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六 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六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六实验-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六 实验
    一、单选题
    1.生物实验中常会用到对照实验,以下对照实验的设置正确的是( )
    A.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时,需设置加酶处理和加热处理两组
    B.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将变形虫切成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
    C.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实验,需要对实验材料分别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进行染色观察
    D.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时,设置两组实验:一组滴加适量稀盐酸,一组滴加等量的NaOH溶液
    【答案】B
    【分析】
    1、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A、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设置加酶处理和无机催化剂(氯化铁)处理两组,A错误;
    B、研究细胞核功能时,将变形虫切成两半,一半有核,一半无核,有核组为对照组,无核的组为实验组,B正确;
    C、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实验,需要对实验材料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观察,C错误;
    D、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时,至少应设置3组实验:一组滴加适量稀盐酸模拟酸性环境,一组滴加等量的NaOH溶液模拟碱性环境,另一组应滴加等量的蒸馏水模拟最适pH,D错误。
    故选B。
    2.科学家发现某些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一种能够帮助水分子进出细胞的蛋白质A。为了进一步研究A的功能,科学家选用细胞膜中缺乏A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实验组号
    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的处理
    在低渗溶液中测定卵母细胞的水通透速率(cm/s·10﹣4)

    向卵母细胞注入微量水(对照)
    27.9

    向卵母细胞注入蛋白质A的mRNA
    210.0

    将部分Ⅱ组细胞放入含HgCL2的等渗溶液中
    80.7

    将部分Ⅲ组细胞放入含试剂M的等渗溶液中
    188.0

    A.如果人工构建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它的水通透速率与Ⅰ组细胞的相似
    B.Ⅱ组实验表明蛋白质A的mRNA在卵母细胞中进行了翻译过程
    C.HgCl2通过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影响蛋白质A的活性
    D.试剂M能部分解除HgCl2对蛋白质A的抑制作用,使A的功能部分恢复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可知,Ⅰ是对照组,Ⅱ、Ⅲ、Ⅳ属于实验组,Ⅱ与Ⅰ对照,Ⅱ注入蛋白质A的mRNA,经翻译形成蛋白质A,在低渗溶液中测定卵细胞的水通透速率远大于Ⅰ,说明蛋白质A可以促进水的跨膜运输;Ⅲ与Ⅱ对照,Ⅲ将Ⅱ的部分细胞放入含HgCl2的等渗溶液中,水的通透性大大降低,说明HgCl2可能对蛋白质A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Ⅳ与Ⅲ对照,Ⅳ将部分Ⅲ组细胞放入含试剂M的等渗溶液中,水的通透性又升高,说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部分恢复。
    【详解】
    A、如果人工构建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因为缺乏蛋白质,它的水通透速率与Ⅰ组细胞的相似,A正确;
    B、Ⅱ组实验表明,注入蛋白质A的mRNA在卵母细胞水通透速率远大于Ⅰ,说明蛋白质A的mRNA在细胞中进行了翻译形成蛋白质A,B正确;
    C、实验Ⅳ中加入M物质后,水的通透性又升高,说明HgCl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只是改变了蛋白A的空间结构,降低了蛋白A的活性,C错误;
    D、实验Ⅳ中加入M物质后,细胞对水的通透速率接近于实验Ⅱ,说明M物质能解除HgCl2对蛋白A的抑制作用,使蛋白A的功能部分恢复,D正确。
    故选C。
    3.某科研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将100粒莴苣种子放置在适合生长的恒温条件下,并在黑暗中吸收足够的水分,如下图中的Ⅰ~Ⅴ所示,通过图中不同组合的光照条件处理,48小时后,检查发芽率(发芽种子的比例),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课题是研究不同光环境对莴苣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B.本实验的黑暗条件是无关变量,光照是自变量
    C.由图中实验可知,影响发芽率的关键因素是黑暗处理前是否进行光直射
    D.莴苣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和氧气,图中Ⅴ中发芽率应该是100%
    【答案】B
    【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即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
    A、结合实验处理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处理的不同,因变量是发芽率,据此可知本实验的课题是研究不同光环境对莴苣种子发芽率的影响,A正确;
    B、本实验的不同组合的光照条件是自变量,黑暗处理属于对照组,B错误;
    C、由图中实验结果可知,影响发芽率的关键因素是黑暗处理前是否进行光直射,因为黑暗处理前进行光直射的处理组发芽率均达到l00%,C正确;
    D、莴苣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和氧气,图中Ⅴ黑暗处理前也有光直射的处理,因此,该组中发芽率应该是100%,D正确。
    故选B。
    4.为了初步检测药物X和Y的抗癌活性,在细胞培养板的每个孔中加入相同数量的肝癌细胞,使其贴壁生长,实验组加入等体积相同浓度的溶于二甲基亚砜(溶剂)的药物X或Y,对照组中也加入了一定的溶液,培养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结果
    组别
    细胞个数(个/孔)
    对照
    7.8×106
    药物X
    6.7×104
    药物Y
    5.3×105

