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重庆八中高2024级高一(上)阶段检测一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份“教育培训班鄙视链”的名单在网上热传。马术班、竖琴班、国际象棋班等相对冷门的课程,处于“鄙视链”的顶端,而常见的兴趣班,比如钢琴班、书法班则被认为是“俗气”“廉价”的低层次课程。
兴趣爱好本身并无“高大上”与否的属性,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看待它,当一个兴趣培训班被赋予特殊的文化身份,其“光环”便逐渐形成了。“物以稀为贵”,越是罕见的领域,越有可能让人摸不到头脑,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某种奇特的幻想甚至崇拜,反之亦然。试想,世居草原之上的牧民家庭,谁会认为让孩子学马术是高大上?
再者,便是文化话语权发挥的作用。可以看到,在这份“鄙视链”中,越“西方化”或者“国际化”的兴趣爱好,越有可能得到家长的追捧,比如国际象棋、马术、高尔夫等领域,被不少人视为“培养绅士淑女”甚至“步入上流社会”的捷径。这样想的人多起来,更多资本与优质人脉也就逐渐附着在相关领域之上,因此,一些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也要让孩子跻身其中。
在教育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家长们的强烈焦虑感虽然情有可原,却未必是理性之举。其实“鄙视链”背后,不乏攀比意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的天赋不同,真正的“通才”毕竟罕见,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的兴趣天赋与课程的实用性相结合。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兴趣培训班,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其心理健康与长远发展并无好处。
面对一些兴趣培训班天花乱坠式的自我宣传,以及某些网上的营销号为了流量刻意制造的舆论焦虑感,家长们要具备“反套路”的意识,以冷静的态度应对变化无穷的焦虑贩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培训班的意义,并不是让孩子显得多么“高大上”,而是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优势,培养训练孩子的学习热情、思维方式,促进其在校园中的学习与发展。因材施教地引导孩子获得多面的兴趣与技能,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才是选择兴趣培训班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黄帅《兴趣班“鄙视链”不过是另一种焦虑贩卖》)
材料二:
上兴趣班重在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爱好,只要所选项目健康有益,并且孩子感兴趣就行,何来高低贵贱之分?而马术、高尔夫、击剑是很不错的运动项目,孩子喜欢并且经济条件允许,报名学习并无不可。而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这些传统项目也非常有趣有益,孩子学习这些项目,同样能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运动项目无高低贵贱之分,乐器、棋类同样也不存在雅俗优劣之别。不应人为排列出所谓的雅俗贵贱顺序,炮制出所谓的“鄙视链”。
上兴趣班追求的应该是发掘爱好、掌握技艺、增长知识、收获快乐等,说到底是孩子的事,不应该掺杂太多成人世界的功利和势利。在一些人眼里,培养马术、高尔夫等兴趣爱好就是在为“成为贵族”铺路。殊不知,即便以西方人的眼光审视,是否真正意义上的“贵族”也并不在于会不会骑马、能不能打高尔夫球,而在于是否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比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崇尚道德修养和坚贞气节、高雅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优雅的气质等。这些不是用钱能堆出来的,它必须以爱和责任用心浇灌。
(摘编自李思辉《对兴趣班“鄙视链”不妨一笑置之》)
材料三:
天眼查数据新闻实验室依次检索了网传的“兴趣班鄙视链”中提及的各类项目,整理了经营范围中包含这些项目培训的企业数量。
从地域上看,在六类兴趣班的地域排行榜中,广州、江苏、浙江普遍占据了比较靠前的位置。其中,广东省的六类兴趣班相关企业(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数量均位列前三名,单是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就超过了5万家。此外,北京、山东等地的兴趣班相关企业也较多。有趣的是,山东省的语言类培训相关企业数量最多。
(摘编自陈海峰《天眼查:我国今年前8月新增兴趣班相关企业超过6.7万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罕见领域的不了解是某些兴趣培训班成为兴趣班“鄙视链”顶端的一个重要因素。
B. 文化话语权对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进入附着更多资金与优质人脉的兴趣培训班有影响。
C. 是否真正意义的贵族不在于掌握了什么冷门的技能,而在于是否具备许多不凡的精神特质。
D. 强烈的焦虑感使家长们为孩子选择所谓的“高大上”的兴趣培训班,这是不理性的举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眼查数据显示的兴趣班六类项目发展并不均衡,其中艺术类数量最多,语言类数量最少。
B. 兴趣班数量的多少跟经济是否发达关系不大,山东语言类培训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就是例子。
C. 进入“鄙视链”顶端的兴趣培训班也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带来负面作用。
