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01
    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02
    语文: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品味,认真阅读。关于阅读,我们说就是要走进文本,跟作者进行对话。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阅读就是把不在跟前的作者叫到跟前,把去世的作者唤醒,叫到对面来,与他促膝谈心。我们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大家能够透过文本,穿越时空,真正完成与作者灵魂的亲切对话。

    二、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

    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要求,认真品味第三段,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请大家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写在刚才发下去的专用纸上。抓住关键词语,仔细阅读第三段,作好圈点钩划。

    1.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

    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三、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对哪些语言最有感觉?哪些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它好在哪里?你怎么点评的?其他同学认真地听,同时选取你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生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点出越过晋,令郑成为秦的边邑是很困难的。这只会削弱秦国的力量而扩大了晋国的领土。从各为其利的角度动摇秦伯,激起秦、晋之间矛盾。

    师提醒:不是激起矛盾,而是揭示矛盾。可批注为揭示矛盾

    生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用委婉的语气游说秦伯,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来意,然后以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客气的说法,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看出烛之武的礼貌很好。

    师提醒:委婉应作为旁批,注在旁边。

    师补充:烛之武并非开门见山,而是夜缒而出是很隐秘的;另外课文客观地介绍是先谈晋国后谈秦国,秦、晋围郑把秦放在晋的前面凸显秦的优势,且郑既知亡矣明确点出郑国自知会灭亡,显现弱势,令秦伯放下戒心!

    生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点明保留郑国对秦国的种种利益且无害于秦国,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从历史史实上说明晋国言而无信。

    师提醒: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成援史援用历史旁批。

    师补充:从晋国的野心来说,它是不会满足的。就算使郑国成为了它的边境也不会停止,东扩必要西拓,到时必定会损害到秦国的利益。

    生4:邻之厚,君之薄也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秦国灭掉郑国对秦、晋两国的利弊关系,语言简短,却字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直接撼动秦伯的心,令其动摇与晋的盟约关系。

    师提醒:邻之厚,君之薄也并非没有依据(出示秦晋围郑形势图),越国以鄙远分析灭亡郑国只对晋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对比应旁批。

    师补充:圈点勾划的还要补充等字。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烛之武伶牙俐齿、说理透辟、语惊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谓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评点。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师:这里有两个字的读音大家要注意。一个是悚(sǒng);另一个是彀(gòu)中,即圈套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读一遍。

    师:两人的评点有些语句难了点,老师给大家作个解释。悚动:轰动效应;起见:着想;层折 :层次;曲折:很有层次感。那么这里是指哪个国家呢?

    明确。请学生试着翻译。

    师:金圣叹 、林云铭为什么会这样批注呢?他们是从哪里感悟出来的?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有道理?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思考 、讨论、发言。

    注意引导方向,引入评注联系课文进行讨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赏析上。

    师:金圣叹批注说辞委婉。这点其实从第一句就可以体会到,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第一段客观介绍时都是说:晋侯,秦伯围郑,可是烛之武的第一句话却是秦晋围郑,这里烛之武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短短125字,表现出他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我们在为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的同时,更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的口才而折服,一番说辞,足以让烛之武扬名天下。请大家齐读一遍,感受其强大的语言魅力。

    四、学生再齐读课文

    五、深入探讨

    师:大兵压境,烛之武未费一兵一卒,却使得两支大军自动撤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在一个退字,凭何而退?凭的是精妙的说辞和言语策略,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为什么能说服秦君?有什么技巧?