    A.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设置了三个孔,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B.可用胰蛋白酶处理使肝癌细胞脱落下来并进行计数
    C.对照组中加入的溶液是和实验组等体积的无菌蒸馏水
    D.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药物X的抗癌效果较好
    【答案】C
    【分析】
    1、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检测药物X和Y的抗癌活性,自变量是药物X或Y,因变量是细胞数量。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环境:①消毒和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和促生长因子等,还需添加血清、血浆一些天然成分。
    (3)温度和pH:哺乳动物一般为36.5℃±0.5℃;适宜的一定的pH:7.2~7.4。
    (4)气体环境:95%的空气(细胞代谢所必需)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
    A、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设置了三个孔,符合平行重复原则,最终求每个组的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降低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胰蛋白酶处理可以使肝癌细胞间的蛋白质被分解,破坏细胞间的连接,可以获得游离的肝癌细胞并计数,B正确;
    C、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对照组中加入的溶液是和实验组等体积的无菌二甲基亚砜,以排除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错误;
    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最终细胞的数量:对照组(7.8×106)>药物Y实验组(5.3×105)>药物X实验组(6.7×104),说明加入药物X的实验组存活的癌细胞数是最少的,即可以初步判断药物X的抗癌效果较好,D正确。
    故选C。
    5.已知小鼠的腹肌是由卫星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年轻小鼠的腹肌重量高于年老小鼠。利用“异种共生”实验手段可制成并体结合小鼠(A、B),两只小鼠可共享血液循环(图1),手术4周后取出小鼠B的腹肌,比较卫星细胞的数目,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应选择两只免疫排斥小或无的小鼠进行异种共生实验
    B.推测年老B鼠血液中的物质可调控年轻A鼠卫星细胞分裂
    C.实验需检测小鼠A和B是否实现血液共享
    D.推测可以利用“异种共生”实验手段研究某种激素的作用
    【答案】B
    【分析】
    异种共生可以共享血液循环,而血液共享可能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详解】
    A、共享血液循环,必须保证两者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为避免免疫排斥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应选择两只免疫排斥小或无的小鼠进行异种共生实验,A正确;
    B、年轻A和年老B制成的“并体结合小鼠”腹肌中卫星细胞数量大于年老A和年老B制成的“并体结合小鼠”腹肌中卫星细胞数量,推测年轻A鼠血液中的物质可调控年老B鼠卫星细胞分裂,B错误;
    C、因本实验是“利用异种共生实验手段制成并体结合小鼠(A、B),两只小鼠可共享血液循环”,故只有检测A和B是否实现血液共享,才能继续进行实验,C正确;
    D、激素是通过血液传送的,可以利用“异种共生”实验手段研究某种激素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6.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激素,其具有多种功能。ABA通过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以增强植物抗寒性的功能已经研究证实。某研究小组为验证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取若干生长状况良好的水稻幼苗作为材料进行了两次实验处理,首先用不同浓度的ABA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48小时的预处理,进行完第二次处理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用脱落酸处理的水稻幼苗抗寒性最低
    B.第二次处理是将幼苗在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C.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脱落酸的合成量会减少
    D.据图分析脱落酸增强抗寒性的功能具有两重性
    【答案】B
    【分析】
    1、脱落酸:产生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生理作用: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应用: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2、分析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ABA处理,因变量为相对电解质渗透率。
    【详解】
    A、根据图干信息可知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低有利于抗寒,因此,用10-5mol/L脱落酸处理的水稻幼苗抗寒性最高,A正确;
    B、实验目的是验证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首先用不同浓度的ABA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48小时的预处理,作为对照组,则第二次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作为实验组,B正确;
    C、由图可知添加了外源ABA的叶片在低温条件下相对电解质渗透率要低,故ABA增强植物的抗寒性,由此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合成的脱落酸会增多,C错误;
    D、图中三个浓度下的叶片相对电解质掺透率都低于对照组,据此分析ABA增强抗寒性的功能不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B。
    7.某染料(氧化型为无色,还原型为红色)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将吸胀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进行染色实验来了解种子的生活力,结果如下表:
    分组
    甲组
    乙组
    处理
    种子与染料混合保温
    种子煮沸后与染料混合保温
    结果
    种子中的胚呈红色
    种子中的胚未呈红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某染料的类型
    B.乙组胚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染料运出细胞
    C.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染色效果
    D.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甲组是种子与染料混合保温,结果种子中的胚呈红色,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产生了还原型物质;乙组是种子煮沸后与染料混合保温,结果种子中的胚未呈红色,说明种子未进行呼吸,没有产生还原型物质。结论:能进行细胞呼吸的种子具有生活力。
    【详解】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种子的生活力,即活种子和煮沸的种子,A错误;
    B、乙组种子煮沸后细胞膜已失去活性,种子中的胚未呈红色是细胞没有进行呼吸产生还原型物质,而不是胚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染料运出细胞,B错误;
    C、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强时,产生的还原型物质多。胚细胞代谢活动弱时,产生的还原型物质少,所以会影响染色效果,C正确;
    D、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还原型物质,D错误。
    故选C。
    8.为探究某种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用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做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1
    草药灌胃
    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2
    蒸馏水灌胃
    巨噬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3
    免疫增强剂A灌胃
    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少于组别1)

