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

    1. 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平面镜成像
    B. 阳光下人在地面的影子
    C. 光的色散
    D. 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2. 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 “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D. 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是光在屏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3. 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树 B. 地面 C. 旁边的山 D. 自行车
    4.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5. 图所示三个规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盐水和煤油。(盐水的密度1.1×103kg/m3,煤油的密度0.8×103kg/m3)根据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
    A. 甲杯是水,乙杯是盐水 B. 甲杯是盐水,乙杯是煤油
    C. 乙杯是盐水,丙杯是水 D. 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6. 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60℃
    B. 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 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7. “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 “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 “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 “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8. 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 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 市区里种花种树
    C. 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 市区里汽车喇叭禁鸣
    9.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放热凝华成小水珠
    B. 在阳光下露珠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后慢慢消失
    C. 积雪吸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D. 江河湖海中的水放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10. 蚌埠冬天的清晨,有时郊外草地上会出现一层白白的东西,太阳出来后一会就变成水了,最后不见了,它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
    A. 液化-汽化-升华 B. 凝华-熔化-汽化
    C. 汽化-升华-凝固 D. 升华-熔化-凝华
    11. 小莉和外公视力都不正常,小莉看书总把书放得很近,而她外公看报纸时却把报纸放得很远,小莉和外公应分别戴什么样的眼镜矫正视力( )
    A. 都是凸透镜 B. 都是凹透镜
    C. 凸透镜和凹透镜 D. 凹透镜和凸透镜
    12. 如图所示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 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 干燥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镜面反射
    C. 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 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3. 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 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 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 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 向右移动游码
    14. 如图所示,甲乙两种手电筒,分别用a,b两种镜子作为聚光装置,关于聚光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是凸面镜,此类镜子可以制成盘山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
    B. b是凸透镜,此类透镜可以制成老花镜
    C. 甲利用的是光的折射
    D. 乙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 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同的
    C. 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D. 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
    16. 通常情况下,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木草、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______ 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
    17. 如图所示,小勇利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时,应将手指放在距放大镜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cm的位置。当他将手臂伸直,用这个放大镜看窗外远处的物体时,他所看到的是倒立的、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18. 在历代诗人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______现象形成的。
    19. 小明把一支温度计放到阳光下晒,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温度计的液柱上升了,那么温度计里液体的体积______了,此时液体的质量______,密度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 打开冰箱门,看到冒“白气”,这“白气”是______,这是由于______遇冷______形成的.
    21. 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在图所示的图象中,线段AB表示物体做______ 运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的时间内______ .
    22. 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见踪影,这是雪花______成水融入温泉水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23. 海菲同学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区分依据是这两类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她用不同的力弹琴时,发出的声音的______不同.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琴声是通过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24. 请在图中,作出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时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25. 如图所示,由点光源S发出的某一条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反射光线过点P,折射光线过点Q,试在图中按题意画出光路图。







    26. 关于凸透镜成像实验,完成以下内容:
    (1)首先应将蜡烛、凸透镜和______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图中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请画出烛焰上的S发出的三条光线(中间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后的出射光线,并确定其像的位置S′。

    (3)实验中当物距u等于焦距f时,某同学却发现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看到了烛焰正立放大的像。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______。
    A.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
    B.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焦距
    C.这是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表面反射形成的像。
    27. 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图甲中A、B、C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2)图丙是老师根据两组同学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选填“升高”或“不变”)。
    (3)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


    28. 张鹏和同学到马鞍山钢铁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鹏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______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零件的体积为______cm3,由此可推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______kg/m3.
    (3)小明用沾有油污的砝码称量质量,会导致所测密度______(填“偏大”,“偏小”).
    (4)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9. 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德州市今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5km,全程限速120km/h,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100km/h和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3)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劝导驾驶员不要超速行驶,请你设计一条劝导语。







    30. 某人从江南玛瑙市场拾到一块原石,他找来一个装满水后总质量为250克的烧杯;把该原石放入烧杯中,溢出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350克,取出石块后总质量变为220克。求:
    (1)溢出部分水的质量;
    (2)原石的密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B、阳光下人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C、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D、光在水面发生折射,人看到的水下的筷子是虚像,比实际位置浅,看起来向上弯,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2.【答案】A

    【解析】解:A、太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水中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电影院的荧幕做的很粗糙,光线射到上面能发生漫反射,使坐在电影院的任一角落里,都能看清屏幕上的图象,故D错误。
    故选:A。
    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3.【答案】D

    【解析】解:
    A、研究对象是小树,不能选择小树本身做参照物。不符合题意;
    B、相对于地面,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C、相对于旁边的山,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D、小树相对于自行车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以自行车为参照物的。
    故选:D。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
    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确定,需要清楚: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不同。

    4.【答案】B

    【解析】解:
    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故A错误;
    B、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故B正确;
    C、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故C错误;
    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故D错误。
    故选:B。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5.【答案】C

