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原卷版).docx
    •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解析版).docx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01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02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03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01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02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文件包含第6讲诗词鉴赏·情景关系解析版docx、第6讲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

     

    1.情景关系

    (1)“一切景语皆情语”,研究古诗词中的“景”与“情”的处理手段,对正确鉴赏古诗词非常重要。具体地讲,“景”与“情”在古诗词中一般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情景交融:情和景并重,不分彼此,难以区分。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2)注意抓住景和情的四种内在关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意象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浸透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在古代诗歌中,有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月”,引发思乡情愁;“柳”,折柳伤离别,表达离情别绪;“菊”,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梅”,傲霜斗雪,纯净洁白,喻坚贞不屈、脱俗高洁的品格;“梧桐”,象征悲伤凄凉;“芭蕉”,表示孤独忧愁;“杜鹃”,又叫子规,象征凄凉哀伤,也表示坚贞执着。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3.答题步骤

    ①概括情景之间的关系;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对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如: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

    ④分析作者感情及表达效果。

     

     

     

    例题一: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甲】_________·秋声

    (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乙】秋夜

    (宋)陈与义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著秋声。

     []①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

    12. 下列词牌名适用于甲词的是(  

    A. 永遇乐 B. 念奴娇 C. 声声慢 D. 沁园春

    13. 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词开篇点明时节,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B. 甲词上片虚实相生,表达对故友的思念。

    C. 乙诗“洗”字形象地描绘秋夜天空的爽朗。

    D. 乙诗作者欲借西风、落叶寄托心中的愁绪。

    14. 两首诗歌都提到了秋声,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请围绕“秋声”加以分析。

    【答案】12. C    13. B   

    14. 甲词将“秋声”作为全词的主要写作对象,选取了“豆雨声”“风声”“更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多种秋声,渲染凄凉况味,传达词人由秋夜怀人、感伤战乱、悯惜农家辛苦等情感引发的愁绪之重。

    乙诗中“秋声”则指西风吹叶之声,作为秋景之一,是诗人刻意寻找,用以寄托内心愁绪一种载体,凸显其愁绪之深。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一种词牌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故可根据所学的词来判断。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与“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句式不一致。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句式不一致。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与“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句式一致。

    如《沁园春•长沙》,前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与“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句式不一致。

    故用“声声慢”。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虚实相生”错误,应该是实写。词的开端以前三句领起,写作者在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独自在深巷院内凭窗啼听连绵不断的秋声。接下来,作者用排比的方式,揭示他听到的种种秋声。“故人远”三句,用心理感受来写风铃声,揭示出作者思念故人的寂寞之感。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甲词全篇采集了九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写是秋声,渲染的是秋天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的是心中的悲声、痛声、恨声、愤声,以及“理不断,愁还乱”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这一夜之间时间的推移,似乎是人生苦难历程的再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特别是“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使他惊心,勾起作者的亡国之痛。“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悯惜农家辛苦。当风声、雨声、更鼓声接踵而来时,留在心底那种印象犹深的声音会带动而起,击起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因而悲切之外,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情。

    乙诗诗人不但不写悲秋,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是豁达语,实际上是作者在故作旷放,藉以抒发牢愁,凸显其愁绪之深。

    例题二: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北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玉台弄粉:代指正在对镜梳妆的美女。②个里:其中。③去国十年: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贬谪责州,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被进一步追责,押送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管制,故云“去国十年”。

    12. 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物、慢词 B. 抒怀、小令 C. 咏物、小令 D. 抒怀、慢词

    13.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涯”句“也有”二字点被贬处见梅的心情。

    B. “夜阑”句描写梅花在夜晚和清晨的盛开状态。

    C. “玉台”句表现由眼前梅花想到了思念之人。

    D. “平生”句抒发十年里连续遭贬的郁愤之情。

    14. 从对比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答案】12. B    13. C   

    14. 此词是作者被贬后所写,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和体裁的能力。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这首词是56个字,所以是小令,排除AD

