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体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性激素与糖原的元素种类不同
B.磷脂水解的终产物包括甘油和脂肪酸,与脂肪水解的终产物不完全相同
C.人体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
D.维生素 D 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缺乏维生素 D 会影响骨骼发育
【答案】B
【分析】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
A、组成性激素和糖原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C、H、O,A错误;
B、磷脂水解的终产物包括甘油和脂肪酸,而脂肪的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其水解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显然磷脂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不完全相同,B正确;
C、人体脂肪大多为饱和脂肪酸,也有少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C错误;
D、维生素D不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但是,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骼发育,D错误。
故选B。
【点睛】
2.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①~④表示其中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蓝细菌进行有氧呼吸呼吸的主要场所不在该膜上
B.②可自发形成双层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④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
D.③分布于质膜中,能催化质膜中发生的生化反应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为细胞膜的模型图,①~④分别表示糖蛋白、磷脂、胆固醇、蛋白质。
【详解】
A、蓝细菌进行有氧呼吸呼吸的主要场所在质膜上,即题图所示,A错误;
B、②是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故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B错误;
C、④是蛋白质,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比如载体蛋白和离子通道都可控制某些离子出入细胞,C正确;
D、③是胆固醇,分布于动物细胞的质膜上,没有催化功能,D错误。
故选C。
3.苹果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呼吸作用突然增强,然后又突然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标 志着果实进入衰老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增强,果实内乳酸含量上升
B.用乙烯处理,可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
C.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可使呼吸跃变延迟发生
D.呼吸作用减弱,该种现象第一阶段产生的 CO2 减少
【答案】C
【分析】
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含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各部分都能合成乙烯;糖酵解属于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该过程1 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 2 个含 3 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并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ATP。
【详解】
A、苹果果实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乳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
B、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和衰老,因此用乙烯处理,可使呼吸跃变现象提前出现,从而起到催熟的作用,B错误;
C、果实贮藏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比较低,细胞更不容易衰老,能延缓呼吸跃变现象的出现,C正确;
D、糖酵解属于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糖酵解的过程中,1 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 2 个含 3 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 ATP,故糖酵解过程中没有CO2产生,D错误。
故选C。
【点睛】
4.与野生型拟南芥 WT 相比,突变体 t1和 t2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图 a,示意图),造成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的不同(图 b),进而引起光合速率差异,但叶绿素含量及其它性 状基本一致。在不考虑叶绿体运动的前提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 比 t2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
B.t1比 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
C.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的含量有关
D.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
【答案】B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光照下,t2中叶绿体的相对受光面积低于t1,则二者光合作用速率相同时,t2所需的光照强度高于t1;当呼吸作用释放CO2速率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O2速率时,t1所需光照强度低于t2。
【详解】
A、在正常光照下,t2中叶绿体的相对受光面积低于t1,则二者光合作用速率相同时,t2所需的光照强度高于t1,因此当二者光合速率分别达到最大时,t2所需光照强度高于t1,即t2具有比t1更高的光饱和点,A错误;
B、在正常光照下,t2中叶绿体的相对受光面积低于t1,当呼吸作用释放CO2速率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O2速率时,t1所需光照强度低于t2,即t1比t2具有更低的光补偿点,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三者的叶绿素含量及其他性状基本一致,因此三者光合速率的高低与叶绿素含量无关,C错误;
D、正常光照条件下,三者的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不同,造成叶绿体相对受光面积的不同,从而影响光合速率,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后,例如都达到光饱和后,三者光合速率的差异不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变大,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进行 1 次染色质 DNA 的复制,减数分裂进行 2 次染色质 DNA 的复制
B.细胞周期的间期已经形成了 1 对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
