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 发 易 顾 加 遇 明
3.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4.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诵读翻译。
2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如:声 发 易 顾 加 遇 记
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一、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活动,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二、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三、解题: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四、朗读课文。
1.给生字注音
阉yan 旌jing 湮yan 皦jia 缇ti 抶chi溷hun 傫lei 詈li 逡qun 冏jing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皎( )______ 缴( )______ 檄( )________ 徼(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 堤( )______ 徉( )________ 噪( )_______ 谥( )_______
燥( )______ 隘( )_______ 躁( )_______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诵读第1段。
(二)、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讨论解答。
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 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无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四)、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
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
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
(2)虚词
1、 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承接连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重点句子翻译:
夫无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3)研讨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三段
1、齐读三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 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 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 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3、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第三课时
一、第四段字词
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齐读第四段
(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
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
翻译重点句子: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无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 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二、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缙,插;绅,带。易,变。
2 、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
3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 。
4 、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 。
5 、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
6 、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
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翻译重点句子: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三、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 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 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 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 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重点句子翻译:
1、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四、总结全文内容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
3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秋水(节选)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共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