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一个人的遭遇》达标练习552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878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一个人的遭遇》达标练习552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878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时作业
展开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一个人的遭遇》达标练习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和睦(mù) 挨打(ái)
俘虏(nǔ) 弹坑(kēnɡ)
B狙击(jū) 奔丧(sānɡ)
嗜好(shì) 腮帮(sāi)
C粘住(zhān) 狼吞虎咽(yàn)
一撮(cuō) 耽搁(dān)
D胡诌(zhōu) 前襟(jīn)
吝啬(lìn) 泥泞(nìnɡ)
解析:A项中“俘虏”的“虏”应该念“lǔ”。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立意 标新立异 黯淡 暗淡无光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行迹 形迹可疑 国事 共商国是
D淹没 湮没无闻 精心 漫不经心
解析:B项中“人情事故”应该是“人情世故”。
答案:B
3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昆剧在表演艺术上_________高雅,而且优秀艺人为了_________观众,常常以通俗的语言_________剧本。
A品味 接进 润色 B品位 接近 润饰
C品味 接近 润色 D品位 接进 润饰
解析:“品位”是名词,指矿石中有用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数,含量的百分数越大,品位越高,现引申为对艺术品等或人的行为的评价。“品味”是动词,是品尝、欣赏的意思。“接近”是靠近,“接进”是进入。“润色”是动词,是修饰文字的意思。“润饰”的意思与“润色”相近。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那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B他在敦煌学研究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C这块石头简直就是个天造地设的瞭望台,在这里安个岗哨是再合适没有了。
D APEC会议期间,一位三年前曾到过上海的外国游客感慨地说:“今天的上海真令人刮目相看。”
解析:B项中“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与该句语境不符合。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本来是为社会捕捉热点、剖析焦点的大众传媒,由于竞相改革,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王鹏除被责令作出检讨外,还给予他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
C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D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首批改革38个试验区,从今年起进行课改实验。
解析:B项中“还给予他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也应使用被动句“还被给予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C项中“不可”属赘余;D项中“试验区”后应加“之一”。
答案:A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有时候,开了长途归来,回到城里”至“我哪儿还顾得到什么谷仓呢?根本把它忘掉了”几段文字,完成6—8题。
6这几段文字中的“他”和“我”各是谁?他们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析:这是考查是否熟悉课文,另外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答案:“他”是凡尼亚,聪明、活泼、惹人怜爱、渴望家庭的温暖;“我”是索科洛夫,善良、坚强、富有爱心。
7作者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这是考查写作知识,要了解小说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
答案:(1)描写凡尼亚主要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细节描写的手法。
(2)描写索科洛夫主要采用了行动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8他们两人在身世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发现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把两人的遭遇放到一起进行总体评判。
答案:都是战争的受害者,都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孤苦无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9“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从全文来看,文中画线的这句话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这样的阅读理解题,一定不要就事论事,要将句子放在原文的大环境中去理解。
答案:(1)与前文照应,强调禁令对士兵的钳制使其失去自由。
(2)为后文引线,预示着在战争这场噩梦中,士兵将失去生命。
10文中画线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请补出这句话蕴涵的潜台词。
解析:答案虽不唯一,但须围绕对“战争与生命”的反思这样的内容回答。
答案:如:“为什么要剥夺他人的生命呢?”“为什么一定要有战争呢?”“为什么生而平等的人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呢?”……
11请找出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解析:从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这个角度来考虑。
答案:“明媚和煦的春天”“潺潺的水声”“滔滔河水”“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无不表现了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既衬托出一个23岁充满生命力的士兵形象,又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生、毁灭生命的主题。
1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作品写战场交锋,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双方的对峙与两个人的交手,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可谓别出心裁。
B年仅23岁的“他”,将“河”想象成恋人,对其神往之情就不再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们,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大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将士们的痛苦与折磨。
D作品善于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中去塑造,以“他”为代表的士兵,徘徊在军纪与人愿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人物形象丰满,富于感染力。
E这篇作品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在对敌斗争中,这是一个我们应当汲取的教训。
解析:作品虽然没有写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战争毕竟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是灭绝人性的。C、E两项错在没有真正理解作品主题。
答案:CE
二、语言运用
13(2006天津高考,23)请将下面的译文改写成三个短句。
传统的现代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解析:长句变为短句,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把修饰语独立成句,然后,依据句子的语法关系,组合成新的句子,注意适当增强一些词语,但是不可以改变句子的含意。
答案:(1)传统的现代派绘画是抽象艺术。
(2)它是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方式发展起来的。
(3)它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读书做人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人物命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
同学们,你能说说战争都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精神创伤吗?怎样避免这类创伤不再发生呢?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阅读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面的词语,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填空,本文在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方法?,你认为索科洛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概括下面一项研究的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