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主题3 山水田园教案
展开高频主题3 山水田园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2021·山东聊城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情态,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
B.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C.尾联前句交代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后句“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D.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却又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诗人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
二、(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4.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2021·江苏扬州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
满江红·思隐
尤 侗
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屋后十弓①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 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但囊中、尚乏买山②钱,从天借。
注①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五尺为一弓。②买山:指归隐。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下片“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6.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四、(2021·辽宁沈阳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江 城 子
苏 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①。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②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次年在老友的帮助下求得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苏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②陶渊明50岁游斜川,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似无理而实妙,开篇即具有奇句夺目之效,言说唯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
B.词的下片暗含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既引出苏轼对陶渊明斜川之游的向往,又饱含着深沉的感慨。
C.“吾老矣,寄余龄”,既体现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又表达了他纵情山水、渴盼终老于此的心愿。
D.这首词写景富于立体感,鸣泉、山亭、远峰等景物,声色相映,错落有致,写出了田园景物的恬静与清幽。
8.词中有“只渊明,是前生”,请结合全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分析苏轼和陶渊明在人生境遇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高频主题3 山水田园
1.B 解析 B项,“色彩鲜明”理解有误。颈联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可知颈联景物充满了黯淡、凄凉色彩。
2.①首联、颔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诗人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②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诗人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凉的心境。③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3.C 解析 C项,“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为五言古体诗,不是律诗。
4.①山中美景令人神怡:诗人漫步山径,山中有青翠掩映的山林。②朋友家的恬静环境令人称羡:日暮投宿,幽深的小径两旁,绿竹浓密,青萝依依。③与朋友欢欣畅谈令人沉醉:主客畅饮,放声高歌,忘掉世俗机巧之心的欢快,令人沉醉。
5.D 解析 D项,“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错误,结合后面的“从天借”可知表现了词人的洒脱风趣。
6.①志趣高雅:通过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退隐后人物富有情趣的活动、梅竹的君子形象可看出。②风趣洒脱:“但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不羁、幽默风趣。③安贫乐道:囊中羞涩、“蒿簪藜杖”却依然想归隐,想保持高雅的情趣,可见其安贫乐道。
7.C 解析 C项,“表达了他纵情山水、渴盼终老于此的心愿”理解有误,这首词饱含着宦海浮沉的感慨。“吾老矣,寄余龄”虽有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也有自我排解的慰藉之意。
8.相同点:①都是躬耕田园,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恬然自适的满足;②都有对官场的失望、无奈和人生迟暮的悲叹。
不同点:①原因不同,苏轼因遭贬谪而躬耕东坡,陶渊明因不满现实辞官归隐;②情感不同,苏词有对宦海浮沉的感慨,而《归去来兮辞》充满了对归家生活的欣喜与期待。
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主题1 时代镜像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主题1 时代镜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主题1 咏史怀古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主题1 咏史怀古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八两句,强调侯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