    A.该研究中,第2组是对照组,第1、3组是实验组
    B.巨噬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分化形成的淋巴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C.吞噬了该细菌的巨噬细胞和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一样嵌有抗原—MHC复合体
    D.实验证明服用该草药的小鼠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答案】C
    【分析】
    本题是在探究某种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根据表格分析,草药灌胃的第1组是实验组、蒸馏水灌胃的第2组是空白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的第3组是阳性对照组,实验的自变量是灌胃所用液体的种类,因变量是巨噬细胞数量情况。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该研究中第1组是实验组,第2组是空白对照组,第3组为条件对照组,A错误;
    B、巨噬细胞源自单核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而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
    C、巨噬细胞和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都是小鼠接触过同一种抗原(细菌)的细胞,所以产生了一样的抗原一MHC复合体,C正确;
    D、实验证明服用该草药的小鼠体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多,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故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同时也能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C。
    9.189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发现,利用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还有研究发现,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某研究小组为验证上述结论,进行了实验。实验共分6组,其中4组的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葡萄糖溶液+无菌水


    葡萄糖溶液+酵母菌


    葡萄糖溶液+A溶液


    葡萄糖溶液+B溶液

    注:“+”表示有乙醇生成,“-”表示无乙醇生成
    请据表回答,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表中4组外,其它2组的实验处理分别是:葡萄糖溶液+酵母汁;葡萄糖溶液+A溶液+B溶液
    B.制备无细胞的酵母汁时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以确保酶的活性
    C.组别④中无乙醇生成的原因是B溶液中缺少乙醇发酵的酶
    D.若为了研究B溶液中离子M对乙醇发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增加一组实验,该组的处理是葡萄糖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
    【答案】D
    【分析】
    1、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降低。
    3、酶的本质: 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下才有活性。
    【详解】
    A、为验证上述无细胞的酵母汁可以进行“乙醇发酵”及“乙醇发酵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离子辅助”的结论,还需要加设两组实验,一组为葡萄糖溶液+酵母汁(预期实验结果为有乙醇生成):另外一组为葡萄糖溶液+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生物大分子,包括相关酶)+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类小分子和离子)(预期结果为有乙醇生成),A正确;
    B、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实验中缓冲液的作用是保护酶分子空间结构和提供酶促反应的适宜pH,B正确;
    C、组别④中无乙醇生成的原因是虽然B溶液中存在起辅助作用的小分子和离子,但是缺少乙醇发酵的酶,C正确;
    D、据题干信息可知,M离子存在于B溶液中,故为验证M对乙醇发酵的是否为必需的,则应加设一组实验,即葡萄糖溶液+A溶液+去除了离子M的B溶液。若有乙醇生成,则证明B不是必须的;若无乙醇生成,则证明B是必须的。D项中缺A溶液,没有酶,结果不具说服力,D错误。
    故选D。
    10.研究人员发现,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光照后依然能够释放氧气。向离体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DCIP,光照后蓝色氧化型的DCIP接受氢后变成无色。研究人员为了验证该过程,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如表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甲试管
    乙试管
    丙试管
    丁试管
    叶绿体悬浮液(用蔗糖溶液配制)
    1 mL
    -
    1 mL
    -
    DCIP
    0.5 mL
    0.5 mL
    0.5 mL
    0.5 mL
    0.5 mol/L蔗糖溶液
    4 mL
    5 mL
    4 mL
    5 mL
    光照条件
    光照
    光照
    黑暗
    黑暗
    上层液体颜色
    无色
    蓝色
    蓝色
    蓝色

    A.甲试管与丙试管比较可以说明氢的产生需要光照
    B.设置乙试管和丁试管的目的是说明DCIP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自身不会变色
    C.甲试管有叶绿体和光照条件,故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蔗糖溶液应全部换成蒸馏水,以方便检测甲试管内叶绿体中是否有糖类产生
    D.甲试管除了颜色变化,实验过程中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答案】C
    【分析】
    分析表格: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叶绿体悬浮液和光照条件,因变量为是否产生[H],观察因变量为蓝色氧化态的DCPIP是否变成无色。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光照和叶绿体悬浮液存在的前提下,DCPIP才能接受氢后变成无色还原状态的DCPIPH2。
    【详解】
    A、甲试管有光照,上层液体变成无色,丙试管无光照,上层液体为蓝色,故甲试管与丙试管的比较可以说明氢的产生需要光照,A正确;
    B、乙和丁试管作为对照实验,没有添加叶绿体悬浮液,上层液体均为蓝色,说明DCPIP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自身不会变色,B正确;
    C、实验中制备叶绿体悬浮液使用蔗糖溶液可以维持叶绿体的渗透压,避免使用蒸馏水使叶绿体吸水涨破,故实验过程中用到的蔗糖溶液不能换成蒸馏水,C错误;
    D、甲试管中有叶绿体和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故实验结果除了颜色变化外,实验过程中还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D正确。
    故选C。
    11.苯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对环境有严重危害。采用比色测定法(使用苯酚显色剂)检测废水中苯酚残留量,应先制作系列浓度梯度的溶液进行显色反应,测定光密度值,绘制标准曲线。比色管的设置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管号
    1
    2
    3
    4
    5
    6
    苯酚浓度mg/L