D. 家长让孩子上兴趣班不一定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掺杂了成年人的功利因素。
3. 下列对兴趣班的相关论述不符合材料意图的一项是( )
A. 兴趣爱好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兴趣班的选择应依据个人爱好和是否有益健康而不是社会赋予的“高大上”与否的标签。
B. 兴趣班的选择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应该掺杂太多父母的意愿,但并不意味着一切由孩子做主而把父母排斥在外。
C. 兴趣班选择的依据是看其能否培养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高雅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优雅的气质等。
D. 兴趣班“鄙视链”是商家贩卖焦虑,家长推波助澜的结果,只有家长理性冷静并且商家行为得到规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这三则材料在报道兴趣培训班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C
4. ①首先提出问题:“教育培训班鄙视链”现象引起热议;②紧接着分析问题:分析教育培训班鄙视链产生的原因;③最后解决问题:家长应明确选择培训班的应有之义,面对培训班鄙视链问题家长应具备反套路意识,冷静应对。
5. ①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兴趣培训班“鄙视链”产生的原因;②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参加兴趣培训班的真正价值;③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兴趣培训班的地域分布差异。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这是不理性的举动”分析错误。据材料一“家长们的强烈焦虑感虽然情有可原,却未必是理性之举”可知,原文并没有完全否定家长的这种焦虑。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兴趣班数量的多少跟经济是否发达关系不大”分析错误。材料三的天眼查数据,显示了“从地域上看”各类兴趣班数量的分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兴趣班的多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因为“广东省的六类兴趣班相关企业(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数量均位列前三名,单是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就超过了5万家”;“山东语言类培训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就是例子”也不是论证兴趣班的数量是否与经济发展有关,而是语言类兴趣班很多的一个特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以及分析创作意图的能力。
C.“兴趣班选择的依据是看其能否培养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高雅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优雅的气质等”张冠李戴,“能否培养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高雅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优雅的气质等”是西方贵族的特质并非是兴趣班选择的依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由文章标题“兴趣班‘鄙视链’不过是另一种焦虑贩卖”可知材料一的中心话题是“教育兴趣培训班‘鄙视链’”。
然后抓每一段的开头句来分层。
材料共五段文字。第一段开头句“最近,一份‘教育培训班鄙视链’的名单在网上热传”引出话题,提出具体的问题,即“教育培训班鄙视链”现象引热议。这是第一段,属于提出问题部分。
第二段“被赋予特殊的文化身份,其‘光环’便逐渐形成了”,第三段“再者,便是文化话语权发挥的作用”,第四段“其实‘鄙视链’背后,不乏攀比意识”,这些都是教育培训班鄙视链产生的原因,为第二层,属于分析问题部分。
第五段“面对……家长们要具备‘反套路’的意识,以冷静的态度应对变化无穷的焦虑贩卖……”,面对这一问题,家长该如何去做,这是解决问题部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首先找到三则材料的共同话题,都与兴趣培训班有关。
然后结合材料的出处以及材料的内容来概括各自的侧重点。
材料一标题是“兴趣班‘鄙视链’不过是另一种焦虑贩卖”,可见材料一主要是说兴趣培训班“鄙视链”,材料共五段文字,二、三、四段都是分析这一鄙视链产生的原因,所以材料一侧重报道兴趣培训班“鄙视链”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共两段文字,第一段说“上兴趣班重在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爱好”,第二段说“上兴趣班追求的应该是发掘爱好、掌握技艺、增长知识、收获快乐等”,这些都是参加兴趣培训班的意义,所以材料二侧重报道参加兴趣培训班的真正价值。
材料三由图表和文字组成,图表的题目是“各类兴趣班相关企业注册地区top10”,文字部分说“从地域上看,在六类兴趣班的地域排行榜中,广州、江苏、浙江普遍占据了比较靠前的位置……”,由此可知,这则材料主要是报道兴趣培训班的地域分布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变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濛濛细雨,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有的想都没想惹我们注意,而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在皮卡迪利广场,我们再也等不下去了,便只好叫住一辆四轮马车,让它带着我们慢悠悠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程。
