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 地理(B卷)
展开
这是一份【原创】(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 地理(B卷),文件包含原创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地理B卷学生版doc、原创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地理B卷教师版doc、原创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地理B卷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
地 理 (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甲为我国人口负担系数(含预测)曲线图,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图乙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0年之前的30年和之后的30年,我国人口负担系数曲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分别是( )
A.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数减少
B.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数增加
C.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
D.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
2.1980年至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特点及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
A. 人口老龄化减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劳动力供给充足,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 出生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年龄结构失衡
D.劳动人口过少,失业率下降
【答案】
1.C
2.B
【解析】
1.据图分析可知,2010年之前的30年,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14岁及以下人口数减少,人口负担系数减小;之后的3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增加,我国人口负担系数曲线上升,负担增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980年至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特点及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较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正确;人口老龄化是加重趋势,A错误;出生率下降,C错误;劳动人口多,经济增长快,失业现象不明显,D错误;故选B。
读下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
面积
(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数
(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北京市
1.64
2115
8.93
4.41
天津市
1.19
1472
8.28
2.28
吉林省
18.74
2751
5.36
0.32
湖南省
21.18
6691
13.50
6.54
广西壮族自治区
23.67
4719
14.28
7.93
3. 读表可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吉林省年自然净增人口数最少
B.北京市的人口死亡率最高
C.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模式
D.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最大
4.北市市人口容量( )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 B.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费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 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答案】
3.A
4.D
【解析】
3.根据表中总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得数值,可计算出年自然净增人口数,年自然净增人口数最少的是吉林,A正确;湖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B错误;表格中是千分率,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C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北京市的人口密度最大,D错误;故选A。
4.北市市人口容量是指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大于现有的总人口数,A错误;北市市人口容量主要影响因素是能够供养人口最少的限制因素,是水源,B错误;北京市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C错误;北市市人口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我国某四城市城区人口资料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四城市中,人口总量最少的是( )
A.①城市 B.②城市 C.③城市 D.④城市
6.目前④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人口出生率较低
B.外来老年人口大量迁入
C.人口总量较大
D.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迁出
【答案】
5.A
6.D
【解析】
5.根据人口迁移数量,人口迁移率计算人口总量,人口迁移率=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总量=变动人口数量/(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四城市中,①城市迁移约5万人,人口迁移率2%,人口总量约250万人。同理计算,②城市约340万人,③城市约1250万人,④城市约1000万人。人口总量最少的是①城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目前④城市的机械增长率为负值,说明有大量人口外迁,劳动力人口迁出多,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其原因最可能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迁出,D正确;自然增长率较高,说明人口出生率较高,A错误;人口外迁为主,没有外来老年人口大量迁入,B错误;人口总量较大不是老龄化严重原因,C错误;故选D。
下图为2014~2018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C.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D.农业生产比重提升
8.农民工形成的人口移动(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C.定居少,短期流动多 D.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答案】
7.B
8.C
【解析】
7.读图可知,我国农民工虽然总量增速总体下降,但总数仍然不断增加,不能反映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减少,A错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故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总体下降,B正确;读图可知,我国农民工虽然总量增速总体下降,但总数仍然不断增加,说明城市就业机会没有减少,C错误;我国农业生产总值虽然不断增加,但比重呈下降趋势,D错误。故选B。
8.农民工形成的人口移动一般属于国内人口迁移,A错误;是自发性质的人口移动,B错误;农民工一般技能有限,且大部分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故呈现定居少,短期流动多的特点,C正确;农民工总体收入相对较低,环境因素对农民工移动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10.“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答案】
9.B
10.B
【解析】
9.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B正确;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不是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A、C错误。城市产业未饱和,仍在发展,D错误。故本题选B。
10.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正确;而改善环境质量不属于社会效益,同时城归现象也不能改善环境质量,A错误;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D错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社会效益,C错误。故选B。
