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期末模拟试题(一)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期末模拟试题(一) (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期末模拟试题(一)
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在互联网的挤压下,学界和业界对传统媒体唱衰屡见不鲜。这些关于传统媒体衰落的讨论中,有关“报纸消亡”问题的争议,声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自菲利普·迈耶的“报纸消亡论”开始,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辩说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菲利普·迈耶,他在2004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对美国“全球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数据进行了新闻业信仔度方面的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菲利普·迈耶得出结论,即在2015年大众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度会降至零点。由此,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三报就没有读者了”。
一些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的发展已经接近后期。也有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报纸终究会被互联网替代。在国内学者中,刘建明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从这一形态上来讲,报纸演变成网络报纸之后,报纸太身就已经消失。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夸六的预测,媒介的发最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不断关升。世界报业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谈到报业的命运时指出,网站和邮件定制都可以成为报业发展的新领域,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高峰。
国内学者对“报纸消亡论”也表达了反对观点。杨保军从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扬弃、叠加发展的过程。有了新媒介之后,先前的媒介不一定就会消失。陈力丹也认为,没有任何大众传媒会因新兴媒体的出现而灭亡。他在淡及新媒介环境时指出,纸质煤介总体上会下降趋势,但是不会消亡。
关于“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学者们的不同看法见仁见智,但对纸媒的忧虑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报纸消亡论”是一个历时性的命题,难以一概而论,尤其是在5G时代到来之后,万物互联,报纸行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然网络带来的挑战不可避免,学界和业界应该主动采取有力的措施,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报纸是印刷术的产物,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互联网作为科技的新发展,以其巨大的发展态势影响着各个领域。报业人士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定义不同媒介形式的报纸,关乎着报纸的命运。因此,报纸的未来走向,尚需找目以待。
(摘编自赵羽迎《融媒体时代“报纸消亡论”》)
材料二:
人们常说传统媒体有着原创性资源。其实这不是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而是政策和制度赋予他们的优势。传统媒体内部一大批优秀人才都在从事内容的原创和传播工作。他们掌管着信息源,掌管着发布,甚至掌管着传播的方式,这种内容聚集的先发优势,至今使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望尘莫及。新媒体内容的整合和发布,只能借助于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或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廉价供应。内容在传统媒体中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对内容的整合创意,新媒体不缺少整合能力,但缺少原创内容。有人还认为现阶段损纸能做到客观公正,权威公信。互联网虽然开创了“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但是众多声音的存在也对公众选择信息带来因惑,更难分辨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而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由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其客观公正的采写、独到的见解、深度的观察,使报纸的权威性将为大众提供信息的确认机制,从而引导社会奥论。调查显示,目前,受众最信任的还是传统媒体,网民最信任的也是新闻网站。
假如新媒体人员也都享有传统媒体人员体制内的优厚的待遇,有着传统媒体庞大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的素质,有着方便的采访资格和权利,新媒体也一样保证权威性和原创性。像《纽约时报》与电子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是同一班人马,不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之分。