    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包含几层意思?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生:烛之武用简短的的语言就抓住秦图利的特点,层层深入,最终说服秦伯退军,且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师补充:抓住,抓住各国皆为本国利益着想的心理来游说,游说的技巧就在于此。事实上,一个有个性的外交家,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来映衬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才是可行的,并且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

    列出烛之武的游说层次:

    围郑 郑既知亡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

    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正面说理

    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而非据理质问、苦苦哀求。

    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师:烛之武能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利用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春秋无义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深入作者的精神境界,知其褒贬好恶),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秦国与郑国无怨仇。秦晋联盟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秦晋之好,其二是秦国也想借机扩张土地,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因而秦伯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认识到晋是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三好好体会一下。

    出示幻灯:课后练习三。其中重点字词变为红色。教师提醒红色字体的词义

    出示幻灯:课后练习三的译文。依时间而定,如时间允许,由学生翻译。

    师:在一个没有权威,各自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行动的最高原则,精明的说客必定深谙此道,把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比其他手段更见效,《烛》便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面说的,还有所谓借刀杀人、过河拆桥、坐收渔翁之利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利用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处世为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之于晋……相结之厚也,像这样长久的秦晋之好也可以因为国家的利益而被抛弃,所以,烛之武就是因为抓住了各国君主图利的心理,说服秦军。其实郑伯说服烛之武也有一个,只不过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合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主。再看晋文公不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不是真的因为不仁?显然不是,若真的不仁,也就不会发动战争了,实质是对形势的谨慎判断——假若跟秦军对阵,胜败之数难料。因此,晋文公毅然撤军,可以说晋文公的隐而不发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我们说语言也是很锋利的武器,试着学习烛之武设计一段谈话劝说你的一位沉溺于网络的好友,思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打动他。

    教后反思

    1.本文实际上主要分析烛之武说辞的特点:委婉、层折。这两点说清即可。为说得更透彻,其实可以采用比较感悟法,让学生再找出能体现委婉、层折的字、词、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委婉,单刀直入怎么讲?如果不曲折怎么说?让学生试着说出来。2.研讨与练习三放在课堂中解决较好,但最好让学生来领悟,不要由老师代为翻译,特别是翻然等要让学生细细琢磨。因为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3.让学生圈出关键词,不能忽略了等词,不能忽略了话中话,金圣叹批注时常常只批一个字,这点应跟学生说明。4.让学生阅读这一环节可以修改为让学生读一次,教师点评,再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如此让学生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仔细揣摩比较,效果会更好。5夜缒而下应该拓展讲,可结合练习一。6.关于字可以讲得更深,更透彻些。7.关于说辞的逻辑性,层层深入,启发或讲解还应更深一点。

     

    教什么岂可等闲视之?

    在和不少语文教师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研究一节课 怎么教的时候多,而思考教什么的时候少。他们不是认为教什么不重要,而是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一篇课文么?既然课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等都有教材和教参可依,还有什么需要钻研的呢?新课标要求对话探究拓展,不都是怎么教的问题吗?难道还不应该多费心思吗?

    确定教什么,是否真的很容易,不再需要多钻研勤思考,就看你站的是什么角度。如果你认为上完了一节课,教了我认为”——的经验或凭感觉——需要教的,自然就有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一定有所得,而不是从学生实际应该学什么真正学到了什么的角度去考量,当然不会发现什么问题。要是有问题,多半是对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得怎么样进行反思,很少甚至根本不会对既定教学内容本身加以审视,乃至作出重大修改或彻底否定。只有到了学生考不好了,或者对教学做整体评价时发现劳而少功时,这才发出怨嗟,然而此时又多半归咎于学生不用功,或干脆说:语文教学啊,就是难哪!

    上个学期,我听过好几位教师教《烛之武退秦师》,于是有了比较。这一篇课文一般都会把教学主要目标确定为领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辞技巧,感受其爱国精神。谁都知道,文言文好教,就在于学生只要把课文读懂,内容就一览无余,达成目标并没有什么大困难。考试时也不会像现代文那样七问八问,问得学生晕头转向。那么,对于教什么还有什么可钻研的呢?这,也就是我通常喜欢问年轻教师的一句话——

    教与不教有什么不同?

