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1章 动量及其守恒定律第3节 科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案设计
展开第3节 科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标]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体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易测量的物理量的实验设计思想.
一、实验原理与设计
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小球A、B发生正碰,若碰撞前球A的速度为v1,球B静止,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应有:m1v1=m1v1′+m2v2′.
可采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中测量平抛初速度的方法,设计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让球A从同一位置C释放,测出不发生碰撞时球A飞出的水平距离lOP,再测出球A、B碰撞后分别飞出的水平距离lOM、lON,如图乙所示.只要验证m1lOP=m1lOM+m2lON,即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因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知识可知,只要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落地前运动的时间就相同,则小球的水平速度若用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所以只要测出小球的质量及两球碰撞前后飞出的水平距离,代入公式就可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甲 实验装置示意图
乙 水平距离测量示意图
二、实验器材
斜槽轨道、半径相等的钢球和玻璃球、白纸、复写纸、小铅锤、天平(附砝码)、毫米刻度尺、圆规.
三、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
(2)将斜槽固定在桌边并使其末端水平.在地板上铺白纸和复写纸,通过小铅锤将斜槽末端在纸上的投影记为点O.
(3)首先让球A从斜槽点C由静止释放,落在复写纸上,如此重复多次.
(4)再将球B放在槽口末端,让球A从点C由静止释放,撞击球B,两球落到复写纸上,如此重复多次.
(5)取下白纸,用圆规找出落点的平均位置点P、点M和点N,用刻度尺测出lOP、lOM和lON.用圆规画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就是平均落点.
(6)改变点C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四、数据分析
将测量的数据记入你设计的表格中,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
五、误差分析
实验所研究的过程是两个不同质量的球发生水平正碰,因此“水平”和“正碰”是操作中应尽量予以满足的前提条件.实验中两球心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给实验带来误差.每次静止释放入射小球的释放点越高,两球相碰时内力越大,动量守恒的误差越小.应进行多次碰撞,落点取平均位置来确定,以减小偶然误差.
六、注意事项
1.入射小球质量m1应大于被碰小球质量m2,若入射小球质量小于被碰小球质量,则入射小球会被反弹,滚回斜槽后再返回抛出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飞出时的速度大小小于碰撞刚结束时的速度大小,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2.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3.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的球心连线与入射小球的初速度方向一致.
4.入射小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5.地面应水平,白纸铺好后,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否则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类型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典例1】 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开始释放时的高度h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时的高度h
B.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解析]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在落地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测水平射程来体现速度,故答案是A.
(2)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测量平均落点的位置,找到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因此步骤中D、E是必需的,而且D要在E之前.至于用天平称质量先后均可以,所以答案是BDE或DEB.
[答案] (1)A (2)BDE或DEB
类型二 数据处理和注意事项
【典例2】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1,半径为r1;被碰小球质量为m2,半径为r2,则( )
A.m1>m2,r1>r2 B.m1<m2,r1<r2
C.m1>m2,r1=r2 D.m1<m2,r1=r2
(2)为完成此实验,以下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必需的是________.(填下列对应的字母)
A.直尺 B.游标卡尺
C.天平 D.弹簧秤
E.秒表
(3)设入射小球的质量为m1,被碰小球的质量为m2,P为碰前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则关系式(用m1、m2及图中字母表示)________成立.即表示碰撞中动量守恒.
[解析] (1)两小球要选等大的,且入射小球的质量应大些,故选C.
(2)该实验必须测出两球平抛的水平位移和质量,故必须用直尺和天平,因两球平抛起点相同,不用测小球直径,故用不到B.
(3)因平抛落地时间相同,可用水平位移代替速度,故关系式为m1·OP=m1·OM+m2·ON.
[答案] (1)C (2)AC
(3)m1·OP=m1·OM+m2·ON
类型三 创新实验设计
【典例3】 (2020·重庆八中高二下月考)如图所示,OA为一圆弧,其末端切线水平.ABC为一斜面体,圆弧末端恰好与斜面体顶端在A点重合.现借助该装置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1)先不放玻璃小球2,让钢球1从圆弧上某一适当的位置由静止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尽可能小的圆将所有的落点都圈在里面,得到钢球1的平均落点;
(2)将玻璃小球2静置在A点,让入射钢球1继续从相同的位置处由静止自由滚下,在A点与小球2发生碰撞,重复10次,用同样的办法确定它们各自的平均落点(两小球体积相同,且均视为质点);
(3)确定的落点为斜面上的P、M、N三点,其中________点为玻璃小球2的落点;
(4)为了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小球1、2的质量m1、m2
B.斜面倾角θ
C.各落点到A点的距离LAM、LAP、LAN
(5)实验需要验证是否成立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表示).
[解析] (3)小球1和小球2相撞后,小球2的速度增大,小球1的速度减小,两小球都做平抛运动,所以碰撞后小球1的落点是P点,小球2的落点是N点.