C.染色体数为 2n=4 的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和染色体 DNA 分子数分别为 8 和 8
D.若在前期某染色体的 1个 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 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
【答案】B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期,DNA都只复制一次,A错误;
B、动物细胞在G2期已经形成了1对中心体,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4 ,则进行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为4,DNA分子数为4×2=8,C错误;
D、G2期DNA已经复制完成,一条染色质上有2个DNA分子,如果其上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只有一个细胞含有异常DNA,D错误。
故选B。
6.在 DNA 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有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 10 对碱基(C 有 6 个)的 DNA 双链片段,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 )
A.58 B.78 C.82 D.84
【答案】D
【分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
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构建一个DNA的基本单位需要2个订书钉;将两个基本单位连在一起需要一个订书钉,若搭建含10对碱基组成的DNA双链片段,需要将20个基本单位连成两条链,需要18个订书钉;碱基A和T之间2个氢键,G和C之间三个氢键,C有6个,C=G=6,那么A=T=4,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需要订书钉连接,共需要6×3+4×2=26个,因此使用订书钉的个数为20×2+9×2×2+26=84个,即D正确。
故选D。
【点睛】
7.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 14NH4 Cl 或 15NH4Cl,a、b、c 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 DNA 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差速离心技术
B.a 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 14NH4 Cl 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b 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 DNA 都是 15N/14NH4 Cl
D.实验结果无法说明 DNA 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答案】C
【分析】
题意分析,“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a、b、c管中的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一个双链都为14N标记、一个是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
【详解】
A、题意显示“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错误;
B、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
C、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C正确;
D、实验结果说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C。
【点睛】
8.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
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
C.tR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
D.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答案】C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含有CCI反密码子的tRNA转运甘氨酸,而反密码子CCI能与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互补配对,即I与U、C、A均能配对。
【详解】
A、由图示分析可知,I与U、C、A均能配对,因此含I的反密码子可以识别多种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
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结合,B正确;
C、由图示可知,tRNA分子由单链RNA经过折叠后形成三叶草的叶形,C错误;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中碱基的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从图示三种密码子均编码甘氨酸也可以看出,D正确。
故选C。
9.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 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不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答案】AD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详解】
A、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代替相应的激素可诱导形成愈伤组织,A正确;
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需要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B错误;
C、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所以其配子中含有X或Y染色体,经过花药的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通过秋水仙素的处理得到幼苗乙和幼苗丙,这表明幼苗乙和幼苗丙的性染色体组成分为XX或YY,故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X、YY,C错误;
D、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包括了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AD。
【点睛】
10.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答案】D
【分析】
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a(1-a)=(1-a)2,解得a=1/3,则显性纯合体在F1体都是hh,即亲本基因型都是hh;当H的基因频率为1时,自由交配后代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HH,即亲本基因型只有HH;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自由交配后代是Hh=hh;当H的基因频率为b时,自由交配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1/2,HH=hh=1/4;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自由交配一代,后代HH=Hh。
【详解】
A、当H的基因频率大于0、小于1时,亲本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A正确;