    1
    A.随着标准比色管浓度梯度的减小,比色法测定的准确度也会随之减小
    B.光密度值与苯酚含量成正相关
    C.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0、0.2、0.4、0.6、0.8
    D.若废水为50mg/L的苯酚溶液,降解后约有21%的苯酚残留,可将残留液稀释20倍后,再进行比色
    【答案】A
    【分析】
    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设置浓度为0的苯酚作为空白对照组,并且6号试管苯酚浓度为1,由此可见,浓度梯度应该为0.2,即表中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0、0.2、0.4、0.6、0.8。
    【详解】
    A、一般而言,随着标准比色管浓度梯度的减小,比色法测定的准确度也会随之增加,A错误;
    B、光密度即吸光度,光密度值与苯酚含量成正相关,B正确;
    C、据上分析可知,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0、0.2、0.4、0.6、0.8,C正确;
    D、如果废水为50mg/L苯酚溶液,降解后约有21%的苯酚残留,即残留液中苯酚浓度约为10mg/L,与以上6支试管中的浓度相比,需要将残留液稀释20倍后,再进行比色,D正确。
    故选A。
    12.为研究光和脱落酸(ABA)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测定了野生型水稻和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水稻中ABA的含量,结果如图a所示;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结果如图b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据图a推测,光抑制植物AB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B.图b所示实验中自变量有3个
    C.据图b推测,黑暗条件下对野生型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比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更显著
    D.据图b推测,光信号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答案】C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ABA浓度、光照等条件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分析图a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无法接受光信号,产生的ABA相对含量较高,因此猜测光可能抑制了ABA的合成。b图中的自变量有ABA的浓度、植物类型(是否为光受体突变型)和是否光照处理。
    【详解】
    A、在图a中,光受体缺失突变体的ABA含量相对野生型高,可以推测光作用的时候会减少ABA的含量,可能光抑制植物AB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A正确;
    B、观察图b可以看出自变量有ABA的浓度、植物类型(是否为光受体突变型)和是否光照处理,共有3个,B正确;
    C、分析b图,在黑暗条件下,光受体缺失突变体的萌发率更低,所以黑暗条件下对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更显著,C错误;
    D、对于野生型个体来说,黑暗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会随着ABA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光照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随ABA的增加变化不大,降低缓慢,因此推测可能光信号减弱了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D正确。
    故选C。
    13.花椒具有镇痛的作用,为探究不同浓度的花椒浸提液对蜡蜍离体的甲,乙两类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实验小组设计实验并测定了在不同浓度的花椒浸提液中,两类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和动作电位消失所需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花椒浸提液浓度
    动作电位幅度/%
    动作电位消失所需的时间/min




    2.5%
    90.58
    90.42
    56, 69
    27.16
    5.0%
    85.33
    82.33
    47.67
    21.50
    7.5%
    80.25
    76.25
    39.25
    17.83
    10. 0%
    73.26
    63.75
    25.83
    14.00