    本词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是抒怀之作,排除C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玉台’句表现由眼前梅花想到了思念之人”理解有误,“玉台弄粉花应妒”,“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句意为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玉台”句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相传南朝宋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其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引出自己的感慨,翻出了新意,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不是“由眼前梅花想到了思念之人”。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把天涯与江南进行对比,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有朝花夕拾的欣慰。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作者将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在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坞

    杨万里

    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

    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

    雨中海棠

    张九成

    玉脆红轻不耐寒,无端风雨苦相干。

    晓来试卷珠帘看,蔌蔌飞香满画栏。

    [注]①本诗是杨万里《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之一。②张九成:南宋诗人,主张抗金,为秦桧所忌,谪居多年。

    11. 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是七言绝句 B. 都有三个韵脚

    C. 都属于咏物诗 D. 都有对仗句子

    12. 以下评价适用于《海棠坞》的一项是(  

    A. 冲淡悠远 B. 豪迈雄奇

    C. 清新明丽 D. 深沉婉转

    13. 两首诗都写了海棠,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分析。

    【答案】11. D    12. C   

    13.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写了春天风雨前后的海棠,都表达了对海棠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海棠坞》着重于对初放海棠的赞美(偏爱),《雨中海棠》着重写雨打海棠,落红满地,更多的是表达了对海棠花落的惋惜与伤感,暗示了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常识的能力。

    D. “都有对仗句子”错,《海棠坞》中“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细雨”对“新晴”,“初怜”对“特地”,“湿”对“试”,“翠裳”对“红妆”,属于对仗;而《雨中海棠》没有对仗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海棠》诗中选用的意象如“细雨”“翠裳”“新晴”“红妆”,“细”“新”让人感觉“雨”“晴”的清新;“翠”“红”色彩明亮,给人以“明丽”之感。故应用“清新明丽”评价这首诗。这首诗中不能体现出“悠远”“豪迈雄奇”“深沉婉转”,故排除ABD三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海棠》诗“细雨初怜湿翠裳,新晴特地试红妆”,写出了海棠在雨中、雨后的清新美丽,表现了对海棠花的喜爱;《雨后海棠》诗“玉脆红轻不耐寒”“蔌蔌飞香满画栏”用“玉脆”“蔌蔌飞香”写出了雨后海棠花的飞落与香气,体现了对海棠花的怜爱。故两首诗情感上的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是:前者前两句和“春色都将付海棠”,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喜爱雨中海棠的娇美;而后者“无端风雨苦相干”托物言志,是作者看到风雨对海棠的摧残后,想到了自己的切身遭遇,更多表现的是对海棠花被风雨吹落后的惋惜和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无奈。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②魑魅:泛指鬼怪。

    12. 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 B. 两首诗都以“水”寄情。

    C. 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 D. 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

    13. 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

    【答案】12. A    13. 答案示例: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错误,李诗的韵脚是“城”“声”“情”“征”,押“eng”韵;杜诗的韵脚是“何”“多”“过”“罗”,押“e”“uo”韵,这说明李白的诗歌格律更严整。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李诗思疾而语豪”这一评价,“思疾”是说感情迅疾,难以遏制;“语豪”是说语言风格豪放不羁。然后结合李诗分析。李诗结尾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运用比喻修辞说思念杜甫的情感如同浩荡的汶水,难以遏制,可见其“思疾”;为了书法这种情感,诗人在前三联写自己高卧沙丘城,无心欣赏城边的古树,无心聆听动人的秋声,无心饮用甘醇的美酒,只因思念朋友。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

    接着理解“杜诗思苦而语奇”这一评价,“思苦”是说因为某种思想感情而内心郁闷;“语奇”是说用语奇崛,含意深远。最后联系杜诗分析。杜诗标题即表明怀念友人李白的情感,首联写因为凉风而有所感,颔联写因为秋水茫茫,以致鸿雁不到,难以知道朋友的音信。“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诗人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描写自己对朋友音信的急切盼望,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关怀,含意深远,可见其“思苦”“语奇”。