(4)碰撞前,小球1落在图中的M点,设其水平初速度为v1.小球1和2发生碰撞后,小球1的落点在图中的P点,设其水平初速度为v1′,小球2的落点是图中的N点,设其水平初速度为v2.设斜面AB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由平抛运动规律得LAPsin θ=gt2,LAPcos θ=v1′t,解得v1′=,同理可解得v1=,v2=,所以只要满足m1v1=m1v1′+m2v2,即m1=m1+m2,就可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故需测量的物理量为A、C.
(5)由(4)分析可知,实验需要验证m1=m1+m2.
[答案] (3)N (4)AC (5)m1=m1+m2
1.在做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称得入射小球1的质量m1=15 g,被碰小球2的质量m2=10 g,由实验得出它们在碰撞前后的位移—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入射小球在碰前的动量是________g·cm/s,入射小球在碰后的动量是________g·cm/s,被碰小球的动量是________g·cm/s.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
[解析] 根据运动图像知识可知小球碰撞前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在st图线中直线的斜率等于运动速度,因而可计算出:
v1===100 cm/s,
v1′===50 cm/s,
v2′===75 cm/s.
根据动量的定义可知
入射小球在碰前的动量
p1=m1v1=15 g×100 cm/s=1 500 g·cm/s,
被碰小球在碰后的动量
p2′=m2v2′=10 g×75 cm/s=750 g·cm/s,
入射小球在碰后的动量
p1′=m1v1′=15 g×50 cm/s=750 g·cm/s.
由于p1=p1′+p2′,
可以得出结论:两小球碰撞前后的动量守恒.
[答案] 1 500 750 750 两小球碰撞前后的动量守恒
2.到2022年,由我国自主建造的“天宫空间站”将投正常运营,可以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某小组设计了在空间站测定物体质量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有标尺的平直桌面上放置一个待测质量的物体A和已知质量的物体B,其连线与标尺平行.实验时,先让B静止,给A一指向B的初速度,用频闪照相仪记录A、B碰撞前后的运动情况,分别如图乙、丙所示.
甲
乙
丙
(1)分析图乙和图丙,可得碰撞后A、B两物体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
(2)若B的质量为0.5 kg,则A的质量为_______ kg.
[解析] (1)由题图乙、丙可知,碰撞后A在一个频闪时间间隔内移动刻度尺上一个刻度,B在一个频闪时间间隔内移动刻度尺上三个刻度,由速度公式可知碰撞后A、B两物体速度大小之比为1∶3.
(2)设碰撞后A的速度为v,则碰撞前A在一个频闪时间间隔内移动刻度尺上两个刻度,速度为2v,碰撞后B的速度为3v,由动量守恒定律,mA·2v=mA·v+mB·3v,解得mA=1.5 kg.
[答案] (1)1∶3 (2)1.5 kg
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右端下面垫放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测得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A为运动的起点,则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 kg,小车B的质量m2=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Av0=_______ kg·m/s;碰后(mA+mB)v共=_______ kg·m/s.
[解析] (1)从分析纸带上打点情况看,BC段既表示小车做匀速运动,又表示小车有较大速度,因此BC段能较准确地描述小车A在碰撞前的运动情况,应选用BC段计算A的碰前速度;从CD段打点情况看,小车的运动情况还没稳定,而在DE段内小车运动稳定,故应选用DE段计算碰后A和B的共同速度.
(2)小车A在碰撞前的速度
v0=-=1.050 m/s.
小车A在碰撞前:
mAv0=0.40 kg×1.050 m/s=0.420 kg·m/s
碰撞后A、B共同速度:
v共===0.695 m/s.
碰撞后:(mA+mB)v共=(0.20+0.40)kg×0.695 m/s=0.417 kg·m/s.
[答案] (1)BC DE (2)0.420 0.417
4.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先将斜槽轨道的末端调整水平,在一块平木板表面钉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将该木板竖直立于槽口处.使小球a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O;
②将木板向远离槽口平移一段距离,再使小球a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到木板上得到痕迹B;
③然后把半径相同的小球b静止放在斜槽水平末端,小球a仍从原来挡板处由静止释放,与小球b相碰后,两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A和C;
④用天平测量a、b的质量分别为ma、mb,用刻度尺测量纸上O点到A、B、C三点的竖直距离分别为y1、y2、y3.
(1)小球a与小球b相碰后,两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A和C,其中小球a撞在木板上的________点(选填“A”或“C”).
(2)用本实验中所测量的量来验证两球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其表达式为________(仅用ma、mb、y1、y2、y3表示).
[解析] (1)碰撞后,a球的速度小于b球,可知a球在相等水平位移内,所用的时间较长,下降的高度较大,所以a球撞在木板上的C点.
(2)a球未与b球碰撞,落在B点,根据y2 =gt得,t2=,则a球与b球碰撞前的速度v1==x,同理得出a、b碰撞后的速度v2=x,v3=x,
若动量守恒,有:mav1=mav2+mbv3,即=+.
[答案] (1)C (2)=+
鲁科版 (2019)第1节 光的折射学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第1节 光的折射学案,共11页。
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2节 科学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2节 科学测量:玻璃的折射率学案,共9页。
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1节 光的干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1节 光的干涉导学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