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使用更方便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项脊轩志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项脊轩志导学案,共1页。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参考答案:修葺后的小屋,变得明亮了;院子里种上了兰竹,环境变得幽雅而有生机,适宜读书吟赋;月明之夜,桂树在微风中摇曳,落下参差而斑驳的倩影,别有一番景致。这都是可喜之处。可悲之处体现在三方面:①随着伯叔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变得零落衰败。②老乳母的深情回忆,勾起作者对母亲的追念。③祖母对自己的爱抚、期望仍历历在目,却已经是物非人也非。
3.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妻死之年”所载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呢?
参考答案: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句中没有一个字谈到思念,而思念之情却表现得极为真切感人,可谓是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4.“形散神不散”是这篇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综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这一小屋作线索,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有序地贯穿起来,既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又有项脊轩的变迁,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属于三代,但作者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内容显得非常凝练而集中,在“形”“神”上得到和谐的统一。正如清人梅曾亮所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因此,这篇散文做到了人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导学案,共1页。
高中语文科学之光(文本研习)美丽的创造*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科学之光(文本研习)美丽的创造*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导学案及答案,共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执子之手长亭送别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执子之手长亭送别学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