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第1页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第2页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图甲、图乙、图丙、图丁为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流水侵蚀而成B.乙--风力沉积而成
    C.丙--海浪沉积而成D.丁--冰川侵蚀而成
    2.图丙所示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B.冰川广布C.沟壑纵横D.地势坦荡
    【答案】1.D 2.A
    【解析】1.甲为雅丹地貌,受风力侵蚀形成,A错;乙为海蚀柱,受海浪侵蚀形成,B错;丙为喀斯特地貌,受流水溶蚀形成,C错;丁为角峰,受冰川侵蚀形成,D正确,故选D。
    2.图丙属于喀斯特地貌,其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A正确,D错;无冰川分布,B错;沟壑纵横多用于描述黄土地貌,不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C错。故选A。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研学时观察到如图所示景观,陡峭的山体下和坡麓地带分布有众多的碎石堆(图中虚线以内部分),呈上尖下圆的锥状,系山体碎石长期掉落后堆积而成。组内同学对这种独特的地貌十分感兴趣,带队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种地貌叫做“倒石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出于安全考虑,同学们未能到达倒石锥锥体观察其细节,有同学推测倒石锥的表面堆积物应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应为上细下粗的构造。其推测依据的差异指标最有可能是( )
    A.碎石的质量B.碎石的磨圆度
    C.碎石的岩性D.碎石掉落前的海拔
    4.导致山坡上岩体逐渐破碎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D.冰川搬运
    5.该地理兴趣小组沿途发现多处倒石锥,据图推测该兴趣小组研学旅行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攀登雪莲之乡B.寻迹京杭大运河
    C.探秘绿岛椰林D.发现曾经的北大荒
    【答案】3.A 4.B 5.A
    【解析】3.倒立锥由山体上破碎的岩石坠落堆积而成。颗粒粗的岩石由于质量较重,惯性大,滚落的位置较远,故堆积在倒立锥边缘。颗粒细的岩石质量轻,惯性小,滚落的位置较近。因此推测的主要因素是碎石的质量,故选A。BCD关系不大。
    4.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岩石的热胀冷缩,从而崩解剥离山体,是物理风化作用。故选B。
    5.倒立锥分布广泛,一要植被覆盖少,坡面缺少植被的保护,二要昼夜温差大,这样才容易风化产生更多掉落的岩石。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山体陡峭,缺少植被覆盖,该地应深居内陆。只有攀登雪莲之乡满足该条件。故选A。
    下图示意我国内陆地区某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地貌的名称是( )
    A.峰林B.沙丘C.石林D.风蚀柱
    7.推测该地貌分布区( )
    ①风力大②气候干旱③风力小④气候湿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6.D 7.A
    【解析】6.该区域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较强。读图可知,该景观属于岩石受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D正确;该地貌不是峰林、沙丘或石林。故选D。
    7.该地貌受风力侵蚀形成,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较强,①②正确,③④错。故选A。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下图示意四种地貌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四种地貌的成因相同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D.冰川沉积
    10.与图中挪威峡湾海岸成因相同的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长江三角洲D.西北地区
    【答案】8.B 9.C 10.A
    【解析】8.读图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沙丘由风力沉积形成;黄土高原沟壑和云南石林地貌都是由流水侵蚀而成;挪威峡湾海岸由冰川侵蚀形成。故选B。
    9.黄土高原是由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携带的黄土颗粒被地形阻挡,沉积而形成;流水侵蚀形成了其地表沟壑纵横的形态。故选C。
    10.挪威峡湾由冰川侵蚀而形成;青藏高原海拔高,冰川广布,冰川地貌分布较典型。故选A。
    金字塔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它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依据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沙丘形成模式图(下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1.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
    A.沙源更丰富B.风力更强
    C.体积更大D.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
    12.模式图中,显示金字塔沙丘的形成顺序应该是
    A.①一②一④一③B.②一④一①一③
    C.②一①一③一④D.①一③一④一②
    13.实际观测中,发现敦煌鸣沙山地区偏南风具有频率高且多出现在夜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
    A.夜晚受来自祁连山的山风的影响B.夜晚东南季风更为强盛
    C.夜晚亚洲高压势力更强,风力强盛D.受海陆风影响,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答案】11.D 12.B 13.A
    【解析】11.材料指出“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它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可知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受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的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根据材料可知,金字塔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开始应该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即②;随着其它风向的改造,其棱面逐渐增加,出现④①,最后形成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祁连山位于鸣沙山的南侧,受山谷风影响,鸣沙山地区夜晚盛行来自祁连山的山风,即偏南风,故A正确。鸣沙山地区深居内陆,受东南季风影响小,故B错误。亚洲高压盛行时间是在冬季,不是晚上,故C错误。鸣沙山地区深居内陆,受海陆风影响小,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解答题
    14.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左下图)和某地剖面图(右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上图中方框内的地理事物:甲是____;乙是____;丙是____。
    (2)写出左上图中数码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名称:①____作用,③____作用。图甲中____(填数码)可表示花岗岩的形成过程。
    (3)右上图中A地貌的名称是____,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地区(填方位)。F是流动沙丘,其成因主要是____。
    (4)2013年湖南省启动湘西喀斯特地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形成喀斯特地貌一般是____岩,图甲中____(填数码)可表示该岩石的形成过程。
    【答案】沉积岩 岩浆岩 岩浆 变质 重熔再生 ④ 风蚀蘑菇 西北 风力沉积 石灰 ②
    【解析】本题考查了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判读,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读图,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分析,岩浆只能经过冷凝作用生产岩浆岩,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生产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都能生产变质岩;变质岩经重熔再生,生成新的岩浆。丙箭头三进出,因此丙为岩浆,可进一步推知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
    (2)①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③指向岩浆,为重融再生;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故④冷却凝固表示花岗岩的形成。
    (3)图乙中A地貌的名称是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它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沙丘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4)喀斯特地貌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经过溶蚀作用形成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一般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由②外力作用形成。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智利被誉为世界“铜矿王国”,其铜矿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下图为“智利24°S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埃斯康迪达为智利最大的铜矿之一,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位于东西山脉之间的中央谷地南北绵延约650公里,地势较平坦,上覆大量冲积土,是智利重要的农业分布区。
    (1)说明该地铜矿体形成的大致过程。
    (2)分析中央谷地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
    【答案】(1)智利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断层发育;来自于地幔软流层的含铜岩浆沿断层侵入地壳,在冷却凝固过程中,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
    (2)内力作用形成中央谷地两侧断层;中央谷地沿断层相对下陷,形成低地;河流等外力作用,把风化、侵蚀物质搬运至此堆积。
    【解析】本题考查铜矿体以及地貌形成过程,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对地理过程的推理能力。
    (1)结合材料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进行分析,说明该地(智利)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板块间相互碰撞,地壳活动频发,多断层发育;来自上地幔软流层中的岩浆(含有铜)不断侵入地壳,沿着断层上升,然后冷却凝固,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
    (2)结合材料和图可知,中央谷地是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断裂,形成的相对低洼的地堑;后期在外力作用下(河流的搬运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将泥沙带到谷地堆积,最终形成土壤肥沃的谷地。

    相关试卷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宇宙中的地球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宇宙中的地球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山地的形成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山地的形成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农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一地理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农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