    A.花椒浸提液能降低甲、乙神经元动作电位幅度,缩短动作电位消失所需的时间
    B.乙神经元动作电位先消失,说明乙神经元对花椒浸提液更敏感
    C.花可能通过增加神经元膜上Na+通道开放的数量来发挥镇痛作用
    D.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花椒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其对动作电位的抑制效应增强
    【答案】C
    【分析】
    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
    A、由表可知,随着花椒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甲、乙动作电位的幅度都在降低,动作电位消失所需时间也都在缩短,A正确;
    B、乙神将元动作电位消失所需时间比甲短,说明乙神经元对花椒浸提液更敏感,B正确;
    C、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是Na+内流,使神经元膜上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由表可知,花椒浸提液可以降低动作电位幅度和缩短动作电位消失时间,因此花椒可能是通过减少神经元膜上的Na+通道开放的数量使动作电位变小,从而起到镇痛作用,C错误;
    D、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花椒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动作电位幅度也在逐渐降低,说明其对动作电位的抑制效应增强,D正确。
    故选C。
    14.新型吸入式胰岛素制剂是一种经鼻孔吸人到肺部给药的速效人胰岛素,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吸入式和注射式胰岛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先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之后一组用注射式胰岛素处理,另一组用等量相同浓度的吸入式胰岛素处理,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注射式胰岛素相比,吸入式胰岛素更容易进入靶细胞
    B.一定时间内吸入式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较快
    C.吸入式胰岛素可以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速率减慢
    D.吸入式胰岛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答案】B
    【分析】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表现为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
    【详解】
    A、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图中200分钟左右之前,用吸入式胰岛素处理后,血糖浓度更低,说明这时吸入式胰岛素更容易进入机体发挥作用,但是200分钟之后吸入式血糖浓度比注射式胰岛素的血糖浓度高,则吸入式胰岛素更不容易进入机体,A错误;
    B、在120分钟之前,吸入式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较快,B正确;
    C、吸入式胰岛素使血糖浓度变化较快,则吸入式胰岛素可以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速率加快,C错误;
    D、胰岛素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D错误。
    故选B。
    15.为探究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四组实验:
    (1)甲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
    (2)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阿霉素;
    (3)丙组加入培养液十心肌细胞十生物制剂Q
    (4)丁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物制剂Q+阿霉素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生物制剂Q,因变量是心肌细胞的凋亡率
    B.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并且每组所加心肌细胞数量必须相同
    C.丙组实验可以排除生物制剂Q对心肌细胞的凋亡是否有影响
    D.乙组和丁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相同,则生物制剂Q没有抑制阿霉素的作用
    【答案】A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据此分析自变量为加入物质的种类,因变量为心肌细胞凋亡的率,本实验已知阿霉素能导致心肌细胞的凋亡。
    【详解】
    A、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加入物质种类,因变量为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或心肌细胞的存活率,A错误;
    B、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并且每组所加心肌细胞数量必须相同,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和等量原则,B正确;
    C、丙组实验只加入生物制剂Q,观察实验结果可以排除生物制剂Q对心肌细胞的凋亡是否有影响,C正确;
    D、乙组和丁组相比,都加入阿霉素,唯一不同点是丁组加入了生物制剂Q,若两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相同,则说明生物制剂Q没有抑制阿霉素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二、多选题
    16.科学家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研究DNA复制的机制。
    实验一:从含15N的大肠杆菌和含14N的大肠杆菌中分别提取亲代DNA,混合后放在100℃条件下进行热变性处理,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再测定离心管中混合的DNA单链含量,结果如图a所示。
    实验二:研究人员将含15N的大肠杆菌转移到14NH4Cl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FDNA),将FDNA热变性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出现的两个条带对应图b中的两个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变性处理破坏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使得单链分离,故图a中出现2个峰