一阵轻微的西南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那种潮湿的气味四处弥漫,甚至侵袭到各个城镇的中心,使善于观察它们形形色色活动的人想到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变下去!变下去!”可是,马蹄单调不变的嗒嗒声,窗子的吱吱声,车轮在地上颠簸的嘎登嘎登声,不紧不慢地,吵得我们昏昏欲睡,终于到家的时候,我们简直都快睡着了。
车费是两先令,在交给车夫之前,我们站在灯光下,这才偶然抬起了头。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旧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显眼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盯着他那匹马的尾巴。我们中间有一位把车钱递给他,他把钱接了过去,什么也没有说。但我们正走进花园大门时,却听见他开了口:“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
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一句怪话,便又关上了大门,走回到马车跟前来。
“情况糟到这个地步吗?”
“是啊,”车夫答道,“到头啦——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于是,他扬起鞭子,打算把车赶走。
“像这样糟有多久了?”
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文不对题地回答说:“我赶了三十年车。”
接着,他又盯住马尾巴发起呆来,只有一个个问题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来说说他自己。
“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
“你们真快断顿了吗?”
车夫苦笑了一下,那两个深坑之间的笑容实在奇特,恐怕很难在一张人脸上看得到。
“可以这么说,”他说道,“唉,才有多少呢?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有很多车主都破产关门了,一点也不比我们强。他们这会儿撇下我们,再容易不过了,你总不能教铁石心肠发慈悲吧,能吗?”他又苦笑了。
我们中间一个人低声说,公众都爱乘坐出租汽车。
车夫转过脸,透过黑暗凝视着下边。
“公众?”他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惊讶,“唉,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那是很自然的。他们坐在那里面来来去去快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嘛。我等了七个钟头才拉上你们。你们那会儿正找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马车,所以通常他们的脾气都挺大。”
“我们都为你难过,谁也想不到——”
他低声打断我们的话:“难过也顶不了饭……眼下没有谁能给我找个活儿干了。我干这活儿年头太长了。还有什么别的路可以走呢,可能也只有进济贫院。”
听着我们抱怨世道似乎太残酷,他又苦笑了。
“是呀,”他说得很慢,“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想不清有什么道理,但也只能这样了。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
于是他又一次举起鞭子。
这一次,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就用鞭子磕了磕马的肋部。那个被遗忘了的牲口像从梦中被唤醒似的迈动了腿,开始把马车从我们面前拖走。他们在灯光衬出的一丛丛树影之中,非常缓慢地沿路而去。
在我们的头上,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马车看不见了,那股风依然把那即将消失的车轮慢慢转动的声音送到我们耳边。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从剧院里出来,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每辆出租汽车看上去却都搭上了乘客”,预示着“我们”只能乘坐马车。
B. 小说中描写“风里有一种变化的气味”“一种无休无止的力量永远在呼喊”,渲染一切都在变化的氛围,象征时代变迁。
C. 小说描写车轮声的缓慢沉闷和“我们”昏昏欲睡,真切地表现了马车的缓慢节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人们方便快捷的生活需要。
D. 小说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穷苦人们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严厉批评。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描写马车“有的停在路边上,有气无力地招呼我们”,表现了马车生意难做,与出租车生意忙碌形成对比,为下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B. 小说具体描写马车夫的外貌形象,尤其突出“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等特征,形象地表现了马车夫情绪的低落和生意的艰难。
C. 小说描写马车夫在谈话过程中多次“扬起马鞭”这一细节,既表现了马车夫的职业习惯,又表现了马车夫对谈话内容感到厌倦,急于离开。
D. 小说结尾“云朵像艘船一样正乘着带有变化气味的风,疾速地驶过黑河似的天空”一句,既描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与前文相呼应。
8. 请概括本文主人公马车夫的形象特征。
9. 小说以“演变”为题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D 7. C