    (2021·上海杨浦·二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松滋渡望峡中

    (唐)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注:①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距下牢关三峡尽处不远。②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在今湖北境内,秦军曾焚烧夷陵。③鸟道:指三峡曲折水道。④十二碧峰:指重庆、湖北交界的巫山十二峰,其中巫山神女的传说最为著名。⑤永安宫:三国时刘备所建,在今重庆奉节。⑥荒台:传说中神女的阳台。

    1依据题材,本诗不能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  

    A写景诗 B怀古诗 C羁旅诗 D游仙诗

    2下列对本诗首联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轻雨”与“寒梅”点明季节,使全诗笼罩在凄迷氛围中。

    B“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加重了全诗的迷离之感。

    C“渡头”与“云际”表明作者移步换景,由渡口登上高峡。

    D“洒”字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增强凄美之感。

    3清代文学家方东树认为本诗“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有‘望’字意,一直说去,大气直喷”。请对本诗的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答案】

    1D

    2A

    3首联视角由近及远,颔联由眼前想到历史遗迹,颈联由峡中船只船夫想到巴人艰难的生活,尾联想到神话。
    本诗的“望”由实而虚,抒发出作者对历史兴废、人世更迭的感慨以及对此中百姓生活的关怀与同情。

    【详解详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

     结合标题“松滋渡望峡中”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是羁旅诗;

    诗歌一二两联选取了“渡头”“轻雨’“寒梅”“云”“草”等意象,属于写景诗;

    三四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写身临楚地而回忆楚国旧事,极写小洲上青草生长繁茂,以致模糊了诗人的视线。诗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追叙史事,而是以山川为见证,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本诗也属于怀古诗。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错。“云际溶溶雪水来”是指天边白云流动,好像雪花化水泻下来。

    C.“表明作者移步换景”错误。首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并没有移步换景。

    D.“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错误。“渡头轻雨洒寒梅”,诗人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洒在凌寒的梅花上。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联“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诗人望眼前之景,看着微雨洒落在寒梅上,远眺白云在空中流动,视线由近及远;

    颔联“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黑有秦灰”,诗人身临楚地而回忆楚国旧事,极写小洲上的青草生长繁茂,以至模糊了诗人的视线,因景生发对楚国旧事之感,以山川为证,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慨。

    颈联“船从鸟道回”从“望” 中着墨,以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

    尾联“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

    所以本诗的由“望”而起,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2021·上海·三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4从题材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从风格看,属于__________

    5词的上阕多用侧面衬托,下列句子不属于这一写法的是(  

    A寒山几堵 B风低削碎中原路

    C秋空一碧无今古 D醉袒貂裘

    6赏析这首词的构思特点。

     

    【答案】

    4    咏物词    豪放词   

    5D

    6答案示例:本词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托物咏怀(由物及人/借物喻人)。上阕先写鹰栖息的环境与搏击飞翔的情状,刻画出威武雄壮的雄鹰形象,而后由物及人,顺势引出青年时代乘醉出猎、走马呼鹰的经历。下阕借鹰抒怀,表达了作者想象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除世间奸恶小人的豪情与施展人生抱负的壮志。咏物而不粘滞于物,使词作的立意得到拓展与升华。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可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词题为“咏鹰”,实则咏人,以鹰喻人,抒发了不凡的才干和至老未衰的壮志豪情,也表现了作者不满当时统治与嫉恶如仇的感情和性格。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作。从风格上来看,全词慷慨悲壮,类似于宋词的豪放派。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寒山几堵”之“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  此句是背景,托出四堵之间的“中原路”从空间的开阔上显出了大体气势,衬托出鹰搏击驰骋的宏伟的施展才干的舞台。

    B.“风低削碎中原路”之“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鹰盘旋直下、呼啸而掠的威猛之势。“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

    C.“秋空一碧无今古”,从实的方面说天空确是今古都是一碧无际,从虚的角度言则是少年意气的志士眼中,那寥阔的人生背景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秋空一碧”的独韵单句,起着为前二句拉宽气势、扩大氛围的侧面衬托作用。