    B.若将未进行热变性处理的FI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图b中会出现1个峰
    C.本实验双链的FDNA密度梯度离心结果若只有一个条带,则可排除全保留复制
    D.图b与图a中两个峰的位置相同,故本研究能够证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的
    【答案】AD
    【分析】
    1、若为半保留复制,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新合成的子链均含14N。所以,第一代的DNA分子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热变性后,密度梯度离心后出现2条带;未进行热变性处理,密度梯度离心后出现1条带。
    2、若为全保留复制,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新合成的子链均含14N。所以,第一代DNA分子,1个DNA分子是两条链都含14N,1个DNA分子是两条链都含15N。热变性后,密度梯度离心后出现2个条带。未进行热变性处理,密度梯度离心后出现2条带。
    【详解】
    A、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热变性处理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A错误;
    B、F1DNA全为杂合链,若将未进行热变性处理的F1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离心管中只出现一个条带,B正确;
    C、如果为全保留复制,则双链的F1DNA中,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14N,另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15N,无论是否热变性,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均有2个条带。若不进行热变性处理的情况下双链的F1DNA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只有一个条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C正确;
    D、图b与图a中两个峰的位置相同,说明F1DNA中既有14N又有15N,但不能排除“全保留复制”(因为全保留复制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与图a相同的两个峰), 故本研究中的两个实验不能够证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AD。
    17.有研究表明,在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实细胞中的有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某同学每隔一天用质量分数为0.5%的醋酸溶液处理草莓的绿色果实,17天后测量草莓果实中几种植物激素的含量,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是探究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
    B.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果实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C.施用醋酸可促进某些植物激素的积累,促进果实的脱落
    D.处理组脱落酸的积累为后期草莓果实的成熟提供营养
    【答案】ABC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用醋酸处理,因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含量;经过醋酸处理( pH下降)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脱落酸增加最明显。
    【详解】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醋酸处理,因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含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下降对草莓果实中激素含量的影响,A正确;
    B、根据柱状图分析可知,植物果实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B正确;
    C、由图可知,施用醋酸后,果实中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其中脱落酸增加最明显,因此施用醋酸可促进某些植物激素的积累,促进果实的脱落,C正确;
    D、脱落酸等植物激素只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为果实的成熟提供营养,D项错误。
    故选ABC。
    18.用玻璃分针挑取新鲜蛙腓肠肌(长约1cm、宽约0.5cm)3个,分别放在预先滴了两滴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编号为A、B、C,测量并记录肌肉的长度。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使得3组肌肉疲劳不能收缩。对刚丧失收缩功能的A组肌肉不做处理,B组滴加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1滴,C组加ATP溶液1滴,再分别用铜锌叉刺激肌肉3~4次,测量并记录肌肉长度。A组和B组无明显变化,C组变短。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分析得出( )
    A.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
    B.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C.第一次使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是为了消耗掉肌肉细胞中的ATP
    D.葡萄糖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因此葡萄糖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ACD
    【分析】