8. (1)生活艰辛;(2)有感恩心;(3)对时代演变感到无奈;(4)对前途迷茫。
9. (1)“演变”在文中指由马车变为出租车;(2)时代发展演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3)有些人和事物会被淘汰,作者对此感到无奈和同情;(4)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演变。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D.“作者对社会的严厉批评”错误,文中没有体现,属于过度解读文本,这篇小说主要是展现时代发展演变中穷苦人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穷苦人的同情,并不是批评讽刺社会。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厌倦”错误,由车夫所说的话以及“车夫又垂下了手,仿佛乐于让它歇一歇似的”这一表现可知,车夫是乐于和“我们”交谈的,“扬起马鞭”是马车夫的职业习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由“这个车夫看上去有六十岁上下,脸又瘦又长,下巴和下垂的灰须仿佛永久贴在他那蓝色旧大衣竖起的领子上。不过他脸上最显眼的特征还是腮帮子那两道沟,又深又空,看上去那张脸是由一些没有黏着肉的骨头拼成似的,中间深陷出一双眼睛,一点儿神采也没有”“您可救了我一命”“今儿个,我拉上你们之前,只挣了十八便士;昨儿个挣了五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而我一天得挣七先令交租车费,那还算是便宜的”可以看出马车夫的生活是艰辛的,以六十岁上下的高龄来做马车夫,而且瘦弱,认为我们所付的钱救了一命,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马车夫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
(2)由我们付给车费时马车夫的表现来看,“谢谢您啦!您可救了我一命”,最后临走之前“他说了声‘真谢谢你们啦’”,他付出劳力,我们付出金钱,这本是理所应当之事,而他反复向我们道谢,这表明他有感恩之心。
(3)由“我倒不怪出租汽车,我谁也不怪。让我们赶上了,就这样赶上了”“对我们是狠了一点,我们根本没有招惹谁呀。可是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让我来说的话。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我想过了,想不清有什么道理,但也只能这样了”可以看出,面对时代的演变进步,马车夫是无奈的。
(4)由“还有什么别的路可以走呢,可能也只有进济贫院”“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我也说不准,会不会为再赶不了车心里难受,这太让我丧气了”可以看出,马车夫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感到迷茫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意蕴,一般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挖掘。
首先理解标题的字典意思。“演变”指发展变化。
然后到文中找到“发展变化”的对象。
由“我们简直搭不上一辆出租汽车。倒有不少双轮和四轮马车驶过去……这差使。现在没人需要我们了……他们都要坐出租汽车……人们叫不到出租汽车时,才坐我们马车”可知,这“演变”是说交通工具的变化,即由马车变为出租车,也是职业的变化,马车夫被司机替代。
由“一件东西来了,就把另一件东西挤走了,就这样挤下去”可知,这“演变”还是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这是时代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由“我们的末路很快要到了——不会有多久”可知,在演变的过程中,终有一些人或事物会被淘汰,但这是历史的必然,对此作者是同情而无奈的。
结合全篇来看,要想在时代的演变中不被淘汰,就需要与时俱进,就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考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分析标题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①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祖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注】①淮阴侯:韩信,功高于世,为君主所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亭长,秦汉官名,属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B. 关中,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 食邑,即收食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年号,比如北魏高祖元宏、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为刘邦平定天下做了很好的准备。
C.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14. 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如今萧何未曾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但是封赏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2)希望您辞让封赏不要接受,把家产、资财全都捐助军队,那么皇上心里就会高兴。
14. 刘邦在外征战而萧何留守,刘邦对其内心有所怀疑。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去”的主语为“项王与诸侯”,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