B、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公式是:H=HH+1/2Hh,h=hh+1/2Hh,如果H和h的基因频率相等,则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分析题图可知,只有H的基因频率为b时符合该条件,B正确;
C、哈迪-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3×1/3=1/9,C正确;
D、由题图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c(1-c)=(c)2,解得c=2/3,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2/3×2/3=4/9,hh=1/3×1/3=1/9,Hh=2×2/3×1/3=4/9,子一代自交,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1/2×4/9=7/9,D错误;
故选D。
【点睛】
技巧点拨:解决本题需要透切理解遗传平衡定律:若群体中只考虑H和h一对等位基因且H基因的频率为p,则h基因的频率为1-p;HH基因型的频率为p2;hh的基因型频率为(1-p)2;Hh的基因型频率为1- p2-(1-p)2=2p(1-p)。
11.如图所示,M 点的作用,描述最准确的是( )
A.促进根芽生长 B.促进根茎芽生长
C.促进根茎生长 D.促进芽茎生长
【答案】B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看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的浓度等有关,并且根对生长素的浓度最敏感。
【详解】
分析曲线图可知:M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的生长都表现为促进作用,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 (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t1和 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
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C.t1→t4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t2 和 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
【答案】C
【分析】
题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根据图示,在t1~t4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A正确;
B、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δ值相等,均为1.5,但由于不清楚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所以二者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正确;
C、t2~t4内,乙种群的δ先有上升,而后下降,但都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C错误;
D、在t2~t3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t3时刻乙种群数量多于t2时刻,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
13.化细菌是化能自养菌,通过 NH4+→NO2- →NO3- 的氧化过程获取菌体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作用。图是分离硝化细菌的培养基配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H4)2SO4可作为硝化细菌的氮源和能源
B.培养基中的 Na2CO3是硝化细菌的主要碳源
C.K2HPO4和 NaH2PO4能维持培养基的 pH
D.硝化细菌能清除水体中的铵态氮及亚硝态氮
【答案】B
【分析】
题意分析,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菌,以培养基中的NH4+为氮源和能源,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而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详解】
A、题中显示,硝化细菌能够通过NH4+→NO2-→NO3-的氧化过程获取菌体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故(NH4)2SO4可作为硝化细菌的氮源和能源,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菌,以培养基中的NH4+为氮源和能源,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故硝化细菌的碳源是二氧化碳,B错误;
C、K2HPO4和NaH2PO4属于无机盐,能够调节和维持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和pH,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硝化细菌能进行NH4+→NO2-→NO3-的氧化过程,故可用硝化细菌清除水体中的铵态氮及亚硝态氮,D正确。
故选B。
【点睛】
14.图甲表示某环型 DNA 分子经限制性内切核酸酶(EcoRⅠ)完全酶切后的片段电泳结果。若改变条件使其酶 切不充分就有可能获得如图乙所示的电泳结果(kb 即千个碱基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 DNA 分子全长至少为 7 kb,该 DNA 分子中至少含有 4 个 EcoRⅠ酶切位点
B.适当缩短反应时间,得到图乙结果的可能性越大
C.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适当增加 EcoRⅠ浓度,更可能得到图乙的结果
【答案】D
【分析】
题图分析:环型DNA分子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完全酶切后得到4.0、1.5、1.0和0.5四种长度的DNA片段,说明该DNA分子全长至少为7Kb,至少含有4个EcoRⅠ酶切位点;若改变条件使其酶 切不充分就有可能获得如图乙所示的电泳结果。结合图示可知,该环状DNA中四个酶切位点的距离依次为4kb、0.5kb、1.5kb、1kb。
【详解】
A、环型DNA分子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完全酶切后得到4.0、1.5、1.0和0.5四种长度的DNA片段,说明该DNA分子全长至少为7Kb;由于是环型DNA分子,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完全酶切后得到至少4个DNA片段,说明该DNA分子中至少含有4个EcoRⅠ酶切位点,A正确;
B、适当缩短反应时间,酶切不充分,得到图乙结果的可能性越大,B正确;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来自原核生物,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C正确;
D、适当增加EcoRⅠ浓度,DNA被切割更充分,更可能得到图甲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
15.胎牛血清(FBS)是天然的培养基,能够在多种动物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起到 非常好的促进效果。下表是后期胚胎培养液(CR2 后液)中添加不同浓度 FBS 对牛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情 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培养液
卵裂率/%
囊胚率/%
对照组
CR2 前液+CR2 后液
59.17±1.34
13.53±2.04
试验组 1
CR2 前液+10%FBSCR2 后液
62.14+1.78
13.78±2.77
试验组 2
CR2 前液+20%FBSCR2 后液
68.95±4.15
26.09±2.20
试验组 3
CR2 前液+30%FBSCR2 后液
62.02±8.64
8.78±3.20