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08年
12.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产业结构转型
C.迁出的人数超过迁入的人数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答案】
11.D
12.B
【解析】
11.人口变化是人口自然增长和人机械增长共同影响的结果,该城市2000—2008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负值,而人口机械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虽然总体呈减小趋势,但二者之和一直为正,说明总人口一直在增加,所以2008年人口总量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2004年以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与该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该地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转移出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就业岗位的减少导致迁入人口数量减少,因此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与该市产业结构转型有关,B正确;人口机械增长率的下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人口机械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迁出的人数少于迁入的人数,C错误;城市居住用地紧张一直存在,不是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选B。
人口流动变化与经济发展速度互为作用。下表表示2005~2011年东北三省人口净迁移率(单位:%)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辽宁省
1.29
2.82
2.13
1.77
1.31
1.06
1.86
吉林省
-1.37
-0.21
-0.49
-0.74
-1.17
-0.58
-1.46
黑龙江省
-1.66
-0.27
-0.23
-2.27
0.98
-0.33
-3.82
13.2005-2011年东北地区( )
A.各省人口均呈流出状态 B.吉林省迁出人口有可能流向辽宁省
C.黑龙江省人口迁向吉林省 D.吉林省人口净迁出速度一直在加快
14.吉林省的人口变化对本省的影响是( )
A.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B.减轻社会保障压力
C.加速地区人口老龄化 D.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15.黑龙江省为应对人口的变化趋势,应该( )
A.限制人口流动 B.放开国际移民政策
C.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D.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13.B
14.C
15.D
【解析】
13.读表可知,2005-2011年辽宁省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表明该省人口呈流入状态,A错误。读表可知,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人口的净迁移率一直为负值,辽宁省的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值,因此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人口可能流向辽宁省,B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人口净迁移率均为负值,表明该两省人口均为迁出状态,不能看出黑龙江省人口迁向吉林省,C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吉林省人口净迁移率呈波动状态,其迁出速度在2005-2006、2009-2010年减缓,所以其迁出速度并不是一直在加快,D错误。故选B。
14.从图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人口净迁移率小于零,人口大量流失,使劳动力大量流失,会造成劳动力的短缺,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A错误。吉林省人口净迁移率小于零,大量人口流失,导致该地区青壮年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老龄化加重,社会保障压力加大,B错误,C正确。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就业机会多少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15.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气候、资源、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等因素,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稳定的社会环境会吸引人口迁入。读表可知,黑龙江省的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 ,且到2011年的净迁移率为-3.82%,说明大量人口迁出,为应对人口的变化,黑龙江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等,D正确。A、B不适合黑龙江的人口政策,A、B错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劳动力迁出影响有限,C错误。故选D。
下表为我国某河谷城市根据当地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的人口规模测算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河谷用地空间
可供水资源
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规模(万人)
73.5
77.67
73.37
最大人口规模(万人)
109.8
211.39
116.96
16.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73.37万人 B.77.66万人 C.109.8万人 D.211.39万人
17.目前该城市的人口为55.84万人,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适宜的是( )
A.大肆开发河谷用地 B.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
C.促进人口合理迁入 D.大力开发区域矿产资源
【答案】
16.A
17.C
【解析】
16.合理人口容量为按适度人口规模来确定,根据木桶原理可知,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取决于最少的那类资源,读图可知,当人口规模为73.37万人时不会引起资源、环境等问题,即按照资源、环境最小人口数量来确定其人口的合理容量,所以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为73.37万人,A正确。故选A。
17.从表中可看出,该地人口规模为55.84万人,远小于该地适度人口规模,故适宜促进人口合理迁入,C正确;从表中看该地河谷空间用地、可供水资源、生态环境的适度人口规模都大于该地人口规模,无须加快拓展河谷用地、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大力开发区域矿产资源会加剧当地矿产资源的消耗,且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故选C。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水资源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一定水质的条件下,水环境容量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下表为假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变,西藏三种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承载力分项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旅游业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人口(亿人)
经济(万亿元)
水资源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
水环境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
土地资源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
18.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资源
B.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C.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对于土地承载力提升明显
D.从总量上讲,西藏的水资源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19.下列举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是( )
A.逐步优化调整农牧业发展结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鼓励生育