“何”是“具得秦图书”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大意为:沛公被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年号”错误,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C.“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原文只是说“群臣皆莫敢言”,不代表心悦诚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得分点:
(1)“徒”,只,只是;“顾”,表转折,反而,却;“何也”表反问,为什么。
(2)“愿”,希望;“让”,辞让;“悉”,全、都;“佐”辅助、帮助;“说”,通“悦”高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
本题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要结合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旁观者清,召平知道,淮阴侯造反引起了刘邦的警觉怀疑;皇帝在外作战,萧何留守京都,刚刚经历了背叛的刘邦对萧何不放心。
萧何“徒持文墨议论,不战”却位居高官,对萧何“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召平看透了刘邦的目的,表面上看是体现了皇上对萧何的宠信和保护,实际上是为了监视萧何。
最后萧何拒绝封赏的事实证明召平的担忧是对的,因为“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说明刘邦是以此试探萧何是否怀有二心。所以召平为萧何担忧,因为刘邦对萧何有所怀疑。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跟在他左右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被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平叛尚未结束,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召平替萧何忧虑。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风吹日晒地统军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事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目前淮阴侯刚刚在京城谋反,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设置卫队保护您,并非以此宠信您,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那么皇上心里就高兴了。”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③,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被贬永州时作。②莳:种植。③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清静悠闲的氛围。
B. 第二句赞赏卢少尹不愿为尘俗琐事所累,既洁身自好又自我珍重的良好品质。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与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意味深长,最后一句借“鸥鸟”与人“相亲”,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伤。
16.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项,“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伤”错误,尾联表明了卢少尹清闲自在的生活,“鸥鸟”与人“相亲”,生态和谐,自然有趣,表明诗人的羡慕与向往。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意思是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所以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生出一种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再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依据以上分析,可见颈联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蔑视权贵,保持独立人格的理想追求。
(2)杜甫在《登高》中表达其不仅为自己的遭遇伤感,也为国家命运忧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答案】 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④.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⑤. 五陵年少争缠头 ⑥. 一曲红绡不知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容易写错的字有:“鬓”“潦”“停”“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所谓的国学热中, 的是孔子热。我经眼所及,最忌讳却最常见的这类著作的流弊往往有二:一是作者或不具根底,缺乏诠释古典的基本常识,缺乏参照多种文献来理解孔子的起码能力,望文生义、______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是作者或________,沿袭旧来以孔说为宗教的惯例,借孔子的嘴传所需的教,而一用如宗教,也就难逃“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命数,最易带累孔子也成为让人们厌恶的对象了。
