同等数量的份田,过着没有差别的和谐生活。这表明了孟子( )A.对井田制度的理想化诉求B.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C.反对实行土地的私有制度D.以复古为治国的政治目标解析:选A 孟子推崇井田制,强调“仁政必自经界始”,希望在井田制规范下,每家农户耕种同等数量的份田,过着没有差别的和谐生活,表明孟子对井田制度的理想化诉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孟子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B项错误;反对实行土地的私有制度与“八家皆私百亩”不符,C项错误;“以复古为治国的政治目标”与孟子“对井田制的崩溃耿耿于怀”等不符,D项错误。4.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官吏建立了文书档案并规定了界限;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厉答应以“五田”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B.“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C.宗法制度开始瓦解D.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解析:选B 由材料“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以‘五田’作为偿付”可知西周中期出现以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或者以土地作为偿还物进行交易的现象,说明土地不能买卖的格局被打破,故选B项;土地兼并现象是土地私有化的产物,西周中期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排除A项;宗法制度瓦解开始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府的态度,排除D项。5.下表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三辅地区(今关中平原一带)和三河地区(俗称关东或“山东”,崤山以东黄河流域一带)户口统计表。据此推知东汉时期( ) 汉平帝元始二年汉顺帝永和五年户人口户人口三辅地区(关中)647 1802 436 360107 741523 860三河地区(关东)754 5862 770 288461 7992 383 188三河与三辅比率(%)116.6154.8428.6454.9 (注:以三辅地区为100)——据《汉书·地理志下》与《续汉书·郡国志一》A.政府重视发展山东经济 B.经济中心逐渐东移C.大量人口由西往东迁移 D.豪强地主经济发展解析:选B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汉顺帝时期关东地区的人口和户数相比西汉平帝时期占比明显增多,主要是因为东汉的都城从西安迁往了洛阳,政治中心东移带动了经济重心东移,故选B项。6.(2021·三明三模)明清时期,苏州农村有许多规模大、影响深的庙会,如立春行春会、赛猛将军(驱蝗神)会、东岳生日会、城隍解粮会等。这些庙会活动是( )A.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 B.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反映C.江南市镇兴起的标志 D.政府推崇神灵崇拜的产物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地区有很多祈求丰收、驱虫避灾等主题的庙会,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说明这些庙会活动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再现,故选A项;雇佣关系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州农村地区的庙会情况,未涉及市镇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是客观陈述苏州农村的多样庙会,未体现明清政府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7.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形,到明代演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来苏州及常州等粮食输出区,反而由湖北、湖南购买米粮,成为粮食输入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C.长途贩运的日益兴盛D.江南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苏湖地区在宋代是粮食产区,在明朝成为粮食输入区,而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产区,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苏湖地区在明朝中后期成为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松江成为棉纺中心,这均表明明朝中后期,形成了多个区域经济中心,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A项;长途贩运日益兴盛指的是商业贸易,材料的内容是产粮中心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排除D项。8.下表反映了清代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据此可知( )地区概况江汉平原石首县旱地以菜、麦和棉花、豆类、高粱、芝麻、粟米等轮作;松滋县旱地以麦、豆和棉花轮作鄂西山区在玉米普遍推广之前,多为麦、粟两熟,推广之后则多为麦、玉米两熟湘西山区春秋皆种荞麦,一年两熟;其余旱地多为玉米、甘薯、大豆,菜、粮两熟 A.美洲作物种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B.农民比较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C.区域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差异大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生产格局解析:选B 由表格可知,江汉平原的轮作、鄂西与湘西山区的两熟制都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表现,说明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比较重视,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5分)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据《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据《明史·食货志》材料三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放松对户籍的控制,以减轻贫民疾苦,稳定社会秩序和财政收入。——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个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8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以见居为簿”“以贫富为差”、材料二“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和材料三“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等信息可得,赋税种类由繁多到单一,人身控制方面由严密控制到逐步松弛,人头税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由材料一“秋夏两征之”并结合所学之前赋役征收不定时的史实可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由材料一“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二“丁粮毕输于官”“计亩征银”和材料三“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等信息可得,征税标准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由材料一“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并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执行更加严格的史实可得,商税的比重逐步增加;由材料一“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材料二“一岁之役,官为佥募”“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等信息可得,徭役由亲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货币。第(2)问,需要结合相应赋役制度调整的时代背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评价,可以包含总体上的评价和分门类评价两部分。答案:(1)赋税种类:由繁多到单一。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征税标准: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人身控制:由严密控制到逐步松弛。人头税: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商税地位:比重逐步增加。徭役规定:由亲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货币。(2)评价:赋役制度重大变革基本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赋税种类与征税时间的演变方便了赋役的征收;征税标准的演变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徭役规定的演变有利于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身控制的演变弱化了人民对国家依附关系,利于人口的流动;人头税的演变有利于统计人口的增长;商税地位的演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三)选官、监察制度——从确立发展到日趋完善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七)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 作业,共4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微练(二)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作业,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