C.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D.大力提高人们消费水平
【答案】
18.D
19.C
【解析】
18.西藏地区土地承载力最弱,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A错误。发展旅游对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不明显,B错误。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土地承载力从0.05提升到0.17,提升不明显,C错误。西藏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D正确。故选D。
19.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都会土地带来很大压力,A、B、D错误。推进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土地生态,提升承载力,C正确。故选C。
下图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示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
A.甲—工业区、乙—居住区、丙—商业区
B.甲—生态区、乙—工业区、丙—居住区
C.甲—文化区、乙—工业区、丙—居住区
D.甲—商业区、乙—居住区、丙—工业区
21.关于该城市未来的规划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处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地租较低
②处适宜建设自来水厂,水质较好
③处适宜建设隔离绿化带,减少污染
④处适宜建设图书馆,靠近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20.D
21.B
【解析】
20.甲位于城市几何中心,交通四通八达,为商业区;乙是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为居住区;该地位于南亚,盛行东北风和西南风,丙分布在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交通便利,为工业区。故选D。
21.①处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主要是因为地处风景区,环境优美,①错误;②处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适宜建设自来水厂,②正确;③处位于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适宜建设隔离绿化带,以减少污染,③正确;④处离铁路近,噪声大,不适宜建设图书馆,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该市拟在规划区建设一大型仓储式批发市场,合理的布局方案是(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23.近年来,M住宅区对市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理由是( )
①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②靠近文化区 ③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洁净 ④有城市主要干道经过,交通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22.A
23.C
【解析】
22.大型仓储式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广,且需要便利的交通。图中甲区离城区较远,地价较低,且临近铁路和公路,交通便利,A正确;而乙处距城近,地价高,B错误;丙处和丁处的交通条件不如甲处,CD错误。故选A。
23.结合图例、读图可知,M住宅区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有城市主要干道经过,方面人们出行,所以对居民的吸引力较大,①④正确;没有信息显示M住宅区靠近文化区,②错误;图中信息显示M远离河流,③错误。故选C。
窑湾古镇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历史上溯于春秋,已有1400多年历史,古镇鼎盛于明清时,为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秦汉时,作为军需品烧窑处,周边窑多,故称窑湾。读窑湾古镇地理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24.明清时期,窑湾古镇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主要得益于( )
A.水运的兴盛 B.发达的制造业
C.广阔的消费市场 D.丰富的农矿产品
25.窑湾古镇难以恢复往日繁荣的景象,主要原因是( )
A.京杭大运河的淤塞 B.其他交通方式冲击
C.年青人口大量外迁 D.农业生产条件变化
【答案】
24.A
25.B
【解析】
24.窑湾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古镇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为南北水运枢纽。水运的兴盛带动了窑湾古镇工商业的迅速繁荣,窑湾古镇逐渐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商业重镇,使古镇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故A项正确。
25.由于近现代以来,南北向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以及廉价的近海海运的兴起,大运河沟通南北人流、物流大动脉的功能逐步被各种现代交通方式所取代,失去了在交通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古镇随之衰落,故B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亿人。常住人口总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江苏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
项目
总人口
年龄结构(%)
每10万人大学程度人数(人)
城镇人口比重(%)
0~14岁
15~60岁
60岁以上
2000年
12.66亿
22.89
67.15
9.9
3611
36.09
2010年
13.39亿
16.6
70.15
13.26
8930
47.1
材料二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1)分析材料一中反映出的我国人口问题及相关成就。(8分)
(2)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4分)
(3)根据材料二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概括世界人口数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分)
【答案】
(1)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负担加重。(任答2点)成就:新出生人口数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每10万人中大学程度的人数快速上升,说明我国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任答2点)
(2)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依然较多;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抑制了经济发展;环境压力大。(任答2点)
(3)20世纪中期以前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中期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或1950年以前人口增长缓慢,1950年以后人口增长迅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增长、我国的人口现状及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根据材料一可知,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2.66亿,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39亿,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其次,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从9.9%上升至13.26%,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负担加重。成就方面:0~14岁人口比重从22.89%下降至16.6%,新出生人口数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得到了控制;其次,每10万人大学程度人数从3611人上升至8930人,表明我国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最后,城镇人口比重从36.09%上升至47.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2)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我国目前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每年净增人口依然较多;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总量大,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经济发展受到抑制;正是由于庞大的人口以及有限的自然资源,所以我国的环境压力大。