( )。他研习孔子与《论语》多年,在执教的学校与京沪电视台都讲授过孔子,出版了《论语导读》《孔子传》等著作;他由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知名的教授, ,备尝艰辛,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有鲜明的是非观念。他在《孔子传》中声明,他的写作首先力求“知识正确”——对史实尽可能作客观的叙述;其次力求“价值观正确”——对是非尽可能作明确的判断。他的这部新作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节选自《孔子如来》前言)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当其冲 邯郸学步 别有用心 纵横驰骋
B. 一马当先 郢书燕说 别有会心 纵横驰骋
C. 首当其冲 郢书燕说 别有用心 走南闯北
D. 一马当先 邯郸学步 别有会心 走南闯北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眼所及,最忌讳却最常见的这类著作的流弊往往有二
B. 我眼所及,这类著作最忌讳却最常见的流弊往往有二
C. 经我眼所及,最忌讳却最常见的这类著作的流弊往往有二
D. 我经眼所及,这类著作最忌讳却最常见的流弊往往有二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鲍鹏山教授对于如何阐发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有着真知灼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
B. 鲍鹏山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也对这两种流弊保持了高度警惕
C. 鲍鹏山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对于如何阐发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也有着真知灼见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 鲍鹏山教授对这两种流弊保持了高度警惕,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
【答案】18. C 19. B 20. D
【解析】
【分析】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此处根据后文内容,写是“孔子热”遭受“流弊”,显然是遭受了“灾难”,故选“首当其冲”。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长处。郢书燕说:指穿凿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此处要表达的不是“模仿”,而是解说经典时“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故选“郢书燕说”。
别有用心: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企图。别有会心:另外有一种独特的领悟。根据“借孔子的嘴传所需的教,而一用如宗教”可见,是指这些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扬孔子学说,而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学说,是“别有用心”。
纵横驰骋:形容作战英勇,所向无敌;也比喻文学创作能尽情发挥,无拘无束或思想感情奔放自如。走南闯北:形容到过很多地方,阅历丰富。这里是写他曾经的生活经历,既非作战,也不是文学创作,故选“走南闯北”。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一为滥用介词,“经眼所及”中,“及”字缺乏主语,其主语应该是“眼”,本句在“眼”前加上“经”,导致主语变成“我”,便搭配不当,应删去“经”,“我眼所及”是名词性短语,可做定语;排除CD。
二为语序不当,“最忌讳却最常见的”是形容词性短语,应直接修饰“流弊”,“这类著作”应调换到“最忌讳却最常见”之前,排除A。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中的句子应该是个过渡句。第一段重点写孔子热的出版物的两个流弊,第二段重点写鲍鹏山教授执教研学和个人成长的经历,这也是其治学的有利条件。既然要承上启下,首先排除AC,都没有承接上文对流弊的态度,只提到下文其“真知灼见”和“有利条件”;其次排除B,语序不当,应该先保持警惕,再说起“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据此看,需要D项更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例如,将氧化铝称为“陶土”,氧化钙称为“碱土”等。事实上,稀土是镧、钪、钇等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用于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难以熔化,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离,且外观酷似“土壤”,① ,这一名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
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艇,② 。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它有“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之称,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
