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原理归纳总结教案
展开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哲学部分原理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哲学原理归纳
一、唯物论(又叫辩证唯物论)
(对应新教材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原理内容也表述为,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6、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7.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9、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即主观要符合客观)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根本出发点、根本立足点。
②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点)
①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世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③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
(对应新教材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
(一) 联系观点
【基本概念】联系 整体 部分 系统
【基本原理】
(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重要提示】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错误】反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第二,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①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错误】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注重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小贴士:
①【强调部分】原理: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强调整体】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5.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②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二)发展观点
【基本概念】发展 新事物 旧事物 量变 质变
【基本原理】
注意: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观点
(2)发展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点
【重要提示】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静止观点看问题。
实例: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表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错误倾向】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曲折性的盲目乐观和遇到困难就悲观失望的错误。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①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错误倾向】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4.辩证否定观原理【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⑴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⑵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和停止,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三)矛盾观点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分析法)
【基本概念】
矛盾 矛盾同一性 矛盾斗争性 矛盾普遍性 矛盾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两点论 重点论
【基本原理】
【重要提示】
1.对立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 小贴士:答题时主要运用下列表述。三种情况:
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
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看问题,防止一点论、片面性)
实例: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变废为宝等。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看问题,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错误倾向】反对害怕、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错误倾向】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错误
实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等。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方法论补充: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搞试点,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实例:将中央政策、外地的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点-总结-推广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小贴士:
(1)【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2)【强调次要矛盾的原理】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解 题 指 导[识别关键词] 主次矛盾侧重于办事情,常表述为:重点(重中之重)、抓中心(中心环节)、核心(核心问题)、关键、根本、主题、主线、着力点、突破口、突出任务、首要地位、第一要务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实例: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等。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以弄清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做法。
◆小贴士:
【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解题指导:【识别关键词】矛盾主次方面侧重于看问题,常表述为:主流(支流)、主体、方向、大局、性质、本质、实质、优势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实例: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网络利弊、党的反腐败问题、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性质等。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应新教材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认识、非科学理论则把实践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又要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方法论】真理面前一律平等。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对应新教材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发挥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错误倾向】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小贴士: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⑵【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内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发挥正确的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实例: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归纳: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原理
【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观点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错误倾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举例:“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征求民意”;“增加农民收入”。
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价值观
(对应新教材第六课 实现人生价值)
1.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②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
【错误倾向】反对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
实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民道德建设,“八荣八耻”荣辱观;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
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特点: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2)标准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途径
①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与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共4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