(3)注意表述其变化特征的阶段性。读图可知,根据图中折线坡度可知,20世纪中期(大致1950年)以前,折线坡度较缓,人口增长缓慢;20世纪中期(大致1950年)以后,折线坡度大,人口增长迅速。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我国人口流动背后的驱动因素,一是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二是人口管理政策。当前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地区,但是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在采取“控人”政策,导致人口增幅减小;安徽、陕西在采取大规模“抢人”政策,且效果非常明显,成为人口净流入的“大黑马”。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人口流动分布(单位;万人)示意图。
(1)说明人口大量迁入给迁入地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2)简述安徽、陕西成为人口净流入“大黑马”对当地的有利影响。(4分)
(3)分析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增幅逐渐减小的原因。(4分)
【答案】
(1)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质量和水平下降;居住条件变差;加剧迁入地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环境恶化;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等。(任答2点)
(2)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文化交流;促进当地资源开发等。(任答2点)
(3)沿海地区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对外来人员吸引力下降;国家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中西部地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入驻,就业机会增多;能照顾家庭,外出意愿降低等。(任答2点)
【解析】
本题以我国人口流动为材料,涉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和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增幅逐渐减小的原因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人口大量迁入,导致城市短时间内人口增加过快,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相对落后,服务质量和水平下降;人口过多,居住条件变差;人口大量迁入,会加剧迁入地的交通拥堵;流动人口多,难以管理,社会治安环境恶化;人口多,废弃物多,使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等。
(2)人口净流入多,有利于迁入地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迁入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经验,加快了生产方式的交流和发展。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当地资源开发等。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外来人口的迁入使人口的流动成为常态,有利于人才的引进。
(3)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生活成本上升,对外来人员吸引力下降。由材料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采取“控人”政策,中西部地区采取“抢人”政策,两地人口政策不同,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就业机会增多,本地就业,还能照顾家庭,人口的外出意愿降低。另外国家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也减少了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沿海。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盆地四周的冲积扇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1)推测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并说明其原因。(8分)
(2)说明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4分)
【答案】
(1)主要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或山麓冲积扇)。原因:地形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较充分;光照资源丰富;主要交通干线经过,交通便利。(任答3点)
(2)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及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以及政治、文化等。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因此水分是决定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水源比较充足,而且从图中的公路和铁路分布状况可观察处,塔里木盆地交通线呈环状分布,在山前冲积扇处交通干线经过,交通便利,是城镇布局最好场所。
(2)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而且地域辽阔,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开发难度大;沙漠广布,地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从而使得该地人口容量小。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为2000~2010年我国某大城市常住人口及密度的空间分布图。该城市5~6环及6环外近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的现象),政府欲甩掉“倒挂”的帽子,决定严控外来人口。
(1)说明该城市2环内和5~6环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4分)
(2)分别说明居民居住在2环内和5~6环的优点。(4分)
(3)指出该市“人口倒挂”现象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4分)
【答案】
(1)2环内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小,虽然人口数量少,但人口密度大;5-6环范围大,占地广,虽然人口多,但人口密度小。
(2)2环内:靠近市中心,商业繁荣,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生活方便。5~6环:靠近近郊工业区,就业机会多,方便上下班;位于近郊区,生活成本低。
(3)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可能导致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外来人口多,城市管理难度增加,存在社会治安隐患;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任答2点)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原因及居住区分布的影响因素、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1)据图可知,2环内人口数量少,5-6环多;但是2环内人口密度大,5-6环人口密度小;原因是2环内地处市中心,地价高,占地面积小,虽然人口数量少,但人口密度大;5-6环接近郊区,范围大,占地广,地价低,虽然人口多,但人口密度小。
(2)2环内是市中心,商业繁荣,交通最便利,公共设施较完善,生活方便,因此在此居住便利。5~6环接近郊区,而且靠近近郊工业区,企业多,就业机会多,在此居住方便上下班;且此地位于近郊区,地价低,房价低,生活成本低。
(3)“人口倒挂”现象是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的现象,据图可知该大城市人口多,会导致就业压力大,部分人可能失业,出现贫困等社会问题;“人口倒挂”现象,导致外来人口多,城市管理难度增加,不稳定因素增加,存在社会治安隐患;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人口压力大,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二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 (A卷)(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必修二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卷 (B卷)(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2(新教材)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备考B卷地理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图中表示火星的序号是,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后,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