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三讲 文言虚词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
第三讲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
(一)而
“而”作为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是作为两项内容或两个句子的连接词,表明前后内容或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连词,构成的关系较为复杂。以下三种情况考生最容易辨析不清,我们重点加以讲解。
1.表修饰VS表递进
“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饰关系。
“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包含主语和谓语两个句子,并且在语意上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2.表顺承VS表并列
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跟踪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秦王还柱而走( )
(2)蟹六跪而二螯( )
(3)夫赵强而燕弱( )
(4)毕礼而归之( )
(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6)人非生而知之者( )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8)荆轲和而歌( )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
介词表原因VS连词表原因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
(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词。
[提示] “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
[提示] “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跟踪训练】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3)臣以供养无主( )
(4)但以刘日薄西山( )
(5)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三)与
“与”作“和、跟、同”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
1.介词表“和、跟、同”VS连词表“和、跟、同”
“与”译为“和、跟、同”是连词还是介词,可以这样辨别:
(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的“与”作介词。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2.实词“与”VS虚词“与”
分不清“与”的词性是虚是实,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2)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译为“和、同”。
【跟踪训练】
3.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4)则与一生彘肩( )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7)吾与徐公孰美(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四)焉
表代词或兼词VS表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为陈述语气。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焉”表疑问语气。
【跟踪训练】
4.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于是余有叹焉( )
(2)且焉置土石( )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6)犹且从师而问焉( )
二、“六技法”推断文言虚词
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原文语境中去验证。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但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技法一 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如“遂扫石而坐”,是先扫石,再坐下,由此推断“而”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是一面丢掉铠甲、拖着武器,一面逃跑,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此推断“而”表修饰关系。
【跟踪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2)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3)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技法二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跟踪训练】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3)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技法三 同位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跟踪训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2)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3)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技法四 语法分析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跟踪训练】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技法五 删换判断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虚词被删除或替换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
【跟踪训练】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技法六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跟踪训练】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余渖。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群丐登堂歠,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先生曰:“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应声起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
(节选自《虞初广志》,有删改)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五讲 文言断句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五讲 文言断句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五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断句解析版doc、第五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断句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四讲 文言句式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四讲 文言句式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四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句式解析版doc、第四讲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句式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七板块 文言文阅读 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 精讲精练-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解析版doc、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之文言基础知识课时作业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