    D.“醉袒貂裘”则是写人的豪情,写人“醉酣敞开貂裘”,豪饮醉意浓重。刻画了豪迈雄放又颇多清狂洒脱的神态。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2)词的上片咏物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描写作者早年就憧憬并狂放地试着实践的雄劲健举的行为,词人通过一种画面的描写来表现他追求过的情景。从手法上来看,开头三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没有直接写鹰,而是通过描写环境烘托出鹰矫健、刚劲无畏的形象。

    3)下片抒情言志,下阕末尾两个句子,用荒莽的景象收束全篇。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着一“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此际偏思汝”有言外意,即“此际谁知我”,就是说,在这样落寞的时候,又有谁能欣赏“我”呢?鹰的形象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全词咏鹰,不落行迹,句句切题,构思细密,用典精妙,措辞激烈,是清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2021·上海嘉定·二模)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秋怀(其二)

    孟郊 〔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7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8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9“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7C

    8A

    9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虚实相生”错,诗歌首联写自己月夜之感受到的凄冷和内心的凄凉,是实写。第三、四句紧扣上联写秋夜的风和露,写的是个人真实的体验,是实写。“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写实。因此全诗无虚写之内容,谈不上“虚实相生”。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在风格上可谓沉郁。从全诗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选择了冷月、凄风、寒露峭风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因此,“沉郁峭拔”可以概括为本诗的风格特点。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的描写,诗歌写景的诗句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和最后两句,因此,分析这些诗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和作者的人个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可得出答案。“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表达视觉,把自己的感受赋予诗人在月夜看到的景象上面,诗人的遭遇和景物的凄凉完全融合在一起。“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用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表面上是写梧桐,亦写老客,梧桐的特点也即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

    (2021·上海浦东新·二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是作者任溧水县令时所作。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

    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篇幅上看,本词属于长调。 B从题材上看,本词是怀古之作。

    C从押韵上看,本词一韵到底。 D从风格上看,本词是婉约词。

    11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对仗工整,“老”“肥”两字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

    B“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两句形象写出溧水地区地低近山久雨湿重的环境特点。

    C“人静”三句写出空山人寂,鸟儿逍遥,水色澄清,水声溅溅,又与前几句呼应。

    D“凭栏久”三句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的白居易相似。

    12本词下片的抒情曲折回环,请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

     

    【答案】

    10B

    11D

    12示例:“如社燕”三句,作者以社燕自比,春来秋去,从漠北漂泊来此寄居栖身,暗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且莫思”两句,劝人将身外名利放下,开怀行乐,此一转;“憔悴”两句,又一转,表达自己无法借宴乐派遣心中的悲伤和憔悴;“歌筵畔”三句再转,歌筵管弦,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暗示作者愁思无已,唯有借醉眠以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地表达出作者流宦他乡的复杂心情。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题材等文学常识的能力。

    B.“本词是怀古之作”错误,根据诗歌标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可知,本词即事感怀,抒发流宦他乡的情感,不是怀古诗。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D.“从上文的虚写转入写实”错误,由“凭栏久”可知,上文诗作者眼前所见实景,并非虚写。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内容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点在于“曲折回环”,需要学生结合诗歌意象、表示情感的词语等进行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遭外放而感慨万千,欲求自我解脱的一首抒情之作。诗人夏日登山,看到山上景色想到自己,“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三句写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情感悲凉。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词人又由悲凉而自我派遣,劝人及时行乐,似乎要从苦闷中挣脱出去。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又作一转。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

    结处“歌筵畔”,承上“急管繁弦”。“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则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这几句又写诗人欲派遣而不得,只能借酒浇愁。据此可见诗人感情曲折多变,心情复杂。

     

     


     

    相关试卷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文件包含第6讲诗词鉴赏·情景关系解析版-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docx、第6讲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原卷版-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4讲 实词推断-【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第4讲 实词推断-【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文件包含第4讲实词推断解析版-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docx、第4讲实词推断原卷版-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04 古诗词鉴赏20题专练-【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04 古诗词鉴赏20题专练-【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文件包含百炼成钢04古诗词鉴赏20题专练解析版-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docx、百炼成钢04古诗词鉴赏20题专练原卷版-高考直通车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6讲 诗词鉴赏·情景关系-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讲练测(上海专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