    【解析】解:
    已知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由图知:甲液体的体积最大,乙液体的体积最小,丙液体的体积居中,根据公式ρ=mV得:甲液体密度最小,为煤油;乙液体密度最大,是盐水;丙液体密度居中,是水。
    故选:C。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小。据此分析判断。
    此题考查的是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对同种物质,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质量相同时,体积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小。

    6.【答案】D

    【解析】解:A、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5℃,凝固点为45℃,故A错误。
    B、在BC段,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1)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
    (2)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所用时间就是物态变化经历的时间。
    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象的理解,根据图象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7.【答案】C

    【解析】解:A、“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BCD、“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答案】B

    【解析】解:A、限制建筑工地的工作时间是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可以在噪声的接受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决此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知道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也可以减弱噪声。
    此类问题是考查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的区别。

    9.【答案】C

    【解析】
    【分析】
    (1)物态变化共有六种:①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②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③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④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⑤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⑥凝华是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
    (2)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需要放热。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各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判断出物态变化的名称是关键。
    【解答】
    A、水蒸气变为小水珠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珠是液态水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积雪熔化需要吸热,液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最终汇入大海,故C正确;
    D、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解答】
    郊外草地上会出现一层白白的东西,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太阳出来后一会就变成水了,是熔化为液态;最后不见了,是水汽化为水蒸气;故它经历了凝华、熔化、汽化过程;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解:小莉看书时却把书放得很近,说明她的眼睛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
    小莉的外公看报时,总是把报纸放得离眼睛很远,说明外公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因此是远视眼,需要戴凸透镜。
    故选:D。
    解决此题要知道: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远视眼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但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需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12.【答案】C

    【解析】解: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不是漫反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容易发生漫反射,不是镜面反射,故B错误;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是平行射出的,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

    13.【答案】D

    【解析】解:称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说明左边重,左边放的是物体,则应向右盘里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右盘中增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而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A、B、C错误,
    故选:D。
    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

    14.【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a是凹面镜,而凸面镜可以制成盘山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故A错误;
    B、b镜头相当于是凸透镜;老花镜就是凸透镜,故B正确;
    CD、a凹面镜是利用的光的反射,b凸透镜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CD错误.
    故选:B.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通常用来制作汽车观后镜等,凸面镜同平面镜一样也能成虚像,但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凸面镜有:金属图钉面、汽车观后镜.凸面镜的主要优点是:相同面积的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到的范围大.

    15.【答案】D

    【解析】解:A、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故A错误;
    B、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都相同,故B错误
    C、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故C错误;
    D、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晶体凝固时要放出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能否记住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特性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16.【答案】红外线

    【解析】解:所有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红外线的热作用强,人体可以辐射出红外线,夜视仪就是根据热作用强的原理制成.
    故答案为:红外线.
    所有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可以将物体的温度提升.人体也可以向外界释放红外线.
    此题考查学生对红外线性质的掌握情况,要知道红外线的具体应用,还要了解红外线的基本常识.

    17.【答案】小于  缩小

    【解析】解:第一种情况,要用它看自己的手指纹时,则此时的凸透镜就作为一个放大镜使用,放大镜是利用了凸透镜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工作的。因为焦距为10厘米,故应将凸透镜放在距手指小于10cm的位置。
    第二种情况是用这个凸透镜去观察窗外远处的景物,此时的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要大于该透镜的2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小于;缩小。
    题目中给了两种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分别利用每种告诉的已知条件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来确定:物距的范围、像的性质。
    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18.【答案】反射  折射

    【解析】解: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看到湖水中的岸边树木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即光的反射形成的;
    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的,所以是光的折射现象而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
    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比较简单,属于常见的考题。

    19.【答案】变大  不变  变小

    【解析】解:(1)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后,其温度会升高,其体积会变大;
    (2)而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质量不变;由公式ρ=mV,当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时,其密度会变小。
    故答案为:变大;不变;变小
    (1)质量是指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后,其温度会升高,由于热胀冷缩,其体积会变大,根据公式ρ=mV可以判断出其密度的变化。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以及学生对公式ρ=mV的正确运用。

    20.【答案】小水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解析】解:打开冰箱门,看到冒“白气”,这“白气”是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小水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21.【答案】匀速;通过的路程

    【解析】解:
    由图象知,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
    AB段与横坐标平行,表示物体在做匀速运动;
    由图阴影部分是一个长方形,所以其面积=长×宽,所以其面积等于vt,
    由v=st知,s=vt,即阴影部分表示物体在对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故答案为:匀速;通过的路程.
    由图象知物体在AB段的运动情况;由面积公式结合速度公式可知阴影部分表达的物理含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v−t图象的认识和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

    22.【答案】液化  熔化

    【解析】解:(1)温泉水上面笼罩着一层白雾,是温泉内的水先汽化,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雪花落入池水中不见踪影,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熔化。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常见物态变化的分析,抓住物质前后状态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音色;响度;音调;空气