总之,新媒体正在以越来越多的优势飞速发展着。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有人惊呼,甚至以为报业的冬天来临了,有人预言损纸将消亡。其实,《纽约时报》纸蝶的消亡仅是一个信号,对于新媒体来说,也是发展壮大的一个好的兆头。但传统媒体的消亡,还不好说,尤其是在我国,更是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正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所说:事实上,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然是许多人精神上赖以依存的重要方式,它仍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在描述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时,我们同样应该正视和尽可能延伸纸媒的既存优势。所以,就新媒体来说,既要抓住发展机会,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新媒体是否取代旧媒体,不是谁说了就算的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新闻网站如何灌好自己的“水”,修好自己的“渠”。
(摘编自那立双《报纸消亡?新媒体接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纸等传统媒体缺乏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的优势,已经开始被新兴媒体超越,失去了主流地位。
B.菲利普·迈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出来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表大胆得出报纸会消亡的预测。
C.只要新媒体人员都享有传统媒体人员的待遇、资金、采访资格等优势,新媒体就会保证权威性和原创性。
D.从总体看,材料一对“报纸消亡论”持有较为客观理性的态度,材料二则基本上抱有一种有限赞同的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报纸消亡论”的争论基本围绕着“纸质印刷版报纸是否会消亡”和“报纸内容转向互联网之后,还能否称为报纸”展开。
B.一些学者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上的新闻内容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不能被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
C.作为信号,《纽约时报》纸媒的消亡,是新媒体发展壮大的一个好的兆头,也应成为传统媒体应对纸媒危机的警钟和借鉴。
D.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就可以既发挥传统媒体自身原创资源优势,又能发挥新媒体整合创意优势,实现双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报纸消亡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若对报纸的发展过度乐观,轻视新媒体冲击,也会使报纸陷入自我狂欢,反而可能加快生存危机的到来。
B.人类24小时接入互联网后,纸张会失去信息载体的意义,报纸也将会失去信息终端的作用。
C.美国人认为报纸印刷成本、销售成本相对互联网新闻过于高昂,在互联网环境中必将走向衰亡。
D.挪威人对报纸的生命周期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指出现在的报纸正处于成熟期的后期和衰落期的早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二最后提到了“灌水修渠”,其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请任选一方,结合两则材料谈一下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树梨白
甫跃辉
①花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当数桃花,一夜春风忽来,房舍前后偶尔为一两枝,静静地开着。虽然是静的,可任谁从边上经过,都会觉出一种不可忽略的热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闹”字实在炒极。和桃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梨花。
②梨树在坝区不多,村里似乎也没人家种植。小时候见到的梨树,都是在山里。幽静,潮湿,清冷却又明艳,是我对那些梨树的深刻印象。随着时间推移,它们更增加了一份悠远的气息。
③我家的东面山上,从汉村往东上山,经过一片繁密的小树林,一片荒废的茶团,下坡又上坡,来到一处仿佛深藏在山林腹地的园子。这是很大的一片梨园,梨树一排一排,顽有刻章,并非胡乱生长。好多次我是和奶奶一起到这儿的,奶奶说,这些梨树是生产队时期种的了,后来梨树没人管理,它们便在这片山泼自生自灭。当然,它们并没有“灭”,一年又一年,都活下来了。那么多细软的枝丫一年一年朝向天空生长,这棵约枝丫和那课树的校丫在空中轻轻相碰,悄声说着我听不懂的言语。立在满坡的荒草和枯叶间,静静地听,到处是这样幽龄闪亮的声音,炼网似的,不断扑到脸上。
④我从没见过这片梨图开花。
⑤那得是何等的盛况啊?只要见过一次,那些雪片似的梨花,一定会不断在记忆里回访,一年.一年飘落,堆垒起厚厚的雪野。
⑥再一细究,我甚至没在小时候见过梨花。我最早见到梨花,是高中时候了,学校西边教师宿含前有几裸老梨树,每年总会开花,我和弟弟时常在夜走到那儿,看那些花彩在潘上红碎而无声地具动。再后来,去县城坡顶吃饭,头顶便开着三五枝梨花。更多的梨花,也是差不多这时候见至的,村口种了一片梨树,估计比山里那片梨园的规模还要大,才不过一人多高,已经开花结果了。那些花仿佛剪碎的纸屑,在精确的时间至,流水线工人似的,被安排在梨树枝头。好多次我从边上经过,也会停下来看一看,但总觉得,这些花开得太人工。想要光它们想象到小时候所见梨园的上空,显然有些勉强。
⑦以上全部叙述,自然是为我接下来所遇到的梨龙做的铺热
⑧在砀山遇到满足了我全部想象的梨花、为我补上梨花这一课之前,我并没意识到梨花在我生活里的缺失。而当我在砀山遇到梨花了,我才意识到,这缺失是多么突儿且不可忽我。
⑨我吃过那么多梨,也见过一些梨花,但实实在在见到符合“绝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钱起)、“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权”(陆游)、“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灌”(赵福元)、“缤纷紫雪浮须细,冷淡清姿夺玉光”(阮南溪)、“仙姿白雪枝青霞,月淡春浓意不邪”(方回)等诗词里的梨花,在砀山是第一回。
1⑩那也是一片梨园,远远大过我过去三十多年所见的梨团。砀山的梨,吃过的多了。砀山的梨花,却还是头一回见。在见到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想象过梨园的宽广,也想象过梨花的繁盛,纵然如此,等一步步深入梨园,目之所见,还是远远超过想象。那两棵梨树王,树干枝丫粗治,仍被繁盛的梨花压得弯塌下来,仿佛只要朝着枝头轻轻吹一口气,那些梨花便会纷纷飞去,而低垂的枝头也会倏然弹起。
1 梨树间的空地上,一丛丛二月兰也正开得繁虚,紫色的向四百八方平铺出去的龙朵,恰和雪白的高低起伏的梨花两相映照,彼此呼应。紫色是重的,白色是轻的。在这白色和紫色之间,站一会儿,走一阵儿,又觉得二月兰的紫色是轻的,梨花的雪白才是重的。那望之不尽的梨花,层层叠叠地罐展开去,犹似悬浮在半空之中的十万雪山。山顶天空湛蓝,似有不可见的神灵俯瞰这人间大地。有人在唱着古老的戏文,戏文一句一句传来,在一句一句古老的风里,梨花片片吹落,增添层层静谧。
