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小学美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 会“演戏”的玩具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会“演戏”的玩具》教学设计
(综合•探索)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课前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将偶戏的形象和资料下载,并在班里展示,引发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偶戏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态和千变万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制作、表演等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感受其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折、剪、贴、画等方法设计制作生动形象的玩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习设计制作会演戏的玩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折折、剪剪、贴贴、画画、做做、演演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运用折、剪、贴、画等方法设计制作生动形象的玩具。 教学难点:利用做好的玩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表演。 解决措施:纸偶的制作方法易于学生接受,通过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做一做、编个故事演一演的过程,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学习策划简单的活动,在编排故事情节、角色分配、偶戏形象制作、布景设计、音乐伴奏、偶戏表演等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的群体力量,展示每位同学的个性特点。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制作工具及材料。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使用 | 引导阶段 (3分钟) |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大家一起看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视频。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视频表现的是什么活动? 小结:木偶戏是由人操纵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会演戏的玩具。 (板书)──会演戏的玩具 | 观看视频,回答教师的问题。(木偶表演) 明确新课题。 | 播放视频:木偶表演 课件出示课题 | 发展阶段: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方法步骤演示(15分钟) |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偶戏。 导语: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你们知道这几张图片分别是什么偶戏吗?表现什么题材?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由不同的偶人所表演的戏有不同的叫法:如木偶戏、皮影戏。 说明:两幅图片分别是掌上木偶西游记和皮影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 出示图片:西游记(掌上木偶)、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皮影) |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制作。 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制作一种简单的纸玩偶。 提问:你知道图片中的鱼玩具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点击课件出示步骤图 教师小结制作方法: (1)将卡纸卷成喇叭状并粘牢; (2)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做鱼的尾部; (3)剪出鱼的嘴巴; (4)贴上彩色的鱼鳞; (5)进一步美化,完成。 | 小组探究学习制作方法 | 出示图片:纸玩偶、制作方法 |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制作 (15分钟) |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 导语:你想制作一个什么样的纸玩具,想和同学表演什么故事? 作业要求: 小组合作,运用折、剪、贴等方法设计制作一组生动形象的“小演员”,制作精致,造型生动,富有表演性。可以按需准备简单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教师巡视,必要时候示范指导。 |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 | |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5分钟) | 四、作业讲评 导语:下面我们用制作出来的纸玩具分组表演展示。 引导学生表演展示。 评价: (1)你最喜欢哪个组的表演?为什么? (2)哪一组的玩具造型生动,精致美观? 本课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设计制作了会演戏的玩具,在折折、剪剪、贴贴、画画、做做、演演中感受了创作的乐趣,体会了集体活动的快乐。相信同学们勤动脑勤动手,就会创作出更精彩更别致的作品来的。 | 展示并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 | 拓展延伸 (2分钟) | 五、拓展延伸 导语:看看这几个纸玩具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 教师小结:这几个纸玩具是用我们熟悉的“东西南北”折制并装饰出来的,课后我们试着做一做。 |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课后尝试创作。 | 出示图片:课后拓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