A.囊胚中内细胞团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且囊胚期已发生分化
B.促进核移植胚胎发育的最适 FBS 浓度浓度约为 20%
C.从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育成熟
D.添加不同浓度的 FBS 对卵裂率和囊胚率均有促进作用
【答案】D
【分析】
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FBS,因变量为卵裂率、囊胚率,数据显示,随着FBS浓度的增加,卵裂率和囊胚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抑制囊胚的发育。
【详解】
A、囊胚中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成熟胚胎的各种组织,其中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盘和胎膜,显然囊胚期已发生分化,A正确;
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添加20%FBS对促进核移植胚胎发育有较好的作用,B正确;
C、由于卵原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发生在排卵前后,因此从卵巢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育成熟,C正确;
D、表格中数据显示,30%FBS的浓度对囊胚率具有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
16.某农田秸秆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区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 后施加到农场土壤中,减轻污染同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研究农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将废弃物加工的有机肥,能为农场植物等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答案】A
【分析】
1、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2、生态系统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
【详解】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时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促进秸秆的分解,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营养结构,B错误;
C、研究农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和调查,C错误;
D、将废弃物加工的有机肥,被分解者分解处理后能为农场植物等提供更多的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17.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 也就是反应原性。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自身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半抗原和 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而自身某些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 隔绝,因此不引发病理性免疫反应。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而不存在反应原性
B.第一次注射青霉素时,其部分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可能会立即引发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 或过敏性休克
C.患者一只眼球受伤,晶状体破裂,流出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会导致另一只眼球失明,这说明眼球 晶状体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由此引起的眼疾属于自身免疫病
D.已知紫外线过敏是由于紫外线使某些过敏体质人群受照射区的皮肤发生理化性质的改变,那么可以推 测紫外线照射使理化性质改变的皮肤获得了免疫原性
【答案】AB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
A、半抗原自身不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A错误;
B、第一次注射青霉素时,其部分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结合,不会引发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 或过敏性休克,因为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物质后引起的病理性反应,B错误;
C、患者一只眼球受伤,晶状体破裂,流出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该过程产生的抗体会导致另一只眼球失明,显然,眼球 晶状体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该现象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已知紫外线过敏是由于紫外线使某些过敏体质人群受照射区的皮肤发生理化性质的改变,那么可以推 测紫外线照射使理化性质改变的皮肤获得了免疫原性,进而引起过敏,D正确。
故选AB。
【点睛】
18.乳草产生的毒素“强心甾”能够结合并破坏动物细胞钠钾泵(又称钠钾 ATP 酶)的功能,然而帝王蝶 幼虫不仅以乳草为食,还能将强心甾储存在体内以防御捕食者。研究人员发现帝王蝶钠钾泵的 119 和 122 位氨基酸与其他昆虫不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果蝇钠钾泵基因,发现 122 位氨基酸改变使果蝇获得抗 强心甾能力的同时导致果蝇“瘫痪”,119 位氨基酸改变无表型效应,但能消除因 122 位氨基酸改变导致的 “瘫痪”作用。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题目信息可以判断强心甾与钠钾泵结合后诱发钠钾泵基因突变
B.帝王蝶钠钾泵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不断升高是乳草选择作用的结果
C.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果蝇钠钾泵基因功能时要设置三个实验组
D.强心甾与钠钾泵结合的普通动物细胞,一般会因渗透压失衡而死亡
【答案】BCD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2、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详解】
A、强心甾与钠钾泵结合后破坏动物细胞钠钾泵的功能,但不会诱发钠钾泵基因突变,A错误;
B、乳草产生的毒素“强心甾”能够结合并破坏动物细胞钠钾泵,而帝王蝶中存在毒素的抗性个体,所以基因频率不断升高,是乳草选择作用的结果,B正确;
C、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果蝇钠钾泵基因功能时设置了改变122位氨基酸、改变119位氨基酸、同时改变122位和119位氨基酸三个实验组,C正确;
D、强心甾能够结合并破坏动物细胞钠钾泵,导致细胞不能将钠离子运出细胞,钾离子运入细胞,会导致细胞渗透压失衡而死亡,D正确。
故选BCD。
19.自噬意为自体吞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细胞质蛋白和受损细胞器 的过程。在鼻咽癌细胞中抑痛基因 NOR1 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NOR1 蛋白含量低,而用 DNA 甲基化抑 制剂处理后的鼻咽癌细胞,NOR1 基因的表达得到恢复,自噬体囊泡难以形成,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自噬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鼻咽细胞癌变后,NOR1 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自噬作用增强