     

    福州外国语学校唐碧云老师上《烛》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听了,感觉这是我听过的同一篇课文教得最好的一节课。好就好在教什么定位明确,落脚点也比较到位。

    唐老师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是探究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让学生找关键词语,在课文中做圈点批注,记录感悟,然后相互交流。学生的这一项自学探究活动,唐老师平时训练有素,不像是特别安排的。自学之后,有4位学生发言,将烛之武说辞的重点词句大体上都找到了,也有了一定的分析,可视为已经基本抓住。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还不能说已经产生了教学内容,所以然者何?就因为没有出现认知的落差,还看不出学生真正动了天君,做了有用功。例如评点郑既知亡矣,虽也提到说辞委婉之类,但都是些招之即来的现成话;有的甚至说表示尊敬礼貌很好,则明显失之肤浅。因此只能说学生抓到了,还不能说已经抓住。教师此时随机指点,让学生注意用语的比较:不说晋、秦围郑,却说秦晋围郑,是凸显秦的优势,一个则自承弱势,可令秦伯放下戒心等等。再如,几个学生虽然很快都讲到了邻之厚君之薄的对比,注意到利弊关系利害分析,好像已经解读到点了,但从他们的语言表达中仍可听出感觉之肤泛,把握关键词语的意识和语感依然薄弱,而这时教师出示了秦晋围郑的形势图,以图文对照的手段,用直观形式强化对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这两个关键句的印象,也是很适时的。因为只有抓住显见的客观事实引出合乎事理逻辑的结论,才能使秦伯怵然惊醒。从外交策略讲,亦即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而非徒倚仗言辞巧慧的道理。正是这样随机穿插的补充指点,让学生发现思不及义言不到位之处——在语文课上,像这样现场生成的教学内容,其训练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有经验的教师,当然会早有意识,先有准备,亦即能够预设,且善于步步诱导。我虽然还不能判断唐老师是否已对此做过预设,但这一教学场景,是已经达到了王荣生所说的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意识,知道在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

     

    教学流程的第二步,是必须进一步发现和利用落差,从学生感知的表层继续往课文文字的深层去引导探究。探究什么呢?那就是探究其所以然,探究为什么会使对方怵然惊醒的心理攻略和言语智慧。先秦时代众多的使臣游士说客,其舌辩的成功,几乎都擅长在利害二字上做文章。那么,烛之武的这一胜出,有什么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去鉴赏评价呢?学生前面已经发现的所谓委婉简短句句都像刀子一样等等,是否已经相对比较透彻理解了这一点呢?显然是很不够的。诸如委婉曲折机智善辩简短有力等词语,可以视为深刻认识之后的理性概括,也可以看作是浅显浮掠的印象标签。对中学生而言,在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精品或经典课文)未曾施教之前,情况恐怕多属于后一种。所以关键在于通过咬文嚼字再进行追问和细品。但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教师除了必须有足够细敏的文言语感,他最好还要找到合适的抓手

    唐老师选择的抓手是古人的两段评述:金圣叹的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和清人林云铭的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对金圣叹的评语,教师只将已比较过的两次提到围郑的句子重复了一遍(此举显然过于简单,这一点我后面还会讲到),重点则放在层折,即教师所解释的很有层次感上,我认为是抓对了。烛之武见秦伯,双方并没有互动,更没有唇枪舌剑的交锋,只是单向对话,从头到尾就烛之武一个人说了算,然而秦伯就心悦诚服了,可见这回天之力确有不凡之处。难道就好在一枪打中吗?不,恰恰是一梭子弹出去,弹无虚发,都打在靶心。烛之武的说辞(准确地说,是《左传》所写的烛的说辞)仅有125个字,却曲而有致,折而有力。悚动大国之君,劝服春秋霸主的,就靠这既有又有的雄辩逻辑。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回答说辞包含几层意思之后,再次总结强调烛之武抓住,注意到了并不只是反复论述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各个侧面映衬(应是不同侧面揭示)出只有自己的战略计划(此处用战略计划欠当)才是可行的,指出各种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回报。为此,她通过投影列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游说层次”——

