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文言文阅读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9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2020-2021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9.(11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乙】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论语>十二章》提出做到“① ”,就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悦;做到“② ”,就可以做老师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张做学问应该在“③ ”字上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远大目标。(请用原文回答)(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分析】参考翻译:【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②句意: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治:陶冶性情。(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知,了解。愠,生气。翻译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②重点词:年,年华。意,意志。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悦。②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温故而知新”,就可以做老师了。③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静”字上多下功夫,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远大目标。(4)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是从学习应持有的方法来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是从学习应具有的态度来谈。学习必须明志,是从学习需要明确志向,这样学习知识才有动力与方向来谈。孔子和诸葛亮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谈学习,而我们在学习中,这三个层面都是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答案:(1)①生气,恼怒 ②陶冶性情(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②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3)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静(4)我认为读书要宁静致远,要有目标,也要学与思结合。要淡泊、宁静以“明志”,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学与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反之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获。(意思对即可)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题。(12 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诚子书》)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1)不亦说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传不习乎 (4)思而不学殆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 _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_ _ 17.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2 分) _ _ _ _ _ 18.孔子提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请你写出关于自己学习的体会。(2分) _ _ _ _ _ 15. (1)同“悦" ,愉快。(2)竭尽自己的心力。(3)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4)疑感16.(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17.宽容对待别人,可以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治;不怨天尤人,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使之合平道德规范。18.示例:无论做人,还是学习,强调的是一个“ 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并要把思和学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诫子书》,完成16-19题。(10分)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非学无以广才 (2)年与时驰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8.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原句加以证明。(3分) 19.文中画线句都提到“静”,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16. (1) 广:增长(2) 驰:指迅速逝去17. 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2分)18.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条件与句子不对应不得分,3分)19.示例:三个划线句中的“静”指的是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1分)。诸葛亮认为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最终才能实现远大目标。我们要做拥有这种精神状态的人(2分)。(意思对即可,3分)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君子之行 方欲行 B.夫学须静也 学而不思则罔 C.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D.意与日去 意暇甚16.把语段(甲)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7.语段(甲)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18.(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4分) 15.B(2分)16.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分)17.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分)18.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4分)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0分)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 驰:______ 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 ”字,对比鲜明。(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2分) 16.(1)坚定 (2)疾行,指迅速逝去(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每句2分)18.静 躁 (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被轻易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4分,言之有理即可) 河南省许昌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学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诚子书》)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吾日三省吾身 省: (2)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 16.把语段(一)(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下列对语段(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2分)A.“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B.“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C.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国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流传久远。D.诫,劝解、劝勉之义。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18.语段(一)(ニ)中都提到“志”。结合“西夫不可夺志也”“非志无以成学”两句谈谈其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15. (1)自我检查、反省 (2)轻薄 (每题1分,共2分) 16.(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意思对即可。2分) (2)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17.C(2分) 18.①“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志”侧重于强调志向的坚定性,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坚守气节;(1分)②“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志”,侧重于强调“志”与“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不能专一。(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2020_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遣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苦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狼不敢前( ) (2)意暇甚( )16. 翻译下面的句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7. 【甲】【乙】两文均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请分别概括两个故事“异”在哪里。18. 从两文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15. (1). 向前 (2). 神情,态度 16.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攻击屠户。 17. 甲文“异”在一个屠户杀死了两只凶猛的饿狼。乙文“异”在一个屠户用吹猪的方法吹死了一头恶狼。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狼是排斥、对立的态度,狼在人们心目中是阴险狡诈、贪婪凶狠的形象,是恶人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改变狼的传统形象,客观平等地看待狼,与狼和谐共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文言文阅读专题:湖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12页。
这是一份综合性学习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8页。
这是一份名著阅读专题-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共5页。