C.细胞自噬作用受到相关基因调控,与细胞编程性死亡无关
D.癌细胞增殖迅速,当处于营养缺乏状态时,可通过细胞自噬获得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BD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题意分析,“在鼻咽癌细胞中抑癌基因NOR1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NOR1蛋白含量低,而用DNA 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后的鼻咽癌细胞,NOR1基因的表达得到恢复,自噬体囊泡难以形成,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详解】
A、细胞自噬实现了细胞中物质的重新利用,因此细胞自噬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正确;
B、鼻咽细胞癌变后,NOR1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NOR1基因转录受到抑制,NOR1蛋白含量低,自噬体囊泡得以形成,自噬作用增强,B正确;
C、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在自噬相关基因的调控下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细胞质蛋白和受损细胞器 的过程,显然细胞自噬作用受到相关基因调控,与细胞编程性死亡有关,C错误;
D、细胞自噬形成的产物对细胞有用则会被再利用,癌细胞增殖迅速,需要消耗更多的营养物质,当处于营养缺乏状态时,可通过细胞自噬获得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ABD。
【点睛】
20.下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 A(a),B(b)和 D(d)表示。甲 病为伴性遗传病,Ⅱ-7 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正常人携带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100。不考虑家系内发 生新的基因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推断Ⅱ-6 的基因型为 DDXABXab 或 DdXABXaB
C.Ⅲ-13 患两种病的原因是Ⅱ-6 在前期 I 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了 XAb 配子
D.若Ⅲ-15 为乙病携带者,Ⅲ-15 和Ⅲ-16 婚配,所生子女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301/2400
【答案】ABD
【分析】
系谱图分析:“甲病是伴性遗传病”,且具有“父患女必患”的特点,说明甲病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6和Ⅱ-7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因此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0和Ⅱ-11都不患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
A、由系谱图可知,甲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1号只患甲病,故基因型为XABY,1号的XAB染色体传递给6号,根据12号只患乙病可知其基因型为XabY,而12号中的X染色体也来自6号,其基因型为XabY,因此6号的基因型为DDXABXab或DdXABXab,B错误;
C、关于甲病和乙病,Ⅱ-6的基因型为XABXab,Ⅱ-7的基因型为XaBY,Ⅲ-13患甲和乙两种遗传病,其基因型为XAbY,因此,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II-6号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进而产生XAb的配子参与受精形成的,C正确;
D、正常人携带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100,而Ⅲ-15 为乙病携带者,则Ⅲ-15号的基因型为1/100DdXaBXab,1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DDXaBY、2/3DdXaBY,单独计算,后代患丙病的概率=1/100×2/3×1/4=1600,正常的概率=1−1/600=599/600;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4,正常的概率为3/4。因此,只患一种病的概率=599/600×1/4+1/600×3/4=301/1200,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21.在一定浓度的 CO2 和适当温度条件下,测定某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如图(一)、 细胞呼吸如图(二)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一中 a 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如果 a 点是在氧气充足条件下测得的,则氧气浓度应大于______%;当光照强度达到 c 点之前,限制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
(2)在图一 b 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 ATP 的部位是________。
(3)图一中,在 c 点时,叶绿体中 ADP 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___。
(4)若此植物为阴生植物,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为生长状况相同的阳生植物,则图一中 b 点向_______移动。
(5)在一昼夜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 8klx 光照下 12 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每 100cm2叶片一昼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为_____mg(假设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 叶绿体中 C3化合物含量短时间内将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
(6)图二中细胞呼吸的有关曲线需在什么条件下测得?_____。
【答案】
(1) O2浓度 15 光照强度
(2)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叶绿体
(3)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
(4)右
(5) 49.1 增加
(6)黑暗(或无光、遮光)
【分析】
分析图一:图一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图中a点时,植物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可代表植物呼吸速率;b点时(光照强度为2klx),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点时(光照强度6klx),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值。
图二当氧气浓度为10%时,有氧呼吸速率与总呼吸速率相等。
(1)
