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14)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14),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一、基础知识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绮.(qǐ)丽憎.(zēng)恶豁.(huò)然开朗惟妙惟肖.(xià)
褶.(zhě)皱捆扎.(zā)天衣无缝.(fèng)翘.(qà)首以待
倔.(juè)强憧.(chōng)憬不蔓.(màn)不枝因地制宜.(yì)
侮.(wū)辱瞥.(piě)见物竞.(jīng)天择转弯抹.(muò)角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尴尬狼藉就地取材巧妙绝仑
取缔追溯销声匿迹无动于衷
嶙峋愧怍精疲力竭锐不可挡
骄健殷红前瞻后顾自出新裁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李大哥工作努力,为人热情,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同事做好每一件事。
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遐.迩.。
祝贺您乔迁新居,我送您这幅画,挂在家里肯定使居室蓬.荜.生.辉.。
这场篮球比赛他没有组织好,已经很难过了,我们就不要求.全.责.备.他了。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介词)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连词)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形容词)
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动词)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荡胸生曾云,阴阳割昏晓。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
优秀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小张正在努力复习,迎接中考到来。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 勤实践。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老师大声问道。
《泰山晚报》的《小记者》副刊的编者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最近在该刊发表的一些文章文质兼美。”
学校艺术节的活动丰富多彩,有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春望》便作于“开元盛世”。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讲述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二、阅读《背影》中节选的文字,完成 9-13 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段文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写父亲到车站送我,嘱托我要照顾好自己。
写车站送行,表达我对父亲的难舍之情。
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突出描写父亲昀背影。
写父亲对我的细致关心和爱护,令我感动不已,流下热泪。
对于文中“我赶紧去搀他”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理解、同情、热爱。
“我”想赶紧去取父亲买的橘子。
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孝顺。
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父亲买回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轻松”的原因是
终于把儿子送到车站了。
虽然很不容易,但是把橘子买来了。
可以早些回去挣钱养家了。
因了却了一桩心愿,尽到了父亲的责任而感到踏实满足。
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刻画了一个行动迟缓、溺爱孩子的父亲。
刻画了一个朴实慈爱、爱子情深的父亲。
刻画了一个身体肥胖、过于小心的父亲。
刻画了一个事事关心孩子但迂腐的父亲。
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节选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灵敏。
北京的物候记录很详细。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里”指代的内容是
A.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B.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C.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D.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物候观测。
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象仪器观测。
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数据的意义。
选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 列数字B. 举例子C. 作比较D. 以上三项都包含
本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 形象生动,具体严明。B. 厚重深沉,古朴自然。
C. 简短精练,惜墨如金。D. 条理分明,准确严谨。
四、阅读《桃花源记》中节选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大惊:尤其B. 咸.来问讯:都
C.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D. 此中人语.云:告诉
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个风景绝佳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自己说先前的朝代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自己说先前的朝代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及乡邻来到这个风景绝佳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的太久了,别人都不知道。
因为桃花源中的人不知道外界朝代的更替,所以不愿说。
因为桃花源中的人不愿与世俗交往,不希望告诉外面的人。
因为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与外界差别很大。
作者如此安排结尾,意在说明什么?
说明桃花源生活环境宁静美好,社会风尚淳朴。
衬托当时社会现实黑暗腐朽。
说明人们都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
说明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不可能实现。
五、阅读《渡荆门送别》诗,完成 22-25 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一首
A. 绝句B. 律诗C. 歌行体D. 乐府诗
最能体现诗人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诗人借游历来排遣心中的苦闷。B. 诗人描绘了雄奇壮丽的画卷。
C.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D.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为
A. 感情复杂,意境深沉。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 叙事为主,构思巧妙,层次分明。D. 意境高远,气势豪放,形象瑰丽。
第Ⅱ卷表述题
六、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26—28 题。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① 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③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 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注释】①清:详细。②有苗:古部落名。③共、鲧、欢兜:都是上古传说中的劣臣。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人主何为而明.明:
②不能蔽.也蔽:
③兼听广纳.纳:
④上曰:“善.。”善:
翻译下列句子:
①偏信则暗。
译文:
②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译文:
③下情得以上通也。
译文:
从选文看,唐太宗、魏征各是怎样的人?
答:
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29-32 题。大师什么最大
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 20 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 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 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 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②陈寅恪在国外陆续留学 20 余载,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 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也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 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说,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 是,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③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坚 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 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 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恪批评他 “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④应该说,陈寅恪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 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恪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 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会怎么想的呢?“饮冰 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 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⑤相对于梁启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曾相应地表述过“大”。有学生问他:“您教书的目的是什么?”韦伯答:“是让后来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就是尊敬老师。”学生又问:“您就不怕学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韦伯大笑: “孩子,这样想太狭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做一件比他们自身还大的事,那就是学术。”
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 17 岁开始追随柏拉图。他对老师非常崇敬,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当亚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后,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柏拉图出现了严重的 分歧。他勇敢而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结果遭致众人的谩骂,说他背叛了老师。对 此,亚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需要补充一 句,这个真理被实践所检验、证明了的。
⑦到底何为大师呢?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 博的见闻、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 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从选文看,你认为大师什么最大?
答:
第⑤段画线句子中梁启超所言的“小”的含义和韦伯所表达的“大”的含义分别是什 么?
梁启超所言“小”的含义: 韦伯所表述“大”的含义:
如果把第⑥段去掉,会不会破坏文章的完整性,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现在单位的招聘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
八、写作
请以“我在 中长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50 分)
一、1. A2. B3. B4. C5. C6. A7. B8. C
二、9. C10. A11. D12. B13. D
三、14. B15. B16. D17. D
四、18. A19. A20. C21. D
五、22. B23. C24. A25. D
【评分】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第Ⅱ卷表述题(70 分) 六、(14 分)
【答案】①明辨是非;②蒙蔽;③采纳;④好
【评分】每词 1 分,共 4 分。
【答案】①偏听偏信就会变得混用糊涂。②过去尧详细地问百姓,所以有苗的罪恶就 能被他了解。③使下面的情况能够很好的反映上来。
【评分】每句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
唐太宗是善于纳谏的明君;魏征是敢于进谏直言的大臣。
【评分】4 分。意思对即可。
七、(16 分)
【答案】他既不是头顶的光环,也不是姓名前的头衔,除了顶尖的学问、广博的见闻、 宽阔的胸襟,更需要一种超越个人荣辱成败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师者,是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
【评分】4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小”的含义:自身比学问大,胸襟不宽广;“大”含义:学术比自身大。
【评分】4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不能去掉。举了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意在说明把学术看得远大于自身,心中 超越一切的是对真理永不妥协的探索,这才称得上大师。
【评分】4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是,不能否定学习的重要性。
【评分】4 分。意思对即可。
八、写作(40 分)
【评分】
项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内容 15 分
15~12 分
11~9 分
8~5 分
4 分以下
表达 20 分
20~16 分
15~11 分
10~6 分
5 分以下
文面 5 分
5 分
4 分
3 分
2 分以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1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21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答案 (214),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与欣赏,综合学习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