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部编版)
中考模拟卷(二)(解析版)-2022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模拟卷(二)(解析版)-2022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部编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关于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对这首诗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面图片是对朱自清《春》一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中涉及对象的图片展示,其中与该句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图一B.图二C.图三D.图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常见植物外形特点的了解。课文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分别说的是桃花、杏花、梨花。上图中A是杏花,B是梨花,C是梅花,D是桃花。
故选:C。
【解答】故选:C。
2.关于《济南的冬天》作者和作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文作者朱自清,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话剧《龙须沟》。
B.本文作者老舍,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话剧《龙须沟》。
C.本文作者老舍,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其中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与类别、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
【解答】A.有误,这些都不是朱自清的作品;
B.有误,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C.正确。
故选:C。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B.江春/入/旧年
C.我寄愁/心与明月D.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本题考查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划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此句译为:我把愁心寄给明月。故应划分为:我寄愁心/与明月。
故选:C。
4.关于《次北固山下》,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家乡。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题目中“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不是游览的意思。所以A错误。
故选:A。
5.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首曲的赏析,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游子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逐一辨析选择。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诗眼,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所以B是错误的。
故选:B。
6.下面关于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描写了秋风萧瑟、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B.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
C.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诗人把精心选择的事物写入诗中,形象栩栩如生,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句,诗人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分析】本题考查诗词关键词句以及主题思想的理解。做此类题目,学生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诗歌内容。熟记、积累诗歌关键词句及相关知识,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A.有误,“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表述有误,应该是“营造气势磅礴的意境”。
BCD.正确。
故选:A。
7.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气氛。
C.“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本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分析】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悲凉伤感”分析错误,应该是“豪迈壮阔”。
故选:B。
8.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分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虚写大海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故选:C。
9.对这首诗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诗歌前两句直陈其事,交代观察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中,“澹澹”是动态,“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登上碣石山后所见实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日月、星汉”,所写之景尽是宏观、浩大之景,作者近望沧海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给人壮美之感。
D.诗歌借景抒情,以奇特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分析】《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解答】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BD.正确;
C.有误,应是作者远望沧海波,想象天上的星月运行。
故选:C。
10.下列对《观沧海》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心态。
B.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最后两句是为配乐才加的,与正文内容无甚关系。
D.曹操把自然作为观照的对象,描写大海的壮美,借景抒情,表现诗人阔大胸怀和豪迈乐观的精神,意境空阔。
【分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从诗中所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是秋季的景物,不是夏季。
故选:B。
11.古诗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题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次”是“游览”的意思。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乡思的愁绪。
【分析】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的分析。
A.有误,“次”是停泊的意思。
BCD.正确。
故选:A。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作者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为下联描写作了铺垫。
D.颈联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
【分析】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答】A中的“春夏之交”错误,应为“冬末春初”。
B、C、D.正确。
故选:A。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1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欣欣然张开了眼 欢喜的样子
(2)山朗润起来了 明朗、润泽的意思
(3)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4)一点点黄晕的光 昏黄,不明亮
(5)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 。
【分析】此题考查字词含义,解答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结合平时积累作答,注意不写错别字。
【解答】此题作答,可结合平时积累,结合对课文的掌握作答。
答案:
(1)欢喜的样子;
(2)明朗、润泽的意思;
(3)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4)昏黄,不明亮;
(5)比喻姿态优美。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14.《朱自清散文精选》
(1)朱自清在《春》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典雅富于诗意的特点,请运用对《荷塘月色》语言特点分析的方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语言特点。
①朴素: 作者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如走马灯
②典雅: 作者讲究修辞和语言运用,通过比喻、通感、比拟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通过叠字和恰当的选词,传神地描摹出所见景象。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A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用“又像在雾里看花”,比喻作者看泊船和人物时的感受,利用朦朦胧胧的相似点将所见景物特征描绘出来
B运用叠词: “漾漾的柔波”、“迢迢的远了”、“尽朦朦胧胧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准确描绘了事物特征,而且增强语言的和谐的音韵美。 。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把握。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春》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注意具有朴素典雅富于诗意的特点,朴素可以从口语、俗语的来分析,典雅可以从修辞、叠字叠词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1)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
①朴素:作者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如走马灯
②典雅:作者讲究修辞和语言运用,通过比喻、通感、比拟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通过叠字和恰当的选词,传神地描摹出所见景象。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例如:用“又像在雾里看花”,比喻作者看泊船和人物时的感受,利用朦朦胧胧的相似点将所见景物特征描绘出来;再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用梦觉比喻视觉,突出了水光朦胧黯淡特征,既形象生动,又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这也是运用通感的例子。再如用“如随着大水而走”是用触觉比喻移写了听觉,突出喧嚣声多,少韵律、杂沓的特点。这些比喻和通感的运用,引发了读者的联想,突出了描写事物特征,使文章形象典雅。文中多用叠字叠词也是增强语言典雅性的一方面:如“漾漾的柔波”、“迢迢的远了”、“尽朦朦胧胧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准确描绘了事物特征,而且增强语言的和谐的音韵美。
四.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15.瑰丽雄奇意境美,雄心逸志壮思飞。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东临碣石 jié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tuán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怒而飞/心花怒放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匠心独运
C.志怪者也/歌以咏志
D.亦若是则已矣/是可忍,孰不可忍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分析】译文:
观沧海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北冥有鱼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碣”的读音为“jié”;“抟”读音为“tuán”。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盛大;
B.运:运动/运用;
C.志:记载/思想感情;
D.是:这/这。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句意:(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重点词语:其,表示选择。极,尽。句意: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本文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
(1)①jié; ②tuán
(2)D
(3)①(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①想象;②吞吐日月星辰(吞吐日月、包蕴万千);③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6.《济南的冬天》,回答问题。
【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解答】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第一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结合“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②概括为:暖和;结合“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③概括为:薄雪覆盖下的山;结合“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④概括为:蓝水晶。
答案:
①温晴;②暖和;③薄雪覆盖下的山;④蓝水晶
17.