图一中a点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是O2浓度、温度、CO2浓度等,而本实验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温度条件下,因此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O2浓度。从曲线可看出当外界氧气浓度大于15%时,气体交换的相对值不再变化,如果a点是在氧气充足条件下测得的,则氧气浓度应大于15%。光照强度在达到c点之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光照强度达到c点之前,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2)
b点所示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此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的ATP来自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产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3)
c点时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光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产生ATP,暗反应阶段分解ATP(场所:叶绿体基质),而ATP和ADP相互转化,因此ADP的移动方向是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
(4)
阳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阴生植物,因此将此植物(阴生植物)改为生长状况相同的阳生植物,b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因此图一中b点向右移动。
(5)
8klx光照下,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速率为12mg/100cm2叶·小时,无光时植物释放二氧化碳速率为6mg/100cm2叶·小时,因此全天积累的有机物为(12×12-6×12)×180/(44×6)=49.1。将该植物叶片从光下移到黑暗中,二氧化碳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的速度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变,由于无光不能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和[H],因此三碳化合物还原速度下降,因此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短时间内将增加。
(6)
图二是有关该植物细胞呼吸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关系曲线,为避免光合作用中气体产生和释放的干扰,应在黑暗(或无光、遮光)条件下进行。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综合应用,答题关键在于分析曲线图,明确图一各点的含义,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
22.现有五种果蝇,都是纯种,其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型及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其中, 2~5 均只有一个性状属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且都由野生型(正常身、灰身、长翅、红眼)突变而来。
亲本序号
1
2
3
4
5
染色体
第Ⅱ染色体
X 染色体
第Ⅲ染色体
第Ⅱ染色体
性状
野生型:显性
纯合子
残翅(v)
白眼(a)
毛身(h)
黑身(b)
其余性状均为纯合显性性状
(1)若 通过观察 和记录 后代中翅 的性状 来进行 基因分离 规律的 遗传实 验,选用 的亲本组合是________(填亲本序号);其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时说明其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若要进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验,选择 1 和 4 做亲本是否可行?______,为什么?_________;若选择 2 和 5 做亲本是否可行?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3)只经过一次杂交实验就可获得 HhXAXa个体的亲本及基因型是_________。
(4)与果蝇 b 基因的 mRNA 相比,若按蚊 b1 基因的 mRNA 中 UGA 变为 AGA,其末端序列成为“—AGCGCGACCAGACUCUAA—”,则按蚊的 b1 基因比果蝇的 b 基因多编码_____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位置相 同,UGA、UAA、UAG 为终止密码子)。
(5)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 II 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下表表示果蝇的三种第 II 号染色体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野生型果蝇的比较(以野生型为 100)
类型
25.5℃
30℃
16.5℃
野生型
100
100
100
A
99
98
100
B
101
110
87
C
92
89
109
分析表中数据,可看出生物突变的特点是_________。
【答案】
(1) 2和1(或2和3或2和4或2和5均) 长翅:残翅等于(或约等于) 3:1
(2) 不可行 1和4只有一对相对性状有差异 不可行 2和5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Ⅱ)上
(3)3号HHXaXa ×4号hhXAY或3号HHXaY×4号hhXAXA
(4)2
(5)不定向性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
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表现为如下特点:普遍性: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低频性: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害少益性: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可逆性:基因突变可以自我回复(频率低)。
(1)
若通过观察和记录 后代中翅的性状来进行 基因分离 规律的 遗传实 验,则需要寻找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个体做亲本即可,且该性状与翅形有关,因此选用 的亲本组合是1和2;其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和残翅的比例为3∶1,说明其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
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析可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至少需要同时研究两对相对性状,且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1号和4号只有一对相对性状不同,2号和5号控制的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以上两种组合都不能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
如果想要经过一次杂交实验就可获得 HhXAXa 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HHXaXa或HHXaY,hhXAY或hhHHXAXA,即选择3号亲本中的雌性(或雄性)个体与4号亲本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进行 杂交,杂交后所有的雌性后代均为所需类型。
(4)
与果蝇 b 基因的 mRNA 相比,若按蚊 b1 基因的 mRNA 中 UGA 变为 AGA,其末端序列成为“—AGCGCGACCAGACUCUAA—”,此时原来的终止密码变成了AGA,又能编码氨基酸,此后的CUC也能编码氨基酸,随后UAA终止密码子出现,则按蚊的 b1 基因比果蝇的 b 基因多编码2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位置相 同,UGA、UAA、UAG 为终止密码子)。