2从砀山梨园出来,仿佛是重回人间。渐渐的,那些过于繁盛的梨花,几乎成了一个过于美好的大梦。而此刻,我想象着小时候那片山坡上的梨园——那同样是一片远离纷扰的净土,那些细瘦的枝丫终于能够纷纷开出繁花——砀山梨园那般雪山似的繁花。
⑩和桃花形成强烈对比的,真是梨花么?我现在忽地有些怀疑。桃花红,梨花白,桃花是热闹的,梨花是寂静的。而有时候,又似乎恰恰相反。不,更多时候,它们都是兼具热闹和寂静的。它们的热闹,衬托出寂静。它们的寂静,衬托出人间的热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花在花中引人注目,这与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给作者的心理感受有很大关系。
B.作者小时候家东面山上的梨园幽静清冷,给人以悠远的感受,开的花仿佛剪碎的纸屑。
C.砀山梨园的梨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犹如雪山,让作者产生并非人间的恍惚之感。
D.作者通过看梨花的经历,对“寂静”和“热闹”有了更深感悟,表现出了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3段详细描绘小时候的梨园,主要目的是表现梨园的寂静,没有一丝热闹之感。
B.文章第⑦ 段承上启下,“叙述”“铺垫”等文学鉴赏术语的使用让读者跳出了叙述情境。
C.文章最高潮的地方是砀山梨园观花,为表现梨花繁盛,作者有意选择采用二月兰做反衬。
D.文章通篇围绕“寂静”和“热闹”着笔,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反思发现生活哲理,结构精巧。
8.从全文看,梨花的“寂静”和“热闹”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 文中在描写砀山梨花的美景之前,引用了大量诗词,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二月戊午,王濬、唐彬击破丹阳监盛纪。吴人于江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舰。濬作大筏数十,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仗,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著筏而去。又作大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庚申,濬克西陵,杀吴都督留宪等。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杀夷道监陆晏。杜预遣牙门周旨等帅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吴都督孙歆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旨等伏兵乐乡城外,歆遣军出拒王濬,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乙丑,王濬击杀吴水军都督陆景。杜预进攻江陵,甲戌,克之,斩伍延。于是沅、湘以南,接于交、广,州郡皆望风送印绶。预杖节称诏而绥抚之。凡所斩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余人。胡奋克江安。
乙亥,诏:“王濬、唐彬既定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杜预当镇静零、桂;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等各分兵以益濬、彬,太尉充移屯项。”
杜预与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方春水生,难于久驻,宜俟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遂指授群帅方略,径造建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预遣牙门周旨等帅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吴都督孙歆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日/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B.杜预遣牙门周旨等帅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吴都督孙欣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日/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C.杜预遣牙门周旨等帅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吴都督孙歆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日/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D.杜预遣牙门周旨等帅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吴都督孙歆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日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丑,六十干支之一。古人用十二天干十地支相互搭配纪年月日,此处用以纪日。
B.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代表不同位分的官爵。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郡守,是古时官名,始置于战国,秦朝每郡置守,治理民政,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D.建业,是现在的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为我国六朝古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阻挡进攻,吴国设置铁锁、铁锥,王溶巧施计策,破除障碍,渡过了长江。
B.在很短时间内,王溶先后攻克西陵、荆门、江陵等地,斩杀敌将,让许多敌人望风而降。
C.本文着意提到皇帝下诏对主要将领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作了部署,与整本书编纂意图有关。
D.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晋军突破长江天险攻打吴国的过程,虽人事众多,但叙事详略分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
