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桥边的老人随堂练习题
展开(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轮辐(fú) 眺(tià)望 咀嚼(jiá) 露(lòu)面
B.脚踝(huái) 陡(dǒu)坡 烘焙(bèi) 禆(bì)益
C.撑(chēnɡ)起 疲惫(bèi) 果脯(pǔ) 小巷(xiànɡ)
D.岔(chà)路 瞅 (qiǔ)着 麾(huī)下 玩弄(nònɡ )
解析 A项“嚼”应读jué,C项“脯”应读fǔ,D项“瞅”应读chǒu。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4分)
A.搭着 炮制 落枕 涌过
B.蹒珊 精湛 浮桥 辐射
C.陶俑 娇阳 侥幸 稽查
D.后缀 踊越 胚胎 契机
解析 B项“珊”应为“跚”,C项“娇”应为“骄”,D项“越”应为“跃”。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1)“你没家?”我问,边________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2)我的任务是过桥去________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3)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________。
A.注视 侦查 暴发 B.凝视 侦查 爆发
C.凝视 侦察 暴发 D.注视 侦察 爆发
解析 (1)“注视”指注意地看,“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表示十分投入,根据语境“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来分析,应当选用“注视”。(2)“侦察”是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查”是指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根据语境“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来分析,应当选用“侦察”。(3)“爆发”适用于“火山”“革命”“战争”“活动”“情绪”“力量”等词语,“暴发”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或指突然发财得势,根据语境“遭遇战”来分析,应当选用“爆发”。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解析 A项,“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B项,“楚楚动人”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与语境不符。C项,“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与前面“人民”重复。D项,“望其项背”比喻赶得上,语境中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和海明威有着很大的差距,故此处使用不当。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来历”;C项,有歧义;D项,不合逻辑,“负了重伤”缺少主语,应加上“他”,或改为“被弹片击中”。
答案 B
6.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
联系小说,细读下面两句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6分)
(1)“政治跟我不相干。”
(2)“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人远离政治,却遭遇了战争。这句话表明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2)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这就使得小说更具悲剧性。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7~9题。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7.老人自己的处境已十分艰难,还在担心那几只动物的安危,这说明了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己艰难逃难,生死未卜,还担心那几只动物的安危,说明了老人心地善良。
8.倒数第三段主要对老人进行了动作描写,找出运用得比较典型的几个动词,并说说运用这些动词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撑、摇晃、仰、坐,这一连串的动作,突出了老人的疲惫不堪、行动艰难。形势非常危险,而老人行动不便,在战乱中老人的命运实在让人担忧。
9.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段表达了“我”对老人真切的祝愿,但愿老人能安然无恙,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0~13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多少?”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并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盯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睡一会儿?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叫你心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儿。”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狗沿着大路和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赶起了一群鹌鹑,有些鹌鹑在树上,但大多数却散落在灌木堆中,你得在上面结了一层冰的树丛上跳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惊起。正当你在被冰镶着的松软的树丛上摇摇晃晃、立足未稳之际,它们却突然飞了起来,这使你很难命中。我击落了两只,有五只飞走了。我开始往回走,很高兴发现离家这么近有一群鹌鹑。想到哪天再来,有这么多鹌鹑可打,心里乐滋滋的。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盯着床脚。我给他量体温。
“多少?”
“好像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说。
他盯住床脚的眼光慢慢轻松了,他内心的紧张也终于轻松了,第二天一点也不紧张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不动就哭了。
10.小说两次写到小男孩眼睛“盯着床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小男孩紧张害怕但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11.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3)“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1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受冻,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自己的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面对。他的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他听故事时的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他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不担心”;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不动就哭了”。
13.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的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是多余的。理由:①因为父亲打猎这件事是游离于小说主要情节之外,给人以节外生枝之感,对于突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主题并没有什么作用。②孩子生病了,但父亲却高兴地去打猎,不合情理,是明显的败笔。③打猎时轻松愉快的情调与整篇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协调。
(示例二)这正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理由:①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②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悬念。③父亲去打猎意味着他觉得孩子的病情不重,这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戏剧效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炮兽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炮兽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排列下列句子,只写序号即可,开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课后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请解释选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沙之书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沙之书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