(5)
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 II 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下表表示果蝇的三种第 II 号染色体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野生型果蝇的比较,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突变类型A与野生型相比差别不大,突变类型B尤其适合在30℃条件下生存,突变类型C显示的结果为不适宜在25.5℃条件下生存,这些现象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点睛】
熟知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相关材料分析解答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基因突变的特点也是本题的考查点之一。
23.回答下列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问题: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 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 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下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_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向左或向右)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
(3)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 为反射弧上位点,D 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与 B、C 类似的突触。据图作答。
若对 A 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内表面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若刺激图 1 中 M 点,则 A 点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_____________(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若某药品,它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因此,服用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
(4)若某人被生锈的铁钉扎到了脚掌,由于伤口过深,医生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根据下图所示免疫过程回答。
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_____,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磷脂的细胞器有_____。该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_____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盗墓人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_____的调控。
【答案】
(1) 静息 内负外正
(2) 向右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 由负变正 不能 B、C 持续性兴奋或抑制p
(4) ⑤浆细胞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脊髓 大脑皮层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
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测得的是静息电位,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
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此时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向右偏转,则说明电位发生了逆转,即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成了外负内正,说明突触后膜产生了动作电位,即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依然为原来的偏转方向,或差值有所增大,即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则说明此时依然为静息电位状态,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这样可以避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
图示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中A为传入神经,B为突触结构,C为突触神经元的胞体,若对 A 施加一强刺激,则产生动作电位,该处细胞膜内表面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若刺激图 1 中 M 点,该处为传出神经,该处的动作电位不能通过神经中枢中的突触传递到A处,因此, A 点不能发生这种变化,即A点依然为静息电位状态,这是由于图中B、C处(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若某药品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则服用后,神经递质作用后无法被分解,则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4)
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甲是抗体。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即图中的⑤,物质甲为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磷脂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加工蛋白质)、高尔基体(再加工)和线粒体(供能)。该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脊髓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脊髓首先支配相应的效应器产生反应,而后将相关的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医生给盗墓人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大脑皮层的调控,这体现了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
【点睛】
熟知神经调节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过程也是本题的考查点,正确分析图中的相关信息是 解答本题 的前提,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4.大肠菌群是指一类在35~37 °C条件下培养48 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总称,大肠杆菌属于大肠菌群的一种。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关于生活饮用水的细菌标准是:一、细菌总数1 mL水中不超过100个;二、大肠杆菌数1 L水中不超过3个。国标一般采用多管发酵法检测样品中大肠菌群数,具体分为三步:
蛋白胨
10.0
牛肉膏
3.0
乳糖
5.0
氯化钠
5.0
pH
7.3±0.2
H2O