    围郑 郑知既完 坦言知完 避其锐气 以退为进

    亡郑 晋厚秦薄 阐明利害 动摇秦军 反面说理

    存郑 君亦无害 诱之以利 拉拢关系 证明说理

    援史 朝济夕设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阙秦利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析事推理

     

    以上文字表达是否完全准确,尚可斟酌,但对所谓层折(层次),则是归纳得相当清楚了。尤其在每一之中,又有从说辞的切入角度到用语、用意、目的再到说理的方式方法,其本身也是很有层次感的。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深入分析细心品味,如果不落实到语言的层次感上,即孙绍振教授常批评的只在表面滑来滑去,进不到言语内蕴中去,所谓就缺乏可操作性。教师如果没有语言层次的意识和感觉,通常就会满足或迷失于学生表层化的解答,对话也就难免流于形式。因此我想,应该把层次感作为语感的第一感提出来,以引起研究的重视。

     

    到此为止,课的第二流程结束,教学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成,教学内容也可视为比较充实完整,剩下的工作就是作适当的延伸拓展。什么才是适当的?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从外延拓宽,补充一些古代外交事例和说士慧辩的例子;二是向内涵深入,对课的教学重点作进一步的巩固。唐老师选择了后者。她又一次适时地向学生指出一个重要历史现象,一个国际关系法则:春秋无义战。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是单凭教师的主观预设,而是基于学情,是联系着前面三个学生都谈到的关于秦晋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已经有了一个十分可喜的发现:三国关系史上,强秦与弱郑之间本无利益上的矛盾。这在课文首段已经透露,即围郑全然是由于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秦郑并没有怨仇。在这里,我认为还应该强调指出:烛之武第一句话就说郑既知亡矣,目的还并不是为了显示秦强郑弱以去其戒心,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一句话的要害在哪里呢?在于使郑一开始就从三国关系中抽身出来,让三方变为两极,关系转移了,矛盾性质也转化了,从而使自己占据了主动。烛之武之所以能瓦解秦晋结盟,正是善于分析矛盾和利用矛盾。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历史的共时性、普遍性的高度适当加以引申指点,使学生有豁然贯通之感,我以为也是符合相对学得透彻一点的较高要求的。最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注意退秦师之后晋国的态度,指出晋文公之所以撤兵,表面上是怕落入不仁(不义),而实质也是因胜败难料,从利害上做了周密考虑的结果,是很见周到的一笔。当然,如果还能够再联系课文开头,郑伯有求于烛之武时说的一句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想一想《古文观止》为什么评说是转语急切,自然感动,不是更耐人寻味吗?

     

    唐老师之所以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如此用心,我想她是充分吃透了教材,也包括教材所显示的编者意图。她以投影出示课文研讨与练习三,并附了译文,引导学生领会《东莱左传博议》一段精彩的评论,不妨把它视为是教学的第三流程。在这里,教师无疑是找到了教标(教学目标)和学情的最佳结合点。这一找到简直是轻而易举,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注意及之的。说起来,这也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注意研究和利用课文所提供的练习。从最起码的要求说,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乃是落实课文教学内容之必由。仔细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虚耗低效,甚至不知道教什么,同漠视完成课文练习恐怕是大有关系的。为这一点常识而费口舌,似乎很多余,但我仍然要说,既然选择了某种教材,教师只有全面认真地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包括选文及其单元组合,特别是课后练习的编排设计,才有可能强化教什么的意识,并将教学内容真正落实到合适的训练点上。

    最后布置的那道关于辩说网络游戏利弊的课外作业,则未见得合适:不但越出了文言文教学单元的基本训练范围,恐怕也是学生无法达到的。但这也许是风气使然,我在许多观摩课上,常看到这样未必是教师由衷设计的课外拓展,多半是蛇足

     