    【解析】解: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特点是不同的,就是指音色不同,区分依据是这两类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用不同大小的力去弹琴时,物体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就不同;
    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物体振动的频率不同,也就是说音调不同;
    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音调;空气.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明确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含义及影响它们的因素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答案】解: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折射定律内容以及折射定律内容的应用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25.【答案】解:先作出发光点S关于水面的对称点S′,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OP为反射光线,SO为入射光线;
    连接OQ即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像点与发光点关于水面对称,找到反射点作出反射光线;找到反射点后,补出入射光线,根据光线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大致画出折射光线。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折射定律三者的综合运用,能将原理内容与画图结合是关键。

    26.【答案】(1)光屏;(2);(3)B。

    【解析】解:(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首先应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如图所示,S′为像点:

    (3)据题可知,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故
    A、若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即蜡烛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应该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若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焦距,即在1倍焦距以内,此时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正确;
    C、若是通过透镜的表面反射成像,即相当于凸面镜成像,故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故C错误。
    故答案为:(1)光屏;(2);(3)B。
    (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首先应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这样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3)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即可判断;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光路图的做法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的实验题,难度不大。

    27.【答案】(1)B;96;(2)99;小于;不变;(3)水的质量不同

    【解析】
    【分析】
    (1)温度计在读数的时候,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温度计的读数首先要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根据液面所指示的来读数。
    (2)根据图象及水沸腾时的特点判断出水的沸点;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进行解答。
    (3)同样的装置,水温上升的快慢不同,可以考虑水的多少是不同的。
    此题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水沸腾特点及沸点的概念。
    【解答】
    (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即上述三种情况中,A属于俯视,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C是仰视,即读数会偏小。即只有B是正确的。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其读数为96℃;
    (2)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由于沸点低于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所以当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3)观察图丙中的图象可知,两组同学水升温的快慢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两次实验中水的质量不同。  
    28.【答案】水平桌面;右;20;3.1×103;偏小;不变

    【解析】解:
    (1)天平在调节时,首先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此时表示天平已经平衡;
    如图甲所示,指针左偏表示横梁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
    (2)如图乙所示,本游码标尺的分度值是0.2g,零件的质量:m=50g+10g+2g=62g;
    图丙中水的体积,水和零件的总体积,则零件的体积,
    零件的密度:ρ=mV=62g20cm3=3.1g/cm3=3.1×103kg/m3;
    (3)由于砝码沾满了油污,砝码的质量会比砝码所标的质量大,这样测出来的值会比真实值偏小,由ρ=mV可知,会导致所测密度偏小;
    (4)因为密度是物质的固有特性,因此当零件被磨损后,它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1)水平桌面;右;(2)20;3.1×103;(3)偏小;(4)不变.
    (1)天平在调节时,首先应将其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平衡螺母向横梁上翘的一端移动;
    (2)①在读数时,天平上所有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数值即待测物体的质量;
    ②弄清楚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再根据液面对应刻度来读数,零件的体积等于零件和水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
    ③根据公式ρ=mV求出零件的密度;
    (3)当砝码沾满了油污,砝码本身的质量会变大,而物体的质量经这样的砝码测出来会仍按砝码所标的质量读出,物体的测量值会比真实值偏小,再根据密度公式分析密度变化情况;
    (4)密度是物质的固有特性.
    测固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比较基本的实验,本题考查用天平和量筒的读数以及密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29.【答案】解:
    (1)因为120km/h>110km/h>100km/h,所以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不会被判超速;
    (2)图中所示轿车在该路段所用的时间t=10:41−10:31=10min=16h;
    所以轿车在该路段的速度v′=s′t′=25km16h=150km/h,
    因为150km/h>120km/h,
    所以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3)劝导语: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勿超速行驶。
    答:(1)采用“定点测速”,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不会被判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被判超速;
    (3)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勿超速行驶。

    【解析】(1)根据轿车的速度和限速的大小判断是否超速;
    (2)根据图示读出路程为25km内所用的时间,根据v=st计算该区域的速度,然后再比较大小;
    (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只要标语能起到提醒作用即可。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切记: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勿超速行驶。

    30.【答案】解:
    (1)溢出部分水的质量:

    (2)由ρ=mV得原石的体积:

    原石的质量:
    m=350g−220g=130g;
    原石的密度:

    答:(1)溢出部分水的质量30g;      
    (2)原石的密度为4.3g/cm3

    【解析】(1)已知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取出原石后的质量,二者之差就等于排开水(溢出水)的质量;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溢出水的体积,即原石的体积;已知放入原石后的总质量和取出原石后的质量,二者之差就等于原石的质量;知道了原石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该原石的密度
    本题提供了一种测量密度的方法,本题的关键是求原石的质量与体积:根据原石放入前和取出后烧杯和水的质量之差求原石的质量,利用排开水的质量求原石的体积。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一)(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103kg/m3)的质量为,【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二):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二),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答案】B,【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练习试卷(三),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5m,9km,3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2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答案】C,【答案】A,【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