定容至1000 mL
①初发酵试验:将待测样品稀释后,选择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分别接种到5支发酵管中,37 °C培养48 h,观察是否产气。
②平板分离:将产气发酵管中的菌液分别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生长在此培养基上的大肠菌群呈深紫色,有金属光泽)上,置于37°C恒温箱内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
③复发酵试验:挑取平板上呈深紫色,有金属光泽的菌落,进行染色镜检。将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菌株重复初步发酵试验。最后根据证实为大肠杆菌阳性的管数,按统计学原理即可得出大肠菌群数(每升或每100 毫升中的个数)。
(1)初发酵乳糖蛋白胨培养基配方(g/L)如表所示,按物理性质分类,乳糖蛋白胨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其中的碳源有__________
(2)若检测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数,则①步骤无须稀释,原因_______ ,①步 骤每个稀释度分别接种到5支发酵管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
(3)②步骤中不能直接用涂布器把菌液涂布在平板上进行大肠菌群计数,原因是__________
(4)伊红美蓝培养基在配制后通常用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③步骤中只能挑取符合特征的菌落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镜检,这是因为_______
【答案】液体 牛肉膏、乳糖 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非常少 平行重复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初发酵过程扩大了大肠菌群的数量,若使用涂布法可能由于菌液中细菌数目过多得不到单菌落 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菌株还需重复初步发酵试验,而镜检的菌株因为杂菌污染无法使用
【分析】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2)培养基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要证明所用培养基已经彻底灭菌只需对未接种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如无菌落出现,则证明培养基灭菌彻底。
(3)为测定哪些菌落属于大肠杆菌,可选用伊红美蓝培养基对该菌落进行鉴定,大肠杆菌的菌落在该培养基上呈现黑色
【详解】
(1)按物理性质分类,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不含凝固剂,属于液体培养基,其中的碳源有牛肉膏、乳糖。
(2)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数非常少,无须再进行稀释;每个稀释度都分别接种到5支发酵管中为的是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减小实验误差。
(3)②步骤中菌液的细菌数目已经很大,直接涂布培养可能由于菌液中细菌数目过多得不到单菌落。
(4)伊红美蓝培养基在配制后通常用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③步骤中只能挑取符合特征的菌落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镜检,这是因为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菌株还需重复初步发酵试验,而镜检的菌株因为杂菌污染无法使用。
【点睛】
本题考查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和计数,主要为选修一中的基本知识点的识记,难度不大。
25.如果已知一小段 DNA 的序列,可采用 PCR 的方法,简捷地分析出已知序列两侧的序列,具体流程如图(以 EcoRⅠ酶切为例):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步骤Ⅰ用的 EcoRⅠ主要存在于_____生物中,限制酶存在于该类生物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
(2)步骤Ⅱ用的 DNA 连接酶催化相邻核苷酸之间的 3′-羟基与 5′-磷酸间形成_________;PCR 每次循环一般可分为_____ (按顺序书写)三步,其中第二步的目的是_____。
(3)若下表所列为已知的 DNA 序列和设计的一些 PCR 引物,步骤Ⅲ选用的 PCR 引物必须是_____________(从引物①②③④中选择,填编号)。
DNA 序列(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
已知序列
PCR 引物
①5′-AACTATGCGCTCATGA-3′②5′-AGAGGCTACGCATTGC-3′
③5′-GCAATGCGTAGCCTCT-3′④5′-TCATGAGCGCATAGTT-3′
(4)对 PCR 产物测序,经分析得到了片段 F 的完整序列。下列 DNA 单链序列中(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 酸序列),结果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5′-AACTATGCG----------AGCCCTT-3′
B.5′-TTGATACGC----------CGAGTAC-3′
C.5′-GCAATGCGT----------TCGGGAA-3′
D.5′-AATTCCATG----------CTGAATT-3′
【答案】
(1) 原核 切割外源DNA,保证自身安全
(2) 磷酸二酯键 变性、复性、延伸 引物与两条模板DNA单链结合
(3)③④
(4)D
【分析】
1.限制酶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限制酶处理双链DNA后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2.PCR扩增过程中,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
(1)
步骤Ⅰ用的EcoRⅠ是一种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它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进而在特定部位将双链DNA切开,显然限制酶在原核生物中能切割外源DNA,保证自身安全。
(2)
步骤Ⅱ用的是 DNA 连接酶,DNA连接酶催化形成的是磷酸二酯键,即催化相邻核苷酸之间的 3′-羟基与 5′-磷酸间形成磷酸二酯键;PCR循环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该过程中升温到95℃是为了使DNA变性解旋,进而获得DNA单链,其中第二步复性是指引物与两条模板DNA单链结合,进而为后续的延伸做准备。
(3)
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从5′→3′方向催化子链延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引物①是以目的基因下边一条链的左端为模板向右侧延伸,引物②是以目的基因上边一条链为模板的右端向左侧延伸,引物③是以目的基因下边那条链的右端为模板向右侧延伸,引物④是以目的基因上边那条链的左端为模板向左侧延伸,本题的目的是要扩增已知序列两侧的未知序列,因此,应该选择引物③和④。
(4)
以下选项中,A、B、C都是已知序列,只有D是未知序列,而要测定的是未知序列,故选D。
【点睛】
熟知熟知PCR扩增技术的原理、步骤和相关的技术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明确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解答本题的法宝。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生物试题+,共11页。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高三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