③ 。两者的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矿物中共生情况和离子半径皆不同。在应用上,轻稀土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假稀土”,虽然存量大、应用广,但价值相对低廉;而重稀土资源稀缺,可用于航天、军事、国防及新材料合成等高科技领域,价格昂贵,可替代性小。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中华中学某高中生打算利用上述语段做一个介绍“稀土”知识的科普小视频,视频分三个板块,请你为这三个板块各设计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答案】21. ①故人们称之为稀土;②稀土无处不在;③稀土分轻稀土和重稀土。
22. ①名称由来;②广泛应用;③种类区分。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
第一空处根据下文“这一名称”中信息可以确定信息有名称的介绍,再结合上文“因为当时冶炼提纯难度较大,用于提取这类元素的矿物比较稀少,而且获得的氧化物难以熔化,也难以溶于水,也很难分离,且外观酷似‘土壤’”信息确定必须有照应“因为”得出结论的关联词,比如“所以”“故”“于是”等等,再根据上文表述内容围绕着稀缺而言,于是确定答案为“故人们称之为稀土”。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第二空根据上文“现实中,小到手机屏幕、数码相机,大到导弹、雷达、潜艇”,以及空后的标点句号可知应该为“稀土无处不在”或“应用广泛”。
第三空属于段首总结句,结合下文“两者”以及分号前后内容确定对象为“轻稀土和重稀土”,确定答案为“稀土分(包括)轻稀土和重稀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即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提取关键句子为“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这一名称从18世纪沿用至今”,归纳为“名称由来”。
第二段结合“稀土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和军工领域”,得出“广泛应用”。
第三段由观点句子“稀土分轻稀土和重稀土”得出“种类区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终生成长,终身幸福。而在此过程中,有些事,有些人,值得铭记,引人感怀。
请以“成长有你”为题目,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透露真实人名、校名,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成长有你
清风伴着流水,皎月伴着黑夜,您伴着我……成长路上,感谢有你——我的父亲。
那一年,你二十三岁,我的啼哭让初为人父的你欣喜不已,笑容总也收不住,本就小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在你和妈妈的呵护下,我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系扣子,穿衣服,骑自行车……在你粗糙的大手掌下是我的小手。至今想来,那双粗糙的大手永远是那么温暖,那么有安全感,只要被这双手牵着,我就是天下最幸福的小孩儿。正是你牵着我,走上成长的道路。
那一年,你二十八岁,我上幼儿园了。家离学校很近,你把我举到你的头顶,让我坐在脖子上。一米九的你很高,我害怕地抓住了你的头发,尽管扯得你头皮生疼,可你仍然笑着安慰我:“别怕,别怕,有爸爸在。”渐渐地,在你温言细语的安慰下,我习惯了。我神气地坐在你的脖子上,感受着别的小朋友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却没发现,你头上滴落的豆大的汗珠。坐在你的脖子上,我就觉得没有人比我高,没有人比我幸福。成长有你,正是因为有了你的爱,我才更加勇敢。
那一年,你三十二岁,我上小学了。开学日,我紧紧地抓住你的手,不肯松开。你又是轻言细语的安慰我,鼓励我,可仍无济于事。你沉思片刻,倏得掰开我的手,头也不回地向门外走去。我愣了一下,继而嚎啕大哭起来。你像是听到了我的哭声你脚步犹豫了一下,背影像是在挣扎着什么,终于,你还是走了。当时小小的我,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你放学接我回家,伸出手想要接过我的书包。我侧身一躲,向自家车走去,你伸出的手停在半空中,然后缓缓放下。扯起一抹苦笑,向我走来。我当时没有理你,后来才知道,你那是为了我好。正是因为你的转身离开,我才懂得了自立,我才会慢慢长大。
如今,你已四十二岁了,我上高一了。我长大了,而你却越来越老。我一头乌发,你却早已华发滋生。你再也抱不动我了,再也背不动我了。因为你的女儿长大了。
父亲,是你,教我慢慢成熟,教我学会勇敢,教我学会自立……春水初生,春华初盛,春风十里,都不如你。感谢我的成长路上有你——我的父亲。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命题作文,材料属于引语式材料。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可以概括为:人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第二句可以概括为:成长过程中的人或事让人铭记、感怀。此材料引导学生记叙人生中那些难忘的人或事。
题目中的“成长”,一般指长大、成人,也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一个变化过程。成长是向一个方向靠近,此方向为:个体所在社会人际圈的特定强权所在者的特定年龄处。
题目中“你”,按照材料中的引导,可以理解成“人”,也可以理解成“事”。如果理解成“人”,这里的“人”一般是自己的师长、父母或其他长辈,可以写此人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作用,他的哪些言行使自己慢慢走向成熟,自己是如何被触动的;如果理解成“事”,可以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刻骨铭心的事,自己在事件经历后是如何受到教育,又是如何变得成熟的。总之,写作时,一定要紧扣“成长”和“你”展开。重在写过程,抓细节,充分发挥描写手法的作用;写感悟,让文章思想丰富,富有哲理内涵。
立意:
1.成长有你,老师,你让我学会成熟。
2.成长有你,父亲,您让我懂得了自立。
3.成长有你,这件事让我慢慢长大,笑对挫折。
2023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