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雾与雾霾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雾与雾霾,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雾与雾霾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能见度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据此完成1~2题。1. 深秋和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主要原因是A.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C.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2. 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B.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1. A 2. A【解析】1. 深秋和初冬,晴朗天气较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水汽易凝结,有利于雾的形成,A项正确。2. 大雾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使空气能见度下降,A项正确。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据此完成3~5题。3. 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A. -0.5℃ B. 0.5℃ C. 4.5℃ D. 5.5℃4. 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 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C. 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 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5. 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A. 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 B. 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C. 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 D. 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答案】3. A 4. C 5. B【解析】3. 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图示时间内,2点后出现浓雾。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最低气温值应位于8点附近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0℃,可能是0.5℃,A对。B、C、D错。4. 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C对。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D错。5. 上层才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由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冰晶、灰尘、硝酸等悬浮颗粒物组成。下图为2017年1月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据此完成6~7题。6. 该日上海、成都出现雾霾,共同原因是A. 气压高,气温低 B. 风力小,湿度大 C. 气流下沉,对流弱 D. 地形阻挡,风力小7. 未来几天山东天气变化,与图示相符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6. B 7. B【解析】6. 雾霾一般出现在逆温天气,逆温现象解除,雾霾也就减轻或消散。风力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也会产生雾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和成都等压线比较稀,风力小,且两地气压值较小,湿度可能较大;因此,两城市产生雾霾的共同原因是风力小,湿度大。故选B。7. 未来几天山东将受到冷锋天气影响,气温将不断降低,气压将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程,所以,天气变化与图示相符的是B。故选B。雾霾问题和治理成为近几届两会关注的热点。图为我国某地l月某日6时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剖面图。据此完成8~9题。8. 关于我国雾霾的说法,正确的是A.雾霾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沙尘 B.北方冬季雾霾多发主要是天气过于干燥C.大风雨雪天气利于雾霾消散 D.雾霾天气只发生在北方地区9. 图中高空气流以30千米/时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若城市A有严重的雾霾天气,则该城市雾霾天气开始消散的时间大约在A.7时 B.10时 C.14时 D.20时【答案】8. C 9. B【解析】8.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我国雾霾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冬季煤炭等矿物燃料的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故A错,北方冬季雾霾多发主要是冬季气温低,大量燃煤取暖,再加上经常发生逆温天气,故B错,大风雨雪天气利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雨雪可起到降尘的作用,有利于雾霾消散,故C正确,只要条件具备,任何地域都可能发生雾霾天气,故D错。故选C。9. 在大气垂直方向上,上下温差越大,空气越易发生对流运动,反之,大气越稳定。从图上看,A城市在160KM处,大气垂直方向上温差不大,大气层稳定,故有严重雾霾,而在40KM处,大气垂直方向上温差较大,可能会发生强对流,会驱散雾霾,根据空气运动自西向东速度为30KM/时,可以计算出需要4小时后A处出现强对流,此时是6点,四小时后应是10点,故B正确。故选B。2017年1月10日,进入采暖季后的京津地区全部处于雾霾笼罩之下,PM2.5测量计“爆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10. 下列说法不利于雾霾形成的是A. 大量燃煤采暖 B. 多大风天气C. 城市汽车拥有量大 D. 天气晴朗风力微弱11.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面辐射增强 B. 大气对流旺盛C. 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D. 大气削弱作用减弱【答案】10. B 11. C【解析】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大风天气不利于雾霾形成。雾霾笼罩时,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增强。10. 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不利于雾霾形成的是多大风天气,B不利于,选B。大量燃煤采暖排放的污染气体多,A利于,A错。城市汽车拥有量大、天气晴朗风力微弱,有利于雾霾形成,C、D错。11. 雾霾笼罩时,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地面辐射弱,A错。大气对流弱,静风天气,B错。大气保温作用增强,C对。大气削弱作用增强,D错。读我国雾霾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12. 下列有关雾霾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①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因秋冬季节往往形成逆温现象,大气静稳②多发生于盆地和谷地地区,因地形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③重度污染南方多于北方,因南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污染排放量大④西部多于东部,因西部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3. 雾霾带来的影响有①导致降水减少,加剧水资源紧张 ②影响日照时数和强度,缓解土壤盐碱化③雾霾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④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2. A 13. D 【解析】本题考查雾霾发生的条件及雾霾的影响12.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据此判断雾霾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因秋冬季节往往形成逆温现象,A正确;雾霾多发生于盆地和谷地地区,因地形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B正确; 重度污染北方多于南方,C错误; 东部多于西部,D错误;故选AB。13. 本题考查雾霾的影响,雾霾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多,会增加空气中的凝结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降水增多,A错;雾霾影响日照时数和强度,对缓解盐碱化作用较弱,B错;雾霾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C正确;雾霾中污染物多,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D正确。故选CD。雾霾的危害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4、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5、影响心理健康6、影响交通安全。 二、综合题。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8年1月21日,江苏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严重的雾霾天气已经困扰江苏一周。雾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PM2.5粒径小,活性强,多附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致呼吸道疾病;雾霾天气能见度极低,极易造成交通事故。气象部门预报说,直至23日,强冷空气全面影响江苏后,污染才得到缓解。材料二江苏的火力发电量全国第一,水泥产量全国第一,钢铁产量全国第二。(1)雾霾的危害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近年来,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的雾霾频发,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主要有哪些?(3)针对江苏省严重的雾霾,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答案】(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交通安全的影响。(2)东部经济发达,化石能源消耗量大。大气条件较稳定、降水少、风力小等;存在逆温层。(3)控制高能耗企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禁烧秸秆;管好工地扬尘;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雾霾的危害、成因和防治措施。(1)直接跟据材料分析可知,雾霾附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致呼吸道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影响,还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2)江苏近年来火力发电量全国第一,水泥产量全国第一,钢铁产量全国第二,表明江苏经济发达,化石能源消耗量大;雾霾形成的气象条件与逆温层、大气稳定有关。(3)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解答。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严重能耗较大的重化工业的比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传统能源的比例,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出行,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海雾是海上、岸滨和岛屿地区低层大气中,由于水汽凝结而产生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得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 的危险性天气现象。 海雾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下图为3-7月青岛近岸地区雾日(单位: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1)描述3-7月图示地区雾日空间分布的显著特点。(2)图示区域的海雾多出现在晴天的半夜至清晨时段,分析其原因。(3)指出海雾对海上航行的危害,并提出海上航行应对海雾危害的具体措施。【答案】(1)空间分布差异大;大致自东南向西北(或自外部海域向陆地方向)雾日逐渐减少;海上单位距离雾日数变化较小,陆上较大。(2)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半夜至清晨时段,气温逐渐达到最低值,空气中水汽易凝结成雾。(3)危险:使能见度降低,导致(航线储差、触礁、搁浅等)海难事件。措施:及时关注海雾监测和预报,采用雷达等先进技术。【解析】本题以青岛沿海雾日等值线图为材料背景,考查等值线分布特征,海雾的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读图可知,3-7月图示地区空间分布差异大;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雾日逐渐减少;海上单位距离雾日数变化较小,陆上较大。(2)晴朗的夜晚,空气中云量少,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半夜至清晨时段,气温逐渐达到最低值,空气中水汽易凝结成雾。(3)海雾使能见度降低,导致(航线储差、触礁、搁浅等)海难事件。应对措施有:及时关注海雾监测和预报,采用雷达等先进技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篇微考点增分专练微考点11大雾天气,共5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2 微专题3 雾(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雾的形成条件,雾的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复习训练——降水,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