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本道
①常听朋友抱怨说,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又匆匆离去。北方,简直就没有春天!
②其实,相对于南方的“四车如春”,北方的四季当属最分明的了,只是因了北方的春天在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这种不事张扬的“暗长”,使得众多的人难以察觉。每年立春过后,尽管依然寒气逼人,但是大地已经苏醒,万物开始复苏,雨水过后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田野里的麦苗由浅黄变得淡绿,泥土中的小草也跃跃欲试,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该是踏青的季节了,人们被春风鼓动着,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踏青不一定要远行,近处的郊野、岗坡、湖边就足够了。沿着松软的小路缓行,淡绿色的枝头时有三两只鸟儿啁啾跳跃,不远处的菜地里,青的葱,绿的菠菜可着劲往上长。更让人心动的是野菜族一团团、一簇簇在田埂地头热热闹闹地相拥着,那抹鲜活的嫩绿,醉了春风,让人喜在心头。
③记得当年在乡下“插队”,“春荒”是很难熬的。每天起早贪晚的下地干活,却又青黄不接,只有啃着玉米饼子就咸萝卜,吃得嗓子直冒酸水。后来,同学们跟老乡学会了挖野菜:苦菜、荠菜,白花菜……中午回来,同学们把挖到的野菜聚到一起,洗净后摆到饭桌中央,大家一口玉米饼,一口蘸着大酱的野菜,吃得真是香甜。打那以后,野菜在我心中就成为了春的标志和参照。
④北方的春天或许不如南方那样浓烈,那样春深似海,然而争奇斗艳的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也并非是用平丽的词藻去铺陈春光的艳丽芳菲,大多是寥寥几笔,就足以勾人心魄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陌头烟柳绿烟丝”“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咏春的绝唱都是以接近直白的语言采撷浓春之中的一两个饶有意境的景观后,便止笔而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⑤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几十年的光阴稍纵即逝,能够做成一两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选择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做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是一种意境。若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到头来只能落得个“轻薄桃花逐流水”的结局。鉴古观今,贪胜求全者,无不心浮气躁,最后以失败告终。
⑥“动人春色不须多”,善哉斯言!
(选自《新民晚报》2013年4月7日)
(1)第②段写出了北方春天的什么特点?
(2)请揣摩第③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描写方法: 动作(细节)描写
作用: ①突出艰苦年代的生活艰难。②表达作者乐观、知足常乐的思想情感
(3)本文第②段和第④段两次提到南方的春天,有何用意?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这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文中蕴含什么哲理?结合实际,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哲理: 精彩的人生不必贪胜求全,做成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便已足够 。
举例: 杨绛笔下的老王,生活艰难,不受重视,却用善良赢得尊重,使卑微的人生充满阳光 。
【分析】文章主要通过南北方的对比,突出了北方春天的特点: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不事张扬,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解答时,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并对内容加以概括,平时注意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
认真阅读第②段,就会发现文中有北方春天的特点: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不事张扬。(能用原文回答,也可概括)。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判断属于何种描写方法,然后根据文章内容、主旨加以分析。
划线句:“同学们把挖到的野菜聚到一起,洗净后摆到饭桌中央,大家一口玉米饼,一口蘸着大酱的野菜,吃得真是香甜”,很显然属于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突出艰苦年代的生活艰难,表达作者乐观、知足常乐的思想情感。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②段和第④段两次提到南方的春天,但都是与北方春天对比来讲的,侧重点不一样,为突出北方春天的特点,加深读者的印象。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在文中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①文首:开篇点题,埋下伏笔,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下文,总领下文。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本句话在文章的中间,是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承接上文第④段“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的内容,引出下文“对人生感慨”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
回答此题要读懂题干要求,在文中蕴含什么哲理?所以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平淡 (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不事张扬(潜滋暗长、难以察觉)
(2)描写方法:动作(细节)描写
作用:①突出艰苦年代的生活艰难。②表达作者乐观、知足常乐的思想情感。
(3)用南方春天与北方春天对比,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北方春天的特点。
(4)承上启下或过渡,承接上文第④段“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的内容,引出下文“对人生感慨”的内容。
(5)哲理示例:精彩的人生不必贪胜求全,做成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便已足够。举例:示例一:杨绛笔下的老王,生活艰难,不受重视,却用善良赢得尊重,使卑微的人生充满阳光。示例二:大巴司机吴斌默默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危难时刻,用76秒诠释了人间大爱,让平凡的人生变得伟大。示例三:乡村医生周月华行医20年,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刀子用仁心诠释医德,让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选文
写法
作用
观沧海
借助奇特的① 想象 ,抒情言志或塑造形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大海② 吞吐日月星辰 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北冥有鱼
描绘出一幅大鲲变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塑造了大鹏③ 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的形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4 病句辨析及修改(解析版)-2022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部编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搭配不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01 字音字形(解析版)-2022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部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音,字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模拟卷(一)(解析版)-2022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考点透析(部编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