(2)王濬、唐彬既定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
14.在军议中,杜预是如何说服众将的?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春光好
五代·和凝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经。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暗。红粉相随南消晚,几含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船轻”中的“轻”字,让人感到主人公身处画船中,全词虽然没有人的出现,却时时有人的气息。
B.词中运用鸳鸯、绿汀、棹歌声等意象,写出了湖中的所见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节奏和谐而平缓。
C.“无风无浪”意在表现湖水光滑如镜,“半雨半晴”写出空气清新怡人,也让人隐约感到宾主融洽的气氛。
D.这是一首抒写早春时节漫湖的词作,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中尽显感情的怡悦舒展,给人以美的享受。
16.结尾的“几含情”在表达方式上和前面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出了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陷入寂静,等待另一个高潮的到来。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夸张,写出了洞庭湖的恢宏气象。
(3)鹧鸪是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常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辛弃疾就写过不少这样的诗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社会充分展现出来,需要让其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坎。_________,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创新发展人们___________、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
提升中华文化___________,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着许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担当和拼搏精神等。我们要着重传播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弘扬,在当今时代展现更深远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此 喜闻乐见 感召力 蕴含
B.为此 脍炙人口 感染力 蕴藏
C.因此 喜闻乐见 感染力 蕴含
D.因此 脍炙人口 感召力 蕴藏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着重挖握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弘扬,在当今时代展现更深远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B.我们要着重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维承和发扬,在当今时代让其展现更深远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C.我们要着重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弘扬,让其在当今时代展现更深远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D.我们要着重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弘扬,在当今时代让其展现更深远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20.请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促进北京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人民群众高额医疗费用负担,为基本医疗保险提供补充保障,日前,___①____________ 。一年仅需195元,就能获得医保目录内外最高300万元的医疗保障。
“北京普惠健康保”不限年龄、不限户籍、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无须体检,高龄老人、高危职业、既往症人群均可投保。与其他商业健康保险不同的是,有恶性肿瘤、肝肾疾病、心脑血管及糖脂代谢疾病、肺部疾病等5类特定既往症人群可承保可赔付,与健康人群形成差异化保障,( )。
健康人群在连续参保的情况下,___②____________ ,参保人仍然可以按照健康人群的标准高比例赔付,应注意自身保障的连续性。“__③____________ ,防止大病导致的严重经济负担,并且没有特定既往症的市民现在投保后,在患了五类既往症后,理赔时是按健康人群的高比例来赔付的,身体健康时早投保可获高比例赔付。”相关保险负责人表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往症人群要想实现“可投保、可理赔”,必须提高免赔额,降低赔付比例
B.通过提高免赔额、降低赔付比例的方式,“可投保、可理赔”能够覆盖既往症人群
C.“可投保、可理赔”通过提高免赔额、降低赔付比例的方式,实现既往症人群的覆盖
D.既往症人群通过提高免赔额、降低赔付比例的方式,实现“可投保、可理赔”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某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厨师、保安、校医等一线教职员工纷纷走上红地毯,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
看了上面的漫画,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漫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一)参考答案及说明分析
1.参考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
2.参考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推断能力。“原创资源优势”不是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而是政策和制度赋予他们的优势。