    总的看来,在只有45分钟的一节课上,能够以明确而充实的教学内容,集中有效地达成一个教学目标,是值得称道的。

    当然,我还是要指出这一堂课必须加以改进,且引起更多人来关注思考的一个问题——关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三单元,所收的四篇文章都是秦汉的史传文,且是记叙散文的名篇。该单元特别提示要鉴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 那么,《烛》文的教学目标,是否应该集中体现落实这一要求呢?显然是应该的。问题不在于是确定一个目标还是两个目标,而是目标与目标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以及怎样通过教学设计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前面已经出现的课文教学内容中,师生共同探究的重点是人物的说辞技巧,烛之武似乎成了我们唯一学习鉴赏的对象。也许我们并没有想过,我们面对的烛之武,乃是《左传》再现的烛之武。两千多年前这位杰出的外交家对秦王说的多少话,后人不可能知道了,只知道《左传》里短短的这125个字字字了得,确实高明——说辩之功和简洁之美,二者相得益彰——那是借作者文言叙事的妙笔传达的。因此,让学生从领悟历史散文的简洁叙事中,深刻理解人物的说辞技巧,感受其爱国精神和外交智慧,应该作为这一课教学内容更准确的定位。我注意到唐老师在课堂上两次讲到了简洁而不简单,遗憾的是没有下文。我想她说这句话,有可能出自单元的提示,但更可能来自她的语感。然而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就能够理解,关键是必须进行比较探究。探究什么?就从那125字中探究句与句关系,找出言语间的内在逻辑,发现短兵如何接战,怎样用最经济又最严密的表达收到最雄辩的效果。下面,试提供几个探究思考的问题,看看能否找到简而不单的叙事因果逻辑。 

    1.第一句:烛之武见秦伯,劈头就直截了当来一句郑既知亡矣,为什么?如果先从两国关系讲起,或先说舍郑的好处,或直挑秦晋的矛盾,把阙秦利晋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吗?

    2  第二句:接着以若亡郑为假设前提,动机是什么?敢以烦执事一句是否给人以卑下的感觉?怎么理解这里看似退一步,却未尝不是进了一步?

    3  第三句:越国以鄙远同上一句是什么关系?如果需要加上一个关联词该是哪个词?对这么重要的一句话,烛之武没有多加解说,只说君知难也,是否太简单了呢?

    4  第四句:是两句并列分句,意思基本一样,省掉其中一句行么?

    5  第五句:这是第二个假设前提。它和前面的

    若亡郑是什么关系?试比较一下,是先诱之以利好呢,还是先示其以害好?为什么?又何以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有利无害有区别吗?

    6  第六句:有了前面亡郑舍郑的铺

    垫,此时再来提醒秦晋的关系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前面说君知其难也,这里说君之所知也,为什么前后都用同样的表达口气?

    7  第七句:夫晋,何厌之有?和第六句开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有着什么样的照应?如果把567句连起来一气(注意每句开头的)读下来,你会感觉到有一股怎样的说服力量与气势?最后落到阙秦利晋的比较上,仍然用的是设问和启发的语气,有什么好处?

    8  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后者侧重于言。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

    总之,从理解什么叫做层折这一教学内容来看,唐老师所列出的游说层次表,只是完成了一半,学生懂得有哪些了,却没有明白什么叫做。折者,顾名思义,即句与句之衔接与转折之谓也。不探究之妙,就无从领会金圣叹为什么说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欲解说简洁而不简单也就不知从那里入手。而且,通常把委婉仅仅看做是遣词的问题,而不懂得同时也是造句的需要,这是片面的。话说得是否委婉,需要从整段话中去讲究,去推敲琢磨,鉴赏品味。我因此想起,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强调指出,应该少讲点写作方法,而多讲点篇的连贯。可我们的课堂上却是多年不曾听到思路教学、句群教学了!在文本阅读中加强章句的教学,指导学生不仅懂得抓关键词,而且学会探究连锁句,从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衔接去解读文本,以提高语言的综合思维能力,则无论对于读还是对于写,都是功莫大焉。

    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实在太值得研究了。岂能等闲视之!

    w.w.w.k.s.5.u.c.o.m

    www.ks5u.com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新课,阅读全文,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6页。

    高中语文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点名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实词,本文的通假字,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