    根据题中实验过程分析:第一次实验时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使得3组肌肉疲劳不能收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耗肌肉细胞中的ATP,为下边的实验做准备;第二次的分组对照实验中,滴加ATP溶液肌肉收缩,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可见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葡萄糖不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
    A、从后边的分组对照实验中,滴加ATP溶液肌肉收缩,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可见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正确;
    B、本实验能够证明ATP是直接供能物质,但不能直接证明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B错误;
    C、第一次使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直至肌肉不能收缩为止,是为了耗尽肌肉细胞中的ATP,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准备,C正确;
    D、第二次实验中滴加ATP溶液肌肉收缩,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可见ATP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葡萄糖不是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因此葡萄糖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ACD。
    19.为了探究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某科研工作者将多只体重相近、生存状况相似的小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切除下丘脑,乙组正常手术但不切除下丘脑,然后将两组小鼠同时置于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选用多只小鼠的目的是避免个体差异造成的偶然性误差
    B.该实验中乙组进行手术属于无关变量
    C.甲组小鼠能感觉到寒冷,产热加快
    D.甲组小鼠的排尿量小于乙组
    【答案】AB
    【分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题中体重、生理状况和手术属于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冷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寒冷环境中,甲组小白鼠不能维持正常体温,耗氧量比乙组小白鼠低。
    【详解】
    A、实验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取平均值,可以防止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A正确;
    B、根据题干分析,“甲组切除下丘脑,乙组正常手术但不切除下丘脑”,说明该实验中进行手术属于无关变量,B正确;
    C、甲组小鼠调节中枢下丘脑被切除,产热不会加快,C错误;
    D、甲组小鼠下丘脑被切除,则抗利尿激素不能合成,排尿量大于乙组,D错误。
    故选A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掌握抗利尿激素的知识,特别是下丘脑的作用需要考生进行总结。
    20.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实验共有两个自变量:光照强度和施肥情况
    B.光照强度为800 lux是玉米在25℃条件下的光饱和点
    C.在土壤含水量为40%~60%的条件下,施肥促进光合作用的效果明显
    D.制约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
    【答案】AB
    【分析】
    1、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有无施肥,因变量为光合速率,通过检测CO2吸收量测定。
    2、解决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光照强度、温度、土壤含水量、肥料供应情况均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②若单独改变某一条件,可以使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强,则该条件为此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详解】
    A、本实验有不同光照强度、是否施肥、土壤含水量三个自变量,A错误;
    B、光照强度为800lux时CO2吸收量均大于200lux,但并没有测定光照强度大于800lux的CO2吸收量,所以无法确定光饱和点,B错误;
    C、通过图解D点与E点(或B点与F点)的CO2吸收量比较,可看出施肥影响明显是在含水量在40%~60%的条件下,C正确;
    D、C点土壤含水量较少,光合作用强度较低,在C点基础上增大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其CO2吸收量,因此C点条件下限制玉米CO2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D正确。
    故选AB。

    相关试卷

    专题三 变异与进化-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三 变异与进化-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三变异与进化-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三变异与进化-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二 遗传-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二 遗传-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二遗传-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二遗传-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一 分子与细胞-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一 分子与细胞-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一分子与细胞-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一分子与细胞-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