3.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项是从反面强调报纸应该与新媒体融合,BC项和D项分别从信息载体的层面、商业模式和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论证“报纸消亡论”。
4. 参考答案:①首先提出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辩说一直持续至今这一话题;(1分)②然后分别介绍了“报纸消亡论”及其反对观点;(2分)③最后提出应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1分)
说明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一段提出了全文的话题——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辩说一直持续至今;然后分述内容,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了菲利普·迈耶和一些学者的“报纸消亡论”,第四、五段介绍了反对“报纸消亡论”的观点和理由;最后一段总结评论各派观点,提出应该主动采取有力的措施,寻求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积极应对纸媒危机。综合这些内容,分条简要分析即可。
5.参考答案
示例一:新媒体需要“灌水修渠”。①所谓“灌水”,是指新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传播时效、大众参与、内容创意整合等方面的优势;(3分)② 所谓“修渠”,是指新媒体应该克服自身原创内容、权威等方面存在的缺点。(3分)
示例二:传统媒体需要“灌水修渠”。①所谓“灌水”,是指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内容丰富、信息权威方面的优势;(3分)②所谓“修渠”,是指传统媒体应该克服自身传播时效、大众参与、内容创意整合等方面存在的缺点,积极推动纸媒与新媒介的融合。(3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灌水修渠”是比喻的说法。“灌水”是增大自身水量,比喻增加自身优势;“修渠”是畅通渠道,比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考生选择一方,从自身优势和存在问题两方面整合答案即可,注意要结合两则材料,不要仅仅围绕材料二思考。
6. 参考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开的花仿佛剪碎的纸屑”是村口种的一片梨树开花时的景象。
7. 参考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没有一丝热闹之感”错误,原文最后作者想象到了梨园的繁花;B项,“让读者跳出了叙述情境”错误,应是让读者“人乎其内,出乎其外”;C项,“反衬”错误,应是正衬。
8. 参考答案:“寂静”体现在:①与桃花相比,梨花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幽静的;(作者见到的梨花细碎刻板。“热闹”体现在:①作者所见砀山梨花的繁盛;②作者想象的小时候梨园的繁花。(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题干是“梨花”,文章前六段写“寂静”,后面写“热闹”。从第1段可
以得出,与桃花相比,梨花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幽静的;从第6段概括出梨花细碎刻板。“热闹”最主要体现在砀山看梨花上,此外第@段作者的想象也点出了“热闹”。
9、参考答案:①从颜色、形态、香味等角度描绘了作者对于梨花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梨花的喜爱之情。②运用笔墨渲染,为下文写砀山观梨花的热闹美景蓄势。③为表达文章的主题,与前文形成对比做铺垫。④为全文营造了诗意氛围,吸引读者阅读。(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引用诗词的作用的能力。引用诗词本身的作用是让文章有诗意氛围,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结合文章回答即可。
10.参考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多张旗帜”是周旨故作疑兵,主语是“周旨”,不是“乐乡”,排除AC;从内容看,“惧”的应该是孙歆,不是“与江陵督伍延书”,排除D。原句标点:杜预遣牙门周旨等帅奇兵八百泛舟夜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吴都督孙歆惧,与江陵督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11. 参考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应该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相互搭配。
12.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江陵是杜预攻克的。
13.参考答案:
(1)用麻油灌注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铁锁,就点燃火把烧铁锁,一会儿工夫,铁锁就被火把烧得熔化而断开,于是战船就无所阻挡。(4分)
(2)王、唐彬已经平定了巴丘,再与胡奋、王戎一同平定夏口、武昌,顺长江长驱直入,直到秣陵。(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灌以麻油”状语后置、然、断绝各1分,句意1分。(2)既、长骛、造各1分,句意1分。
14. 参考答案:
①先举乐毅的例子,②然后以破竹为比喻,③阐明了迅速发兵的好处。(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重点是对“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的理解,在这句话中,杜预首先举乐毅借济西一战使齐国强盛的例子,然后通过比喻论证说服众将。
参考译文
杜预向江陵进发,王浑从横江出兵,攻打吴的兵镇及边防营垒,攻无不克。二月戊午(初一),王濬、唐彬打败了丹阳监盛纪。吴人把江边浅滩上的要害区域,用铁锁拦住;还打造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中放进江里,用以阻挡战船。王渗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都有一百余步,(王濬)让人扎了许多草人,草人披铠甲,拿兵器,(放在大木筏上,)让水性好的人与木筏走在前面,遇到铁锥,铁锥就扎到木筏上,被木筏带走了。(王溶)又造了许多大火把,火把长十几丈,有几十围粗,用麻油灌注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铁锁,就点燃火把烧铁锁,一会儿工夫,铁锁就被火把烧得熔化而断开,于是战船就无所阻挡。庚申(初三),王濬攻克了西陵,杀了吴都督留宪等人。壬戌(初五),又攻下了荆门、夷道两座城,杀了夷道监陆晏。杜预派遣牙门周旨等人率领八百名奇兵在夜里泛舟渡过长江,袭击乐乡,(周旨)竖起许多旗积,又在巴山点起火。吴都督孙散非常恐惧,写信给江陵督伍延说:“从北边过来的军队,是飞渡过江的。”周旨等人把军队埋伏在乐乡城外,孙散派兵出城去打王濬,结果大败而回。周旨等人让伏兵居随升敢的军队进了城,孙散没有觉察,(周旨的兵)一直到了孙歆的帐幕之下,活提孙散而回。乙丑(初八),王濬打败并杀了吴水军都督陆景。杜预进攻江陵,甲成(十七日),攻克了江陵,杀了伍延。
这时候,沅、湘以南地区以及地界相接的交、广等州郡,都用声把印级送来。杜预手持符节按照皇帝的招命安抚了这些州郡。(到此时为止,)总共俘获、斩杀吴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百二十多人。胡奋又攻克了江安。
乙亥(十八日),(晋武帝)下诏书说:“王濬、唐彬已经平定了巴丘,再与胡奋、王戎一同平定夏口、武昌,顺长江长驱直入,直到秣陵。杜预则应当安定零陵、桂阳,安抚衡阳。大军过后,荆州以南的区域,传布缴文自然会平定。杜预等人各自分兵以增援王溶、唐彬,太尉贾充转移到项驻扎。”
杜预与众将领议事,有人说:“百年的寇贼,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灭,现在正是春季,有雨水,军队难以长时间驻扎,最好等到冬季来临,再大举发兵。”杜预说:“从前,乐教凭借济西一役而一举吞井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军兵威已振,这就好比破竹,破开数节之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于是,指点传授众将领计策谋略,(部队)一直打到了建业。
15.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没有人的出现”错,词中的“红粉”就是代指女子。
16. 参考答案:①“几含情”是打情,前面都是描写。②用了这一抒情之句,总括了前面早春游湖的心理感受。③不加渲染,不作夸张地写出了对江南春光的赞美,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明确要求“表达方式”的不同,应该回答出不同,并分析作用。这首词写春游的情景。上片写在叶嫩花明的春光里,画船轻荡,鸳鸯戏浴,棹歌声声,给人以轻快明畅之感。下片“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二句,连用两个“春”字,两个“无”字,两个“半”字,写尽春光骀荡之状。后两句写人情,与上片“鸳鸯”呼应,突出“红粉相随”。这首词写得明快,有生活气息,摆脱了浓厚的富贵味,堪称佳词。
白话诗歌
水上柔嫩的颜叶,衬着岸边明艳的杏花;翠红美丽的鸳鸯,拖着长长的绿漪浮漾。一叶轻盈的画船摇出,添几阕情韵袅袅的棹歌。
春光,轻灵摇荡,明媚可人!水,好在无风无浪;天,好在半雨半晴。在疏淡的暮霭中,伴红粉知己泛舟南浦,更多了几分含蕴不露的情意!
17.参考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示例一: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示例二: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阮郎归》)
示例三: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贺新郎》)
示例四:苍梧云外湘妃泪 鼻亭山下鹧鸪吟(《最高楼》)
示例五:绕屋人扶行不得 闲窗学得鹧鸪啼(《山花子》)(每句1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易错字“幽”“坼”等的写法。
18.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表示目的,不是原因,选“为此”。第二处,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文化产品应该用“喜闻乐见”。第三处,“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强调的是“感召力”。第四处,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搭配,应该用“蕴含”。
19.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原句的错误有两处:一是“传播”和“挖掘”语序不当,二是“在当今时代”前缺少介宾短语“让其”。“弘扬”和“发扬”在句中都可以搭配。
20.参考答案:拟人和排比。(2分)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日常生活的重要性。(1分)运用排比,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丰富、魅力之大。(2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是句内排比;“走进”是拟人。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21.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依据上文,应该是“既往症人群”作主语,排除BC;文意重在强调“可投保、可理赔”这一好处,排除A。
22.参考答案:①“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发布 ②一旦出现特定既往症③投保是为了抵抗风险(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能力。第1处,应该是新闻导语的总结,陈述主要事件就是“北京普惠健康保”正式发布。第2处,结合前面内容,应该填关键词“特定既往症”,与“仍然可以”搭配应有关联词“一旦”。第3处,是相关保险负责人的话,应该强调保险的好处,结合后文内容,可以补出。
23.题目解读:漫画描绘的是在某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厨师、保安、校医等一线教职员工纷纷走上红地毯,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从学校说,这是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是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从学生说,这是一次特殊的毕业典礼,让学生能学会感恩、平视;从社会意义上说,这是劳动价值的回归,有利于倡导人人平等的理念……从这些角度选择写作,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即可。
参考立意:①一堂生动的人文教育课;②学会感恩;③劳动价值的回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全国卷)语文试题(PDF版),共17页。
这是一份202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一语文答案pdf、202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